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061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docx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

虾产业技术体系简报第二期

 

一、体系要闻

1、虾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

2009年2月28日,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中山大学夏亮辉校长助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政策体系处张国良处长、农业部渔业局科教处黄健光处长、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科外处郑增豪处长、广东省科技厅农村处黄江康副处长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体系首席专家何建国教授主持,夏亮辉校长助理代表中山大学致欢迎辞,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分别在会上做围绕虾产业技术体系主题做了发言。

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分别在会上介绍了所在单位的工作情况。

2、虾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成立

经国家农业部2009年3月19日批复,虾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成立并开展工作,经各单位推荐,执行专家组由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教授,功能研究室主任王清印研究员、李卓佳研究员和薛长湖教授,岗位专家代表杨丰教授,综合试验站代表李色东、谢起浪、李义军和刘宝金共9人组成。

3、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报告会在广州举行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政策体系处张国良处长在出席虾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仪式上,做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构想的专题报告,向与会的100多名代表详细介绍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运作机制。

4、虾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2009年3月1日下午,虾产业技术体系在广州分组召开了虾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研讨会,会议按功能研究室和试验站分为二组,参会人员就各自在体系中的任务分工做了认真的讨论,明确了各单位在体系中的主要任务。

图1.2009年2月28日,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会会场

图2.2009年2月28日,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会在广州召开

图3.2009年2月28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政策体系处张国良处长在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会上作关于体系建设的报告

二、专家介绍

1.王清印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遗传育种功能研究室主任,中国明对虾新品种选育岗位专家

王清印,男,1952年8月生。

长期从事海洋生物技术、海水养殖动植物遗传育种和海水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海水养殖理论及其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是国内外同一学科领域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荣获多项国家或省、部、市级荣誉称号,有8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主持研发的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1号”,是我国培育成功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200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农业部发布为水产新品种。

研究成果《“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选育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和抗逆性强等特性,已在山东、江苏、河北、天津等省市推广养殖,累计推广面积15万多亩,创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

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选育和推广,促进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复兴,也为其它海水养殖动物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技术。

主持研发并建立了扇贝三倍体诱导、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的系列技术工艺。

“栉孔扇贝三倍体苗种生产方法”于2004年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养殖生产中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报告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

2.徐洵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对虾遗传育种功能研究室对虾育种生物技术岗位专家

徐洵,女,1934年10月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首届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10、11届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海洋学报》、国际《发育与比较免疫学Developmental&comparativeImmunology》期刊编委。

1985-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UCSD分子遗传学中心工作期间,利用DNA重组技术从海洋无脊椎动物动物体内首次克隆到高等动物重要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在该蛋白质的进化上有新的发现(PNAS,USA1990)。

回国后,于1991年在厦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实验室,由她指导的研究组在世界上率先破译了困扰对虾养殖业多年的病原──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部密码,这项研究成果被评选为“中国200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近年来,鉴于对虾病毒病防治的需要,又开展了对虾防御系统的分子研究。

首次从抗病对虾组织中克隆到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因子(FebsLetter2003);发现了介导白斑病毒感染的受体(Virology2007)。

为对虾病害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

曾获得多种奖励(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及科技创新成果奖等)。

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先后主编《DNA重组技术》(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和《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指南》(海洋出版社,北京,2004)。

为我国现代海洋生物领域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

3.江世贵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虾遗传育种功能研究室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岗位专家

江世贵,男,1964年4月生,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3年获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中山大学昆虫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山大学动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遗传育种中心副主任、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斑节对虾遗传育种中心主任、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

主要从事斑节对虾养殖及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斑节对虾苗种繁育、养殖及遗传育种等方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省际联盟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科技兴海项目、国家自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4项,为我国斑节对虾产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EI收录论文3篇、ISTP收录论文1篇,参编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获授权2项。

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6项次。

4.陈晓汉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对虾遗传育种功能研究室凡纳滨对虾品种选育岗位专家

陈晓汉,男,1962年11月生。

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广西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养殖等学科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开发项目2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现主持负责的国家和地方相关科研项目有15项,总经费合计3500万元。

主持完成了SPF/SPR南美白对虾的良种选育、集约化苗种繁育及健康养殖等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选育出SPF/SPR南美白对虾品系新品系2个。

5.何建国教授(中山大学),对虾病害控制功能研究室主任,药物与环境控制对虾病害技术研究岗位专家

何建国,男,1962年8月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珠海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海洋院长,中山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并被教育部列入“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现任农业部渔业局水生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组副组长、广东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咨询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入户国家级对虾示范县(广东阳西县)省级专家、广东省农业战略专家、获得农业部科技入户先进科技人员称号、《中华医学检验杂志》常务编委、《海洋科学》和《水产学报》编委、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对虾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对虾育种、水产病害控制、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近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论文(含接受)近50篇,EI收录论文1篇,ISTP收录论文8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其中获授权7项。

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参加)、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

6.黄倢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病害控制功能研究室对虾病害检测与益生菌防控技术研究岗位专家

黄倢,男,1965年7月生。

建立对虾病毒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和对虾白斑病毒(WSSV)病诊断国家标准,发布对虾桃拉病、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等诊断的行业标准。

提出WSSV与宿主识别的研究思路,WSSV特异性粘附机制取得重要突破;发现WSSV与对虾细胞存在特异性亲和作用及相关的病毒粘附蛋白(VAP)。

率先报道WSSV传播途径,发现我国流行的WSSV存在多种分子变异特征。

发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A3α肽聚糖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技术。

2003年以来,主持973、863等课题11项,总经费4100万元;获国家、部省二等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3)、中国专利优秀奖(3)、教育部二等奖

(2)各1项;发明专利4项(2,3),是其中3项的核心技术发明人、技术路线提出人或研究主持人;责任作者发表41篇,SCI5篇,EI2篇;出版著作1部

(2)、行业标准24项(1,2),其中第1作者10项。

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38名。

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多项计划编制,引导海水养殖病害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其实验室获得NACA“水生动物健康资源中心(RRC)”认可。

7.相建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虾病害控制功能研究室对虾病害控制生物技术研究岗位专家

相建海,男,1946年5月生。

国家973海水养殖病害发生与防治的两任首席科学家,兼任其中对虾免疫机理与防治的课题负责人。

主要研究对虾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基础和表达调控规律,构建海水养殖优良种质创制的技术平台,为海水养殖优良种质创制提供理论和技术。

开展对虾功能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对虾胚胎及遗传操作、生产性状的分子设计及品种选育和对虾健康养殖的安保原理及免疫防治。

建立了对虾三倍体、四倍体的诱导技术,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1项国际专利。

获200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完成了对虾16000余条EST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了一大批与对虾免疫相关的功能基因,克隆了60余条对虾免疫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了基因的表达和部分功能,为全面系统了解对虾的免疫调控通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构建了对虾的表达谱芯片,筛选出一大批与对虾抗WSSV相关的重要基因。

研究了对虾在抗病原感染和抗环境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筛选出50余个差异蛋白,以上研究为阐明对虾免疫反应的机理提供了保证。

成功构建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图谱,构建了对虾的BAC文库,为物理图谱的构建以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提供了保证。

同时为QTL的定位提供了基础,为全基因组测序做好了准备。

8.杨丰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对虾病害控制功能研究室对虾病害检测技术及抗病新型药物开发岗位专家

杨丰,男,1963年2月生。

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特贴;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

主要从事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涉及病毒基因组功能、感染和复制机理、以及病毒粒子装配等。

1997年,首次建立了大量纯化WSSV基因组DNA的方法,解决了当时高纯度WSSV基因组DNA制备的技术难点,从而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WSSV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

这突破性进展被科技部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并于2000年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随后在病毒基因组功能和病毒装配研究中,建立了一种制备大量高纯度的完整WSSV病毒粒子的便捷方法,利用蛋白质质谱技术发现病毒粒子至少由20种囊膜蛋白和8种核衣壳蛋白组成。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病毒囊膜蛋白之间能形成多聚复合物,并借助一种链接蛋白VP26完成对核衣壳的包裹,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WSSV的分子性质,也为探索新的病毒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在JVirol、Virology、JGenVirol、ArchVirol、JVirolMethods、VirusRes等国际病毒学领域SCI学术期刊上发表20多篇WSSV结构和功能方面论文,确立了我国在WSSV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第二获奖人),二等奖3项(第一获奖人)。

9.李卓佳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虾健康养殖功能研究室主任,对虾养殖水质高效调控技术与养殖模式建立岗位专家

李卓佳,女,1956年7月生。

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饲料与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

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讲师团专家;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顾问;广东海洋大学和大连水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鱼虾幼体饵料培养、对虾营养与配合饲料、养殖生态环境优化与修复、对虾健康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

建立了以微生态调控为核心的健康、环保、节水、高效对虾养殖技术体系,研制了有益菌、藻类营养素等微生态环境调节剂和对虾免疫增强剂等一系列技术产品。

还研究运用生态原理防治对虾养殖病害,通过调控养殖生态环境,减少因环境污染带来的病害隐患,并结合以免疫增强技术优化对虾机体内环境,有效提升了其抗病机能,提高了养殖综合效益。

近年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攻关(支撑)项目6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863项目2项及省、部、市级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3本,申请国家专利16项,获得省、部、院级科技奖励13项。

10.胡超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虾健康养殖功能研究室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技术岗位专家

胡超群,男,1962年10月生,博士、责任研究员、海洋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应用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海水养殖与海洋生物技术。

首创对虾集约化防病养殖系统和系列防病养殖技术,建立多项海水鱼虾病害快速检测技术,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60多篇。

现任中国甲壳动物学会和鱼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热带海洋学报》副主编,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广东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奖励。

已独立培养出博士6人,硕士2人。

11.李健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健康养殖功能研究室中国明对虾高产养殖技术岗位专家

李健,男,1961年11月生。

汉族,山东省招远市人,中共党员。

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8月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至今在黄海水产研究所主要从事海水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在中国对虾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模式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成功选育出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优良品——“黄海1号”中国对虾,并通过推广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海水养殖动物常用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残留控制技术等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养殖模式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已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培养研究生30余人。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

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第一届国家农产品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农业部兽药典委员会委员等。

12.刘永坚教授(中山大学),对虾健康养殖功能研究室对虾资源节约、高效、环保配合饲料研发岗位专家

刘永坚,男,1956年3月。

中国水产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技术组专家。

主要从事鱼类营养教学和研究,参加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项目、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等大型研究项目和农业部、广东省“八五”研究项目。

组织完成广东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水生经济动物高效高效饲料添加剂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草鱼肠系膜沉积的发生及控制研究》(编号:

39970576);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石斑鱼用高效饲料开发技术》(编号:

2001DA505D/06);广东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青石斑鱼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环保型高效饲料开发》(编号:

C20819)等多项课题。

目前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石斑鱼高效无公害饲料研究与开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罗非鱼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鱼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罗非鱼高效环保饲料研究。

13.薛长湖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对虾加工与综合功能研究室主任,对虾加工技术岗位专家

薛长湖,男,1964年11月生。

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研究室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负责人为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薛长湖。

近五年来,本研究室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共31项,经费达2000多万元,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4项。

在大宗海洋低值水产品与养殖水产品的保鲜、加工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成果。

本研究室主持和完成的虾类加工研究项目主要包括:

(1)虾类变应原食用过敏活性的研究;

(2)水产品中多聚磷酸盐水解酶的研究(3)甲壳类海产品过敏原蛋白抗原表位及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研究;(4)大宗海洋水产动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5)海产品过敏原检测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等。

在海水虾类的保鲜抗黑变技术与产品开发,水产品多聚磷酸盐的降解机理与虾类无磷保水剂开发,甲壳类过敏原的快速检测与活性消除技术,海水虾类新型杀菌技术与即食产品开发,甲壳素无污染生产技术,壳寡糖的生产技术及非衍生化水溶性甲壳质的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理论与技术成果,部分已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4.陈军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对虾加工与综合功能研究室对虾养殖工程化技术岗位专家

陈军,男,1967年8月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硕导,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在水产养殖工程学领域从事循环水养殖系统、池塘生态工程化调控技术和养殖水体数字化监控等方面的研究。

曾经承担了十多项水产养殖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工程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工厂化海水养殖成套设备与无公害养殖技术》与《水产主导品种集约化养殖数字化集成系统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淡水鱼工厂化养殖关键设备集成与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东海区集约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等多个课题。

首创了在露天养殖水体利用工程化手段控制微藻种类和密度的方法,并建立了基于微藻控制的对虾生态养殖系统,对南方高位池对虾养殖模式升级改造有重要作用,该成果已申报了《一种基于微藻的循环水水产养殖系统》发明专利。

另在养殖水质在线监测以及对水环境的综合评价方面有重要成果。

发表了《养殖水体在线监测技术》、《工厂化养鱼水循环处理工艺技术及设备综述》等重要相关论文,制定了《水产品工厂化养殖装备安全卫生要求》行业标准,主持的《养殖水体自动化监测系统》课题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15.李新春教授(中山大学),对虾加工与综合功能研究室对虾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李新春,男,1962年10月生。

1993年获德国洪堡大学经济学博士。

现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战略管理与产业组织管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

产业组织、家族企业管理、创业管理。

在APJM、MOR、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项目十多项。

同时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

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兼职教授。

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2005-2008)、佛山市人民政府顾问(2007-2010)。

主要教学研究方向为:

企业战略管理、家族企业研究、创业管理研究。

1998-99期间曾作为福布莱特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和百森学院访问研究,2001年在德国威腾大学做访问学者。

获选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批准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3)、南粤优秀教师奖(2007)。

三、功能研究室简介

1.对虾遗传育种功能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取得成果、承担项目、从事领域研究。

2.对虾病害控制功能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山大学)

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取得成果、承担项目、从事领域研究。

3.对虾健康养殖功能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取得成果、承担项目、从事领域研究。

4.对虾加工与综合功能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取得成果、承担项目、从事领域研究。

四、综合试验站简介

1.琼海对虾综合试验站(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站长李丙顺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兴建,现为省水产研究所科研基地,占地面积110亩,使用海域面积600亩,建设完善,设施配套,设备先进,技术雄厚。

先后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分别批准为“国家级热带海水水产良种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水产高新科技示范基地”、“国家星火计划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该中心现有干部职工5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6人,形成了一支学科设置合理、人才结构优化的科研队伍。

在省科技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承担了18项国家和省级重点水产科研项目,有11个项目获奖,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和省农业新技术推广奖各1项,有些热带水产良种繁育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同时紧帖产业发展组织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办好农业科技“110”服务点,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和普及科学技术,为促进我省渔业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昌江对虾综合试验站(海南省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站长李义军

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集对虾良种选育、商品虾养殖、对虾育苗、饲料药品经营、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建有亚洲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良种选育基地,九个对虾养殖基地,三个育苗场,一个石斑鱼种鱼场,一家对虾饲料厂等。

先后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首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单位、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昌江县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单位、,海南省“星火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昌江县新港基地、三联基地等基地连续被海南省有关部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养殖基地、获出入境水产养殖场检验检疫备案证书;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国家级对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公司产品南疆牌南美白对虾、南疆牌斑节对虾,分别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等高校科院合作,开展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的良种选育、凡纳滨对虾雄性化育苗技术、凡纳滨对虾分阶段多级养殖模式研究、热带海洋经济鱼类的繁殖及育苗技术、水产养殖供排水的有效处理技术、水产养殖用微生物制剂等研究等。

3.防城港对虾综合试验站(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站长谢达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