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3387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棉兰高速公路测量方案.doc

新建棉兰高速公路工程项目

测量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联合体项目部

二O一二年月

目录

1.编制依据1

2.工程总体概括1

3.控制的重难点及总体流程1

3.1重、难点及应对方法1

3.2总体流程3

4.测量组组成3

4.1测量组人员3

4.2测量组职责3

4.3测量组人员岗位分工4

5.测量工作基本原则和准备4

5.1基本原则5

5.2准备工作5

6.施工测量工作内容5

6.1平面控制网、高程复核测量6

6.2施工过程测量控制7

6.3位移监控观测测量13

7.竣工测量14

8.测量管理专项制度14

8.1测量仪器管理制度14

8.2测量过程控制管理制度15

8.3测量内业管理制度16

9.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及注意事项17

10.主要测量仪器表18

1.编制依据

(1)施工标段的施工图设计

(2)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3)工程施工涉及的规范()

2.工程总体概括

我项目部承建的棉兰高速公路为印尼路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共2段高速公路。

其中棉兰~帕巴兰勒(STA32+000~STA43+645)全长11645米;帕巴兰勒~瓜那拉是姆(STA0+000~STA6+155.349)全长6155米,全路共长17.8Km。

工程内容主要有路基、桥涵、互通立交以及收费站等。

其中路基长度为17.3Km,路基以填方为主,主线路面宽度为25.9m,匝道路基宽度为11~19.8m;4座互通式立交,中心里程分别为STA32+812、STA42+750、STA3+850、STA6+088,匝道总共19条,总长度14Km,其中最长的匝道为1.36Km;主线桥9座,共472延长米(双幅)、匝道桥6座,共2370延长米(双幅)、跨线桥1座、涵洞56座(含联络线24座),其涵洞结构为箱涵和圆管涵;同时全路还设置了收费站3处,里程分别为STA39+650、STA0+600以及匝道上0+000(米利立交)处。

3.控制的重难点及总体流程

3.1重、难点及应对方法

难点一:

本工程范围内道路两侧建筑物与棕榈树林较多,通视条件差,阻碍交接桩点复核,控制网加密和施工测量。

解决办法:

1.交接桩全不通视的情况下,控制点的复核和加密可采用GPS测量复核和加密。

2.交桩点有两个点或两个点以上通视的条件下,控制点复核和加密可采用全站仪进行附合、闭合导线测量加密。

3.在可通视点的情况下,采用极坐标法在已知点建站放样。

4.在无任何2个已知点通视,则采用建站于可同时观测到至少两个已知点的未知点上,采用后方交会法进行测量放样。

5.个别部位待放样点和已知点中间无任何公共通视区,则临时转点测量,但必须与已施工构件进行平面距离和角度复核。

6.如若大面积施工区域和已知点之间无法通视,且不适合GPS测量或无法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就近建筑物上设置加密点,与其它加密点和放样点通视。

难点二:

本标段全长17.8km,互通立交周边环境复杂,施工干扰大,工程要求精度高,如何确保本工程精度即本工程的难点,也是本工程测量控制的重中之重。

重点一:

PC管桩、钻孔桩和承台数量多,测量工作量大。

解决方法:

桥梁处控制点布设加密,布设承台测量控制桩,使用前必须复核控制桩位置,测量采用全站仪放样测量。

重点二:

高墩柱的垂直度控制

解决方法:

采用墩台上测量放样出墩柱轴线控制坐标,从墩中心沿轴线往外延伸至墩柱顶部结构线外出20cm设置垂直度控制点,进行吊垂线控制,并加以墩顶中心坐标测量复核检验,确保垂直度偏差≤2%、15mm)。

重点三:

匝道路面工程测量

解决方法:

在匝道施工前,应测设出道路两边边线,直线处10m放一个点,曲线处5m放一个点,并测定路面高程。

3.2总体流程

了解工程概括及复核图纸数据

复测、加密控制点,并布设控制网

公路用地放样,复测原地面标高

路基工程测量

桥梁工程测量

桥梁下部结构工程施工放样及标高测量

路基坡脚线放样

路基开挖口放样

4.测量组组成

4.1测量组人员

为确保本项目工程测量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项目工程技术部下设测量小组,测量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等。

4.2测量组职责

1.在工程开工前,对测量控制网进行复核,发现问题立即向监理单位呈报,建立相应等级的控制加密网控制点至各施工工作面所需要的部位。

2.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生产计划安排及实施精度情况,积极配合各部门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完成各项相关测量工作。

3.做好与外部及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技术交流、沟通工作,对外部文件及图纸进行分类保管。

4.负责各施工工作面的施工放样,定期检测,并将结果通知所在施工部位的技术员,做好交底记录。

5.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设计轴线,以满足规范要求,并负责检查与复核工作。

6.定期监测复核控制点的位移情况,如超出规范,应及时纠正,并向有关部门汇报。

4.3测量组人员岗位分工

1.测量组长负责测量相关事务接洽,测量队正常运作、重大测量任务措施和方案制定与管理。

2.测量副组长协助测量组长管理,直接负责整个施工处的测量任务的具体实施并负责施工测量放样、复核和检查工作。

3.测量组员:

共5人,专门负责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并负责外业测量实施、内业资料和外业测量原始资料积累记录,并统一汇总交由副队长整理上报。

5.测量工作基本原则和准备

5.1基本原则

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局部轴线的定位放样。

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3.定位工作进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

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5.2准备工作

1.施工图纸下发后立即开展施工图复核工作,前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发现问题及早提出并上报监理、设计,协调解决。

2.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和设计说明的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建筑物的位置和高程。

在了解施工图后认真学习设计施工详图,及时核对结构物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尺寸、形状、构造,它是整个工程放线的依据,在熟悉图纸时,着重掌握轴线的尺寸、标高,对比承台、墩台身及上部结构之间轴线尺寸,查看其相关之间的轴线及标高是否吻合,有无矛盾存在。

6.施工测量工作内容

根据印尼国家测量规范的要求,本工程平面控制网等级选用四等,高程控制网等级选用三等。

其等级选择及精度要求如下图表示

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等级选择

多跨桥梁总长(m)

单跨桥长(m)

控制测量等级

L≥3000

L≥500

二等

2000≤L﹤3000

300≤L﹤500

三等

1000≤L﹤2000

150≤L﹤300

四等

500≤L﹤1000

L﹤150

一级

L﹤150

二级

平面控制测量精度技术要求

测量等级

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

测量等级

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

二等

1/100000

四等

1/35000

三等

1/70000

一级

1/20000

桥梁施工高程控制等级选择

多跨桥梁总长L(m)

单跨桥梁Lk(m)

其他构造物

测量等级

L≥3000

Lk≥500

二等

1000≤L﹤3000

150≤Lk﹤300

三等

L﹤1000

Lk﹤150

高架桥

四等

高程控制测量精度技术要求

测量

等级

每公路高差中数中误差(mm)

附和或环线水准路线长度(km)

偶然中误差M△

全中误差Mw

二等

±1

±2

100

三等

±3

±6

10

四等

±5

±10

4

6.1平面控制网、高程复核测量

(1)桩位交接时,执行现场交接桩制度,在接收测量资料后,会同业主与测量监理,交接双方在现场对每一桩位进行确认,检查桩点的现场标注与所交资料是否一致,检查桩点的牢固性。

(2)项目部及时对设计院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核测量,并报验监理认可后,进行加密测量。

根据验收规范要求,平面控制网采用三角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测量控制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根据项目现有技术条件和测量设备情况,拟定平面控制点加密方法采用三角测量方法进行加密,高程控制点加密方法采用附合水准高程测量法进行加密,检查精度是否合格,并将成果及时报验监理,经监理认可后使用,开展下一步工作。

(3)附合导线水准测量需要满足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如下图标所示:

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要求

测量等级

观测方法

观测顺序

二等

光学观测法

往返

后-前-前-后

中丝读数法

三等

光学观测法

中丝读数法

四等

中丝读数法

后-后-前-前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差(m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偶然中误差M△

全中误差Mw

与已知点的联测

附合或环线

二等

±1

±2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4√L

三等

±3

±6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12√L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四等

±5

±10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20√L

五等

±8

±16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30√L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中线长度(km)

6.2施工过程测量控制

施工过中的测量控制应制定严格的施工放样实施制度、放样成果检核制度、放样成果交底制度、测量成果报审制度和测量竣工资料收集整理制度。

控制测量统一由测量组进行测设,严格按照制度的工作流程和步骤方法进行操作。

6.2.1施工测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1)钻孔桩施工测量:

桩的平面布置、桩顶标高;

(2)基础、承台施工测量:

承台的外形尺寸、纵横向轴线位置中心坐标及底、顶面高程;

(3)墩柱、墩台施工测量:

墩中心坐标、外形尺寸、垂直度、支座垫石的位置、外形尺寸及标高;

(4)涵洞施工测量:

涵洞轴线坐标、外形尺寸、线性、细部尺寸,、顶面标高,以及孔径和净高;

(5)桥面系施工测量:

沿线路中线的纵断面设计图,根据桥面设计横断面图,确定桥梁上部各部分的平面位置及标高。

(6)道路路基施工测量:

沿线路中线的纵断面设计图,根据桥面设计横断面图,确定道路中轴线、边线和路面布置线,确定道路各施工层顶底面及路面上各功能结构标高。

(7)收费站施工测量:

收费站设施的各轴线、结构物尺寸及高程。

6.2.2步骤和主要方法及技术要求

(1)桥梁测量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和步骤进行

桥梁控制加密网的建立、复测

报施工测量报验单

桩位放样

桩位自检、复核、报验测量护筒顶高程、垂直度、检校钢丝绳

承台基坑、承台模板放样

可测设承台十字线或直接测放承台的四角控制点、便于模板拼装和检查

承台模板验收、承台顶部标高放样

承台施工

承台检查验收、设置沉降观测点、墩台身放样

可测设墩台十字线或墩身轮廓

墩台身模板检查

可按墩台身尺寸加宽2cm测放中心线在模板上,钢尺检查各部位尺寸

墩台身模板检查

墩台身检查验收,设置沉降观测点,垫石放样

根据中心线钢尺检查墩台身尺寸

支座中心线放样,检查垫石标高、预留孔位置

根据中心线钢尺检查预留孔位置

桥墩、梁面中心线放样,设置沉降观测点

梁模板位置、高程测量

测量观测检查

桥面尺寸、高程验收

(2)钻孔桩测量

a.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各桩位中心点坐标,采用全站仪坐标法准确测量出桩位中心点,桩橛截面尺寸不小于3cm*3cm,在桩面钉铁钉做为标志点。

b.每个中心桩位纵、横轴线方向必须设置4护桩,便于桩基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校。

c.每次桩位放样应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避开施工干扰每个墩位每次放样1个桩位或隔桩放样,放样时应记录原始地面高程和护筒高程。

桩位放样后及时检查各桩位间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无误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施工员。

d.桩位测量放样资料必须进行报验并经监理工程师校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桩基测量允许偏差及验收标准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验收标准

1

护筒

顶面位置

50mm

倾斜度

1%

2

桩位

基础桩桩位40mm

群桩100mm

排桩50mm

倾斜度<1%和500mm

排架桩

纵桥向20mm

横桥向40mm

(3)承台测量

a.桩基施工完毕后,在原地面测出承台基坑四个角点及高程以指导基坑开挖的平面位置和深度。

b.开挖基坑过程中,跟踪测量基底高程和平面尺寸至开挖结束,确保不超挖。

c.基坑检查无误后,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全站仪坐标法测放承台十字中心线或承台角点控制点。

d.测量完毕后用钢尺检查各点间的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无误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施工员。

e.承台模板立模后,对承台模板进行检查,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坐标测设法测量各承台角点控制点,在模板上做好标记,根据各点拉钢尺检查模板各部位几何尺寸,或采用线锤控制,确认无误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施工员。

承台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

序号

项目

测量允许偏差

验收标准

1

轴线

6mm

15mm

平面尺寸±20mm

2

顶标高

±8mm

±10mm

(4)墩台身及台帽测量

a.墩台身放样采用全站仪坐标法放样,先计算出各墩台桥梁工作线的交点的坐标。

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全部放样点放样完后,随机抽查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b.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c.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对比,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已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确认准确无误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施工员。

墩台身台帽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

序号

项目

测量允许偏差

验收标准

1

轴线

5mm

8mm,平面尺寸±5mm

2

顶高程

±10mm

±10mm

3

斜度

0.2%H且≯15mm

(5)支座及垫石测量

a.在支座施工前,必须进行平面控制点、高程点的复测及墩顶高程复测,并要与相邻标段联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

b.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法在墩顶放出支座垫石的角点准确位置,支座垫石顶面高程通过转点至各墩顶,并复核测量后进行水准高程测设。

c.全站仪坐标法测量放出支座垫石的平面位置,采用棱镜支架杆,平面测量误差小于3mm,并使用全站仪或钢尺复核相邻垫石的间距;支座垫石顶部高程使用精密水准测量法控制,将平整度相对误差控制在2mm以内。

确认无误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施工员。

支座及垫石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

序号

项目

测量允许偏差

验收标准

1

轴线

2mm

3mm

2

顶高程

±2mm

±5mm

3

顶面偏差

2mm

2mm

(6)涵洞测量

a.根据图纸计算出涵洞底板边线坐标或涵洞十字线坐标及高程,调整好底板标高后,报监理复核,无误后进入下道工序。

b.根据图纸计算出涵洞八字墙边线坐标及高程放样出八字墙边线,调整好八字墙标高后,报监理复核,无误后进入下道工序。

涵洞结构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

序号

项目

测量允许偏差

验收标准

1

轴线

10mm

20mm

2

涵底铺设厚道

+20mm,-5mm

+40mm,-10mm

3

孔径

±10mm

±20mm

4

长度

+50mm,-20mm

+100mm,-50mm

5

净高

±10mm

±20mm

(7)道路测量

a.道路测量前根据道路纵向设计和路宽计算出道路中轴线和边桩里程坐标,同时根据道路横向设计计算出道路各里程横向断面各施工层标高,并上报监理,审批后使用。

b.路基底基础、灰土层施工过程中为了减轻测量压力,采用边桩辅助中桩,进行控制。

桩位点布置间距为10m或20m,特殊变化地段必须进行加密。

d.道路施工测量控制精度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将放样控制在10mm范围内,标高控制在±5mm范围内。

6.3位移监控观测测量

为提高位移监测测量精度,减少监测过程中得读数误差,采用定人、定仪器原则,进行位移监测,并建立监测记录手册。

a.桥梁墩、台位移观测通过墩、台中心点位的位移变动测量进行,主要目的是确保墩、台中心点处于平面的正确位置。

b.墩、台顶面中心标建立以后,通过中心坐标的不同时期观测,以了解墩台纵横向的变异。

并建立专门的位移观测记录。

观测频率:

桥梁墩台的观测频次按设计要求执行,设计无明确要求时,正常按每周一次标准执行,荷载变化前后各加测一次。

墩台沉降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和天气日照情况。

7.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所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及图式等应与原施工测量相同,其测量的基本方法和精度要求要于施工测量相同。

如发现竣工测量成果超出设计及规范限差时,在实体上作出明显标识,并上报监理,及时于设计、业主协调,提出整改和出来方案。

测定桥梁中线,丈量跨距:

墩台各部尺寸应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收集,并作好记录。

墩心坐标、外形尺寸、垂直度;垫石及支座中心坐标、顶高程。

每一分部工程竣工测量完成后,应及时编制竣工测量成果表,编绘竣工图和单项工程测量报告。

8.测量管理专项制度

8.1测量仪器管理制度

(1)测量仪器保管及维护。

测量仪器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和维护,在潮湿和粉尘环境作业过后,要把仪器清理干净,并置通风干燥处;为保持测量仪器的精度指标和稳定性不下降,或损坏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仪器操作者不得远离仪器,使仪器的安全处于受控状态。

(2)测量仪器的检校。

用于测量生产的仪器设备必须按计量法规的要求进行定期送检,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用于工程的测量设备应建立台帐,仪器型号、精度坐标、使用状态、检校情况应作好记录。

(3)仪器使用过程中建立外出作业台帐,并签字确认,作业过程中谁使用谁保管原则。

基坑边和其它临边处放样时,要确保架设仪器的稳定性,操作仪器时,同一垂直面上其它工作要注意尽量避开。

(4)施测人员在施测中应坚守岗位,雨天或强烈阳光下应打伞。

仪器架设好,必须专人看护,不得只顾弹线或其它事情,忘记仪器不管。

(5)仪器的使用严格遵守仪器测量操作规程作业,避免一切会对仪器造成损坏的行为,以免影响精度。

8.2测量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1)测前控制,每次测量作业前必须制定测量作业方案,明确测量方法,确保测量成果达到精度要求。

(2)桩点的复测,进行复核测量或放样时,必须对作为已知控制点进行复核测量,平面控制点应进行角度和距离的检测,水准点应检测相邻两点间的高差,当检测结果表明桩点准确可靠时,方可进行后续测量工作。

(3)仪器对中整平,确保测站点、后视点和测站处仪器的对中整平正确,防止对点错误的发生。

(4)放样测量作业后及时利用测距、测角、测坐标、测平面尺寸、测与相邻结构物距离等方式复核,做到步步有复核。

(5)野外数据的记录,记录采用双记录复测制,记录放样方位角、距离和复测坐标进行复核;记录员必须在记录本上清楚的记录测量人员、测量时间,以便对测量事故责任进行分析和认定。

8.3测量内业管理制度

(1)原始记录复核

a.复核原始记录时,应对记录本上的所有记录数据进行复核,包括点的名称、点的标记、观测数据、日期和人员等。

b.必须采用单记录双复核,当发现记录错误时,复核人必须让记录员重新进行确认。

(2)图纸复核

测量成果计算前,必须对与施工测量相关施工图纸进行全面复核,确保测量计算所采用的设计数据正确无误,当发现图纸数据于复核结果不符合时及时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以防止设计图纸中设计施工数据错误导致计算成果发生错误。

严禁使用未经设计部门认可的非正式图纸中的数据作为测量成果计算的依据。

(3)成果计算和复核

计算人员必须认真抄录原始记录及起算数据。

首先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测量成果应重新编制,必要时连同外业一起返工,经审核符合施工测量质量管理要求的测量成果可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成果必须归档保存。

(4)资料和桩点的交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