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42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1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6页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6页
亲,该文档总共1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对人类发展作过重大的贡献。

在17和18世纪里,随着中欧之间交往的增多,欧洲一些主要国家还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当时不少著名学者对中国的古老文明给予了高度赞颂。

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称羡的国度,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后期,却远远落在了欧美一些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后面。

这时的中国,政治腐败,国势衰落,军备废弛,社会动荡,虚弱而不堪一击。

2、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的。

老牌殖民主义的英国不仅用鸦片直接毒害中国人民的健康,还依仗着洋枪洋炮逼迫清王朝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法、德、美、俄、日等后起的列强潮水般涌来,急不可耐地要瓜分中国。

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客观上促使了已在封建社会母体内产生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并得到初步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悲惨境地。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便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4、为了摆脱凌辱和压迫,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奋勇踏上救亡图存的漫漫征程,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鸦片战争中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率先奋起的是中国的农民阶级。

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日趋解体,一支新的社会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长起来、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维新运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帝和反封建这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使中国社会一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在了北洋军阀的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

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

5、辛亥革命后,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掠夺为背景,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

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了各派军阀、官僚、政客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欲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灭亡中国。

这时的中国,用孙中山的话来形容,就是“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6、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发展和人民斗争不断深入昭示: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和封建军阀统治日益残暴和腐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

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先进分子又一次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介绍和传播国外的各种新思潮,从中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各种新方案。

他们经过反复分析、实验、比较和推求后,最终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到只有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才是“改造现世界的对症之方”。

这样,中国先进分子终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武器,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并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组建起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3.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历史贡献: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历史局限性:

第一,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第二,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对整个封建阶级缺乏深刻认识。

第三,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不敢依靠农民群众。

第四,同盟会不是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没有发挥好核心作用。

4.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1、定义: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1期名为《青年杂志》2期1版正式改名为《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2、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即: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历史作用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3)“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4)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

5.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选择。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

5、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6.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时代特点看,它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这时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它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从领导力量看,它标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追随者,而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了中国政治舞台并成为领导阶级,从而划分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

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指导运动发展的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而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发展方向,也已经不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奔向社会主义;

4、从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看,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7.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三个深刻改变”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备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性质和作用,成为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鲜明界线。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1、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革中开天辟地。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谁能够带领人民完成前一个历史任务并不断实现后一个历史任务,谁就能够成为决定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导力量。

”这句话最初出自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总结。

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批驳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错误观点时讲道,在中国之所以爆发革命,并不是因为人口多了养不活,也不是因为西方思想的输入引起了“骚动和不安”,而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70多年中,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以及义和团运动,一次又一次地都失败了。

即便像辛亥革命这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也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

多党制、议会制这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在民国初年都尝试实行过,结果却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中国大约有近300个政党,但大多是昙花一现,烟消云散。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已经有过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人民英雄。

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先后出演过主角,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承担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毛泽东在分析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变迁之后指出: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根本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而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是最有远见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其他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宏阔的视角回顾历史,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在5000年的文明、放在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以及放在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中来看,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三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那就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三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的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壮大对于中华文明、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三个深刻改变”和“三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充分凸显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的深刻内涵。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开天辟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五四运动100年以来的三大历史事件,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的角度来看“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历史使命,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这“三个深刻认识到”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先进和最强大的领导力量。

在过去的99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的话,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是最根本的基础,是最坚实的基石,是第一块里程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为后两个里程碑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无从谈起,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

所以,“三个深刻认识到”的历史启示和“三大里程碑”的形象比喻,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深刻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开天辟地的制胜法宝。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

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引,有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理论的武装,中国革命才焕然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行稳致远。

毛泽东同志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如果没有中国社会内部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能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和掌握,即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能产生任何实际作用,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旦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和掌握,就转化成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实现开天辟地巨变的制胜法宝。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自身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培育和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三大作风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了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8.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为什么7月1日是党的诞

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经常处于秘密状态,从事地下斗争,没条件庆祝。

时间一长,对于这个秘密召开的会议,参会人员只记得是7月暑假,准确日期就记不清了。

当中共中央第一次决定要庆祝党的生日时,正处于外有日寇入侵,内有反动派封锁的年代,也没有条件去查证一大召开的确切日期。

第一个明确提出7月1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的中央领导同志是毛泽东。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

“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

1939年、1940年“七一”前后,中央和一些地方报刊均发表社论或消息庆祝党的生日。

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中说:

“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

这是全党第一次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也是中央文件中正式规定“七一”

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后来根据党史专家的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确定党的一大开幕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但是“七一”这个光辉的日子早已深入民心,所以就没有再做改变。

9.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在大浪淘沙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命运?

一、中共“一大”的召开

(一)出席中共“一大”的共有十三位代表及两位国际代表。

他们是:

上海代表:

李达、李汉俊;

北京代表:

张国焘、刘仁静;

武汉代表:

董必武、陈潭秋;

长沙代表:

毛泽东、何叔衡;

山东代表:

王尽美、邓恩铭;

广州代表:

陈公博;

旅日代表:

周佛海;

陈独秀委托代表:

包惠僧;

共产国际代表:

马林、尼科尔斯基。

(二)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晚召开。

张国焘主持会议,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致辞。

(三)会议讨论情况。

7月24日,各地代表向大会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情况。

7月25日和26日,休会两天,由张国焘、李达、董必武、李汉俊、刘仁静起草供会议讨论的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计划。

7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举行三次会议,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

每日会毕,由张国焘向马林和尼科尔斯基汇报会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

(四)会议被密探发现,王会悟提议将会址转移到嘉兴南湖。

(五)7月31日,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随后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了三名中央局成员,并进行了工作分工:

陈独秀任总书记,张国焘分管组织工作,李达分管宣传工作。

二、出席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的不同命运。

(一)坚守信念,喜迎新中国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