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728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3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

考纲

要求

最新《考纲》规定: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情

研读

1.考查情况。

新闻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重要的文体之一,对其考查围绕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这四个层级。

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对新闻所含信息的筛选和概括、对新闻文体特征的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是新闻阅读考查的重点

2.试题样式。

题型由原来的一道客观选择题和三道主观简答题,变为二道客观选择题和一道主观简答题,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细处的理解,主观简答题侧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

3.设题内容。

选择命题材料的新闻,具有正能量、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较多等特点。

从高考对新闻的考查趋势来看,选材上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2017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非连续性文本。

多年来热门考点传记悄然隐去,虽然不排除未来还有考查的可能性,但已不会再有以前的热度。

而作为高考新宠的非连续性文本,选文内容涉及较近发生的事件,一般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消息、新闻评论、通讯等多则材料的组合,往往是围绕一个事件;也有可能是人物传记的多个片段组成的材料。

这样可以增加信息量,引入同类或同一主题的不同情景或不同观点。

选文形式多为非连续性文本,考查点多为筛选整合信息(包括图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等,强化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等。

根据高考的变化,本专题拟从新闻、传记、调查报告等文体特点入手,点拨阅读技巧,教学生快速读文,然后从热点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两个角度着手复习。

一、新闻

1.新闻内涵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

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4)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常用的记叙文六要素是一致的。

可以概括为“5W+1H”,即:

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和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

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

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要素。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

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

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公安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

(5)基本写法:

新闻写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

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在写作技巧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装、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练等等,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

(一)常规类单材料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六步法”

第一步,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第二步,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第三步,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析表达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第五步,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第六步,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二)多材料非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四步法”

这里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是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一种阅读材料,多以文字、图表、图画、数据或清单等形式呈现,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根据上述文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强化,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考查的方向也会逐渐向“多种材料组合”和“较为复杂”发展。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不同,这也决定了阅读策略有所区别。

第一步,读题干,明指令——明方向,节省时间

准确审清题干,明确问题指令,找准勾画筛选的方向。

可以把几个题的题干、选项全部读一遍后再读文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读文法”。

第二步,边浏览,边勾画——把握主要非连续性文本内容

迅速浏览各个材料,还要勾画标注新闻的关键信息点。

如新闻的陈述主体、陈述的侧重点、新闻的价值信息点等,在勾画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文字材料好勾画,如果材料中有图表,就需要会读图表,读图表时需要抓以下几点:

①抓标题。

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②抓分类图例。

首先要确定其类别,在阅读中,要看纵轴、横轴、图标等,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③抓数据。

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

④抓解析。

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第三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的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的关键,关注细节。

最后还要思考命题者为什么将这几则新闻材料放在一起考查,就是在阅读时问个“为什么”。

第四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

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同、内容上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揣摩命题者把多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放在一起的意图。

除了第一步,后面三步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第二步,边浏览,边勾画

第三步,边思考,

边筛选

第四步,边比

较,边概括

原文呈现(2017·高考全国卷Ⅰ)

勾画理由:

握文本内容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

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

(1),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2),以期

(3)。

(1)告诉读者材料一新闻的陈述对象。

(2)这是这则新闻材料有价值的地方:

央视纪录频道的播出特点。

(3)这是央视纪录频道的预期目的,是材料一新闻的价值点。

材料一:

1.主要内容:

央视纪录频道的播出特点及目的。

2.关键信息:

播出特点。

3.高考命题:

第7题的A项、第8题的A项。

1.四则材料三则是介绍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一则是介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

(4)。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

2010~2011中国

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

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

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5)

材料三:

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

(6)。

是纪录片的主要

(7),

(8)。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9)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10)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11)。

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

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12)。

(13):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

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4)这是材料一新闻的另一有价值的地方:

和国际纪录片频道的相同点。

(5)材料二是图表,代表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典型特点:

①标题在图表的正下方,告诉了图表的主要内容: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②图表上面是图例,告诉柱状和点线各代表什么;图表横轴由三部分组成:

性别、年龄和学历。

纵轴需要看左右两部分:

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③数据:

既要看每一个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数值,又要对比它们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出规律和特点。

④解析是以“注”的形式呈现,具体解释了“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问题。

(6)表明材料三的新闻陈述主体及运营特点。

(7)表明新闻价值:

央视纪录频道的制作特点。

(8)这是央视纪录频道实行频道化运营模式的优势。

(9)这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的劣势。

(10)表明央视纪录频道正准备做的工作,一定注意时态。

(11)表明材料四陈述的主体。

(12)这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三大优点。

(13)告诉读者这则新闻材料的陈述重点是制播分离的模式。

材料二:

1.主要内容:

哪些人在看央视纪录频道,哪些人更喜欢央视纪录频道。

2.关键信息: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

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3.高考命题:

第8题的B、C、D三项。

材料三:

1.主要内容:

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制播运营模式及其优劣势。

2.关键信息:

运营模式及其优劣势。

3.高考命题:

第7题的B项、第8题的E项及第9题的部分答案。

材料四:

1.主要内容: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

2.关键信息:

制播运营模式的优势及模式简介。

3.高考命题:

第7题的C、D项,第9题的部分答案。

2.相同点:

都介绍了制播运营模式。

不同点:

制播运营模式是不一样的。

3.命题者意图:

把几则相关联的信息放在一起,考查考生读文、读图能力以及筛选概括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地理频道承担节目制作等任务,而承担把节目传送给电视观众任务的是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

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解析:

选B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由材料一“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可知,选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错误。

D项,由材料二目标观众年龄“55~64岁”集中度的比值最高,且“65岁及以上”集中度的比值有所下降可知,选项所述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集中度的比值在不断地攀升错误。

E项,“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于文无据。

由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频道化运营模式有此劣势,并不能推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不存在这些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材料三介绍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上的特点,对应的句子主要是“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注意题干只是要求概括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初期”的制播运营模式,无须回答现在制播运营模式的转变情况。

材料四介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文中对应的句子主要有“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本题要求考生“概括说明”,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不需要作具体分述。

答案:

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二、传记

(一)传记及其特点

内涵

特点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通过记述传主的人生经历或事迹(事),以选择、剪辑、组接等形象化的手法(法),来展现传主的精神、风貌、品质(人)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这里面倾注了作者爱憎的情感(情)

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文学性

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灵活性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

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二)传记种类

自传

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

小传

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

小传可以写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

评传

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和贡献。

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画传

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

其他

传记的其他种类,如大传:

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回忆录:

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三)依文体特征和命题点来读文

高考对任何一种文本的命题角度都是根据这种文本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

因此,高考对传记的命题就是从人、事、情、法四方面命制的。

考生对传记的阅读,可从传主入手,梳理传主事件,来洞悉传记的手法、表达的情感态度、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具体读文“四步骤”:

第一步:

明事

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件是传记的主体。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不同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明事时要先画出叙述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如时间、地点等,然后筛选概括出主要事件

第二步:

知人

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传主,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第三步:

辨法

所谓辨法,就是考虑作者在运用事件展现传主形象时运用的各种手法,包括选材组材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通过这些方法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四步:

察情

所谓察情,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涉及作者想通过传主反映怎样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作者的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等方面。

作者为传主立传,力求客观真实是其原则,但在这一原则下,作者并不是没有情感的投入,也不是没有评判的态度,把握这一情感态度,对理解传记的内容、正确评价传主的事迹和品格都有重要作用

(四)例析读文技巧和命题着眼点

(2016·高考全国卷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读文技巧]

第一步:

明事

请先在文中用横线标记出记叙陈忠实人生经历的时间性语句,然后根据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以概括传主陈忠实写作的关键阶段。

1965年,发表散文《夜过流沙沟》,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1979年,发表小说《信任》,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自我感觉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1979年9月25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赢得“小柳青”的名声,是其由业余作家到专业作家的转折→1985年,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形成→1992年,创作了《白鹿原》,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第二步:

知人

要“知”陈忠实需要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标题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