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292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x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问题:

作者所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到底是怎样的爱?

他们之间有何区别?

对一个人的成熟成长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

抓住作者阐述的核心观点,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分成三个小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师生活动:

鉴于本文学生在阅读上可能存在的理解困难,所以设置如下问题,逐步展开学习:

1、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

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

(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

(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

(9—10) 

2、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下列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师生活动: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观点,可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常常见的场景:

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

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

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3、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

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                          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4、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

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母爱 优点: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缺点:

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父爱 优点:

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缺点:

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5、“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

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6、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母爱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温和 独立 

父爱   给孩子信心 指导孩子生活  理智 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7、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

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延伸拓展: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

……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

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

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

 

课堂目标检测

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作业

A组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诞dàn生刹shà那撕sī碎缺陷xiàn

 B.凝níng聚依赖lài典型xíng履lǚ行

 C.求援yuán专横hèng辜gū负罪蘖niè

 D.仁慈cí嬴yíng得渊yuān源秩zhì序

B组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C组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4~7题。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

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

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

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

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

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

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

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

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

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

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4.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

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5.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试加以说明。

6.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7.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课堂目标检测

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

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A组

1.B(A“刹”的音应为“chà”;C“蘖”应为“孽”;D“嬴”应为“赢”。

B组

2.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C(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C组

4.母亲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

5.对比论证。

将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6.“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一切,许多母亲只给人一种做到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7.在孩子身上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关怀和爱,关心孩子的成长;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在分离后还能够继续爱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