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536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谱Word格式.docx

第二章

活性污泥镜检分析要点

2.1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对镜检结果影响比较明显,采样不当,得出的镜检结果会误导我们对活性污泥进行参数的调控。

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遵循规范的采样方法、明晰采样点显得更为重要。

2.1.1样品采集位置

采集的活性污泥样本位置和监测活性污泥沉降比一样都是来自曝气池末端的混合液,此位置的活性污泥混合液不论从活性污泥的稳定性、絮凝性、种群数量还是原生动物代表性来讲都是最佳的。

1.稳定性方面

在曝气末端,活性污泥处于减速增长期,活性污泥活性降低,稳定性就变得更加可靠了。

2.絮凝性方面

因为活性污泥处于减速增长期,表现的活性污泥沉降性就更明显,自然絮凝性就更佳。

3.微生物种群方面

这里指的还是原后生动物种群,微生物的主体细菌种群不在讨论之列。

活性污泥中原后生动物种群在曝气池前端是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占优势,在曝气池中段是中间性活性污泥原生动物占优势,而曝气池末端占优势的原生动物种类决定了活性污泥生物相所处的功能性状。

在此位置采集的活性污泥混合液进行生物相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更具代表性。

2.1.2检测液采集的方法

当我们在曝气池末端采集到待测的混合液后,需要选取一滴到载玻片上,以备检测。

就这一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取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检测前,要不停的缓慢摇动来避免发生絮凝沉淀。

活性污泥发生絮凝沉淀后,如再次被搅匀,其随后发生的絮凝效果将会

略有减弱,上清液的细小絮体悬浮物将会增多,对观察会造成一定的误导(如观察到的活性污泥结构松散、细小、不密实、颜色偏淡等)。

2.通常采集活性污泥样本到载玻片上所用的工具是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伸入到被采集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前需要进行充分搅拌,使活性污泥悬浮于混合液中,同时胶头滴管伸入到混合液中的深度也要控制好,一般到混合液的中部为宜。

采集后,再将活性污泥混合液移动到载玻片前,可以将胶头滴管内的混合液挤掉几滴,然后将一滴活性污泥混合液置于载玻片上。

载玻片上所取的一滴混合液,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过量的,在盖上盖玻片时会有部分溢出而需要擦拭掉,否则,盖玻片容易在载玻片上移动,同时被采集的这一滴获悉功能的污泥混合液也会在高差、温度等作用下发生内部流动或移动。

为此擦拭掉这多余部分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按照1/4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比例来确定被擦拭掉的这一滴活性污泥混合液,也就是说在被擦拭掉后的待检测样品中,其实际采样量为3/4滴活性污泥混合液。

2.2进行活性污泥镜检需要注意的问题

2.2.1避免高温镜检

因为高温情况下载玻片上的水样本身数量较少,样品水体会出现膨胀,富含的细小气泡会析出来影响观测效果。

2.2.2避免阳光直射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被检样品中的气泡析出膨胀的发生,更可避免存在的气泡因为阳光直射发生反光、折射等现象而影响观测效果。

同时也可以防止对眼睛的伤害。

2.2.3避免振动

确保观测的稳定性和本身的安全性,显微镜放置的场所需要保证安全。

2.2.4避免光线不足

显微镜没有自带补充光源的情况下,如果环境照度低于300Lx,观察的时候显微镜就比较暗,为此需要显微镜自带的补充光源来满足对观测光照度的需求。

2.2.5避免光线异常

如果周围的光线是彩色光线,那么在显微镜内观察到的视野色彩通常也是彩色的,这对观察活性污泥性状有干扰作用。

第三章

活性污泥性状分析

10

许多细菌的荚膜物质融合成团块,内含很多细菌,称为菌胶团。

菌胶团是污水处理中,细菌的主要存在形式,在一些不适宜原生动物生长的污泥中,则通过看菌胶团的大小以及数量来判断处理效果。

菌胶团在废水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防止细菌被动物吞噬;

(2)可以增强细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如干旱等;

(3)菌胶团具有指示作用:

新生的菌胶团,具有良好的废水处理性能,主要表现在其结构紧密,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沉降性。

老化的菌胶团,结构松散,吸附和分解有机物能力差,沉降性差。

颜色上,新生的菌胶团颜色浅、甚至无色透明,老化的菌胶团颜色较深。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根据下列因素来判断菌胶团性状:

(1)菌胶团的数量

以现有的情况计数,视一定体积内的菌胶团的密度而定,受取样、污泥浓度等影响,一般难以正确分析,正常时一般不做描述,只有在发生较大变化时进行记录。

(2)菌胶团的形状

根据菌胶团的形状将其描述为四种形态:

球形,不规则形,开放,封闭。

真正的球形絮体在活性污泥中是不存在的,通常将近似球形的菌胶团称为“球形”。

如果形状非常不同与球形才被称为“不规则形”,这时在菌胶团侧面有大的突出。

在一个封闭的菌胶团中几乎没有开放的空间,相反在一个开放的菌胶团中,菌胶团的一部分通过一个空间清晰地与另一部分分离。

(3)菌胶团的紧密度

紧密度用弱和强来表示。

在紧密度弱的菌胶团中,细菌细胞的结合很低缺乏一个紧密的中心,这种菌胶团轻压盖玻片的侧面很容易被破坏。

菌胶团与液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其边缘有许多细胞既在液体中也在菌团中。

通常明显的有很多分散的物质。

在紧密度强的菌团中,细菌细胞的结合强,菌胶团和液体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紧密度强的菌胶团有时形成尺寸较大的,结实的颗粒状絮体,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污泥粒径大、透光率低,所以多呈现出黑暗图像。

(4)菌胶团的尺寸

按直径大小分为:

大(d>

500μm)、中(150μm<

d<

500μm)、小(d<

150

μm)三种情况,直径一般以菌胶团相距最远的边缘为准。

(5)菌胶团的组成

菌胶团组成主要指:

老化污泥多少、菌胶团形状及大小分布、是否有无机颗粒和非生物有机颗粒、颜色等。

污泥老化程度是指活性污泥中死亡的细菌细胞所占比例。

新生菌胶团颜色浅、无色透明、结构紧密,生命力旺盛,吸附和氧化能力强;

老化的菌胶团颜色深、结构松散,活性不强,吸附和氧化能力差。

根据观察到的污泥老化程度来调节剩余污泥排放量,使菌胶团处于最佳活性状态。

菌胶团形状及大小各有不同,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菌胶团细菌种类的丰富,种类丰富的菌胶团在水质发生变化时具有更高的抗冲击能力。

菌胶团颜色发黑,可能是曝气池溶解氧不足;

菌胶团色泽转淡发白,则可能是曝气池溶解氧过高或进水浓度低负荷过低,污泥中微生物因缺乏营养而自身氧化。

活性污泥镜检图

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状况下,活性污泥的絮粒大、边缘清淅、结构紧密,呈封闭状态、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沉降性能。

絮粒以菌胶团细菌为骨架,穿插生长一些丝状菌,但丝状菌数量远少于菌胶团细菌,微型动物以固着类纤毛虫为主,如钟虫、盖纤虫、累枝虫等,还可见到楯纤虫在絮粒上爬动,偶尔还可看到少量的游动纤毛虫等,轮虫生长活跃。

污水处理厂运行出现异常情况时,污泥出现絮体结构松散,絮粒变小,

观察到大量的游动型纤毛虫类(豆形虫属、肾形虫属、草履虫属、波多虫属、滴虫属等)生物、肉足类生物(变形虫属和简便虫属等)急剧增加的生物相,出现这种生物相时,污泥沉降性差,影响泥水分离。

要了解污水处理过程的变化或处理水的好坏,最好直接研究分析细菌的生长情况。

但是对于细菌的观察、分类鉴定的时间很长,不能及时起到指导生产的指示和预报作用。

微生物与细菌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功能关系;

微生物个体大,便于观察;

对于环境变化比细菌敏感,更早也更容易反映环境的变化。

直接观察微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生长和变化状况,也能反映出细菌的生长和变化情况,即间接地评价污水处理过程和处理效果的好坏,起指导生产的作用。

第四章

微生物指示作用概述

13

4.1活性污泥组成

活性污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①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②微生物内源呼吸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③被污泥絮体吸附的难降解有机物;

④被污泥絮体吸附的无机物。

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而其中细菌承担了降解污染物的主要作用。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以异养型的原核细菌为主,对正常成熟的活性污泥,每毫升活性污泥中的细菌数大致在107~109个。

细菌是以溶解性物质为食物的单细胞微生物。

在活性污泥中形成优势的细菌与污水中的污染物性质和活性污泥法运行操作条件有关。

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优势苗种有;

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丛毛单胞菌属、大肠埃氏杆菌屑等。

活性污泥中一些细菌,如枝状动胶杆菌、腊状芽孢杆菌、黄杆菌、放线形诺卡亚氏菌、假单胞苗等细菌具有分泌黏着性的物质能力,这些黏着性的物质提供了使细菌互相黏结、形成菌胶团的条件。

菌胶团对污水中微小颗粒和可溶性有机物有一定的吸附和黏结作用,促进形成活性污泥絮体。

真菌是多细胞的异养型微生物,属于专性好氧微生物,以分裂、芽殖及形成孢子等方式生存。

真菌对氮的需求仅为细菌的一半。

活性污泥法中常见的真菌是微小的腐生或寄生的丝状菌,它们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功能。

如果大量出现,会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严重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正常工作。

真菌在活性污泥法中出现往往与水质有关。

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是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三类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为单细胞生物,以二分裂法繁殖,大多为好氧化能异养型菌,它们的主要食物对象是细菌。

因此,处理水的水质和活性污泥中细菌的变化直接影响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在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初期,以肉足虫类、鞭毛虫类为主,然后是自由游泳的纤毛虫类,当活性污泥成熟,处理效果良好时,匍匐型或附着型的纤毛虫类占优势。

原生动物个体较大,通过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可作为指示生物,在活性污泥法的应用中,常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间接地判断污水处理的效果。

因此,活性污泥原生动物生物相的观察,是活性污泥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原生动物捕食细菌的作

用也确保活性污泥系统出水水质的进一步提高,是仅次于细菌的污水净化功能承担者。

在活性污泥中常出现的后生动物是轮虫、线虫和寡毛类,它们通常以细菌、原生动物以及活性污泥碎片为食。

轮虫通常出现在处理水质有机物含量低且水质好的系统中,如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因此适量轮虫是出水水质好且稳定的标志。

4.2微生物指示作用

微生物在调试过程中、后期稳定运行和工艺调整中,起着很重要的指示作用,通过镜检根据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情况可以发现该活性污泥的各项状况,其指示作用有:

1.着生的缘毛目如小口钟虫、八钟虫、沟钟虫、褶钟虫、瓶累枝虫、微盘盖虫、独缩虫)较多时,处理效果好,出水BOD5和浊度低。

(这些缘毛目的种类都固定在絮状物上,并随之而翻动,如果其中还夹杂一些爬行类微生物如栖纤虫、游仆虫、尖毛虫、卑气管叶虫等,就可以被称作优质而成熟的活性污泥。

2.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效果很好时往往就是整个微生物系统中的优势菌种。

3.如果出现大量鞭毛虫,而着生的缘毛目又很少时,表明净化能力较差。

4.出现大量自由活动的纤毛虫时,指示系统净化能力不强,出水浊度可能上升。

5.如出现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微生物时,则表明生物系统状态良好,出水清澈,酚类去除率在90%以上。

6.根足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

7.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出现大量累枝虫,则很有可能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8.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累枝虫则作为污泥正常或状态改善的指示生物。

9.在石油废水处理中出现钟虫则说明处理效果理想。

10.过量的轮虫出现,是污泥即将膨胀的预兆。

第五章

污水处理微生物图谱

16

本节根据原后生动物与出水水质关联性将其分为:

非活性污泥类微生物和活性污泥类微生物两类。

以下为污水处理中常见指标性微生物图谱。

5.1活性污泥类微生物

活性污泥类原后生动物种类最多,其指标对活性污泥所处状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类原后生动物作为优势种出现就可以认为此系统是较为成熟的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效果较理想,常见的活性污泥类原后生动物有以下几种:

5.1.1钟虫

1.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门寡膜纲缘毛目钟虫科的通称。

因体形如倒置的钟而得名。

2.形态特点:

若钟形,钟口朝上,下方有钟柄具有伸缩性。

3.生活习性:

无论是单个的或是群体的种类,在废水生物处理厂的曝气池和滤池中生长十分旺盛,能促进活性污泥的絮凝作用,并能大量捕食游离细菌而使出水澄清。

4.活动特点:

固着生长于菌胶团。

5.指示作用:

以钟虫为代表的固着性纤毛虫类作为优势原生生物时,出水水质良好,清澈透明。

6.图例:

钟虫图一 钟虫图二

钟虫图三 钟虫图四

5.1.2吸管虫

成虫有长短不一的吸管分布于全身或局部。

属纤毛虫类可捕食浮游纤毛虫类。

幼体有纤毛,成虫纤毛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长短不一的吸管分布全身。

虫体呈球形、倒锥形或三角形等,幼虫固着在固体物质上后,尾柄生出纤毛脱落。

固着生长,用触手代替口摄取食物。

幼体期自由游动;

成体无纤毛,一般不游动(固著)。

运行工况由差逐渐变好的情况下可见,正常运行稳定的工况下少量出现。

污泥培养成熟时吸管虫也会出现。

吸管虫图一 吸管虫图二

吸管虫图三

注意其特征:

带有几根细长的吸管

19

5.1.3累枝虫

累枝虫属原生生物,因其生长形态类似树枝状故名累枝虫。

个体呈细长或近似圆筒形,其柄内因为没有肌丝轴鞘存在,根本不能收缩,体宽约在体长的1/2-1/3,前端口围较大,具有纤毛的口围盘小于口围,能显著的突出在口围边缘之外,内质呈乳白色,含有少量食泡,有一个伸缩泡相当大,位于前端,柄粗细适中,比较光滑。

固着生长于菌胶团,依靠钟体上的纤毛来捕食食物,并具有伸缩性。

以细菌为食物来源,特别喜好摄食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等。

固着生长。

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时与钟虫、盖虫、轮虫等同时出现。

而在生活污水中累枝虫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累枝虫 图一 累枝虫 图二

累枝虫 图三

5.1.4三刺榴弹虫(又名板壳虫)

1.形态特点:

身体呈圆桶状榴弹形,中间少许膨大,体长和体宽的比率约为2:

1。

形态固定不变,个体大致呈棕褐色;

由外质形成的板壳有15--20行,板壳由横沟分成六段,每段形成一定形式和数量的“窗格”。

纤毛均匀地分布在全身,胞口位于最前端,被纤毛围裹不易看到。

2.活动特点:

游动速度快,因没有爬行用刚毛而不适应在菌胶团内移动,常在菌胶团外围活动。

板壳虫能捕食藻类,小型鞭毛虫,以及小的纤毛虫,也吸食已经死亡的轮虫。

4.指示作用:

经常在BOD负荷较低,溶解氧浓度高,所处理的水中BOD较低的情况下出现。

5.图例:

三刺榴弹虫 图一

5.1.5游仆虫

1.分类:

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2.本体长:

135-230微米宽:

75-98微米。

3.形态特点:

身体坚实,不会弯曲或改变形状,系宽阔的椭圆形,背面常有凸出,腹面扁平,后半部比前半部少狭一些,后部浑圆,口缘区大而长,前触毛有7根,臀触毛5根,尾触毛4根,伸缩泡位于后半部右侧,大核呈很长的带形。

4.生活习性:

主要以鞭毛虫和纤毛虫为食料,有时也吞食单细胞藻类。

5.活动特点:

因其具备纤毛和刚毛的动能,具匍匐爬行能力,可在菌胶团爬行。

6.指示作用:

经常在较低BOD负荷时出现,此时处理出水BOD通常在10mg/l左右。

7.图例:

游仆虫图一 游仆虫图二

游仆虫图三

20

5.1.6尾棘虫

体形呈长椭圆形,但二侧差不多平行,在口缘处有凹陷,纤毛系统有8根前触毛,5根腹触毛,5根臀触毛,臀触毛的两根明显突出在体外,身体非常强直,后面3根尾触毛长而坚硬,背部有短的刚毛。

行动不灵活,时而觅食时而停留,体内充满吸入的藻类。

2.指示作用:

主要以藻类、鞭毛虫为食物来源,有时也吃轮虫。

在活性污泥中不常见,如果出现则所处理的水中BOD通常较低。

3.图例:

尾棘虫图一

尾棘虫图二

23

5.1.7斜口虫

1.指示分类:

本体长:

78-250微米本体宽:

36-124微米身体较透明,呈不规则椭圆形,后半部比前半部要宽阔;

背面或多或少凸出,少许向左弯转形成一个不十分突出的尖角;

胞口圆形位于腹面并靠近前端,在取食时胞口少许突出到体外;

伸缩泡比较多,不规则地分布在身体周围。

3.指示作用:

以藻类和细菌为食物,环境适应能力很强,主要在活性污泥由恶化到恢复的过程中出现。

4.:

斜口虫图一

斜口虫图二

5.1.8楯纤虫

2.形体特点:

体长:

25-40微米体宽:

18-29微米,体形小,甲呈三边的圆形,前端最狭小,后端最宽阔且平直,少许钝圆,背面凸出,前触毛4根,倾斜的排成一行,腹触毛3根,位于前半部,臀触毛5根,相当长且细,倾斜的排列在后部。

以细菌为食物,生态范围较广,但对化学物质极为敏感,可作为有毒物质判定的指标生物。

楯纤虫也可作为水质处理良好的指示生物,大量出现时,处理的水BOD大多在15㎎/L以下。

但楯纤虫过多时(2000个/mL以上),其会不断的在活性污泥中翻来翻去,影响污泥的沉降效果。

4.图例:

楯纤虫图一

楯纤虫图二

5.1.9独缩虫

80-125微米体宽:

38-60微米柄总长:

280-1500微米,形体基本上和钟虫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已形成群体。

由于分枝的柄肌丝轴鞘不是连续而是中断的,因此每一枝只能单独伸缩。

本体呈较长的钟形,前段最宽阔,一般长度和宽度比为2﹕1;

虫体首柄或多或少向下弯转而倒悬。

3.活动特点:

其个体较大,虽柄部不具刚性,但抗水体流动性冲击能力较强,所以其柄部摆动不明显。

4.指示作用:

以细菌为主要食料,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比较常见,对污水具有澄清促进作用。

独缩虫出现优势繁殖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透明、清澈。

独缩虫图一

独缩虫图二

26

5.1.10栉毛虫

1.体型特征:

细胞呈圆桶形,胞口位于前部圆锥形突起的顶端。

身体上有1至2个圈纤毛环绕纤毛环上的纤毛整齐排列成梳状的纤毛栉,身体其它部分无纤毛。

1个大核在体中部,2-4个小核。

伸缩泡在体后端。

常见种有单环栉毛虫、双环栉毛虫、巴氏栉毛虫。

以草履虫为食,草履虫可借助栉毛虫的捕食达到平衡。

栉毛虫 图一

栉毛虫 图二

5.2非活性污泥微生物

非活性污泥类微生物往往是在活性污泥系统发生故障,各种控制参数不合理的情况下才会大量繁殖并成为活性污泥内原后生动物的优势种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