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3848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媒体概论提纲.docx

1.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超媒体性②交互性③超时空④个性化⑤虚拟化

2.新媒体的数字依托技术新媒体的网络依托技术新媒体的移动通信技术依托

3.数字技术之所以对于新媒体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几个考量条件:

①数字技术使多种媒体的融合成为可能

②数字技术使信息的交互成为可能

③数字技术是软件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基础

4.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技术,简单而言就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站服务器上,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自己的机器后才能观看收听的网络传输机器。

5.5G移动通信技术将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业务体验,满足物联网应用的海量需求,推动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的重大飞跃,带动芯片、软件等快速发展,并将工业、交通、医疗等行业深度融合,催生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业态。

我国将于2020年启用5G商用。

(填)

6.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①智能搜索②移动搜索

7.六度空间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六度空间”理论。

“六度空间”理论(也称“六度分隔”)是指“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有人提出将“六度空间”理论应用于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便可以很轻易地实现“六度空间”里以朋友找朋友的理想构想。

8.网络游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技术含量高②双层交互性③结构分散化④产业关联度高

9.微博传播的特点

①书写的终端的多样性和移动性

微博的书写终端具有多样性。

从硬件上说,用户可以使用电脑和手机更新微博;从软件上说,一切能够与微博服务器相连的终端或软件都可以实现微博信息的即时分享。

书写终端的多样性使得用户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更新微博,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应用,更是让微博用户拥有了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快感。

②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一是用户使用时间的碎片化;二是微博内容的碎片化。

微博这种碎片化的特点,不但契合了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规律,更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后现代的时代特征。

后现代的不确定性、零散化、无中心、弥散性、多元性等特点,集中表现为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③传播过程的草根性和平等性

草根性和平等性最主要地是由微博的字数限制带来的。

14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使得用户在进行微博写作时不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不用进行“化妆后的表演”,只需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将自己的状态、观点表达出来。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消除了由于篇幅大小或现实中的个人名气所带来的传受关系的不平等性。

④传播内容具有原创性和现场感

一方面,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在客观上大大减轻了用户的创作负担,用户只需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自己,这就使得微博内容摆脱了对专业写作者或传统媒介的过度依赖,任何用户都能成为微博原创者,并充分享受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快感。

另一方面,微博内容的原创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它的及时性和移动性。

微博内容的原创性加上即时性和互动性,为用户带来强烈的现场感。

⑤“背对脸”的信息交互方式

用户在微博上的交流是一种“背对脸”的信息交互方式,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

10.杭州模式

杭州模式被称作“一场令人震惊的数字革命”。

杭州网通本来是由杭州广电网改造,杭州的数字电视网是有线电视运输网和宽带网的合成,在网络上具有双向交互传输功能,为发展交互式数字电视提供了物质基础。

杭州数字电视有四个收费渠道:

基本收视费、付费电视费、互动性点播费和信息发布费。

其中互动点播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11.2004年7月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电信等运营商必须获得广电总局核发的牌照才鞥提供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这就决定了光电在IPTV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12.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特点

①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与伴随性

车载移动电视支持移动接受,受众在移动过程中通过接受终端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

该功能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各类流动人群中广泛使用,不仅扩展了传统电视的有效传播范围和影响区域,更突破了传播时空的局限性,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各类信息。

②传播环境的封闭性与强制性

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环境主要是公交车、地铁、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车载移动电视只有单一频道,受众处于“强迫收视”的被动接受状态,失去了主动选择不同节目的可能性。

③传播受众的开放性与指向性

车载移动电视的受众构成是开放、流动的。

由于受众的开放性,车载移动电视拥有潜在、庞大、流动的受众群体,信息覆盖广、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车载移动电视针对的是特殊群体,包括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的人群,因而指向性比较强。

13.新媒体新闻产生的特点

①新闻生产主体的多元化②新闻生产内容的个性化③新闻生产流程的高效率

14.马太效应

在新媒体中表现为随着网民的越来越多,他们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

15.新媒体新闻的传播特点

①容量巨大,个性十足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界限,将文本、图片、声音、图像等媒介融合为一体向受众提供多媒体信息。

在自主对等的原则下,传播活动中的任何参与者,不论是传播者、消费者还是中间环节,都有平等的、相互控制的权利。

因此,新媒体中的传播内容呈现出一定的自主性:

只要是信息,即使无人关注,只要传播者认为有价值就可以将其传播,传播内容则完全由传播者自行选择和决定,必要时由传播者创造,无须像在传统媒介中那样经过把关人严格的层层筛选。

②去中心化和大众赋权

在传统媒体中,媒体作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中心位置,传播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力,可以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传播者不再仅仅是主流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还有越来越多的掌握麦克风的论坛用户、微博用户、微信用户,“去中心化”带来传播权利的全民化。

所谓去中心化和大众赋权,是指传统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被解构。

在信息多点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价值也不再由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大众的关注、追随和评论来决定,大众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

③新闻传播的不确定性

一传播方向的不确定性二是新媒体新闻事件总是处在发展过程当中,其发展走向难以预料和控制。

“新媒体事件的一个特征就是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

16.新媒体新闻传播与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的中心思想是:

“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议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或议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这些问题或议题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关注的问题或论题在这两方面则相应地降低。

”“受到某种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新媒体议程设置理论具有新的特点。

①议程设置主体发生变化

在新媒体的时代,受众和媒体共同成为议程设置的主体。

②议程设置功能得到强化

传统观点认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把关人的缺失,议程设置的效果已得到逐渐消解。

新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更是凸显了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的议程设置。

通过媒体从业者的参众身份,新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传统媒体对于事件的深度挖掘使得议题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新的议程设置方向。

这种新旧媒体之间的议程设置互动,加强了他们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

③议程设置效率大大提高

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为议题的报道提供了高强度和高频率的传播效率。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议程设置不再由头版头条的硬性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软性的、更为隐蔽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采用“以点对多点”的辐射状、多维度的信息交流方式,可以近乎无线的延展议题传播的广度并增加其深度,促进接受者从被动的受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传播者,实现“传播杠杆”作用。

④“议程融合”成为新媒体议程设置的内在动因

议程融合是由议程设置的提出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99年提出的。

议程融合理论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加入某个团体和圈子来降低自己认知上的不协调,弥补自己认知上的不足和缺陷,这样才能在认知上得到满足,得到自我肯定。

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融入某个圈子,个人需要解除与之相关的媒体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才能及时地融入其中,因此,新媒体的议程不是被动设置的,而是人们通过主动参与议程设置的方式加入组织或群体,以实现自我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也是新媒体议程设置的内在动因。

信息技术在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

其次是“个人议题”与“媒介议题”直接融合。

17.新媒体新闻传播与“沉默的螺旋”(论述)

沉默的螺旋由前联邦女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于1974年提出,中心思想是“由于害怕被孤立,个体不断通过大众媒介去评估‘意见气候’,当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时,就容易隐藏自己的观点,而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时,就比较愿意表达出来。

结果,被认为属于多数派的意见就会越强势,而被认为属于少数派意见就更加衰退,直至逐渐从公众意识中消失”。

①传播形态的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除了通过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等获得事件信息外,还通过论坛、微博、评论等网络社区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在这种群里传播中,常常会产生一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优势意见很容易形成,而人们对优势意见的趋从,更加会加快“沉默的螺旋”的形成过程。

②螺旋的形成过程更快更明显

由于新媒体中微博、博客、BBS和网络评论等开放式社区讨论模式,借助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性,使得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新媒体的这种跨时空性和交互性消除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从而形成新媒体传播的意见领袖。

③“意见气候”的形成能力变弱

传统媒体是有序地去塑造和形成舆论,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制约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控制和把握舆论的导向。

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这种舆论导向的产生缺少了传统媒体的组织性和导向性,更多地带有公众自发的情绪。

18.三分三流

所谓“三分”,就是分化受众、分流广告、分流内容。

所谓“三流”是指人才流动、资本流转、组织流变。

电视媒体的人才在流失,资本在向网络流转,组织也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19.新媒体舆论的特征

①舆论主题复杂化

主体动机复杂化。

在网络舆论你中除了当事人及亲属、朋友、同学或有过共同经历的人等与时间直接相关的主题外,还常出现与事件本身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非直接利益相关者。

②舆论构成复杂化,“众声喧哗”情形尤其突出

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网民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舆论的“众声喧哗”的情形就尤其突出。

③舆论传播机制引发的舆论蝴蝶效应

网络中信息、意见、观点的传播主要通过发帖、跟帖、回帖等形式进行,新媒体舆论也在这种交互作用中生成、酝酿、发酵、传播、扩散。

新媒体舆论酝酿期较短,爆发期持续时间较长,而消解具有暂时性等特点。

④舆论的社会动员作用大

“病毒式传播”、意见领袖的积极参与使得新媒体舆论形成、传播和扩散更迅速、更广泛,舆论的社会动员作用更明显、更强大。

20.新媒体舆论传播的规律

①传播者的多元化

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中,人人都可以利用博客、论坛、微博、微信能新媒体传播平台,将自己的声音发送出去,传播者不再仅仅是政府宣传机构和传统主流媒体,信息传播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②意见领袖的传播力增强

意见领袖被网民认为是站在百姓这一端,这种默认的身份归属使之往往不能够在一些民众与政府对抗的事件中正常发出声音,其网络行为被民众意见所襄挟。

④“圈子化”的传播方式及产生的“群体极化”效应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传播是一种“圈子化”的传播方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的人往往会在一起构成利益共同体,网络上亦是如此。

21.群体极化

由(美)凯斯桑斯坦提出,定义为群体成员一开始既有点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群体极化”效应一方面增强某一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实现某种利益;另一方面,“群体极化”会掩盖不同的声音,为客观公正地看问题设立障碍,同时容易失去理性的束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22.新媒体广告的优势

①定向投放,精确传播。

新媒体广告依托互联网建立起用户数据库,从而帮助广告主题筛选出目标用户群,并进行定向的广告投放,大大提高了传播的精准度。

②双向互动性。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一方,而具有了同等的话语权和行动力。

③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行,让地球村的预言成为现实,这给新媒体广告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23.新媒体广告的不足

①单方发布②不良内容③监管难度大④覆盖率偏低、创意经验不足、影响力和权威不够

24.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是由信息源开始,再依靠用户自发的口碑宣传,达到一种快速滚雪球式的传播效果。

它描述的是一种信息传递战略,经济学上称之为病毒式营销,因为这种战略像病毒一样,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将信息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计的受众。

25.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手段和方式。

26.新媒体营销的特征

①利用关系网大打“感情牌”。

社交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融合了新媒体的“内容”和人的“关系”两个维度,是一种基于关系的信息传播。

②参与性与互动性

无论是事件营销还是病毒式营销,都只有引发了普通用户的相继主动地讨论、参与,产生舆论影响压力,才能进一步实现营销的目的。

③娱乐性

偏向视觉传播的新媒体营销,其不可避免的特征就是娱乐化。

包裹着娱乐外衣的商业推广信息自然会受到更多网民的注意与喜爱,从而引发自发地传播乃至购买。

27.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整体发展趋势

①盈利渠道进一步拓宽②监管趋向合理化③以用户为中心④新媒体广告发展成熟

⑤新媒体广告市场结构多元化

28.1997年8月德国政府通过的世界上第一部规范互联网的法律《多媒体法》。

该法律确立了“传播自由”和“责任并重”原则。

29.韩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

30.新加坡互联网治理最重要的特色是3C原则,即服从原则、妥协原则和竞争原则。

31.英国、德国、美国是互联网治理中强调行业自律的典型国家。

英国的行业自律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联网管理模式。

32.中国互联网技术主要有网络安全技术、内容监控技术和网络行为控制技术组成。

33.中国互联网协会是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

2001年成立。

34.新媒体法制与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①资源共享原则②无害原则③自律原则

35.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普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6.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态

①内容融合。

将不同的媒介形态的生产依托数字技术形成跨平台、跨媒体的使用,利用数字化终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内容融合产品。

②网络融合。

主要指媒介传输渠道的融合,主题主要是指三网的融合,即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

③终端融合。

主要指三屏的融合,即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