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163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30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docx

安评考试模拟考题

第三科目地震安全性评价案例分析

模拟试题(共5道题100分)

试题一:

(本题20分)

在我国地震活动区的某省会城市,历史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设防烈度始终为VII度,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拟建一幢190米高的公寓加底商的高层建筑,拟设计有三层地下室深度为19米,该建筑的主周期为5秒左右,需要提供满足抗震设计的水平地震动和竖向地震动,需要简答的问题是:

(1)是否需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站在甲、乙方各自的立场上需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理由或依据各是什么?

(3分)

(2)该建筑物按建筑抗震分类标准确定的抗震设防等级是什么,即是哪类建筑?

(1分)

(3)该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等级是什么?

(1分)

(4)该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至少应该提供哪几个部位的设计地震动?

(1分)

(5)该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应该提供多长周期的基岩地震反应谱?

(1分)

(6)该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没有公认合适的竖向基岩地震反应谱衰减关系怎样提供基岩场地竖向地震动加速度时间过程进行后续覆盖土层竖向地震反应分析?

(3分)

(7)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的P-△效应主要与什么方向的地震动作用有关?

(2分)

(8)该建筑工程场在河边上,场地覆盖土层原位波速测试与地下水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

(9)该建筑工程场地覆盖土层岩性单一,均为20米左右覆盖层深度的卵砾石,水平向和竖向土壤非线性动力特性参数的确定工作需要怎么样来完成?

(2分)

(10)一维覆盖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都有什么样的算法,采用哪种方法更适合于该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2分)

(11)该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该提供哪几个概率水准的设计地震动时程?

(1分)

(12)该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该由国家或省级哪一级评审,为什么?

(1分)

试题二:

(本题20分)

在我国“十一五”许多中小城市设立了地震小区划任务,这首先要编制该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大纲,编制这一地震小区划工作大纲的目的是:

查明市区50平方公里的地震地质背景,明确影响该市地震安全的断裂构造发育特征和活动性;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设计地震动合成,进行地震地质灾害分区;进行地震动小区划;进行土层动力反应分析,为一般新建、拟建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地震动参数。

需要简答的问题是:

(1)地震小区划技术服务的内容是:

(5分)

(一)区域

(二)近场及场区

(三)场地

(四)小区划

(五)小区划

(2)工作方法及技术途径是:

(12分)

(一)该地震小区划的工作重点将放在(二选一):

1、区域及近场地震活动性及地震构造的研究侧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

2、现场勘测和地震动参数确定两个方面。

(二)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的调查与研究采取收集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资料收集

(三)近场和场区地震活动及地震构造调查与研究采用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对重要构造作实地调查的方法,所收集的资料包括

(四)场地的构造调查将在利用资料基础上,采用

等方法对场地的隐伏构造进行探查。

(五)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主要是综合分析工程地质资料并利用钻孔实测剪切波速和进行标贯试验,对

进行分类和判别。

(六)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超越概率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和烈度。

(七)根据场地实际较为平坦情况,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将采用维分析模型,由于场地有第四系盖层,输入界面将采用剪切波速大于m/s的分界面。

(八)场地工程地质勘察范围为50平方公里,保证每平方公里有个钻孔,除保证个钻孔到达基岩以外,其它孔进尺至少20米。

在每个钻孔中分层测剪切波速,用回归分析法求取不同土类的波速。

土动力性能测定除剪切波速外,还要给出初始剪切模量,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对场区内有代表性的土层进行试验(或试验)。

(九)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将选用给定概率水平的具体场地基岩反应谱作为输入反应谱,反应谱周期控制点数不少于个,控制点谱的相对误差小于%,并就每种情况给出条基岩地震动时程。

(十)场地地震反应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计算用波动法求解,土层厚度划分将满足层内各点剪应变幅值大体相等。

利用场地地震动时程计算加速度反应谱。

(十一)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给出:

(十二)为了便于资料保管与查询,建立该市地震小区划查询管理系统。

(3)该地震小区划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等级是什么?

(1分)

(4)该地震小区划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应该提供多长周期的基岩地震反应谱?

(1分)

(5)该地震小区划报告应该由国家或省级哪一级评审?

(1分)

试题三:

(本题20分)

在我国地震活动区的东南沿海地带,历史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设防烈度始终为VII度,随着特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急需解决巨大的电力短缺问题,拟修建一核电厂,根据《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97)》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要求,需要提供满足抗震设计的地震动,需要简答的问题是:

a)该核电厂地震及地质基础资料的调查需要研究如下哪些问题,请选择:

(3分)

Ø中国及邻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其动力学特征、区域地震构造模型的建立

Ø发震构造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发震构造判别条件及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

Ø弥散地震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最大弥散地震确定的方法

Ø区域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模型的选择和确定方法

Ø基岩地震动时程曲线包络函数参数的确定

b)该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等级是什么?

(1分)

c)该核电厂工程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应该采用几维的分析结果?

(2分)

d)该核电厂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应该提供多长周期的基岩地震反应谱?

(2分)

e)该核电厂地震动加速度时间过程应该怎样合成才能满足覆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3分)

f)该建筑工程场地覆盖土层勘查需要怎么样来完成?

(5分)

g)覆盖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算法?

(2分)

h)该核电厂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该提供哪几个概率水准的设计地震动时程?

(1分)

i)核电厂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该由国家或省级哪一级评审,为什么?

(1分)

试题四:

(本题20分)

烈度资料

强震观测

区域、近场区新构造运动

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

 

区域、近场区新构造运动

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

请完成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框图,参考字母填上汉字:

区域、近场区地质构造

区域、近场区地震活动

 

P(A,Sa)

A(M,R),Sa(M,R,T)

隐伏构造探测

Hi,Vi,ρ,G,D,N

 

a(t)

 

PGA,Sa(T)

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框图

试题五:

(本题20分)

海南液化天然气(LNG)站线项目包括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管线,需要对埋设管道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其中老城—迈号(文昌)段88公里,途经三个市县,跨越不同的地质单元,穿过长流—仙沟、海口—云龙等活动断裂,跨过南渡江。

按照《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老城至文昌段在0.2g的区域内。

 

图0.1-1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管线示意图

任务与技术要求

按照《输油(气)埋地钢质管道地震设计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任务和技术要求如下:

⑴:

现有资料表明,长流—仙沟、海口—云龙断裂与管线相交,必须探明这两条断层在管线场地中的位置分布产状与宽度。

对其它地段是否存在断层要通过相应工作做出答复。

⑵:

包括活动时代、活动周期、活动性质和活动的位移量,对全新世活动断层要估计未来10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

⑶管道埋设场地内:

从整个场地考查情况来看,有可能出现地震地质灾害的地貌和类型,主要是南渡江两岸是否存在液化与边坡稳定性,应按相应的标准与方法做出判别。

⑷管道沿线场地的:

通过控制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按管道抗震设计要求,选取50年超越概率的10%的基岩地震动参数计算土层的地震反应,由此得出地表的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等,以此作为管道沿线场地区划依据,以供管道抗震设计。

0.3技术思路

就此管道抗震设计而言,最为关心的是地震断层和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而地震动问题并不是管道抗震设计的敏感问题,从管道震动破坏的实例来看,峰值加速度要在g以上,而老城—迈号(文昌)段的峰值加速度约在0.2g。

因此,该场地地震影响的评价重点是场地内地震断层的探测与评价和地震地质灾害问题。

现就概要表述如下:

⑴场地的范围是以管道为中心,两边各公里的带状区域。

⑵断层探测与评价:

a、现有资料已表明的,如:

长流—仙沟、海口—云龙断裂要从断层地貌、断层结构、断层成岩程度、盖层岩性、成因类型和区域活动年代对比等定性分析断裂活动,采用人工地震探测方法,确定其断层位置、产状、与管道夹角、宽度等。

根据地质地貌证据,参考样品年龄数据,综合判定最新断错地表的断层活动年代,对活动性作出评价,对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作出估计。

b、目前对断层尚区段,要收集资料,进行野外调查,如第四纪地质、地貌特点。

对有断层活动迹象的区段,要采用化探或高密度电法探测方法粗略地对断层是否存在作出粗判,如果确认存在断层,在做进一步的精确探测,确定断层参数,进行活动性评价。

⑶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要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踏勘,了解沿管线的地质环境,以及是否有过地震地质灾害的历史。

特别是南渡江两岸的问题,要做重点调查。

⑷场地地震动参数分布

该场地为带状场地,含盖不同的地质单元。

地表地震动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性。

按(GB17741-2005)要求,沿管线场地共设8个控制点,不同的地质单元有个控制点,在每个控制点上钻孔、测试,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

对计算结果,按地质、地貌环境特征进行调整、修正,得出场地内的地震动参数分布。

 

3个专业混合模拟测试试题(共300分答题三小时)

试题一:

单选题(共30题90分,每题3分)

1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时间泊桑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

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

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

2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空间均匀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

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

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

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地震活动震级截头指数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唯一参数是

a.b值b.震级上限c.震级下限

d.设计基准期N年e.年平均发生率f.潜在震源面积

4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参数衰减的条件概率分布的特征参数是

a.b值b.潜在震源区的面积c.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d.平均地震震级e.距离的方差f.参数的均值和方差

5地震安全性评价所提供地震动参数是

a.最大值估计b.平均意义的估计c.最小值估计d.包络值估计

6在中国,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立足点是

a.占有仪器测震地震记录资料b.占有历史地震烈度资料

c.占有工程场地地质资料d.占有仪器测震强强震记录资料

7破坏性地震活动性分析收集统计的地震资料震级为

a.6级以上b.5.5级以上c.4.7级以上d.4级以上

8历史地震资料收集、整理采用的强烈地震的震级为

a.ML震级b.MS震级c.MD震级d.M震级

9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的最基础资料是

a.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资料b.历史地震考察资料

c.区域性地震台网测震资料d.完整可靠的地震目录

10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目的是

a.为了确定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

b.评定近场区发震构造、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和震级上限等提供依据。

c.考虑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d.考虑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

e.为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11近场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目的是

a.为了确定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

b.评定近场区发震构造、为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和震级上限等提供依据。

c.考虑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d.考虑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

e.为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12国家标准GB17741-2005规定:

区域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是

a.≥150KMb.150KMc.≥150KMd.300KM

1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70年超越概率63%对应1年超越概率为范围为

a.≤0.0197b.0.0197>且<0.015c.0.0141d.≥0.0021e.≥0.0014

14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PN是N年超越概率值,对应1年超越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a.PN1/Nb.(1-PN)1/Nc.1-(1-PN)Nd.1-(1-PN)1/N

15历史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分析的目的是:

a.对工程场地产生Ⅵ度以上烈度影响的大地震,不限于区域内。

b.采用最新版本地震目录中所给出的烈度。

c.广泛地收集地震烈度资料,对比分析。

d.通过分析场地的地震烈度值,可以得到场地所遭受过的最大地震烈度和各个烈度值的频繁程度,与概率计算结果互相佐证。

16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的目的是

a.在一定统计区内(地震带或地震区),作M-T图、应变释放曲线。

b.进行周期图分析、最大熵谱分析、极值分析。

c.对地震带活动的年平均发生率进行分析确定。

d.寻找地震活动的趋势性特点,为评价未来地震活动水平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1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时,综合潜在震源共划分出多少个地震带:

a.20个b.22个c.24个d.26个

18未来地震活动水平是起伏的:

必需对未来地震活动水平进行分析:

高、低、还是平均?

这一分析所采用的时间段是

a.10年b.50年c.100年d.200年

19在每次地震发生的地点都有压缩区、膨胀区、P、T轴出地点,这是

a.对潜在震源尺寸面积判别的结果。

b.对地震震中位置确定的结果。

c.对地震震源空间尺寸判别的结果。

d.对震源机制解分析的结果。

20对研究区范围的震源机制解应进行统计列表,可编制

a.P、T轴随方位变化的玫瑰花图。

b.地震震源面积分布图。

c.地震震源空间尺寸分布图。

d.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分布图。

21地震区划就是

a.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烈度分布进行的划分。

b.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反应谱分布进行的划分。

c.对给定的区域的破坏性地震震源分布进行的划分。

d.根据一定的指标对给定的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程度进行的划分。

22中国地震活动性是指

a.中国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与地震空间分布格局。

b.中国强地震活动区划分。

c.中国强地震活动带划分。

d.中国强地震潜在震源划分。

23震级频度关系log10N=a–bM为

a.N大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

b.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小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

c.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等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

d.给定时间段和震级区间,N大于等于震级M的地震次数。

24下图所示波速测试方法为

a.地脉动法b.静力触探法c.跨孔法d.表面波法

25区域性地震区划图的比例尺应为

a.1:

50万b.1:

100万c.1:

300万d.1:

400万

26区域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的影响属于

a.地震动衰减问题b.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问题c.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设计问题

d.工程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估问题

27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a.地震动衰减问题b.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问题c.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统计确定问题

d.工程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估问题

28以下著名强震记录的场地地震烈度为

a.VI度b.VII度

c.VIII度d.IX度

29地震动衰减关系式中

lnY=C0+C1M-C2M2-C3ln[R+R0]-C4R

各项的含义为

a.C0+C1M项:

几何衰减

b.C2M2和R0=C5exp(C6M)项:

大地震震中附近高频地震动的饱和

c.C3ln[R+R0]项:

震源影响

d.C4R项:

弹性耗能

30大地震震中附近高频地震动的饱和影响范围为

a.M≥6or6.5,≤5-10kmb.M≥7or7.5,≤20-30km

c.M≥7or7.5,≤10-20kmd.M≥8or8.5,≤30-40km

试题二:

多选题(共30题90分,每题3分)

31为什么要进行地震区划?

(1)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需求。

(2)是强地震活动区域划分的需求。

(3)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防灾规划的需求。

(4)是地震中长期预报的需求。

(5)是地震应急准备的需求。

(6)是划分潜在震源区的需求。

32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地震后果相关的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内容是

(1)给定时间段内地震空间和强度的分布。

(2)给定强地震活动区域的最大烈度分布。

(3)

给定时段内、给定区域内地震发生的频度N。

(4)给定时段内、给定场地地震动发生的强度。

(5)古地震研究。

33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的主要目的是

(1)确定工程场地条件

(2)为合成人工地震波做准备

(3)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场地相关资料(4)为建筑抗震场地分类进行勘察

(5)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场地相关资料(6)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场地卓越周期

34地震动三要素包括

(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

(2)地震动速度峰值(3)地震动位移峰值

(4)地震动反应谱(5)地震动富氏谱(6)地震动功率谱

(7)地震动持续时间(8)地震动加速度时间过程

35地震烈度的用途包括

(1)震害轻重的简单估计

(2)地震影响的宏观描述

(3)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间接表示(4)历史地震震级的确定

(5)中国地震区划指标(6)抗震设计计算参数

36地震烈度具有如下特点

(1)是多指标的综合

(2)是确定性的物理量(3)是宏观分级划分

(4)是震害指数(5)属以结果表示原因(6)属抗震设防唯一依据

37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关键内容是

(1)收集强震动观测资料和地震烈度资料空间范围

(2)地震烈度和强震动资料的收集原则与内容

(3)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建立

(4)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取与适用性分析

(5)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统计回归

(6)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7)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原则与方法。

(8)地震反应谱衰减关系选择原则与方法。

38地震动衰减关系从B区转换到A区,即求A区参数衰减关系:

lnYA=FA(MA,RA)

需要已知

(1)IA=fA(MA,RA)A区烈度衰减关系

(2)IB=fB(MB,RB)B区烈度衰减关系

(3)lnYB=FB(MB,RB)B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4)lnYA=FA(MA,RA)A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5)A区和B区的地震烈度表是否相同

39所使用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论证内容包括:

(1)是否能反映本地的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特征(大震或小震影响、近场或远场影响)

(2)是否能针对工程的结构特性,论证所采用地震动观测资料的长周期可靠性。

(3)与常用衰减关系和本区其它衰减关系对比,并对所获得衰减关系的特点进行说明。

(4)将地震动衰减关系与收集的区域和邻区强震动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论述所选用的衰减关系是否适用于本区

(5)采用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的危险性分析结果是否出现不配套的矛盾。

40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钻孔深度要求为

(1)Ⅰ级工作:

控制孔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层位;

(2)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

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

(3)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

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

(4)VI工作:

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

(5)海洋平台:

控制孔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1000m/s层位;

(6)控制孔深度达应穿透火山岩达到下卧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层位。

41地震小区划的工作特点为

(1)重视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

(2)只提供场地相关地震动参数图

(3)区分不同的地震破坏作用(4)地震动参数提供的精度高于II级工作

(5)更详细考虑(近场)地震地质环境(6)给出了地面卓越周期分区图

(7)地震作用表述更详细、小尺度(8)给出地震作用综合性结果

42地震小区划主要工作环节包括

(1)首先明确工作地图

(2)收集整理现有资料

(3)基岩地震动参数的确定(4)人工地震动合成

(5)场地工程地震条件勘测,控制性钻孔(6)控制点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7)控制点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8)地震动参数分区

(9)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及灾害程度分区(10)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标定结果

4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的适用范围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要点

(3)近场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资料搜集补充调查

(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选取

(5)基岩场地地震动参数与中硬场地的对应关系,中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

(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工作结果表述方式

(7)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标定结果

(8)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间过程

44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主要灾害类型包括

(1)砂土液化与淤泥软化

(2)黄土崩塌与滑坡(3)岩体崩塌与滑坡

(4)地震断层(近地表开裂)(5)海啸与湖涌(6)软土大面积震陷

(7)泥石流(8)井涌、井喷

45潜在震源区定义为

(1)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的区域。

(2)构造上具备未来能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区域。

(3)能够发生历史大地震重演的地点。

(4)具有相同震级上限,地震活动性相对均匀分布的区域。

(5)古地震区域。

46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

(1)第三系地震活动构造原则

(2)历史地震重演原则

(3)小地震成群成丛地区原则(4)构造类比原则

(5)地震重点监视区原则(6)发生过古地震原则

47(8.0,8.5)级地震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

(1)切割地壳的大型边界断裂的特殊部位

(2)大型隆起和凹陷边界断裂带

(3)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有活动的断裂的弯曲部位、端部、多组断裂交叉部位

(4)多次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构造部位

(5)大型块体的边界带内深断陷的边缘活动断陷盆地

(6)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活动盆地内部、边缘、凹陷中心

(7)大型新构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