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222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医学检验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检验方法.docx

《医学检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检验方法.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检验方法.docx

医学检验方法

表3 各种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异常

临床意义

球形红细胞

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Hbs及Hbc病

椭圆形红细胞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

靶形红细胞

地中海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肝病,脾切除

镰形红细胞     

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中毒

棘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病

皱缩红细胞

急性金属铅中毒,尿毒症

锯齿红细胞

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裂片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碎综合征,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

大细胞贫血,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嗜多色性红细胞

增多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红细胞卡玻氏环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严重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

红细胞豪-周小体

增生性贫血,脾切除术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血液的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

、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白细胞增多见于:

⑴急性感染:

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⑷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

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⑷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

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⒈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

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⑷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

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

(B)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

  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

⑴中毒颗粒:

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

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

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

⑴病毒感染性疾病;

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

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⑷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

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

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

门诊常用化验正常值

目正常值 

静脉血  

ALT(谷丙转氨酶)0一4OIU/L

AST(谷草转氨酶)0一45IU/L 

TP (总蛋白)60一80g/L 

ALB(白蛋白)35一55g/

ALP(碱性磷酸酶)40一160IU/L 

GGT(丫.谷氨酪转肽酶)0一50IU/L 

TBIL(总胆红素)1.7一2.0umol/L 

DBIt(直接胆红素)0一6.0umol/L

Crea(肌酚44一133umol/L

Ua (尿酸)90一360umol/L

UREA(尿素氮)1.8一7.1mmol/L 

GLU(血糖)3.61一6.11mmol/L

TG (甘油三脂0.56一1.7mmol/L 

GHO(胆固醇)2.84一5.68mmol/L

Mg (血清镁)0.8一1.2mmol/L

K  (血清钾)3.5一5.3mmol/L

Na (血清钠)136一145mmol/L 

CL (血清氯)96一108mmol/L 

Ca (血清钙) 2.2一2.7mmol/L 

P  (血清磷)2.2一2.7mmol/L 

Fe (血清铁)10.7一27umol/L

NH (血清氨)0一58umol/L 

CO2(二氧化碳)21一31mmol/L

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2O一30mmol/L

CO  (一氧化碳定性)

(一)

HBDH(a羟丁酸脱氨酶90一22OIU/L 

CPK (磷酸肌酶激酶)25一170mmol/L

LDW (乳酸脱氢酶)40一100mmol/L 

CPK-MB(激肌酸激酶同功酶)0一16 

A/G(血清白/球蛋白)3.5一5.5/2-3g 

HDL(高密度脂蛋白〕1.14一1.91mmol/L 

VLDL(低密度低蛋白)0.11一0.34mmol/L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1一3mmol/L 

CRP(C反应蛋白)

(一)

IgA(免疫球蛋白)0.9一4.5mg/ml

IgG(免疫球蛋白)9一23mg/ml 

IgM(免疫球蛋白)0.8一2.2ml

SF (铁蛋白)20一200ng/ml

α (蛋白电脉)3一4.9%

β (蛋白电脉)3.1一9.6%

γ (蛋白电脉)6.6一13.7%

δ (蛋白电脉)9.5一20.3%

Fdg(纤维蛋白原2一4g/L

S.C.R(血肌酐)44一133umol/L

C.C.R(肌酐清除率80一120ml/分

GLU  (血糖)3.9一6.1mmol/L

AMLY (血淀粉酶)40一160U 

C3   (补体)0.65一1.5/L 

ASO  (抗链O)1:

400以下 

RF   (类风湿因子)

(一)

WR   (肥达氏反应)

(一)

WFR  (外裴氏反应)

(一)

CEA  (癌胚抗原)<5mg 

“两对半意义参考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传染性 

 十   一   十   一   十  有(急慢性乙肝) 

 十   一   一   一   十  有(协带者)

 十   一   一   一   一  有(协带者)

 一   十   一   一   一  无(保护性抗体)

 十   一   一   一   十  有(发作期) 

 一   一   一   十   十  无(恢复期)

 一   十   一   十   一  无(恢复期

 一   一   一   一   十  无

 一   十   一   一   十  无(保护性抗体)

  项目正常值 

未梢血  

WBC 白细胞计数(4一10)x10/L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20一40%

MID 中性细胞百分比  

GRA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0-70% 

RBC 红细胞计数男:

(4.5一5.5)x10/L

               女:

(3.5一5.0)xl0/L

HGB血红蛋白男:

120一160/L

            女:

110一150/L

HCT红细胞压积 男:

(0.42一0.49%)

               女:

(0.37-0.43%)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82一92FL 

MCH 平均细细Hb含量27一31Pg 

MCHC平均红细胞Bb浓度320一360g/L

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1.6一14.8% 

PLT 血小板计数100一300X10/L

WPV 平均血小板体积6.3一13.5FL 

PCT 血小板压积男:

0.108一0.272%

P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女:

0.114一0.282% 

  

项目正常值 

尿液分析  

SG 比重1.010一1.025 

PH 酸碱度5一6 

LEU白细胞neg 

NIT亚硝酸盐neg 

PRO蛋白neg 

GLU尿糖normol

KET酮体neg 

UBG尿胆元norm

BIL胆红质neg 

ERY红血球neg 

    

    

项目正常值 

血沉  

SR血沉男:

0一15mm/h

       女:

0一20mm/h 

全血化验可迅速得出对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免疫反应状况

据德国的MartinaSester及其萨尔州大学和雷根斯堡大学的同事称,用他们的技术可以同时测定对HIV-1特异性的CD8和CD4细胞。

    他们用HIV-1Pr55gag特异性刺激33名HIV感染个体的全血,并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和CD8T细胞中诱导活化的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ster等报道:

“HIV-1Pr55gag病毒相似颗粒能比可溶性蛋白更好地诱导免疫响应,特别是对于CD8T细胞的活化。

    进而,CD8T细胞的响应频率一贯高于各自的CD4T-细胞的响应频率,这证实了在顽固性HIV感染中CD8T细胞的扩张占主导地位。

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显示HIV特异性CD4细胞,特别是CD8细胞显著地减少。

而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中见到更多的HIV特异性T细胞。

    Sester等的结论为:

该全血化验提供了评估总抗病毒T细胞源的快速方法,并且非常适用于临床。

在评价疫苗接种策略和免疫治疗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使HIV特异性细胞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响应均显著地降低,未来的治疗策略应以改善抗病毒细胞免疫性为目标。

红细胞参数平均值 

正常值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2-95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27-31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g/L

 

临床意义 

    根据以上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平均红细胞体积 

  【生理学变异】

  1.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

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

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2.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

  1.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鲁米那(叶酸代谢障碍)、导眠能、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降糖灵(致叶酸或vit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氨甲喋呤、秋水仙碱(伴vit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2.降低新双香豆素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变异】

  1.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B12、癌;遗传原因)。

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2.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鲎试验(LTOY LALT) 

缩写 

    LTOYLALT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本试验主要用于微量内毒素及内毒素样物质检测,敏感且特异。

临床适用于内毒素血症、菌尿症、革兰阴性细菌所致脑膜炎、败血症、腹膜炎或心内膜炎等的快速诊断,亦用于针剂药品、生物制品、血浆制品、抗癌药物和食品细菌学的热原质鉴定。

凝血时间(CT)

v缩写

    CT

正常值

   毛细血管法(室温)3~7min玻璃试管法(室温)4~12min玻璃试管法(37℃)5~8min矽试管法(37℃)较玻璃试管延长至30min

临床意义

   延长:

血友病,重症肝炎,纤维蛋白原减少,应用过量抗凝血药,纤溶亢进症,急性传染病伴凝血酶原明显减少时。

平均血小板体积

项目名称]平均血小板体积

   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以及某些疾病

的诊断治疗。

 [别名]MPV

 [参考值]6一11.5fl

 [临床意义]通过对血小板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参数进

行综合分析,可以对下列疾病进行辅助判别:

血小板正常

MPV正常

正常人,骨髓增殖状态,原发性高血压,代偿性血小板减少症

PLT降低

MPV正常

狼疮,骨髓一直恢复期,特异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LT降低

MPV升高

子痫前兆,急性心肌炎,心源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紫癜,糖尿病

PLT升高

MPV正常

骨髓增生性疾病,反应性血小板增生与大面积的炎症,感染,

及营养性疾病

PLT降低

MPV降低

AIDS,发育不良性贫血,脾亢,骨髓纤维化或肿瘤细胞浸润危

及造血时,单纯巨核细胞发育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化疗

后,败血症,巨幼贫血,遗传性Wiskott-Aldrich综合症

PLT升高

MPV升高

慢粒,脾切除术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缺铁的病人

PLT正常

MPV升高

慢性骨髓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半数的α型和β型地

中海贫血

PLT降低

MPV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贫血和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项目名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这是一项由血液分析仪测量获得的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简言之,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一般通过RDW和MCV这两个参数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英文缩写]RDW

   [参考值]<14.5%

   [临床意义]表2是对贫血进行RDW/MCV法分类的多考依据。

   表2 用RDW/MCV法对贫血进行分类的参考依据

MCV降低,RDW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常见于轻型地中海贫血、慢性疾病、儿童。

MCV降低,RDW升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β一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S病。

MCV正常,RDW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常人属此情况。

其他异常表现可有慢性疾病,慢性肝病,急性出血,慢性淋巴细胞白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等情况。

MCV正常,RDW升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如早期或混合性营养缺乏,血红蛋白异常的贫血症,骨髓纤维化,骨髓发育不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MCV升高,RDW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前期,冷凝集素升高等。

MCV升高,RDW升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部分镰刀状细胞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

[项目名称]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除了使用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判断贫血外,还要参考红细胞数量,如二者比例失调,则需进一步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

在同一病历中,三个指数的变化,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贫血的MCV,MCH,MCHC 分类法

项目

MCH

MCV

MCHC

参考值

27--31pg

80--98fl

320--360g/L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32

>正常,100--160

正常,>360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27--31

正常,80--98

正常,320-360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21--25

<正常70--80

正常,320-360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12--25

<正常,50--80

<正常,240--300

   [英文缩写]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参考值]

MCV   27~31   fl

MCH   80--98 pg

MCHC   320——360 g/L

   [临床意义]

   1.大细胞性贫血:

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期或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2.正常细胞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见于创伤或手术大出血时。

   

(2)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细菌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

   (3)造血组织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感染,中毒,急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疾病导致的贫血。

   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消化性溃疡,钩虫病,月经过多等因素造成的失血。

   

(2)缺铁性贫血。

血液寄生虫检查

项目名称]血液寄生虫检查

   凡寄生于血液和血细胞内的寄生虫均可在血液中查到,这些原虫和丝虫寄生于人的血液中和红细胞内,需通过血液检查或骨髓检查来进行确诊。

常用的方法为血液涂片法(薄血片和厚血片法)和骨髓穿刺法。

   [参考值]正常人:

未查见人体寄生虫

   [临床意义]

   1.疟原虫检查:

疟原虫为疟疾病原体,通过蚊子传播,常见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