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294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菟丝子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Cuscutaaustralis R.Br.或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

又名:

龙须子、豆须子、吐丝子、菟丝实、黄丝子、黄网子、黄萝子、黄湾子、黄藤子、萝丝子、缠龙子、金黄丝子、无娘藤米米。

原植物南方菟丝子主要寄生于大豆作物上,菊科蒿属、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上也有寄生,分布于西北、华东、中南及河北、吉林、辽宁、四川、贵州、云南;菟丝子又名黄丝、无根藤、无娘藤、豆寄生、金丝草、金丝藤、盘死豆、缠豆藤,多寄生于豆科及菊科、藜科植物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等地。

本品药材性状:

呈类球形,直径1~2mm。

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粗糙,种脐线形或扁圆形。

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

用沸水浸泡,表面有黏性,煮沸至种皮破裂,露出黄白色细长卷旋状的胚,称“吐丝”,时间可达10分钟。

除去种皮可见中央为卷旋3周的胚,胚乳膜质套状,位于胚周围。

气微,味淡。

本品味辛、甘,性平;归肝、肾、脾经。

功能:

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中医临床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菟丝子有保肝,明目,壮阳,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抗癌,雌激素样作用,对内分泌、对心血管、对血压、对血清集落刺激因子有影响,可提高精子运动能力和膜功能。

其它药用部位:

全草(菟丝),为一年生无色寄生草本,长可达1m。

茎蔓生,左旋,细弱,丝状,多分枝,黄色,直径不足1mm,随处生寄生根伸入寄主体内。

叶退化成少数三角鳞片状。

花多数,簇生成球形;苞片及小苞片鳞状,卵圆形;花梗稍粗壮,长约1mm;花萼杯状,长约2mm,先端5裂;花冠白色,短钟状,长2~3mm,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雄蕊5,花丝极短,着生于花冠裂片之间,花药露于花冠裂片之外,下有5鳞片;雌蕊2,子房2室。

蒴果近球形,稍扁,直径约3mm,成熟时全部被宿存花冠包围,整齐周裂。

种子2~4粒。

本品味甘、辛,性平。

功能清热凉血,利水解毒。

中医临床用于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病,痢疾,黄疸,痈疽,疔疮,热毒痱疹。

菟丝子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谓“味辛,平。

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

汁去面[黑干]。

久服明目,轻身延年。

一名菟芦。

”《本草图经》曰:

“菟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今近京亦有之,以冤句者为胜。

夏生苗,如丝综蔓延草木之上。

或云无根,假气而生。

六、七月结实,极细,如蚕子,土黄色。

九月收采,暴干。

得酒良。

其实有二种:

色黄而细者名赤网;色浅而大者名菟累。

其功用并同。

……又《书传》多云菟丝无根,其根不属地。

今观其苗,初生才若丝,遍地不能自起,得他草梗,则缠绕随而上生。

其根渐绝于地而寄空中,信《书传》之说不谬矣。

传统上将菟丝子药材依据其性状分为大、小粒两种。

大粒菟丝子自明代起就不提倡使用。

但古本草认为其功用与菟丝子相同,现仅部分地区习惯代用。

郭澄等进行的考证认为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 是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用品种之一。

诸本草记载的产地多指北方省区,本品也主要分布在北方。

近代的菟丝子商品主流品种已由C.chinensis转为C. australis。

但由于长期使用上的习惯,以及两者原植物及生药性状相近,在采收和使用时都定为C.chinensis。

两种菟丝子同属于线茎亚属。

试验观察表明,两者主要在花、果实和种子形态及种皮的显微构造上有所区别。

现今的药材来源更加广泛,菟丝子并没有确切的主产区。

临床所用的药材主要来自成片寄生在黄豆等农作物上所产菟丝子,零散分布的不便于采集。

据调查,能在农作物上成片寄生的是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而菟丝子C.chinensis 多是零散分布。

从全国蕴藏量上看,前者明显地大于后者。

2005年版以前《中国药典》收载的菟丝子曾仅是C.chinensis,与古本草所载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片面性,且所描述的形态特征并不足以区别这二种菟丝子。

目前市场上更多的商品来源是南方菟丝子,但在收购、临床和科研使用定种时多被认为是菟丝子。

许多文献对菟丝子原植物记载正确,但记载的菟丝子药材实际上是南方菟丝子的种子。

如《中药鉴定学》(任仁安著,424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另一种情况是对菟丝子的原植物记载就有错误,如《中药大辞典》在菟丝子的原植物插图中的蒴果仅下半部被宿存的花冠所包被,这实际上是南方菟丝子的特征。

王宁本草考证认为,汉代以前的菟丝应是“兔丝”,是指茯苓的地上菌丝,以后就逐渐演变成旋花科的菟丝子属植物。

梁代以后的菟丝子均是指菟丝子属的多种植物,今日的菟丝子有大、小粒两种商品,来源于菟丝子C.chinensis Lam.等5种植物的种子。

菟丝子含有胆甾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β-香树精、三萜酸、树脂苷、糖类、香豆精、槲皮素-3-O-β-半乳糖-7-O-β-葡萄糖苷及黄酮类成分;南方菟丝子果实含有生物碱,全株含香豆素及黄酮类成分;金灯藤种子则含有赤霉素、糖苷、维生素A类物质等。

金晓等自菟丝子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种黄酮类成分:

槲皮素、紫云英苷、金丝桃苷和槲皮素-3-O-半乳糖-7-O-β-葡萄糖苷。

王展等从菟丝子中分得化合物,经鉴定为新芝麻脂素、山柰酚、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4,6-三羟基橙酮、软脂酸、硬脂酸、β-谷甾醇、胡萝卜苷等。

叶敏等从中分离鉴定出槲皮素-3-O-β-D-半乳糖(2→1)β-D-芹糖苷、异鼠李素、d-芝麻素和9-R-羟基-d-芝麻素。

日本学者堂元晴代等自朝鲜产的菟丝子中分得了15种成分,其中黄酮类成分4种,5种木脂素及其糖苷,5种丙烯苯衍生物,一种生物碱。

郭澄等从南方菟丝子中分得了5种化合物:

β-谷甾醇-3-O-β-D-木糖苷、β-谷甾醇、山柰酚、槲皮素、紫云英苷和山漆蜡酸。

郭洪祝等自南方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分出芝麻素、棕榈酸、饱和脂肪酸混和物、金丝桃苷、咖啡酸、槲皮素-3-O-β-D-半乳糖(2-1)β-D-芹糖苷等。

郭洪祝等对金灯藤的干燥成熟种子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共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10个,分别是:

β-谷甾醇、棕榈酸、饱和脂肪酸混和物、硬脂酸、花生酸、胡萝卜苷、羟基马桑毒素、对羟基桂皮酸、马桑亭和咖啡酸。

文东旭等对金灯藤的全草进行了研究,分得了7种成分,鉴定了5种:

廿五烷、β-谷甾醇、硬脂酸、花生酸及胡萝卜苷。

台湾学者JieM.S.等运用GC-MS分析菟丝子脂肪酸成分,在种子油中发现了罕见的奇数长链脂肪酸——17(烷)酸。

赵春桂等对菟丝子进行了微量元素的光谱测定,发现其富含Zn、Cu、Fe、Mn、Ca、Mg 等元素。

化学成分测定表明,生药中总黄酮含量以C.chinensis(3.0%)、C.australis(3.2%)较低,C.japonica(4.5%)较高;生药中总多糖含量则以C.chinensis 为最高(8.5%),其余几种的多糖含量则在5%~6%之间;生药中游离氨基酸与水解后总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5.3%、4.9%、2.7%,说明在3种菟丝子中,金灯藤种子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而多肽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3种种子的游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依次为42.8%、53.7%、30.9%,说明金灯藤种子的相对较低;金灯藤种子中的Cu、Zn、Fe、Mn、Sr 等元素含量偏低,却含有较多的Rb,而在菟丝子和南方菟丝子中,除Sr 和Mo 外,多数微量元素含量相近。

金灯藤种子与前两种化学成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临床上应慎用,但其总黄酮含量较前2种为高。

根据文献,菟丝子黄酮能改善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免疫增强作用,因此,它和多糖成分可能都会对菟丝子的补益活性产生影响。

叶敏等报道菟丝子全草含β-谷甾醇、d -芝麻素、9(R)-羟基-d-芝麻素、d-松脂素和胡萝卜苷5个化合物。

王展等研究从菟丝子中提取分离所得的酸性纯多糖H3的结构特征。

结果H3的分子量大于1.0×106,糖组分分析显示其是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的,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和NMR光谱分析进一步揭示H3分子中各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及次序。

H3为一多分枝的结构复杂的杂多糖,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林慧彬等测定山东产4种菟丝子的多糖含量在4.41%~12.73%之间。

以金灯藤的含量最高,平均为10.18%;南方菟丝子含量较低,平均为5.39%。

还原糖也以两种大粒菟丝子的含量高。

单柱亚属菟丝子的多糖平均含量比线茎亚属菟丝子约高一倍,同亚属的菟丝子多糖含量接近。

还对山东4种菟丝子的醇提物补肾壮阳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具有较好的使幼年小鼠睾丸和附睾增重的作用,对“阳虚”小鼠SOD、MDA的改善及免疫器官增重的作用以菟丝子水提液效果较好。

菟丝子和南方菟丝子的补肾壮阳作用较好,金灯藤和啤酒花菟丝子的作用次之。

宓鹤鸣等对商品药材中3种菟丝子(C. australis;C. chinensis和C. japonica)进行了果蝇性活力、小鼠非特异性抵抗力和氢化可的松所致小鼠“阳虚”模型等药理试验,比较和评价三者的补肾壮阳作用,明确南方菟丝子和中国菟丝子的作用较日本菟丝子为好。

对南方菟丝子的水溶性多糖和去多糖剩余水溶性组分的药效学试验表明,分离的组分比水煎煮的总提取物的药理活性要低。

刘丽莎等首次对菟丝子和大粒菟丝子(金灯藤)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二者的染色体核型均由臂比小于2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根据Stebbins 的“不对称核型”的分类标准,应属于“1A”型。

这表明菟丝子与大菟丝子核型的进化水平甚为相近。

菟丝子核型公式为 K(2n)=14=14m,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14=2L+2M2+2M1+1S;大菟丝子核型公式为K(2n)=16=16m,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16=2L+2M2+2M1+2S。

二者的核型公式比较接近,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也相近,都是由L、M2、M1和S 染色体组成。

由于臂比均小于2,而都属“1A”型。

但菟丝子的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和染色体相对长度差值均要比大菟丝子高,这些都表明,菟丝子的核型要比大菟丝子的较不对称,因而处于较为进化的地位。

Stebbins认为核型较不对称的植物通常伴随着形态上的专化和减化。

菟丝子花通常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形,似有进化的趋势;而大菟丝子为总状或圆锥花序,一般被认为是原始的性状。

因此在形态上菟丝子也较大菟丝子进化,这与细胞学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根据Arano的核型不对称系数,菟丝子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8.35,大菟丝子则为52.53,菟丝子显示了较为不对称性,这与Stebbins不对称核型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类结果是一致的。

关于染色体基数的变化趋势,Stebbins曾作过概述,认为在某些类群中逐一增加,某些类群中逐一减少。

基数逐渐增加的情况似乎在极少数植物类群中存在,大菟丝子与菟丝子染色体进化方向是沿着2n=16→2n=14 减少的趋势进行的,这完全符合他的概述。

考查山东不同种及不同寄主上的菟丝子基因组DNA是否有差异。

用50种引物进行RAPD分析。

结果8种引物能有效区别4种菟丝子样品。

线茎亚属的菟丝子和南方菟丝子有3条相同的扩增带,分子量分别为1.3kb、1.45kb及1.53kb;单柱亚属的金灯藤和啤酒花菟丝子在1.48kb显示清晰的DNA谱带。

同一亚属的菟丝子RAPD结果较接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寄生于不同植物上的同种菟丝子显示出DNA扩增片段的多态性,表明寄主植物对菟丝子的基因组有一定影响。

RAPD分析可以作为性状相近的几种菟丝子以及不同寄主上的同种菟丝子的鉴定依据。

利用RAPD技术对菟丝子纯净药材和市场购买的12种菟丝子商品药材进行比较分析。

筛选出8个引物,它们对纯净的菟丝子药材能扩增出稳定、清晰的带型,在相同条件下对商品菟丝子进行研究,混伪品含量低于60%的样品扩增出与纯品相同的带型,含量高于60%的样品扩增结果明显不同。

所以,用RAPD检测中药材时,如果和正品的扩增结果相同,并不一定该药材为纯品,也可能纯品中仍然含有一定量的混伪品,如果扩增结果不同,说明不为正品或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正品。

实际上中药市场上纯粹的伪品很难见到,绝大多数是正品中掺加一定量的混伪品,尤其是微小难以区分的种子类药材问题更加突出。

研究混伪品存在时对药材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淡昭林等报道,用吐丝率检测菟丝子的掺伪,结果显示同批样品的吐丝率比较接近,不同检品的吐丝率存在较大差异。

表明吐丝率高低与药材质量存在着密切联系。

综合各批菟丝子的情况,认为其吐丝率应达到70%以上才算合格。

收集未吐丝种子并同正品比较。

未吐丝种子主要有两种。

一种数量较多,其外形、颜色与菟丝子极相似,但撕去外皮后露出肥厚子叶,无卷旋状胚,其品种有待考证。

另一种体积较小,数量少,各批中均有。

煮后其质地仍坚硬,种皮不易撕去,但压破后煮,则可见较短的卷状胚。

故推断前一种系人为掺伪品,后一种为菟丝子未成熟的种子。

菟丝子所以能吐丝,在于其特有的组织结构:

在解剖镜下观察其纵剖面,外面为种皮,中央为卷旋状胚,胚乳膜质套状。

应用吐丝率法有助于将菟丝子与混伪品区分开,将药材质量客观真实的反应出来,为准确判断提供依据。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田间菟丝子,新疆有大量分布,但并未利用,为大粒菟丝子;

(2)杯花菟丝子,种子卵圆形,无喙突,或喙突不显著,直径1mm;新疆大量分布,未被利用,为小粒菟丝子;(3)亚麻菟丝子,原订为欧菟丝子,种子多两粒粘结在一起,淡褐色,呈类半球形,单粒呈卵圆形,喙不显著,直径1~1.2mm,水浸液草绿色,沸水煮之不易破裂;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使用于福建、河北,为小粒菟丝子,本品味微苦,与菟丝子显然不同,在未搞清其疗效前,不宜作菟丝子药用;(4) 日本菟丝子,又名金灯笼、金灯藤、树阎王、大菟丝子、无娘藤子、红菟丝子、罗丝种子;种子不规则类圆形,平滑,黄棕色或棕褐色,形体较大,一端略平,一端稍尖,微有喙,直径2~3mm,以扩大镜检视,可见表面有排列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质坚硬,不易破碎,剥去种皮,胚成套状,以水浸泡后成胶状,气微,味微涩,嚼之有豆腥味,沸水煮之不易破裂;本品多寄生于木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上,全国多有分布,资源丰富,尤以四川、贵州、云南、江苏、陕西等地为多,仅使用于贵州、陕西、湖北、四川,为大粒菟丝子;(5)啤酒花菟丝子,种子扁卵形,无喙突,直径2~3mm;产河北,为大粒菟丝子;(6)海滨菟丝子,分布于山东滨海一带,为小粒菟丝子;过去有被误认为是菟丝子;(7)单柱菟丝子,种子呈卵形至扁卵形,喙突明显或有小喙,直径3~3.5mm;为大粒菟丝子;(8)大花菟丝子,又名展瓣菟丝子,种子扁圆形至类方形,直径3~4mm,黑褐色;本品常寄生于大树上,分布于西南及湖南、广西,为大粒菟丝子;(9)短柱头菟丝子,柱头较原种为短,产于云南大理;

(10)千穗谷(苋科),干燥种子扁圆形,双凸透镜状,黄绿色、黄白色后变黄棕色,胚环形,围绕种子的边缘形成环形的薄边,胚乳发达,故不易压碎,温水浸泡后仅能吐环形的“丝”,温水浸泡后仅能吐环形的“丝”;(11)苋:

据张惠珍等报道,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发现有以其种子经染色冒充菟丝子;(12)芸苔子(十字花科),呈扁圆形或类球形,直径1.5~2mm,干时青灰色,浸湿后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有窠穴状网纹,近种脐处黑色,横剖面可见对折的子叶,气微,味淡,有油腻感,沸水浸后无黏性,煮后无吐丝现象;全国各地均有种植,种子行血散瘀,消肿散结,与菟丝子功能不同,不可混用;据赵惠萍等报道,本品曾在北京地区作菟丝子销售,另据薛漓报道,广西梧州市场上也有发现将本品掺入正品菟丝子中销售的情况;(13)大头菜:

东北、华北、华东及西北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种子用于热毒肿痛,肝虚目暗,乳痈,便秘;有以其冒充菟丝子药用;(14)芜菁:

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扁类球形,中央凹陷,直径1.0~1.8mm,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如为盐制品则呈灰绿色或灰褐色,中央的凹陷更为明显),有的一侧有两条微凹陷的浅沟,一端具点状种脐,色较深,质脆,无胚乳,容易用指甲压碎成两瓣,去种皮可见2枚较肥厚的子叶,富油质,用沸水浸泡,待吸水后呈类球形而饱满,表面浅黄棕色,无明显黏性,能“发芽”,不能“吐丝”(注:

菟丝子有些也不会“吐丝”),气微或稍有刺激气,味淡;本品东北及河北、山东等地有栽培,种子用于青盲,目暗,黄疸,痢疾,小便淋痛,头痛;广州药材市场曾发现以其掺伪或全部冒充菟丝子药用;(15)白芥子:

干燥成熟种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细密网纹,水试无吐丝,无黏性;分布于全国各地,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满,寒性脓疡,外用于关节疼痛;(16)紫苏子(唇形科):

干燥成熟种子卵圆形或球形,直径0.6~2.0mm,表面灰棕色、褐色,具微隆起暗紫色网纹,水试无吐丝,无黏性;(17)莨菪子(茄科):

又名天仙子、牙痛子,呈卵圆形或微呈肾形,稍扁平,脐点处突出,直径1~1.2m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种皮粗糙,具细密隆起的网纹,剖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气无,味微辛,本品沸水浸泡液不变色,种子表面无黏液层,煮之不破裂;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据张廷均等报道,在菟丝子药材中混有大量的莨菪子,使患者服后中毒,出现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烦躁,抽搐,面部潮红等症状;(18)粟(小米,禾本科):

为已除去种皮及胚的种子,即胚乳,故无种脐,仅具浅短的腹沟,也不能“发芽”、“吐丝”;(19)有禾本科禾亚科稗属植物除去稃片的种子(简称稗属草籽)冒充菟丝子,类球形,直径约1.2m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一端有一凹陷线沟,约占种子直径的1/3,质硬,但易以指甲压碎,胚富粉性,水煮沸之则成米花或米糊状,无“吐丝”现象;(20)以黄砂掺伪菟丝子:

据蒋在清报道,因菟丝子在采收时,常常带有少量的泥土,不法药贩利用其特点,人为的将大量的黄砂掺入其中,以增加重量,掺入黄砂多达34%;由于掺入的黄砂被尘土粘附于表面,且颗粒均匀,因此与菟丝子颇相似,但掺伪菟丝子手感沉重,用水淘洗,两种颜色分明;(21)制假:

用小碎石粒经用泥浆人工滚制并粗略过筛后的假冒品,沸水浸泡无反应,加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表面滚制的泥浆剥落,显露出不规则形的小碎石粒;也有以细泥沙为原料的伪制品,大小、形状、颜色酷似正品,但表面极粗糙,揿压后呈泥屑状,遇水即崩解;广州药材市场发现以本品掺伪或以全部伪充菟丝子药用;因此,在菟丝子检验中控制总灰分量是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