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理学论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4771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心理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心理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心理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心理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心理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心理学论文.doc

《生活心理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心理学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心理学论文.doc

V

谈生活中的心理学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少年班学院PB10013029冯译

内容摘要:

教育问题,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最为看重的一个问题之一,也是最复杂的问题让许许多多的家长及老师都伤透了脑筋。

现在的孩子想法各种各样,千奇百怪。

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更倾向于找到正确的心态,而不是用各种不适应的方式。

因此要是把心理学融入教育中,那么教育中的问题就不会变得那样的复杂。

关键词贝尔纳效应尊重心理换位思考

一、贝尔纳效应—用身体语言教育孩子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在埋怨: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说什么都不听,怎么说都不听。

”然而许多孩子也有很多不满:

“爸爸妈妈总是啰嗦,唠唠叨叨都快被他们烦死了”

的确,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家长都是习惯运用语言,习惯通过语言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其实,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

不少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只有7%的内容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而55%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体态等等来传达的。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完全可以将重心更多的放在身体语言上。

身体语言更能表现感情,传达出爱。

(一)利用眼神

愤怒、责怪的眼神会让孩子觉得不安,甚至失去信心;而温和,慈祥的眼神能让孩子觉得温暖,能给孩子以鼓励。

那么在孩子面前,父母就应该保持信任、亲切、期待的目光,即使在孩子犯错时也都这样做,会比打骂更有效果。

因为这会让孩子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的根源,在自我羞愧中改正,孩子能自己看到希望,获得信心。

特别在同孩子在谈话时,更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若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或想自己的工作生活,让孩子觉得无法沟通,产生隔阂,不利于以后交流教育的开展。

(二)注意姿态

父母的姿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遇事总是手忙脚乱、暴跳如雷或者表现出不雅的举动,猥琐的行为,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教育无法进行。

如果父母在教育时运用的姿态大方得体,自然稳重,会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愿望,他们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姿态不仅本身就能感化孩子,还能让孩子更能明白父母的教导,因为这样是身体力行的。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单亲家庭的原因,女孩很调皮,邻居们常常觉得很伤脑经。

并且在女孩犯错时,不会听见从家里传出的打骂声,大家都认为这家人缺乏家教。

但是,女孩一天天大了,变得越来越懂事,热心善良,甚至成为学校里的学生榜样。

人们觉得很奇怪,就问女孩:

“你爸爸是怎么教育你的?

是不是很严厉?

有没有打骂?

”女孩微微一笑说:

“爸爸很少骂我,但是他会很直接教我这件事情该怎么做,那件事情这样做是错误的。

而且是不是用爸爸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他很爱我。

我能从爸爸的眼神里感觉到爱与关心,我很幸福!

”所以,当语言变得苍白无力时,父母不妨试试用行动去教育孩子,不要只是局限去“说”,不要迷信去“说”。

多用身体语言,更真实的去表达。

二、尊重心理:

保护孩子隐私权

中国父母自古以来都把孩子称作自己的“心头肉”,随时随地都是百般呵护,万般疼爱。

但是现在有很多父母过度紧张的去关怀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遇见什么麻烦又不愿倾述,误入歧途。

所以便去窥视孩子的隐私,这些父母往往固执的认为:

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保持神秘性,孩子的方方面面父母都应该理所当然的去了解,显然这是不明智的。

看过这样一个报道:

一位母亲发现在上初一的女儿最近总是心不在焉,面对自己的时候总是有什么话想说却欲言又止。

于是,母亲趁女儿上学不在家撬开了女儿锁住的小箱子,发现里面有一封来自同桌的寓意朦胧的信。

母亲很气愤,拿着信立即找到了学校,并且马上交女儿带回家进行教育。

悲伤的女儿受不了刺激,夺门而出。

几天后,大人们在河边发现女孩的尸体,母亲悲痛欲绝,却也无力回天。

所以,即便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本着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心,但是一定要选对方法,选好方法,要不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就会出来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的现象。

(一)正确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东西。

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也有拥有自己隐私的权利。

而家长不要把孩子的隐私看得微不足道,反而要像看待自己的隐私一样去看待孩子的隐私。

对待孩子的隐私家长应该以从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从侧面去关怀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一直都是最关心他们的,让他们自愿的去与父母交流,分享秘密。

(二)基本的信任

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不要去干涉孩子自己的个人世界。

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成长,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一些情况下,父母应该充分的相信孩子,让他们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相信他们是有判断力和解决能力的,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相信他们的。

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和信任,反而更愿意同父母交流,隐私就不会那么多了。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

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孩子好,为孩子着想,就可以自私的走进孩子的隐私世界。

那样既伤害了孩子的心,也影响着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父母的都需要明白:

不要用爱的借口去做伤害孩子的事情,未成年人同样具有隐私权。

三、换位思考:

以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经常可以听到许多父母的质疑: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一遍又一遍的强调也听不进去。

作为父母其实并不是注意孩子的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更多的是应该去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时候就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但是很多家长制很威严的父母也根本不去重视。

其实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父母不去忽略孩子的想法,不去硬将自己的想法强压到孩子身上,做到将心比心,反而会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了解孩子的立场

换位思考,首先自然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一个问题,要给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不少父母在孩子同样错误时都采取雷霆般的责骂,或者严厉的质问:

为什么不记住上一次的教训,为什么还要犯错,不断的重复这样做怎么不好,那样做如何不对。

却不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做这件事情时的想法是什么?

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二)不要过高的要求

要做好换位思考,就不能孩子的要求过高。

因为也许有的要求家长自己都达不到,又如何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呢?

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一个成长的阶段于过程,而各个阶段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父母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用衡量大人或衡量自己的标准去对待孩子。

作为父母,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且也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去要求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巴西的球王贝利,自小就是一个踢球很有天赋的孩子,他是父亲的骄傲。

但是,有一次在街上父亲看见贝利居然在街上和比他自己大很多的不良少年抽烟。

父亲很是生气,心里立即就有冲动要上前教育孩子。

但是当然迈出第一步脚时,他在想:

儿子现在的年龄正是最要面子的时候,平时在家里也是教育他要独立面对问题,要是马上教育儿子面子上肯定过不去。

他把儿子呼唤过来问他:

“贝利,我看到你吸烟了,是我看错了吗?

”贝利羞愧的低着头说:

“不,您没看错。

”父亲继续询问着贝利抽烟的时间,突然贝利看见父亲抬起了手,贝利觉得自己肯定要挨打了,但是父亲没有,而是将贝利拉到怀里,认真的告诉他:

“你踢球一直都有很高的天赋,将来一定是一个高手,但是你如果继续抽烟、喝酒,那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你将很难再保持90分的水平,这事儿你自己决定吧。

”说完,父亲已满脸泪水。

从此以后,贝利再也没有抽烟,并且成为享誉世界的球王。

但他说:

“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父亲那温暖的怀抱!

”所以,孩子是有思想的,父母也要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三、总结

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他们想的是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

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不闻不问,而是在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中找到可以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

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个性和天赋,父母应该正视孩子的心理想法,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来自父母真切的关爱,体会成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参考文献

[1](美)里克·M·加德纳《日常生活心里学》2008年7月

[2]卜鹤《无师自通—生活心理学》2010年11月1日新世界出版社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3]王新波《从“心”生活—学会真正的生活心理学》2011年10月1日朝华出版社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