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7612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政治课例报告新课程下有效备课的研究概要文档格式.docx

意志坚强的表现

4.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黑板上书写“坚强”二字,引出本节课主题。

(2)小组发言:

学生:

以组为单位,汇报课前采访结果——采访了解一个坚强人物的故事。

(有校友李荣戎、强强,老师王雪娇、王春英,奥运选手阿赫瓦里)

提问:

汇报中的人物故事,哪个细节触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发言,记录下学生的思考过程)

刚才我按照大家的发言作了分列的记录,大家仔细看看,每一列记录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行、坚韧性,并告知学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是否坚强,同时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培养自己坚强的品质。

大家观察你们采访的这些人物,他们中有奥运选手、也有咱们身边的老师、同学,他们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今天把他们都放在坚强这个主题周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人人时时处处都可以坚强,经历巨大痛苦后获得成功的人物他们很坚强,身边的老师、同学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也是坚强,这份平淡生活中的坚强也值得我们关注。

(3)采访学生

提问:

刚才在看我们采访的人,现在回头看看采访中的我们自己。

同学们在采访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谁来说说?

组员不太配合

你当时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办的呢?

我想换个方法,和老师沟通,在解决问题

就是说你没有放弃目标?

教师:

在对大家的采访中,我发现我们同学身上都有坚强的表现。

(4)讲解坚强的作用

明白坚强的表现后,那坚强有什么作用和?

我们在看看之前收集的这些资料,大家能不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提炼出坚强的作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5)认识提升

在大家做调查的同时,我也在做调查,现在我把我的资料给大家看看。

播放视频“阿赫瓦里奥运经历”。

阿赫瓦里输掉了比赛,但是国家却给他颁发了英雄勋章,他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这枚勋章在阿赫瓦里心里具有这么重的分量?

教师总结:

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坚强值得我们学习,当个人目标能同时服务国家、集体和他人时,这样的坚强就有了更高的价值,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敬仰。

(6)诗歌结尾。

(二)听课教师课后评议交流

授课结束后,王珊老师在自我评价中谈到了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

学生在课上虽然也有参与采访汇报,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但是这种参与似乎只是停留在表面、浅层上面,没有学生心灵的真正参与,进而也就失去了学生的主动认知,结果是一节课中的关键点都是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完成,学生在课上表现出“麻木”的现象,显然效果不尽理想。

评课老师依据各自对这节课的观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其一、备课过程中虽然注重了教学资源的选择,但是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这节课的课上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每个资源都由每组的一名学生以汇报(PPT)形式呈现,在分析不同材料时,老师采取的是同一问题——即“汇报中的人物故事,哪个细节触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处理资源的方式过于单调,以至于没能显现出每个被采访者突出的方面,使得这一课上资源仅仅起到了呈现,而没有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目的。

其二、备课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利用课堂提问创设情境,但是教学提问只停留在了感性认知层面,缺乏层次性。

原本这节课的设计中有两条线索,一是采访并汇报,二是对学生采访过程的追踪与感悟。

但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这个特别的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其中的价值,听课老师建议可否从教学设问如手,实现预设。

其三、备课过程中虽然注重了课上开展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是活动的开展仅停留在了形式上,缺乏对活动内容所承载的意义的探究。

由于教师在备课阶段对几个被采访者没有做到尽可能多的全面了解,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适时地对资源进行补充和挖掘,导致学生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是为了内容而活动,以至于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感动从而有所悟。

其四、备课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将大社会引入小课堂,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但是忽视了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时代性。

本节课的上课时间在“汶川地震”之后,对于这一可贵的课程资源,王老师没有能够适时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之中。

因此,多数老师在听过此课后无疑例外地提出了要适时地将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突发时政资源引入教学。

尤其是课例专家周卫老师强调:

人要利用环境,不可离开环境进行教育。

之所以要在教学中引入突发时政资源,主要是在利用这种资源的震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体验——认知——行为落实的转变。

用真是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帮助学生体验坚强,通过挖掘资源帮助学生认知坚强,并引导学生选择坚强、学会坚强。

(三)授课教师第一次教学反思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授课,大家从各自的观察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回来后,我结合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有效备课的自我反思。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着眼社会、着眼生活,要把课堂与时政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四川地震发生、举国同哀的时刻,应当充分地把现实生活充分地融入到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其次是设问。

五个采访汇报之后,我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造成了学生视觉疲劳、思维疲劳;

而且问题本身太抽象,学生很难回答,进而造成材料没有对学生产生情感冲击。

这样的问题貌似直指了教学目标,其实是偏离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问题前无所适从。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对材料本身的逻辑性缺乏深入思考,没有梳理出材料自身的线索,所以无法灵活处理学生发言,进而造成学生思维懈怠、课堂气氛沉闷。

再次就是发言同学较少。

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

对于这类任务型教学,我应该要时时跟进,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即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证每个人才汇报中都有话可说。

所以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对于自己布置的每个任务都一定要有持续的关注与指导。

◆第二次课堂实践观、评课、教学反思(2008年5月21日、初一

(2)班)

(王珊老师在反思第一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利用短短两天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颠覆性的修改,以“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为课程资源,围绕“我要活、我要他(她)活、我要更多的人活”这一线索进行“坚强意志”的课堂教学。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真是人物的故事,学生感受坚强具有的作用;

通过“地震后的我”,学生在态度上增强选择坚强的自觉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学生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通过“地震后的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能力得到相应锻炼。

(3)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学生说出意志坚强的具体表现;

通过“地震中的我”,巩固意志坚强的表现。

2.教学难点:

3.教学重点:

(1)课堂导入

教师:

请大家看屏幕中的图片。

(出示汶川地震中的令人感动的新闻照片——一个被压在废墟下手中握着铅笔的失去了生命的女孩。

相信大家看到照片后,知道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一定与汶川地震有关。

(此时,教师激活投影片,利用多媒体自动播放汶川地震中其他感动国人的新闻图片。

学生此时专注地观看这段视频短片,他们的思绪被眼前的图片再次带回了刚刚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带回到了救灾现场。

短片给予了我们很多感动的瞬间。

那么,在这次地震发生过程中有没有感动你的人或事呢?

学生A:

解放军战士们的英勇行为感动了我。

(这个学生哽咽着回答了这个问题)

学生B:

消防员三过家门而不入,顾不上亲人,照顾无血缘关系的灾民

学生C:

小女孩用手电筒在黑暗的地下看书

学生D:

绵阳的人想回家,在路上看到需要帮助,停下脚步自愿服务

(此时还有学生举手想发言)

肯定还有很多感动大家的人或故事。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感动我的人和事。

(2)地震中的感动故事

感动一:

(视频短片)邓清清——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

“下面一片漆黑,我怕。

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邓清清”

清清的话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我要活”——板书)

主持人说清清是坚强的,你从哪读到了她的坚强?

(学生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列出一些列数字100、102┅┅109,这些数字都记述了坚强让生命创造了奇迹。

感动二:

(视频短片)“孩子与母亲——19字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

母亲在灾难来临时,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给第一个短片取名为“我要活”,那么这个短片应该如何命名呢?

学生:

我要他(她)活——板书

由这段片段,大家看到了什么精神,什么态度?

母亲伟大

母亲把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了孩子

感动三:

(视频短片)“警察的故事——挖出100多人中没有我的儿子!

再背一个,再救一个,绿色给人坚定的颜色,这样的例子在灾区很多。

这些“伞兵”、“警察”们的举动是为什么?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活下去。

我要让他们活下去——板书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地震中的几个感人瞬间,发现他们有的是无私的、有的是果断地、有的是勇敢的,虽然他们的具体表现不一样,但他们背后都有的共同品质是:

坚强。

他们都是坚强的人。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自己活下去而坚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为了他或他们活下去而坚强就更值得人们肃然起敬了

(3)地震后的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地震中的坚强。

那这场千里之外的地震有没有震撼到今天在座的给呢?

以“地震后的我”为题,写写地震后自己对坚强的认识。

(学生书写并交流:

有学生说到要认真活好每一天等等。

听完你们的发言,老是觉得很欣慰,因为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体会到四川地震也震撼了大家的内心。

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可以总结出一点,那就是:

坚强不必然是和巨大的痛苦或灾难联系在一起的;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也是坚强精神的表现。

其实,坚强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点滴生活中。

(4)民族的坚强

下面老师还有一种坚强特别向呈现给大家。

观看《我们众志成城》的视频。

“我们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在风雨中永恒”。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

任何困难都难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此次灾难面前,中华儿女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民族的坚强”做出的最好的注解。

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坚强的,中华儿女是坚强的。

而且老师很欣慰的是,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坚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因为在不久之前为灾区捐款的活动中,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为灾区人民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结尾:

齐唱国歌。

(此次交流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各位听课老师将自己的感受结合对有效备课的思考相互交流,共同为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出谋献策。

老师1:

刚才课下我们几位听课老师进行了交流,感觉这次课较之前一次课成型了、完整了。

王老师在第一次实践后,吸取了大家的建议,考虑到了从学科特点选取材料,将抗震救灾的时政新信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她对抗震题材的选用不是为了点缀课堂,而是要真正运用这一资源实实在在地为课堂服务。

因此,我们看到这节课她对抗震救灾这一时政资源的渗透不是部分,而是全部,一位工作仅3年的年轻老师能够做到这样十分不容易,对她的努力表示敬佩。

并且王老师这么做本身就体现了坚强。

不仅如此,在参与这次课例研究中对自己也有启发,看到了课例研究的本质,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2: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政治教师既要有时政敏感度,又要有能对选材进行加工的基本功。

王老师的文学素养很高,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老师课上独立演讲式教学的理由,优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但是能够与学生交流,教学内容能够打动学生才是教学之根本。

教师3:

这节课选择了地震中的三段感人的人物故事,但是这么好的素材在呈现形式上是否过于单一—都以视频形式出现。

这种视频形式固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资源都以一种方式呈现,是否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放弃或拒绝思考,因此可否考虑好的素材应配以适宜的呈现方式。

教师4:

这节课在资源开发上仍然存在利用资源不够的问题。

例如,导入部分中教师给出了一张废墟下失去生命时手握铅笔的女孩的新闻图片。

但是这个资源仅仅是被用来作为引出主题的摆设。

如果在备课阶段能对这个资源在做细致的思考,例如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只手?

开启学生对内容的关注,使学生上课初始就能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

一节课45分钟,每一个资源的出现都应该有其存在的必须价值,否则这个资源的使用就是无效,甚至会干扰教学效果。

教师5:

王老师比较年轻,这么短的时间对教学设计做了重新的调整的确非常不容易。

也因为如此,王老师在这次备课中只着重关注到了学科价值的问题,素材选择的问题,但是情境创设的方式、课堂提问还是没能在备课环节给予足够的思考,暴露出课堂提问过于随意,没有很好考虑到预设与学生可能回答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不适当的提问进行调整。

例如,在分析“孩子与母亲”这个环节时,王老师提到一个问题——母亲的行为让你看到了什么精神、什么态度?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回答单一。

如果将这个环节做一个从新处理,设问稍加改变,可以问“妈妈的短信让你读到了什么?

为什么妈妈要给孩子留这句话”,这样的设问是否能够很好地结合材料本身开放地让学生发表他们的感触与感动。

课例专家周卫老师:

是否教师不要过多预设教学资源,更多鼓励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从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展开分析。

(三)授课教师第二次教学反思

今天进行了第二次课堂教学的研讨。

大家围绕我的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大家的发言有几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是设问较粗糙,有些随口一问的感觉,问了一些本身没有价值或意义的问题。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必须在备课阶段要做好教学设计的详案,认真对待每个问题,衡量问题自身的价值,揣摩问题的遣词用句,并对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做出合理预设;

换言之,就是要对教学设计进行精细的雕琢与打磨,这样才能提高设问的有效性,才能在课上从容的打好一场有准备之仗。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中,学生的参与度不足够,没有给学生从情感到认知再到行为的完整的教学流程,因此感觉教学还是离学生有些高、有些远。

所以,在教学中要设置相应地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将教学落实到学生身上。

再次就是教学细节的处理。

例如在教学中,老师的情绪可以释放但不可以放纵,始终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范围之内;

再例如,学生的发言如果正确就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这一方面是对学生本人的鼓励,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堂气氛的一种调动;

再有就是,总结学生发言是要避免简单地重复,而要有相应地提升于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完善细节的处理方式。

◆第三次课堂实践观、评课、教学反思(2008年5月23日、初一(3)班)

(王珊老师在第三次备课时,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围绕有效利用资源、提出具有价值性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即整个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1,通过叙述感人故事获得感性认识;

环节2,对典型材料进行理性分析,获得有关坚强的认知;

环节3,结合自身反思震后的我们如何选择坚强。

环节1:

学生叙述感人故事

(PPT:

出示一组数字:

700、8、512、196、┅┅、51151)

看到这组数字后,大家想到了什么?

汶川地震

8级地震

老师知道,这两天同学们也都在关心着灾区的各项情况,那大家也说说灾区发生的感动自己的故事。

老师保护学生

陈坚

小男孩“敬礼”

学生E:

蒋敏警察

环节2:

对三个典型材料进行理性分析,获得有关坚强的认知

刚才大家说了感动自己的人和事,这其中警察、战士、老师、医生等,还有学生,的确我也被这次地震中的学生英雄而感动着。

特别是刚才提到的这位学生——邓清清,深深感动了我,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邓清清。

“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从这段话中你读到什么?

学生A:

无水无物,没有光亮

学生B:

当时的生存条件非常糟糕。

如果呆在这个地方的那个人是你,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你又会怎么办?

休息,尽可能保持体力

告诉自己要坚持

学生C:

我会自己想办法,有人来的时候喊话

我们来看看这位叫邓清清的小女孩是怎么做的。

 PPT:

(以文字的形式出示资料)“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5月12日地震被困废墟、直到5月14日下午被人救出,初一女生邓清清用随身携带的手电筒看书支撑自己度过了被困的时间。

人们都说邓清清是个坚强的女孩,那从哪里能看出她是坚强的?

她两天都没有放弃——不放弃

学生B:

在那样的环境下能支撑下来——很勇敢

学生C:

在那种环境下还选择看书——乐观

学生D:

活着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信念坚定

学生E:

没有惊慌——情绪很镇定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行为背后体现的坚强品格。

破折号后面的文字是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

邓清清这样“不放弃、勇敢、乐观地坚持着”,那是因为她对什么充满渴望?

生命,活着。

◆板书:

我要活下去。

这就是感动我的孩子——邓清清。

这里还有个细节,清清和她的同学在刚被困的时候都很慌张,但这时清清想到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

山里的孩子一定要多读书……。

当清清开始打着手电,念出书上内容的时候,同学们都安静了,呻吟声也停止了。

在清清努力活下去的过程中,“书”起了怎样的作用?

“书”在这时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过渡:

每个孩子能健康的长大、上学念书,这其间离不开很多人的付出,而其中付出最多的可能就是与孩子联系最紧密的父母了。

刚才有同学被这样一位留下了短信的母亲所感动。

同样的,我也被这位母亲深深感动了。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并感悟这位深深打动了万千人心的母亲。

PPT:

(视频播放)视频播放后,以文字的形式再次呈现19个字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感人肺腑的故事,感人至深的母亲。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身上的哪一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母爱,她在生死关头选择了放弃自己、保住孩子。

我要他活下去

刚才我们听到:

“母亲忍着剧痛写完这条短信的”。

那这剧痛痛在哪里?

身体上

心理上。

她会想“我要死了,再也见不到我的孩子了。

心痛。

她会想自己可能撑不住了,无法保护孩子了,对孩子的牵挂。

身为母亲却不能伴着孩子成长,是莫大的痛苦。

这条短信就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

如果当时时间不够,这位母亲不足以打完这19个字,你觉得这位母亲会留下哪几个字?

“我爱你”。

为什么是这几个字?

母亲希望这句话能鼓励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带给他生活的勇气。

希望这条短息可以在孩子未来的日子里,支撑她,让她心中有爱。

希望孩子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依然能有爱在他身边、伴他左右,让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这剧痛中写下的19个字,字字血泪,但其间更充满了母亲对孩子那份割舍不断的如海一般深厚的爱,寄托母亲对孩子无限的祝福。

其实,这个母亲只是“牺牲自己、但要他人活下去”这类人物的一个缩影而已,在地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例如之前有一次周五总结中提到的,用自己身体护住了4个学生的谭千秋老师。

其实他们都一样,用同样方式深爱着他们的孩子和学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那么好,这位母亲的故事我们先看到这里。

让我们把目光在放在咱们的同龄人身上。

下面,我们再看这样的一个孩子。

PPT:

文字资料1:

“六楼,我就飞下去了、我就跳下去了。

就这样白白死在教室里,还不如拿我的性命去拼一回”“有两边我可以跳得地方,一个是操场,我想的是操场上全是水泥地,另外一边的,反而是农民他们的土地,就是有黄土泥巴的”“我想的是我要跳黄土那边,……,我想的是我手不能落地,脚也不能落地,头不能落地。

为什么她要跳下去?

为了自己活下去。

从这些话语中,你判断,这是一个有着怎样性格的孩子?

坚毅、果敢、勇敢、有头脑、会分析

教提问:

我们看看她跳下来怎样了:

“刚刚跳下来,全部房子一秒钟就塌完了”“幸运的是选择跳在松软的土地上,所以没有受到伤害。

(此处教师特别提醒学生:

康洁这次跳楼逃生,是因为她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虽然她成功了,但是这是侥幸,因为地震中跳楼的死亡率更高。

所以如果以后遇到突发状况,同学们千万不要这样做。

文字资料2:

劫后余生的康洁见到妈妈安慰她说:

不要哭。

受伤的她主动要求吃饭补充营养,好不让妈妈担心;

见面后,她一直安慰妈妈说“我还活着,不要哭”

为什么她要反复地安慰妈妈?

此时,我们在康洁身上看到了反哺的可贵品质。

文字资料3:

听着深厚传来的阵阵呼救声,她再次跑进随时可能倒塌的教学楼中,解救自己的同伴和老师。

“我把这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