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340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凉州词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凉州词说课稿.docx

《凉州词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州词说课稿.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凉州词说课稿.docx

凉州词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凉州词》说课稿

一、说教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2、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3、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4、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五、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

首先,谈话导入用赛诗会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让学生走进文本。

其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读互读诗歌。

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

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感受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六、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 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

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9、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

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

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

指的是哪座城?

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

(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

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

"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

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

(“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

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

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

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

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

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

(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

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

埋怨杨柳什么?

(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

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

埋怨杨柳有用吗?

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

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课件出示:

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

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

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

(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情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

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

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

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

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

(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

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3、结课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

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

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4、课外拓展:

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

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八、说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

                            悲苦

                    几人回?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古诗《浪淘沙》

1、说教材

《浪淘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重点字词剖析法: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累。

5、说学法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黄河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让学生观看视频,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地了解。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

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

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

即牵牛星、织女星。

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认知经验。

所以,在课前应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利用课外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咏诵诗歌,从中感悟、加深理解。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收集资料时,老师也能加入到收集资料的行列中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可更好地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样既填补了课堂的空白,又能增加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

“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

“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

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本课朗读,我设计了“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初步把握情感基调。

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

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问:

谁还知道哪些诗人歌颂,赞美黄河的优美诗句呀?

课件展示: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诗句。

【在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后,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欣赏,升华主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以及奔流不息的动态美,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的静态美。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作业:

1、诵诗会:

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

传说,谚语、歌词准备举办一次“黄河,伟大的母亲!

”手抄报。

(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七、说板书设计

黄河——银河——牛郎、织女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一、教材分析: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是小语第十一册“体育”这一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与体育有关,虽然题材风格不同,但是都充分展现体育运动的“力与美”,颂扬了体育精神的伟大。

本篇课文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

记叙了中国女排队长孙晋芳在训练、比赛中的几件事,塑造了一个鲜活感人的女排队长形象,再现了她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到团结奋斗的体育精神。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没有问题,但是由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发生距离现在有20几年了,学生对那段中国排球的历史,对人物所具备的体育精神,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这是一篇以体育为题材的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作品,对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还不十分明确。

因此,六年级的教学应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多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质疑—合作解疑—创意表达”的学习过程,感悟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文章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

感悟鲜活的女排队长的形象,理解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

教学难点是:

体会文章多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质疑研读法”,借助动态画面的“直观感受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质疑------------解疑------------拓展

(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运用意识)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排球比赛片断,让学生感受赛场上的激烈气氛以及队员的拼搏精神。

2.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3.导入:

八十年代初,女排姑娘用她们勇于拼搏、顽强奋战的体育精神,为中国人在奥运赛场上扬眉吐气。

人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女排姑娘们。

我们更应该把掌声送给这位在赛场上至关重要,却默默无闻的女排姑娘。

(板题)

(评:

课始,利用音像再现排球赛场上激烈拼搏的场景,渲染了气氛“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质疑课题,发现问题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问题:

1、她是谁?

  2、为什么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为什么设计这个质疑的环节呢?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前,我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想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成为思维的起点,激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读书和补充资料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前我和同学们共同查找中国女排的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女排的辉煌历史,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而我专门收集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队力挽狂澜打败美国队获得冠军的精彩录像。

我想利用比文字更形象,更直接,更具冲击力动态的画面,缩短学生认知水平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比赛中的一个场面。

看后,请同学们谈感受。

看这个动态录像的目的是:

虽然只是比赛的一个片断,但我希望同学们通过动态画面,能感受到中国女排夺冠的艰辛,能体会到在赛场上体现的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为深入研读文本作铺垫。

为什么要我和同学们一起查找资料呢?

因为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