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803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docx

专题1现代教育改革论

专题一:

现代教育改革概论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教育改革的概况

2.掌握现代教育改革的原因

3.理解现代教育新理念

4.了解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现代教育新理念;三大教育改革高潮中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是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4课时

【课的类型】单一课

【教学过程及要点】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教育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

正如查尔斯·赫梅尔所说:

“在世界各地,改革和革新都是教育界最迫切关心的问题。

改革和革新是今天关于教育问题讨论的主题之一。

”人类社会的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实验与改革的历史。

但严格说来,世界性的、持续性的和整体性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则始于20世纪初。

100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实验和改革此起彼伏,交替震荡,方兴未艾,奏出了百年教育实验与改革的交响乐,成了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一、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

当今世界教育实验与改革的呼声如此之高,浪潮如此巨大,持续发展的劲头如此之强,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政治原因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教育,在任何时候,教育都不会超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只能反映某一时代、某一社会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

任何一个政府推行的教育实验与改革,都是为了维持和改善本阶级、本政权的根本利益的,是为政治服务的。

综观百年的教育实验与改革,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第一次教育实验与改革的背景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导致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变革,传统教育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式、课程都进行了改革,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适应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要求,开展了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前苏联便开始了共产主义的教育实验与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进一步分化,世界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两个大国开展军事竞赛,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使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要内容,为此,教育实验与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课程和教学方法领域,以开发学生智力为核心,在前苏联以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为代表,在美国以布鲁纳的结构课程和发现学习为代表,形成了世界性的第二次教育实验与改革的高潮。

进入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各国为了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全面开展教育实验与改革,这次的教育实验与改革,内容之广泛,声势之浩大,是前所未有的。

(二)经济原因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处于相对的和平发展时期,各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

教育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

自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根本转变,教育不再是消费的事业,而是具有更大潜力的生产事业。

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阐明教育投资是生产投资,而且是收益更高的投资,这一理论大大刺激了许多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和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教育实验与改革的步伐。

这种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首先成功地表现在日本和西德的经济发展上。

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上所说的,“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以后发生的。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了教育实验与改革的发展。

特别是当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劳动过程中知识、科技的含量更多、更高,这就更要求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二战后,一系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赢得了政治独立地位,包括制度的选择和道路的自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悟到了一个真理,即如无经济上的独立,政治上的独立也没有保障的基础。

于是,这些国家无不为自身的政治、经济独立,为本国的生存与发展寻找出路。

出路何在?

自然离不开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教育。

因此,一个以现代教育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为支柱的建设热潮在各国掀起。

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

(三)科技原因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科学技术。

可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特别活跃的因素,是最先进的生产力。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作用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深,是从来没有的。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上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

人类创造的知识近30年来大概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

其次,科学技术产生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

最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科学技术的革命不仅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而且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交往方式,直至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

人们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走向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教育在这种变化面前,几乎常常处于窘迫、被动的局面,常常是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科技革命逼迫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实验。

(四)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的原因

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其旨在获得科学事实,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经过反复验证,达到理性的认识,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可见,教育实验无论对探索还是验证现代教育理论都起着重要作用。

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要靠教育实验,从中外教育史上看,许多教育家之所以提出不少正确的教育理论与思想,是和他们重视教育实验(或教育实践)分不开的。

如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观点,是与他一生的教育实践分不开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同他的晓庄师范等学校的实验分不开的,等等。

可见,要提出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是不能没有教育实验的。

某项教育改革的措施,不搞实验也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例如当前的学制改革,是“五、四”学制好,还是“六、三、三”学制好,到底那个方案切实可行,要做出回答,就必须进行教育实验,在分析总结实验的基础上,对可行的方案进行推广。

成功的范例:

美、苏两霸之外的英法等其它发达国家,以及二战中的战败国日本和联邦德国,外加处于特殊环境中的亚洲“四小龙”,全都趁着美苏争霸的空隙,干方百计地谋求各自的生存与发展,各自都抓住机遇壮大自己的竞争实力。

实力从哪儿来?

还是靠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教育三件法宝,其中,前两宝均有赖于现代教育这个基础性法宝,因而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就使得种种教育改革的出笼成为必然。

反面的教训:

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在给人类带来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全球和人类面临毁灭性灾难,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核武器威胁等等,整个地球村出现难于生存的险情。

怎么办?

人们寄希望于教育,于是也引发出超越国界的共同教育改革。

二、20世纪教育改革的历程

教育改革的产生,从广义上理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总体上有两个源头。

一是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

它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的意大利,著名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为实验其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而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亦称快乐教育实验);它把学校建设的极为优美,没有贵族气息.它以人文主义课程为主教育孩子,包括拉丁文、希腊文、语法、修辞、作曲、诗歌、散文、历史等。

在教学中把孩子的学习和娱乐结合起来,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朋友般的亲密关系,尊重和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

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名为“新庄”的实验学校,实验了其将教育与农业、手工劳动相结合的设想;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欧文的“新和谐村”实验区,进行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

二是近代兴起的自然科学实验。

这以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他们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学的研究,并于1906年创办了《实验教育学》杂志,1908年他们又发表了《实验教育学》,“自称这是开赫尔巴特以后的教育学说的新纪元”。

一般来说,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被看作是世界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化的标志,从此,人类社会步人了20世纪的百年长河之中。

综观世界教育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将现代教育的发展、改革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第一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是第二个时期;从80年代到今天是第三个时期。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世界教育实验与改革的第一时期(阶段)

它的背景是现代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变革。

和现代工业革命相适应,教育也经历着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传统教育中脱离现实生活的绅士培养目标,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社会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教育改革。

传统教育连同它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形式、师生关系等一并都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这次的教育实验与改革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是适应传统社会的,而现代社会是变革的社会,传统教育培养的人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是被动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

因此,他主张现代教育应是主动的学习,所以要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主张从做中学,学校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即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为了实现他的这些教育理念,杜威于1896年创建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全面推行他的教育主张。

实用主义教育改革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并成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教育思想,对后来世界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体系称为“传统教育”,而将他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称为“现代教育”,我们可以将其作为现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历史起点。

实用主义教育改革的产生,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教育改革。

因为它是第一次从根本上动摇了自赫尔巴特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

其中所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与观点,具有重要的价值,至今仍然对我们有所启示。

与此同时,19世纪末,在欧洲也出现了“新教育运动”,如法国的德穆兰(1852年~1919年)、英国的雷迪(1858年~1932年)、德国的利茨(1868年~1919年)等人先后创办了不同类型的“新学校”,20世纪初比利时的德可乐利(1871年~1919年)、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也创办了一些新学校,形成了欧洲的“新教育运动”改革。

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形式主义教育的桎枯,创立以“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为主导的教育纲领,他们与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结合为一体,拉开了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帷幕。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革产生了,并且指导着苏联的教育。

此时,实用主义教育改革对当时苏联的教育也产生了影响,苏联教育委员会于1918年10月16日公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就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教育的色彩。

1928年,杜威访问苏联。

苏联新教育运动正发展到高峰,这种以国家力量推行新教育的努力,给杜威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到了30年代,苏联又提出了一种全民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要尊重人,贯彻人道主义原则,并强调教育转向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此,重视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书本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并进行了专家、教授“治校”的尝试。

这次改革具有实质性、全面性、深刻性的特点。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走的是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的模式。

特别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教育学的出版,更是对传统教育的强化。

在中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的交替时代正是革命与反革命尖锐较量的时代。

在文化领域,持续着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中学与西学之争,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这两大主题上。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人都对教育作了设想,“教育救国”的思想流行,实用主义教育改革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针对中国旧教育的弊端,当时倡导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和新教育运动。

于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实验与改革的高潮出现。

主要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验、陈鹤琴的活教育实验等等。

这一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虽然不同国家的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经济水平、文化特征有所不同,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发展主题:

近代化和现代化。

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向工业社会转变,就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从整体上分析,传统教育的思想受到了实用主义及进步主义教育改革的冲击,实用主义占了上风。

他们主张教育的平民化、功利性、主动性和与生活的联系。

以实用主义教育改革为主旋律的教育改革,不仅对改革传统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今后现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及理论基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70年代是现代教育实验与改革的第二个时期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处于相对的和平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此期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科学与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与潜力。

这一方面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使各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竟争愈演愈烈,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智力开发成为时代的主题。

促成这次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恩格斯曾指出: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发现与大规模地应用这种发现之间的时间间距也逐渐缩短。

人类把照相原理应用于实际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是112年,而激光从发现到生产应用只用了2个月。

这次教育实验与改革的导火索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前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向世人昭示了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美国朝野上下大为震惊,他们称为这是科学史上的“珍珠港事件”,呼喊美国科技落后了!

而科技落后的原因是缺乏科技人才,是教育的失误。

于是,一场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突出现代教育内容的教育改革揭幕了。

1958年美国参政两院联合通过《国防教育法》,“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方案的扩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

《国防教育法》的核心改革内容是国家拨出巨款发展教育科学,重点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其它重要科目的教学,确定选拨培养“天才”教育计划。

这一年成了美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1959年,美国科学院在科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了35位各领域的专家会议,集中讨论了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其核心是课程的改革,会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本罗姆·S·布鲁纳综合各专家的意见,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他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阐述了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实施早期教育、改进教学方法的新思想。

这部著作迎和了当时的需要,所以《教育过程》一出版,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是“有史以来教育方面最重要而且最有影响的一本书”。

此后,美国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运动。

杰罗姆·S·布鲁纳(191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1941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2年任哈佛大学教授。

他是世界上极为多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共有200多项科研论著,其主要代表作有《教育过程》(1960年)、《思维的研究》(1956年)《认知理论研究》(1966年)、《教学理论探讨》(1966年)、《教育过程再探》(1971年)等。

布鲁纳是美国自杜威之后,在教育理论上具有卓越贡献的思想家。

1.布鲁纳教学理论的基础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1977年再版前言中,开诚布公地表白自己的教学论指导思想是来源于结构主义者斯特劳斯、皮亚杰、乔姆斯基的思想。

采用结构主义的概念、方法、模式阐述他的知识观,研究认识过程。

结构主义的代表皮亚杰,借用生物学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概念,阐述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构的基本理论,创立了结构主义心理学,由于这个学派以研究人的认知学习的高级心理为中心,所以又称为认知心理学派。

布鲁纳把结构主义的观点应用于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从而提出了知识结构的教学原理,成了与皮亚杰齐名的西方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2.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教什么,这是教学论的核心。

布鲁纳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认为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是最有价值的。

因此,他主张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出发点来编制课程。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某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这些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内部联系。

布鲁纳特别强调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教学的核心。

为什么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他认为学生学习学科基本结构,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迁移,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揭示了学科基本知识的稳定性和可转换性,这对于寻找解决“知识骤增”所带来的教学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融合了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长期以来关于“分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孰优孰劣的争论分歧。

布鲁纳关于学习基本结构、促进原理和态度迁移的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对于弥补教育内容与科技发展日益加大的剪刀差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结构课程论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学科基本结构模式仅是根据一些教学实验从理论上进行推论,过于简单,难以反映各门学科的复杂性。

另外,他考虑的是单一学科知识结构,未论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未能解决学科不断增多的问题。

3.教学原则体系

布鲁纳认为,教学具有四个特征:

即最有效地使学生确立学习倾向性的经验;最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组织形式;呈现学习材料的最有效的程序;学与教的过程中奖惩的性质与步调。

由此而引伸出四个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

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是一个人爱好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

外来动机只起短时作用,内在动机才起长效作用。

学生的内部动机主要有好奇心、胜利感和互惠心。

布鲁纳认为这三种基本动机都具有自我奖赏的功能,持久而强烈。

为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给予激化、维持和定向,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倾向。

②结构原则。

布鲁纳认为,每门学科无论有多么困难,总可以归结为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它是教学的中心。

③程序原则。

布鲁纳认为,学习材料的序列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学习。

因此,学习材料呈现的序列要有条不紊,其序列应根据教材内在的逻辑系统和学生智慧发展的内在程序来考虑。

只有根据这些因素来呈现学习材料的序列,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④强化原则(或称反馈原则)。

布鲁纳认为,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必须经过反馈检验,及时发现问题,迅速矫正,才能加深理解和强化巩固。

4.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的特点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教师借助教科书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问题或作业,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实验、解题等过程中,象过去科学家发现知识那样,来亲自去“发现”知识、概念、规律等。

发现学习法的步骤是: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

发现法的优点是: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由于发现学习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学习中学生有所发现,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②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

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解决得就很快。

③使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学生就要思考,就要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就要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判断,这都是创造必备的条件。

④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在发现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探究、学习方法,逐步养成会学习的能力。

但是布鲁纳的发现法也有缺点:

①运用这种方法不经济,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

②对缺乏学习能力、缺乏学习自信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不适用,显然,布鲁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本杰明·S·布卢姆(191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的教育学荣誉教授、美国国立教育科学院的院士。

他是美国教育研究会的原任会长和国际教育评价协会的创始人。

布卢姆从50年代就与他人合作,从事考试改革的研究,探索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系统化,提出了教育目标的系统学说。

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二分册,情感领域》(1964年)。

这一学术成果,对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布卢姆成为世界教坛上的名人。

布卢姆的教学思想主要有:

1.教育目标分类学

科学、准确地确立教育目标是掌握学习策略的首要问题,也是建立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依据。

布卢姆和他的助手们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把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大的领域:

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①认知领域。

在认知领域内,布卢姆又进一步把认知目标按照由高到低组成一个阶梯。

可见,认知领域目标又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②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制定的。

他把情感确定为接受、反应、价值作用、组织化和价值的个性化五个目标。

③动作技能领域。

该领域的目标分类是1972年由哈罗制定的。

他把这个领域的目标分为基础动作、规定动作和创作动作三个目标。

布卢姆等人十分强调,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主要是为了便于分析,实际上,这三个领域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着的。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现实中有着巨大的意义。

首先,分类学提供了经过仔细推敲的共同术语与共同的参照点,使课程编制者、教师、测试人员以及其他教育人员之间的交流更为容易明白。

其次,分类学在课程编制、教学计划以及编制试题时,可以起到一种理论框架作用,也可以作为分析、评价课程、教材、教学或测验的一种准绳。

第三,分类学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该分类以具体的行为方式来确定教育目标,并可进行评价,为教师能广泛地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掌握教学理论

掌握教学理论是布卢姆最基本的教育观,也是他对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掌握学习的这一思想由来已久,最早是几千年来的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但较早系统提出的是约翰·卡罗尔,他在1963年设计的“学校学习模式”为掌握学习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60年代末70年代初,布卢姆加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的教学理论。

①掌握学习的涵义。

掌握学习又称优势学习或熟练学习。

卡罗尔在1963年首先提出“掌握学习的概念”。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虽有快慢之别,但是只要给以充裕的学习时间,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要求他们掌握的教学内容。

卡罗尔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任何学生只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任务。

二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程度之所以较差,主要是因为他在学习上实际花费的时间不够。

卡罗尔依此观点,建立了学校学习模式。

见下图。

学习毅力学习机会

↓↓

所用时间

学习程度=F(───────────────)

所需时间

↑↑↑

能力倾向教学质量理解能力

图1-1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

可见,掌握学习是一种人人都能学习、都能学会的观念和思想。

何谓掌握学习呢?

它包括两层意思。

“首先,掌握学习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的理论。

……其次,掌握学习是一套有效的个别化教学实践,它不断地帮助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学习。

②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