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4068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1.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

一、明确指导任务

活动阶段

教师的指导任务

准备阶段

选题

考察学校现有条件后,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社会热点或创设情境引导产生活动主题。

在《纲要》精神指导下,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学校课程规划,制订主题活动目标。

对主题活动进行初步设计。

分解主题

指导分析主题,弄清主题涉及的要素。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便利条件等设计子主题。

指导对产生的若干子主题进行可行性分析筛选,归类。

分组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便利条件等选择参与某一子主题活动,形成活动小组或根据活动形式分成活动小组。

调控小组人员数量。

调控小组成员搭配。

制订计划

举办必要的活动知识讲座。

规范小组计划格式。

参与小组讨论,合理引导建议。

审阅小组活动计划,指导修订。

分工

指导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特点、特长、拥有的便利条件分工。

落实小组成员责任。

指导小组根据活动需要约定活动纪律。

明确小组成员评价方案。

实施阶段

初步实践

联系活动场地、采取安全防范、取得家长支持。

举办必要的活动知识讲座或能力培训。

建立活动跟踪机制,把握活动进程。

参与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即时指导。

检查审阅活动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促进活动正常进行。

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安排集体指导或阶段交流。

阶段交流

指导学生回顾前期活动,总结经验,整理活动故事,列出暂不能解决的问题。

指导学生反思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情况。

指导学生整理已有资料,选择交流方式。

组织阶段交流,促进经验分享、困难分担,注重评价,矫正探究方向。

促进并把握活动生成,指导学生明确下阶段任务,修订计划。

深入活动

利用活动跟踪监督机制,保障活动正常进行。

与学生共同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指导活动资料的归类保存。

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

指导小组成员整合小组资料,并合理分类。

分析研究资料

指导统计相关数据。

指导研究活动记录,形成认识,升华情感。

指导分析活动日记和故事,整理体验。

形成成果

指导完成小组活动成果集。

指导完成活动报告。

筹备交流

指导小组选择交流分享方式。

指导进行交流分享组内排练。

交流分享

建立交流分享机制,组织调控交流进程,适时评价。

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

指导学生参与评价。

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拓展阶段

促进探究成果运用和新主题的生成,个别指导学生更深入的探究。

二、落实指导行为

(一)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

1、选题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确定活动主题,二是分解并选择活动主题。

(1)活动主题的确定。

活动主题的确定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方式有:

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放手让学生设计主题,然后通过可行性分析等方式,确定其中少量主题优先实施。

②学校已对校本资源作了调查整理,并设计了系列主题。

教师公布这些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意愿修改并商议选出目前最想探究的主题。

③学校已有较成熟的实施某个主题的经验,并且这一主题已作为较稳定的活动保留下来。

教师在实施这一主题时,通常采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确立参与这一主题活动:

●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一主题涉及的领域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究这一主题的意愿;

●教师事先抛出某个话题,引发学生讨论,进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探究的主题上来;

●从学生感兴趣的某个话题入手,引导学生参与某个活动,在经历了一段准备,对某种现象有一定了解后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并调动学生参与该主题活动的兴趣;

●抓住学生中或社会中的某个热点话题、某种现象,或学生普遍存在的某种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并据此设计活动主题;

●学科教学中激发出的学生探究意愿。

(2)分解主题,选择子课题。

主题确定后,研究的大方向明确了。

但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主题还须要被具体的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小小的子课题,这样活动才能落实,顺利地开展。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这个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

但同时应该注意,决不能将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该兼顾学生的兴趣与意愿,组织分解主题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解决这个转化。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分解主题呢?

老师们可以采取下列的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孩子们说说本主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与研究,围绕主题可以设计哪些有趣的活动,然后大家一起选择有意义的、可以实施的内容进行分解。

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将相近的、类似的、相互包含的课题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子课题进行研究。

②兴趣分解法

可以从同学们的兴趣入手,结合主题的特点,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自己在这个主题的研究中,围绕主题愿意做的事,按兴趣进行分组,进行研究。

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容易单纯地被兴趣所牵引而忘记主题,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提醒。

③筛选论证法

将主题分解为各个小的子课题后,教师要组织大家集思广益,选择有价值的、与主题紧密相扣的子课题来实施。

有的子课题同学们凭现阶段的能力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教师们不要轻易地下定论,而应发动同学进行讨论,谈出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地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理由,商定必要的研究方向和具体要求。

2、分组的指导

(1)分组中的民主与集中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兴趣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产生超级大组或组内人数太少,二是学生在组合时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

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

应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在民主的基础上还应有所调整,以达到结构的合理性。

(2)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3)分组遵循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4)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这里的动态首先是指根据不同活动主题或内容,学生分组情况不同;其次,动态也指组内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而且也可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实施阶段常用的几种活动形式的指导

1、调查活动的指导

调查研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一种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几乎达到70%的活动主题都要应用调查研究方法。

但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引导,目前学生实施的调查活动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有的初中学生在实施完调查研究活动后,还不知道什么是调查问卷,更谈不上设计调查问卷了,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指导出了问题。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方法的有效指导,教师应全面了解调查研究法,学会运用调查研究法。

在学生活动实施之前,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法的专题讲座,向学生简要介绍调查研究法,让学生了解调查研究法的实施过程和基本规范、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重点是指导学生制定调查研究活动计划、指导学生设计简要而较规范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指导学生进行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从而提高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学生调查活动的有效性。

按调查的方式不同,调查活动有座谈会、访问、调查表、问卷、实地考察等形式。

中年段的调查活动中,主要是从看一看、问一问、找一找等比较浅显的活动方法入手。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活动能力的发展,学生采用的调查方式也会变得更理性、更科学、更系统,逐渐接触到问卷调查、访谈等调查形式。

调查研究的实施要注意做好如下基本工作。

(1).制定调查研究计划

通常包括:

调查课题的名称、目的、对象、范围、时间、地点、方式方法;调查步骤和日程安排;调查所需要的人员和分工;调查所需要的经费;调查报告完成的时间。

①提出并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课题一般以某种具体的、单一的社会要素、社会现象为主。

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课题不易过于庞杂,涉及的问题层次不易过多,否则,学生难以驾驭和操作。

调查研究课题提出并确定后,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调查的课题或问题进行分解,引导学生把所要调查的问题适当分解成具体的层次、要素,使学生明确该问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数据或资料。

比如,某初中一个班级的学生要进行“城镇居民读书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分解“读书状况”的分析纬度:

读书的数量(年平均读书量、家庭成员的读书总量、家庭藏书量、年购买图书量等)、读书的类型和图书的来源(喜欢读哪些书籍、每年进图书馆的次数、书籍的交换等)、读书的方式(读书的习惯、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读书与个人生活与工作的关系(读书与职业或工作的关系、读书与日常休闲生活的关系等)。

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

选择和确定所要调查的对象的人群类型,即明确调查哪些领域、哪些部门、哪些工种的人。

确定调查样本数量,即所要抽取的调查人数。

确定调查方式,即明确调查的方法样式(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调查),确定调查的地点和时间,以及与调查对象的联络(公共场所下随机的大众调查除外)。

③准备必要的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除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外,还包括录音设备、记录设备等必要的工具,这也是调查方案中需要明确的。

(2)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

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一门技术,调查研究能否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与调查问卷的合理性直接相关。

指导教师应学会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在调查实施之前,研制出简要而较规范的调查问卷。

①调查问卷的组成部分

调查问卷一般包括题目、指导语、题干、答案、结束语等部分组成。

题目置于问卷之首。

指导语要简要说明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调查目的、答题的基本要求。

题干即对被调查者提出的问题。

答案是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与题干相应的选项。

开放式的问题只留足必要的答题空间。

结束语要对被调查者的合作表示感谢。

②问题及答案的设计

问题是问卷的核心。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问卷问题的数量或问卷的容量。

一般来说,一份问卷的问题数量不易过多,以20个左右的问题为宜。

中小学生说设计的调查问卷的问题数量可以适当减少。

问题的表述要注意语句简洁、明瞭,语义单一清晰。

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问卷中所提的问题,应围绕研究目的来编制,力求简单、明了,含义准确。

不要出现双关语,避免片面和暗示性的语言。

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教师,你喜欢教师职业吗?

问题不要超过被调查者的知识、能力范围。

如对小学生的问卷出不要出现“你认为哪家商场的营销比较疲软的问题。

问题排列要有一定的逻辑次序,层次分明。

问卷的目的、内容、数据、卷面安排标准答案等都要认真地推敲和设计。

调查表上应有留给供人填写答案的足够空间,并编有填写调查单位的名称、填表人的姓名和填表年月日的栏目。

设计问卷的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

一般来说,问卷设计前要摸底,对组内全体成员进行使用问卷调查的培训,并在小范围内进行试测,反复修改设计的问卷,以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便于对结果进行处理。

答案的设计格式是多样的,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以单项选择为主。

备选择的答案以3-5个为宜。

(3)精心组织调查实施过程,提高调查活动的有效性

①指导学生做一个受欢迎的访问者,指导学生与受访者交往

取得被访问人的信任

准备访问提纲

准备充分后再去做,不要手里拿着提纲去问。

绝不可以到了调查对象面前,却不知道应该谈些什么,或者任调查对象天马行空地聊下去。

做好访谈前的必要准备

②指导学生掌握访谈技巧

●会问

提问的方法要有技巧,不能过于拘谨,更不能拿着提纲照读。

要随意,但内容一定要紧扣主题,而不能随便。

问话要简洁,清晰、围绕主题,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概念,不懂不要装懂,要虚心请教。

当谈话渐入佳境时,可以根据当时谈话的内容,适当地插入简短的插话或提问,如果提问有的放矢,就会促使谈话更加生动和深入。

虽然采访应该先有分工,但谈话到一定深度时,其他成员也可以适当发言,以促使谈话内容更加丰富。

要尊重被访问者的隐私,对于一些个人的问题要回避。

对于关键问题,可要有一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果对方不愿意和你谈,不要性急,要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善听

重视交谈技巧。

交谈时,目的和主题在自己心中一定要明确。

尽量少插嘴,有礼貌地听被访问的人说,不打断,并及时根据谈话的内容,归纳并调整问话的方式,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现对对方语言的反馈。

同时关注对方的表情,听语气,这些信息中往往含有语言以外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对平时不善于谈话的人,需要通过观察,解读其没有成为语言的各种信息。

●巧记

访谈的记录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交谈中,应迅速记下交谈内容。

访谈记录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如果没有学过专业的速记,想在访谈过程中用笔记录下每一句话是不可能的。

可以采用记关键词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实现较为全面完整的记录,如在小组分工中有专人提问,有专人记录,为保记录的准确性,可以有多个人同时记录。

提醒孩子在调查记录时写的字不用强调工整、写不起的字可以写拼音,提高调查的效率与质量。

(4)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鉴于中小学生不同的数学知识基础,指导教师要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工作。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要注意与问题提出部分的问题分解纬度相应。

指导学生运用百分比、图、表等方式进行数据呈现。

通过分析,得出初步的调查结论。

(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包括:

a.问题的提出:

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和调查内容。

b.调查方法的设计:

说明调查对象、人数、调查的具体方式及调查过程;c.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d.调查结果;e.问题讨论;f.附件。

2、研究活动的指导

加强对学生研究活动的有效指导,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研究体验。

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工作。

(1)指导学生论证并合理表述研究主题或课题

学生的研究主题要清晰,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研究内容。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研究主题或课题进行合理的分解,找到问题的分析纬度。

对研究的课题或主题要进行讨论、论证,提高研究主题的可操作性。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研究主题需要分析明确的基本关系。

(2)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应包括研究主题或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资料的搜集、研究的任务分工、研究的时间安排等内容。

(3)研究方法的指导

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研究主题或课题,进行基本研究方法的指导。

要在指导中渗透应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系统化与综合化、概念分析、命题分析与推理逻辑等基本逻辑方法。

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分析与运用信息或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方法意识和方法操作的规范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资料收集的指导

围绕活动即要进行一些资料的搜集,资料搜集的过程也是活动主体进行活动的过程。

(1)活动记录资料的收集。

①确定人员,制定记录任务,进行培训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工阶段,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要适当地给于指导和调整。

比如,在确定活动资料和活动过程记录小组的时候,就要动员和说服那些责任心强、记录能力强、细心仔细的同学加入,并要进行任务的分配和梳理。

对前几次记录要进行认真指导和培训,而这种培训是在记录的现状中的培训,不是单纯的说教。

②引导学生进行记录方式设计,明晰活动过程。

通常可采用表格式、日记式、过程式等方式来进行记录。

③建立个体档案袋,让学生收集和记录自己的活动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处理

要从收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资料,就必须对文献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处理工作。

主要包括:

去除假材料,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但对孤证材料要特别慎重。

如果收集到的资料比较多,还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排序与编目。

为了今后研究时查阅的方便,一般采用首字母开头的方式进行编目。

每一条目上一般要写出该文献的出处,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在何处查阅等。

(3)资料的保管。

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收集到很多的资料,全部都交给班级的资料员不现实也会增加资料员的负担,因此作为活动资料的一个补充和辅助,让每一个同学都建立档案资料袋是必要的。

对学生个体档案袋的指导不宜作得太细,学生愿意装什么就可以装什么,他觉得有价值的都可以装进去。

只是,老师有必要对档案的目录建立进行指导,这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档案,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对待资料的习惯,提高资料的使用率,不至于档案袋内零乱不堪,毫无用处。

通常档案袋的目录可以有这样几个部分:

资料名称、资料类型、资料来源、资料采集日期。

4、小组活动的指导

(1)提供充裕的小组交流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小组交流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2)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积极性,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平等参与成为组内一员

(3)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及时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

(4)活而有序,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①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②遵从小组内共同的目标与约定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有共同的目标,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既需要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专长,又需要大家在小组合作中,理解并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遵守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使小组行为变得和谐统一。

③大胆表达,尊重他人

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

④角色的轮换,维护小组平等机制

如果学生活动角色相对固定,缺乏动态机制,容易产生小组霸权主义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制定小组角色分工轮换的常规,以维持小组平等的机制,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⑤小组评价,增强小组归属感

在小组活动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所以在评价小组活动时,评价的对象是小组而非个人,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这样才能建立学生的小组归属感,有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

5、讨论活动的指导

(1)分工。

在每个讨论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一位同学都要发言、讨论,同时还要选出组织者、记录人、汇报人、音量控制员等,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2)外部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重视讨论的外部环境的创设,例如,重视座位的编排方式在讨论中的作用。

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利用座位的变化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意义重大。

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U形排列法均为座位排列方式的不同变式,较之秧田式座位排列有着明显不同的优势,值得尝试。

变学生单行单坐的座位形式为小组式排列,也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交流,使得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成效明显。

(3)鼓励每位孩子发言。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多关注内向的孩子,鼓励他们多参加、多发言。

(4)选好小组讨论的组织者。

小组讨论时每个组要有组织者。

每组的组织者要选取行事公平的孩子担任,切忌让少数“小干部”一手包办,反对组内的“独断专行”,不能让少数孩子的意见以点带面。

(5)交流是参与式讨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参与式讨论不但要重视组内的交流,还应重视组与组之间的横向交流。

小组讨论后要进行汇报。

汇报是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过程,这个交流一定是双向的,切忌一组少数孩子说,大多数孩子只有听的权力,要鼓励大家及时地提问、提建议,小组的汇报员说完后,可以适当给其他组孩子提问、提意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又使孩子之间增强横向的交流。

6、活动生成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和广延性,使得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预设来驾驭整个过程,活动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有可能就是活动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契机,因此活动的指导者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些问题,重视这些新生成的问题,并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当成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1)用教育的敏感抓住契机,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活动中的生成

当儿童在活动中个体的经验和独特感受呈现出来后,设计和实施者要凭教育的直觉和敏感去抓住这些生成物,抓住个体的鲜活又具有特点的生成物并利用它去唤醒其他儿童的生活经验,促成儿童与儿童之间共同感受的形成,教育也就在这时发生了,群体自主共生效应也就发挥了,活动的阶段性目标也就实现了。

如果没有抓住在活动中出现的生成物,就没有唤醒儿童感受和经验的载体,就会留于说教和灌输.

(2)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生成性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意外发生,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指导者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生成性分析。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时,我们要看它对目标达成是起到了延伸拓展丰富的作用,还是出现了偏离干扰的现象。

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来面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才可能找得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三)活动总结阶段的指导

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为展示而展示、为总结而总结的现象,表现为本阶段活动效率低,显得可有可无。

其实,总结与交流阶段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指导得当,可以有效地提高活动的价值。

教师如何指导才能实现学生在总结交流阶段的共商与共享呢?

1、明确总结交流的目的

(1)自主获取知识

(2)及时总结

(3)学会做事

(4)升华情感体验

(5)正确认识活动结果

(6)表达活动结果

(7)参与式讨论

(8)结果的反思

(9)学习与批判

2、把握总结交流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所有展示的东西都必须是真实的,是所有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而得出的结果,即使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是自己真正研究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为了展示而弄虚作假。

(2)学习性原则

展示与交流活动不仅是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别人,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一方面,它可以使活动者通过与其他小组的成果对比,看到自己小组的特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活动者互相学习彼此的成果,开阔自己的视野与思路,从而不断提高活动的能力。

(3)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原则

在展示过程中,既应包括研究、学习的结果,也要通过各种形式把研究的过程表现出来,因为这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最好的途径。

3、从有利于共商、共享的角度来选择总结交流的方式

(1)尽可能地采用双向交流的形式,这比单向的汇报效果好得多,这样更有利于其它组的学生参与。

如:

采用答辩式、辩论会,并设计必要的互动参与的环节等。

(2)在总结与交流前一定要对总结交流要达到什么目的、总结些什么、怎么总结、组内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要有思考。

据此筛选并组织观点,牢记总结与交流的动机,心里放着面对的交流对象,按规定时间完成本组的总结与交流。

(3)要有一个好的开场白,以激发同学们对本组内容的关注;

(4)用实验、实物或摸拟用具帮助语言的描述,更有说服力。

利用各种图表、表格、图解来表达一些观察和测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