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009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

此现象说明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2.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

明清这两种分封

A.背景相同B.目的相同C.对象不同D.内容相同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

4.南宋思想家叶适曾说:

“吾祖宗(指宋初诸君)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虽杰异之能(指某些官员),不得白有所为,徒借其人之重以行吾法耳。

”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皇位世袭的牢固B.依法治国的推行C.专制主义的强化D.中央集权的完善

5.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6.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

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这一变化说明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7.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

违者论如法”。

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

宋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

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8.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

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

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9.明代思想家頋炎武曾说;“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

”此话虽有所夸张,但苏南一带盛行租佃制当是事实。

这反映当时

A.土地私有化B.地主圈占大量土地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农产品商品化

10.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11.“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2.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

曾提及的。

题干反映出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                        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

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                        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13.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

“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

”为此,他提出

A.“心外无理”B.“致良知”C.“知行合一”D.“工商皆本”

14.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

光大门楣的机会。

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

材料的主旨是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以下结论不能体现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是

A.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D.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7.“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图1和图2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员数量增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农民阶级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C.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潮                    D.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

19.以下是1841~1927年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统计表。

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年份

开设商埠数

年份

开设商埠数

1841~1890

32

1911~1920

10

1891~1900

33

1921~1927

11

1901~1910

37

A.列强侵华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

C.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D.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起点

20.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

“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

并举

21.“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

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材料意在说明

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B.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

C.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

22.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

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

A.建立民主政体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C.改造国民思想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23.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

”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B.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

C.定期召开公民大会D.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

24.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

“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

”这一论述

A.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C.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D.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

25.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

“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

”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26.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27.“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

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

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

”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B.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殖民扩张的影响

28.学者德•弗雷斯曾指出:

从1750年到1800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0.2%),而小城市和城镇(规模在5000〜30000人之间)的人口却突增了4倍。

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B.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

C.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D.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29.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近代自然科

学的独立

30.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

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方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

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B.农业

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C.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D.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31题27分,32题12分,33题16分,共55分)

31.(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藩志》是一本宋代海外地理名著,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仅居其后,

其次是金、酒、银、铁、米、糖、漆器,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

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宋)《敝帚稿略》卷一中称:

“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宋代

早期中国帆船更喜欢在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商人交易,后期中国船也乐意到印度的港口与阿拉伯人交易。

13世纪及此前很长时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已形成三个有连锁关系的海上贸易圈(同时也是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摘编自黄纯艳《论宋代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据统计,在1721至1740年间,英国人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的货款,94.9%是以金银币偿付冲抵,真正以货易货的份额很小。

入华白银的最大来源地是美洲,秘鲁和墨西哥两地的银产量在16世纪时占世界产银总量的73%,17世纪占87.1%,18世纪占89.5%。

到18世纪末,长期的过度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

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委员会发现:

“广州银元奇缺,这是近几年来从中国运出白银而又没有相应银元流入这个国家的必然结果……”因为拿不出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交换,到19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

鸦片战争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海贸易体系”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

(1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

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上表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

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答题,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答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盛宣怀的青少年时期,正是近代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期。

盛宣怀理智地看到,洋人之所以能横行无忌,仗的是先进的枪炮战舰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他决然放弃科举取士之途,投身洋务事业。

他主张奉行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师其所能,夺其所恃”的拿来主义,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人才拿来为我所用。

盛宣怀是近代洋务企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实业家。

他不仅颇著成效地积极参加创办、督理、经营一系列近代洋务企业的实践活动,而且对如何振兴中国实业、发展中国经济,如何促进民族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现实的、具体的探讨。

盛宣怀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为可与洋商相抗衡的企业,使洋船独霸长江及沿海航运的局面,一改为与洋人签订“齐价合同”的竞争格局。

20世纪初,借款官办铁路被国人唾弃

,然而盛宣怀却不畏人言,坚持己见,始终坚持铁路国有,借款官办。

其铁路国有主张为历届政府所贯彻。

其思想投射出的真知灼见,为中国铁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庆锋《论盛宣怀的实业思想及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的实业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宣怀的实业思想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10分)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答案

1—5CBACC6--10DCAAB11--15ABCBA16--20DBDCC

21—25ACBCB26—30CCDAC

31.(27分)

(1)原因: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唐宋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沿海居民以海为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南海诸国相对落后,愿意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8分,答出四点)

特征:

贸易体系以中国为主导;商品结构以中国的瓷器、丝绸等手工业品为主,其他地区性资源商品为辅;以中国、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为主要贸易力量;海外市场广阔,多个海上贸易圈相连。

(6分,答出三点)

(2)状况:

日益萎缩,逐步瓦解。

(4分)

原因:

清王朝固守传统农耕经济,综合国力逐步下降;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主动脱离海外市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冲击着传统的南海贸易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东方日益从属于西方。

(9分,答出四点)

32.(12分)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

(一)论题(3分)。

(二)史实论据和具体论证(9分)。

选取材料中2个时期,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围绕自拟的论题展开论证。

要求论证充分,有逻辑,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

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3分)

论据和论证:

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

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

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

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

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

(9分)

示例二:

论题:

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3分)

论据和论证:

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

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9分)

33.(17分)

(1)背景: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洋务思潮的兴起;经营洋务企业的实践活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6分,答出三点)

(2)内容:

以洋人为师;发展近代交通,与洋人争利。

(4分)

评价:

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近代化进程;体现了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想;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其阶级局限性,无法避免其实践失败的命运。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