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560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docx

孝敬老人道德模范资料

以实际行动践行孝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内容提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一个群体越来越被一些青少年所轻视,有一种文化越来越被年轻的一代所忽视。

在大力提倡和学习“八荣八耻”、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广大青少年中重提孝文化,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论文回顾了当前青少年中孝文化缺失的种种现象,提出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应该加强传统的孝文化教育,把握孝文化的真正内涵;同时要根据当今的时代特色,剔除其糟粕,弘扬其精华,对孝文化的概念内涵、社会功用等从传统到现实予以新的认识,与时俱进,为新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树立既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新的价值观;笔者认为青少年组织和各级教育机构可以从“悟”孝、“评”孝、“艺”孝、“址”孝、“研”孝、“节”孝、“献”孝等多个方面的践行孝文化,切实有效地开展孝文化教育,进一步弘扬孝文化,推动新时期孝文化的建设,在青少年中树立牢固的尊老爱老的价值观念,倡行“八荣八耻”。

[关键词]孝文化,八荣八耻,传统美德。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传统道德和思想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礼仪、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优秀元素,我国青少年还没有周边国家如韩国等继承和弘扬得好。

他们既吸收到了西方现代文明和优秀的东西,也没有遗弃自己本国古老优秀的文化。

在这方面,如果不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育,即使经济再发展,文化更多元化,而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道德、价值观上也会出现新的危机,甚至道德沦丧,那么,就违背了改革开放的目的,再富裕又有什么用?

可以说,“八荣八耻”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传统的价值观念来约束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道德行为。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这一传统价值观却在青少年中遭到冷遇。

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让每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这也是人民的企盼,更是一个国家文明民主的表现。

一、现状回顾呼唤孝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明显地冲击,如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有些人只顾自己享乐,上网聊天通宵达旦,可给父母打个电话却是三言两语,冷若冰霜。

同时歧老、虐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羊亦有跪乳之恩”。

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价值思想的影响下,某些青少年丢弃了孝文化,走向不孝,甚至大逆,这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缺失的体现。

回顾现实,传统孝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虐待长辈现象屡见不鲜

据新浪网2006年6月10日报道:

贵州省有一儿媳殴打婆婆后将其两眼珠挖出();7月17日又有报道:

河南省商丘市有一对八旬夫妇受儿孙虐待有家难归,锅里反被儿媳倒大便()。

上述两则新闻让人闻之心寒。

我们每个人都要变老,但是看了这样的报道,又不由得让人为自己的将来担忧。

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但在今天,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上受冷遇、歧视、虐待、甚至被遗弃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的子女受功利主义影响,对老年父母采取实用主义态度:

老人身体尚好,还能种菜、饲养,做家务,或者可以照看孙子女,就欢迎;一旦做不了,反而需要服侍,而且生病花钱,就厌烦,甚至怨恨。

亲子之间的关系成为商品关系。

一些子女强迫老人从事过重家务劳动,动不动就训斥,使老人从精神和肉体上遭受摧残。

有人只顾自己尽孝,不顾配偶的父母。

同胞之间也怕吃亏,要求绝对平等,以牺牲老人为代价。

不少农村老人由子女轮养,吃饭如同乞丐要饭,儿、媳脸色难看,说话难听,遇到一个子女不兑现,不是断炊就是无处栖身。

老人治病无钱,只好小病忍,大病拖,听天由命,倍受疼痛的煎熬。

2.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低,生活质量差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一些人亲情淡漠。

有的子女的只顾自己享乐、潇洒,把繁重的家务劳动统统丢给父母,自己一身轻。

有的人只顾自己的小家庭,而把老人置之脑后,不闻不问。

有的人父母重病在床,却以忙为借口,断然离去,或者在有条件赡养、照顾的条件下,将老人强行送往敬老院。

另一方面,家庭中成年子女长期依赖父母、甚至靠剥削父母来挥霍浪费的“啃老”现象严重。

许多老年父母不仅要供养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还要帮助他们择业、成家、抚养下一代等。

他们用自己多年积蓄为子女购买房子、置办婚礼和购置家具,有了孙子孙女后,还要帮助照看孙子女。

有些子女吃、住在父母家中,生活费却让父母负担。

有的人把父母当成摇钱树,一味伸手向老人要钱,将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建筑在剥削父母的基础上。

老少两代人生活水平形成鲜明对比:

父母省吃俭用,而子女却大手大脚;老人住的居室简陋破旧,而子女的居室家用电器齐全,如同星级宾馆。

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消费水平降至最低点,老年人的消费市场一直不能发展就是这种现象的结果。

3.物质孝顺代替精神孝顺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以物质层面的孝顺来取代精神层面的孝顺的趋势。

社会成员较重视生活照顾和金钱资助,但在精神慰藉、体贴、关心和经常问候方面存在不足。

有学者调查发现:

随着年龄递减,存在着一种赞同在金钱上资助父母的比率逐渐增高、而经常问候父母和加强精神沟通的赞同率降低的倾向(邓希泉、风笑天:

《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cysol.org)。

这是一种以物质层次的孝道来取代精神层次孝道的不良趋势,这也是当前物欲主义在此领域的不良表现。

七、八十岁的老人最激动的是家里的电话铃声经常能够响起,并为周末子女的围聚而乐此不疲。

这样的报道和心得感悟在媒体上屡见不鲜(《报刊文摘》2006年8月11日,第3版)。

其实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孝顺,精神上的安慰和关怀也足以让他们乐开怀。

4.“顺”父母的心态逐渐淡化

“顺”在孝道中是最主要的,没有顺就谈不上孝。

何为顺?

顺,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顺,就是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然后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父母所期望的事情。

根据对老中青三代城市居民对待“顺从父母”的差异调查结果来看,年龄越少,越趋向反对,也即表明由原来的无原则顺从父母的他律性状态,向按自己的原则对待父母的要求这种自律性状态转变(邓希泉、风笑天:

《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cysol.org)。

这说明在当今时代,虽然在物质上晚辈对长辈可能表现得很尽心,但在精神上却忽视长辈的需要,按自己的主观标准和要求对待长辈,甚至还要干涉长辈的需要。

一个典型现象是子女对待老人的再婚现象更多的是持反对意见,千方百计地阻挠老人的再婚。

浙江省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先益说,城市老人再婚特点之一是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再婚反对、阻碍的多,而同情支持的少()。

5.生前不孝死后“孝”

最近《人民日报》报道(筱青/文,《人民日报》2006年4月1日,第8版):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讲的是有个老人有5个子女,生活都很富裕,但谁也不负责老人的生活费,经过调解每人每月给老人5块钱的生活费,老人孤独生活,病饿而终,死后五个子女觉得自己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商定每人出5000元大办丧事,灵前摆着山珍海味,高档食品,并嚎啕大哭,十足的一幅孝子相,但是知道内情的邻居们却强烈不满。

生前之孝是真心,死后之孝是假意;生前之孝是为老人,死后之孝是为自己。

实实在在地说,一般老人的心理,要求子女之孝,也就是在自己失去劳动能力之时,子女能使自己生活得舒心,对父母知冷知热、知痛知痒即足矣。

事实上,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也反对生前不孝死后“孝”,他说: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谩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荀子·礼论》,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版,第235页),就是要求始终如一、表里如一的写照。

凡此种种现象一方面是已经成家立业的中青年所为,另一方面这些社会现象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少年儿童,正是在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候误导他们对善恶、美丑的区分,也为广大未成年人培养孝顺观念不恰当的树立了反面典型,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我国在1996年10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在社会上形成尊老、养老风气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依靠法律手段来培养孝顺老人的社会风尚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司法部门在实践中发现,解决家庭赡养纠纷时,面临调查难,取证难,执行更难的问题。

家庭养老问题绝非可以简单依靠一个《老年法》所能够解决的,它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实践告诉我们,过去单纯依靠伦理道德来维护家庭养老已难以为继,而单纯依靠《老年法》来维系家庭养老也同样难以奏效。

新时代在呼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同时,也呼唤传统孝道文化的回归。

在当前转型时期,重提孝文化显得非常必要。

二、传统回归学习孝文化

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建设的运动,首先应该开展传统的孝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孝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知识,从而把握孝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实质。

什么是孝?

《辞海》的注释是:

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等;③指保育。

这是孝最直接的含义。

孝的思想源于我国父系社会。

“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中,距今已有4000多年。

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

《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

《孝经》和《二十四孝》是孝文化最重要的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

一直以来,孝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孔子说: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论语•学而》,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版,第18页)随着儒学的发展,对孝的理解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儒家学说围绕孝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以及孝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作了系统而繁复的论述。

这些论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官方文化所吸纳、肯定,并作为主流的文化意识予以推广,历史上也确实因为孝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的确定使得社会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之乱,根源就是孝文化的缺失。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总结出前朝动乱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精神问题,认为“孝实为政之本”,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抓住“孝”字,以“孝”为核心治天下,之后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

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就在于《论语》中“孝”出现17次,其中前10章中就出现15次了。

后来经“程朱理学”的发展,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历来被视为“孝文化”。

曾国藩曾说:

“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

”西方大哲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也曾说:

“中国纯粹是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

中国人自己看作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也是国家的儿女。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

《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版)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

”可见,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是特征鲜明的。

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从道德范畴而言,以孝为核心思想的孝文化主要表现在养、敬、顺、恒等四个方面:

1.养:

赡养,即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

对长辈的孝顺首先体现在对他们的赡养上,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般来说,孝顺的主体主要是指老年人,尤其是指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晚辈赡养的老年人。

中国有一句民谚“养儿防老”,就是指上一代含辛茹苦抚养下一代,目的之一就是等自己无法照顾自己的时候,希望下一辈能够赡养自己。

因此,“家庭养老”这种传统养老机制成为中国养老机制的主流,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之一,也是今天社会养老的观念不被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

邓希泉等将“赡养”分解为“照顾父母”和“金钱资助父母”两种层面并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就赡养层次而言,在“照顾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老中青三代城市居民持赞同态度均达到90%以上,基本是一致的。

而在“在金钱上资助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赞同态度随年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青年代77.4%,中年代70.4%,老年代71.6%;同时,不赞同态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青年代4.1%,中年代7.5%,老年代16.5%。

这说明年龄与赞同态度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越不赞同孝顺长辈仅仅停留在金钱上的孝顺(邓希泉、风笑天:

《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cysol.org)。

2.敬:

尊敬,即从精神层次表现对长辈的敬重

除了从物质上要赡养老人外,孝文化中的“孝顺”还体现在晚辈从应精神层面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

孔子和孟子在阐述其伦理观时,也没有抹煞“孝”字的敬老本义,认为“敬”是发自内心真诚地爱父母。

如: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论语•为政》,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版,第24页)意思是说,犬马也能养护幼仔,如果不敬父母,与犬马之养幼仔有何区别?

说明孝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晚辈对长辈的“敬”上。

总之,只有敬爱父母长辈,才是孝的实质。

3.顺:

顺从,即在尊敬父母的基础上不违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论语•为政》,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版,第24页)孔子说“孝”是“无违”(顺),就是不要违反前辈。

顺从父母就是要在精神上让父母感到愉快,表现在顺从父母而没有不满,向父母谏议而态度温和,辛勤地劳动而没有怨言。

邓希泉等将“顺从”分解为“尊敬父母”和“顺从父母”,对“顺从”层次分析的结果则是:

三代城市居民(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对“尊敬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高达95%左右。

而在“顺从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赞同。

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的肯定比率分别为43.1%、57.3%和66.1%(邓希泉、风笑天:

《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cysol.org)。

说明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已经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孝敬更需要表现的是对晚辈的“顺”,并且这种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得到认同。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论语•子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版,第113页),表达的就是对父亲的孝的真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孝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精神上使父母和长辈内心感到由衷的愉悦。

当然,顺从父母并不是无原则的、教条的顺从。

如果前辈明明不对,也盲目顺从,这就显得太固执教条了。

事实上,孔子决不教条,他接着解释“无违”指的是:

先辈在世时,依礼相待;他们死后,依礼安葬,并依礼祭奠。

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论语•为政》,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年4月版,第24页)前辈也是人,难免出错,他们出错时,我们该怎么办?

嘲笑?

顶撞?

反驳?

当然不好。

孔子的答案是礼。

礼是尊重。

“无违”,并不是毫无主见、事事顺从,而是以礼对待。

你可以指出前辈的错误,但语气尽量委婉,态度尽量温和,要始终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孝顺”并不是刻板的教条,它是一种对前辈、对过去、对历史的虔敬之情,是一种尊重。

4.恒:

永恒,就是保持一颗永恒的孝心,使尽孝的能力不会穷尽空乏

父母在,能够一直孝敬,父母死后,则慎行其身,不给父母带来恶名,就是始终尽孝道了;同时既善自珍摄,保全自己,又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英名,这也是始终尽孝道。

《孝经》中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另外还要能够很好地继承先人的遗志,很好地完成前人的事业,使父母的事业和意愿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也是对父母和长辈孝的体现,是一种永恒的孝和爱。

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历来视“孝”为“人伦之公理”,将它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把“孝”与“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三、与时俱进丰富孝文化

弘扬孝文化,不仅仅是改变现今仍然存在的不孝父母、嫌弃老人的不良风气,更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立足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孝文化的内涵再发掘,并用现代方式加以弘扬和展示,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养儿防老”等一些传统的孝道观念正被一些家庭所抛弃。

当今的“孝”不能一味地继承古代的“孝道”,而应结合时代特征有所创新。

孝文化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涤和演绎,站在现时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从传统到现实,对孝文化的概念内涵、社会功用等予以新的认识,与时俱进,为新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也使之更好的为当今青少年所吸收,树立既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新的价值观。

1.剔除传统孝文化中的糟粕思想,完善新时代的孝文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孝文化中的有些道德要求已经显得迂腐、落后、甚至愚昧了,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守我堂前三年孝,不知门外四季春”、“父母在、不远游”、“割股疗疾”等,这些落后保守和不当的尊卑观念已经不适应新社会的要求,更不被新时代的青少年所接受,也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在弘扬传统孝文化的时候,应该剔除这些糟粕的思想观念,对传统孝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在剔除糟粕思想的同时,还应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孝文化以新的内涵。

如在传统的孝文化中更多的注入民主的思想。

增加“民主”、“平等”、“博爱”、“有为”的元素,使孝文化的内涵富有时代气息,使传统思想与现代文化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

可以说,这是人类进步的一脉相承。

如,“顺从”父母“度”的把握。

孝的较高境界是晚辈对长辈的“顺从”。

但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旧时代,晚辈对长辈的“顺从”应该有一个“度”的考虑,也应该理智地考虑所“顺从”的内容。

简单的事例是,封建社会子女的婚姻大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谈不上婚姻自由,完全由父母等长辈包办,显然在新社会中就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晚辈也不能无原则地“顺从”父母对自己婚姻地干扰,而应该包含一定的民主思想在内。

须知,“顺从”不是“盲从”。

在对自己持异议观点的重要事情面前,晚辈应该有理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然,在和长辈沟通的时候也不能意气用事,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伤了长辈的一片苦心。

再比如,自重自爱意识。

古代传统孝文化中弘扬的是“华山救母”类的以弱拯强行为,如弘扬未成年人爬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采摘什么神奇草药救父母等。

现代社会在未成年人中不应该再提倡这种孝文化的行为,而是要学会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为未成年人本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弱,很有可能出现丧失自己幼小的生命为代价的现象。

合理的办法是通过社会力量的帮助来共同解决类似问题。

2.传统的孝文化与现代的法治相结合,是建立新时代孝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有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百德孝为先”,孝为“修身齐家”的必备修养,育人以孝,这也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施政理念。

可见,道德与法治在现代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当前社会,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孝文化来教育青少年。

因为,现时代的青少年内心深处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加上“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所留下的社会阴影,他们对传统的包括孝文化在内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封建遗毒。

因此,必须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辅之以法律的手段重塑孝文化,在传统的孝文化中融合现代的法治内容。

如前面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出台,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惩戒不尊老养老的“不孝”之风气。

另外,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青年法》,要求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的晚辈尊老养老,从法的角度来确保青少年应该尊老养老,而不仅仅依靠道德的信念来约束青少年。

对青少年要有柔性教育的一面,但也要有刚性教育的一面,有时候,法律的约束可能要强于道德的规范。

3.现代人文精神与传统孝文化的融合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传统的孝文化教育经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对青少年开展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时候,还必须结合现代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仅要通过无形的道德说教来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和通过严厉的法律法规来约束青少年虐老不敬老的不良风气,还可以通过经济性的、荣誉性的措施来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孝文化的实践中去。

这样才可以弘扬中国历史上的传统道德和敬老的美德。

比如对于能够尊老爱老养老的青少年进行物质的奖励和荣誉上的肯定,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孝文化。

总之,要结合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手段和途径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旧的孝文化去支撑“忠孝”的传统风气,这种辩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研究和努力的。

4.延伸孝文化的社会意义

封建社会提出的以孝治天下,主要是封建君王为了维持其统治的一面,但也包含着教化人的合理因素,因此在新时代必须加以批判地继承,并延伸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社会意义。

孝文化过去是“人治”的辅助手段,如今也可作为法制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

国外就有人针对西方社会人文环境的垢弊指出,21世纪人类如何发展,要请教中国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习其“仁”、“爱”,这也是孔子的思想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

新时期的孝文化,应不仅仅是孝亲敬老,与人为善,还要明礼诚信,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当前,诚信意识在青少年中已经逐步得以树立,要抓住在青少年中重塑孝文化的有利契机,适时地开展诚信教育,这是做人的需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时,广大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孝文化的时候,应具有广阔博大的胸怀,善于将传统的孝顺长辈的理念转化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视人民若父母的理念,报效祖国;要善于将孝顺长辈的情怀转化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要善于将传统的孝顺长辈的亲情转化为关心、支持人类社会共同成长的社会感情与热情,有一份热,放一份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饱满热情,在各项工作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因此,广大青少年应具备广义的“孝顺”的崇高品德,这是时代精神的需要。

四、载体建设弘扬孝文化

在青少年中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孝文化教育,有效措施是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孝文化建设的载体,在青少年中树立牢固的尊老爱老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孝文化,推动新时期孝文化的建设,实践“八荣八耻”。

为此,各级青少年组织和教育机构可以从多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构建弘扬孝文化的各种载体。

1.“悟”孝——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孝文化意识

重塑孝文化首先应该让广大青少年扎实学习传统的孝文化知识,充分把握新时代孝文化的内涵,培养青少年的孝文化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个缺憾是他们对我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代表的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现在的青少年对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人文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认为这些传统知识是封建的、腐朽的,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也就放松了对传统知识的学习。

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了当务之急,让广大青少年从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中去感受古老文化的积淀,进一步掌握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

同时也可以开展诸如“孝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思想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