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670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docx

试题思想政治卷学科学生解题能力试

思想政治学科学生解题能力培养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讲几个题目、上几节复习课就能完成的,而应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整体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

一、能梳理知识是前提

梳理知识主要是指能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体系化,把具体的知识点放到一定的知识链中去。

学会梳理知识是学会有效解题的前提,一个缺乏梳理、整理知识能力的学生往往无法有效调遣、正确定位解题所必需的相关知识。

1.纵向梳理法

通过纵向梳理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深层次、多向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什么

为什么

纵向梳理知识

怎么样

怎么办

这种思路一般适用于具体的、微观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在新课教学和以前复习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也可以深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怎么样”部分,可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价等。

       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发展。

       为什么:

国情、生产力状况决定。

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怎么样: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怎么办:

必须坚持和完善。

           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特点)。

             为什么:

国体决定、人民愿望、具有优势。

如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怎么样:

具有优越性,尚有不足。

             怎么办:

必须坚持和完善。

  

是什么:

物质。

为什么:

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意识的本质

如世界的本质

怎么样:

唯物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的观点;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怎么办: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2.横向梳理法

通过知识的横向梳理可以把书读薄,可以给学生以成功调遣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可以使学生形成“从微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

一般在前期的复习中多采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梳理方式,在后期尤其是综合性复习时多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梳理方式;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调遣知识的思路和习惯(俗称摸门牌号码),防止学生遗漏应该链接的知识点。

模式大致如下:

每一框题的知识体系

每一课的知识体系

多层次体系每一单元(专题)的知识体系

每一模块的知识体系

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

《文化生活》的知识梳理: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一般  文化与人:

人对文化的感受,文化对人影响。

                横向: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与文化     文化的传承:

                纵向

文化                  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

                    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特殊-我国的文化

                    现状:

色彩斑斓→学会选择。

            中国当代文化      指导思想:

                    建设  内容:

                    中心环节:

例:

《生活与哲学》宏观知识体系:

是什么:

含义、基本问题。

哲学

怎么样:

派别、不同表现及其作用。

是什么:

唯物论。

世界

怎么样:

辩证法。

生活与哲学是什么: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社会

怎么样:

发展动力、过程和形式(类型)。

是什么:

人的本质。

怎么样:

人生观、价值观。

3.综合梳理法(纵横交错梳理法)

即多角度、纵横交错、综合地梳理知识,一般可以采用专题法梳理,即抓住一个核心概念、原理或观点,把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专题,使相关知识系统化。

例:

把价格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整理:

     与价值的关系(即含义)

     与货币的关系

     与纸币的关系

     与汇率的关系

     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与供求的关系

如:

价格 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与生活(消费)的关系

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

例:

把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

         含义:

 地位:

         本质:

 特点:

如:

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的必要性或意义:

         改进和完善的方向或要求:

 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决定我国的民族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外交政策

即使仅仅从应试的角度讲,现在高考的每一题题目(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大多都会涉及相关内容的多个知识点,因此,用专题梳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很具实用意义。

【例1】(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第28题)

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

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

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

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回答28~29题。

28.上述故事中蕴涵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

③价格在本质上是由供求决定的  ④价格涨跌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简析:

本题围绕价格问题,多角度考查对价格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2】(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1题)

材料二: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3)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

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3分)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3分)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简析:

本题答案涉及到的知识至少分布于课本的两个框题,即《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的第一个框题“价值与价值观”和第三个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二、能分析题目是基础

正确地、高质量地解答题目除了理解并能整理基础知识这个前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基础,即学会分析题目。

现行高考思想政治题目一般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类,这里主要介绍综合题的解题方法。

综合题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材料和设问,因此,分析题目也就包括分析材料、分析设问以及分析材料与设问的关系。

1.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一般要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见下图表):

第一个层次,是解读并弄懂材料本身,既要分清材料的层次结构,又要把握材料的中心或主题。

第二个层次,是链接相关知识,即根据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调遣相关的学科知识,把它们对接起来,包括分层次链接和综合起来链接。

一般来说,能够调遣和链接的相关知识越多,解答本题目的角度就会越多,那么本题得高分的可能性就越大。

分清层次

分析材料把握中心(主题)

链接知识

【例3】(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1题)

材料二: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分析材料:

可以把材料分为三个部分或层次。

材料的第一部分: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这部分是引言,作了一些背景性的铺垫,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材料的第二部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这部分开始对解答题目具有实质性作用。

这部分主要介绍“村官”小杨是如何开展工作?

开展了哪些工作?

细细解读可以获得这样一些信息:

首先,小杨是“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其次,小杨采用了“走访农户”、“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等方式开展工作。

再次,小杨主要开展了“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等项工作。

材料的第三部分:

“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部分主要介绍小杨工作两年所取得的成就,包括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另一方面是“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再一方面是证明了小杨“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把握中心:

小杨从社会实际出发,选择了当“村官”之路,在正确领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链接知识:

第二部分能链接的知识有:

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识的反作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

第三部分能链接的知识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生价值的实现等。

把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结合起来能链接的知识有:

除了上述相关知识外,还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

2.分析设问

分析设问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要求:

一是分清要求,二是分清类型。

大致包括下面图表所包含的一些内容:

与材料的关系

分清要求与知识的关系

与能力的关系

概念、观点、原则

分析设问是什么特点、特征

表现

正面:

意义、优越性、优点、优势

分清类型为什么中性:

作用、影响、结果

反面:

危害

方针、政策

怎么办对策、措施

建议、方案

(1)分清要求。

分析设问先要弄清一个设问所包含的要求,即一个设问大致包括几个方面要求。

纵观较为规范的综合题,每一个设问所包括的要求几乎都不出三个部分(三要素):

与材料关系方面的要求、与知识关系方面的要求、能力方面的要求。

【例4】(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1题)

(3)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与材料关系方面的要求:

“结合材料二”。

第一,必须“结合”“材料二”,解答本题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结合材料二”,那么肯定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第二,只能“结合”“材料二”,解答本题的过程中结合的只能是材料二,如果还结合了其他材料解答,则将是无效的,将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三,与“材料二”是一种“结合”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它有别于“阅读材料二”、“联系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依据材料二”、“解读材料二”、“分析材料二”、“运用材料二”、“通过材料二”等要求。

其次,与知识关系方面的要求:

“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即解答本题所运用的知识其范围是《生活与哲学》中的“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

一方面,所运用的知识不要超出“实现人生的价值”(即《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的范围,超出范围所作的解答将是无效的;另一方面,所运用的知识应当包括“实现人生的价值”中与“材料二”“有关”的所有知识,如果有关的知识点被遗漏了,那么,将被扣分(除了被高考试题“参考答案”自身所遗漏的知识点)。

再次,能力方面的要求:

“说明……启示”。

第一,要求归纳出有那些“启示”,这相当于高考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层次的能力要求,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出“启示”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出来的“启示”越多,其能力就越强。

第二,要求对解读出来的“启示”进行“说明”,即这些“启示”分别是“从什么地方”“解读”出来的?

这相当于高考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中“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层次的相关能力要求。

最后,在分清上面三个部分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弄清具体要求的数量,也即某些部分可能包含着一个以上的具体要求,如果把上述设问细分的话,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具体要求:

①结合材料二;②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③“有关”;④“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⑤“说明”。

在解题能力的最高阶段,检验本题目的答案时,就有一项内容,即检查上述设问的五个要求是否在答案中都得到了落实,如果还有要求没能落实,说明答案还有漏洞,还有完善的空间。

(2)分清类型

分清设问的类型对于高质量地解答题目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设问的类型不同回答题目的思路和要求也不同。

在于对于设问的分类,老师们大都比较重视,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类,分到什么程度?

我的体会是,是否可以把设问大致分为四类:

即“是什么”类、“为什么”类、“怎么样”类、“怎么办”类,其中“怎么样”类比较少,主要是其他三类。

如2009年浙江省文综政治综合题的设问,基本上包括在以上四种类型中:

第40题有两个设问: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简析西方发达国家所出台的政策的错误,并说明国际组织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努力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和“

(2)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阐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道理。

”设问

(1)的两个问题都属于“为什么”类型,即“政策为什么错”、“国际组织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设问

(2)的问题同样属于“为什么”类型的,即“贸易保护主义为什么必须反对”。

第41题有三个设问: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政府要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

”、“

(2)‘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和“(3)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设问

(1)在表述中就有“为什么”;设问

(2)包括“是什么”、“怎么样”两种类型,即体现的道理“是什么”?

是“怎样”体现的?

设问(3)包括“是什么”、“为什么”两种类型,即给我们“什么”启示?

说明“为什么”。

题号

类型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怎么办

40

(1)

√√

(2)

41

(1)

(2)

(3)

一般来说,大多数设问都属于“为什么”一类的,即是需要论证的;“怎么办”类型的题目往往是开放型、探究型、行为型的。

每一种类型答题的角度和涉及的知识是有一定规律的(见下表):

概念、观点、原则

    是什么特点、特征

表现

正面:

意义、优越性、优点、优势

分清类型为什么中性:

作用、影响、结果

反面:

危害、后果

方针、政策

怎么办对策、措施

建议、方案

3.分析材料与设问的关系

在分析设问的“分清要求”中已经说了设问与材料的关系,即设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明确”材料在答题中的作用,这是分析材料与设问的关系的一个方面。

分析材料与设问的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根据设问中规定的“知识范围”确定回答问题的角度,然后根据设问的能力要求,以规定的知识角度为依据充分地利用材料。

从分析的次序上讲,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先分析材料,再分析设问,然后把材料与设问综合起来;另一种是先分析设问,再分析材料,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把设问与材料综合起来。

究竟采用哪一种次序和思路应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开始的时候还是采用第一种思路和次序比较好,首先要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在脱离设问限制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链接材料与学科知识,这对于初中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使学生在回答题目时有话可说;在高三复习阶段,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可以采用第二种次序和思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设问所提供的指向更迅速地抓住答题的角度,从而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效率。

这一点后面可能还会涉及。

三、解题培养分阶段

1.能写得多是第一阶段(学会根据材料广泛调遣知识)

对于刚刚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初中阶段的学习和考试方式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问答题,往往不愿意做问答题,即使没有办法被做问答题时(如要考试时),也答不多,往往一两句话就打发一题十几分分数的题目。

因此,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激励他们多写,培养写得多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方法:

首先,是培养学生解读、分析题目中的材料,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多角度链接课本知识。

要求学生解读材料,弄清楚该材料可以用那些已学知识来回答,也即需要说几条,然后要求学生把相关知识点(以短词或词组的形式)草列在试卷题目旁边(备忘)。

其次,培养发散思维,努力做到有话就说,无话找话说,把相关的内容都拉进来写上,具体途径包括:

一是把相关的学科知识尽量写上(尤其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二是把题目提供的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尽量写上;三是把题目提供的设问中的提示性的知识或其他有效知识尽量写上;四是在考试时找一找试卷中其他题目有没有相关信息或提示,可以用的也把它用上。

最后,肯定并鼓励学生多写,考试时把答案写得多少作为赋分的一条重要标准。

2.能写出条理是第二阶段(学会逻辑思维和简单论证)

在解决了无话可说问题以后,接着要解决逻辑性、条理性问题,使自己的答案有条理,并且符合逻辑要求,有论点又有简明的论证。

主要方法:

首先,利用“是什么”与“为什么”、“怎么样”相结合的题目,在培养学生能够指出“是什么”的基础上,说明“为什么”或“怎么样”,以“是什么”作为论点,以说明“为什么”(理论论证)或“怎么样”(事实论证)作为论证,按照逻辑要求揭示“论点”与“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每一点答案都写成一篇简短的议论文

其次,具体步骤是:

第一,要求学生解读材料,弄清楚需要说几条(这是高一时候已做了的);第二,要求学生弄清楚自己能说几条,弄清楚每一条要说明什么,怎么说明。

第三,要求学生弄清楚每一条要用几句话来说,弄清楚每句一话要说明什么,能说明什么,怎么说。

第四,在第三条基础上弄清楚那一句话是论点,这一论点与其他话之间是否存在论证关系和被论证的逻辑关系。

最后,肯定并鼓励学生有逻辑地写,考试时把答案既有论点又有论证作为赋分的一条重要标准。

3.能突出重点是第三阶段(学会把材料与设问结合起来选择知识点确定重点角度)

在初步学会能够有条理、符合逻辑地简单论证以后,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突出重点?

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相当一部分考生答题时间不够,后面两个政治问答题往往来不及思考和解答,即使解答得较多的学生往往也抓不住重点,东拉西扯,失分比较严重和集中。

这跟学生平时答题抓不住重点,平均使用力量有关。

所以,在高二第二学期,集中培养学生抓住并突出答题重点的能力。

实施过程分两步走:

第一步,要求学生分清一个题目的几个答案要点的主次。

当一个题目需要或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时,分清那一个角度最重要,那一个角度其次重要,给每一角度的重要性大体排出一个次序来,然后注意三点:

首先,重点角度必须重点展开进行分析论证,尽量答得完整一点,要进行分析说明,既要有明确有“论点”,又要有简单的“论证”。

其次,把最重要角度的答案放在整个题目答案的最前面,然后依次排列。

最后,当角度或要点比较多时,后面几个次要的角度不要充分展开分析,一般只要列出观点即可,否则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空间(试卷答题的空间)。

第二步,要求学生分清一个答案要点内不同语句的主次。

当一个角度的答案需要用几句话来表述时,要能分清那一句话最重要,那一句话其次重要,大体排出一个次序来,然后注意两点:

首先,尽量把那些重要的话写正确、写完整。

其次,把最重要的话放在这一个答案要点的最前面。

4.能运用一定的模式或标准检验答案是最高阶段(学会综合评析答案)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也应当达到最高阶段,即能够运用一定的标准对自己或别人的问答题的答案进行检验或评判,有条件或可能的话,甚至可以让学生批改综合题,给试卷或作业中的综合题评分。

而评分的标准不只是所谓的参考答案,而是在参考答案的基础上按照一个可以操作的标准或模式。

我自己曾经在教学复习过程中归纳了一个检验综合题答案的标准或模式,这个标准或模式是:

我曾经把它概括为“三、二、一”,即一个好的答案必须做到“三个落实”、“两个突出”、“一个有机统一”。

“三个落实”是指在拟定的答案中要做到“知识落实”、“材料落实”、“设问落实”。

“两个突出”在第五点中已经有了,即当一题题目有几个角度答案时应突出重点角度,当一个角度的答案有几句话构成时应突出重点的话。

“一个有机统一”是指在拟定的答案中被运用到的知识、材料应当与设问的要求相吻合,并且应有机统一和融合,而不能简单地堆积在一起。

【例5】(1997年全国卷第38题)

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

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

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按照“三、二、一”的要求来检验这一题目的答案。

第一步,检验“三个落实”。

(为了节约时间,我把三个落实的次序调整一下)

首先,检验“设问落实”。

这就要真正把握设问的具体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限定“该地区在脱贫过程”,即答题必须结合“该地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