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250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温病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重点.docx

《温病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病学重点.docx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绪论

1.《素问-生乞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得论述,就是

2.

温病伏邪病因学说最早得理论依据。

杨栗山:

《伤寒瘟疫条辨》;余霖撰:

《疫疹一得》;雷风:

《时病论》

第一章温病得槪念

1.温病得命名方式

1)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2)时令主气:

风温、暑温

3)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喉疥

2.温病得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温热、湿热

2)根据发病初起得证候特点分类:

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新感温病:

初起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得一类温

病,如风温、秋燥,治疗以解表为主(名词解释)

伏邪温病:

初起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得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名词解释)

3.温疫:

就是指温热性质得一类疾病,就是温病中具有强传染性并引

起流行得病变(名词解释)

第三章温病辨正理论

1.卫气营血辩证1.卫分证

病因病机: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转归:

由表而解;传入气分;逆传心包

治法及代表方:

辛凉解表,银翘散

病因病机:

病邪入里,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辨证要点:

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转归:

邪退病愈;邪入营血;津气欲脱

治法及代表方:

清热生津,白虎汤

3.营分证

病因病机:

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心烦诲语,舌质红绛

转归:

透热转气而邪退病减;邪入血分,耗血动血;正气外脱

治法及代表方:

清营透热,清营汤

4.血分证

♦病因病机:

热甚迫血,热瘀交结♦辨证要点:

舌质深绛,见出血症状♦转归:

邪盛正衰,危及生命;正气恢复,邪势减退

♦治法及代表方:

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

2.三焦辨证1)上焦辩证

邪犯肺卫证;肺热壅盛证;湿热阻肺证;热闭心包证;湿蒙心包证♦湿蒙心包证辨证要点: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膩

2)中焦辩证

阳明热炽证;阳明热结证;湿热中阻证;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湿阻大肠证

湿热中阻证辨证要点:

身热、脱痞、呕恶、苔腻(选择题)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辨证要点:

身热、腹痛、大便塘垢、苔黄腻或

黄浊。

代表方:

枳实导滞汤(选择题)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1)

2)

辩舌苔湿遏热伏证:

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邪较重,而致热邪内伏)湿热疫邪郁闭膜原:

白苔滑膩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病多凶险)

 

2)

身热不扬:

身虽热而热象不显。

为热被湿郁,湿熏热蒸所致,多见于

湿温病湿重于热之证。

3)

发热夜甚:

发热入夜更甚,为热入营血,灼伤营血阴液得表现。

4)

夜热早凉:

至夜发热,天明则热退。

系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3)

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

为湿热郁滞气机,津液不得敷布所致。

湿温

病中,热重于湿,多见。

 

1)

神昏请语:

营热扰心(心烦),血热扰心(发斑、出血),热陷心包(肢

厥舌强),阳明热结(便秘,腹满)

 

第五章温病常用治法

 

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淸暑(新加香莆饮)、宣表化湿(着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桑杏汤)

2.清气法1)轻清宣气

病症:

身热微渴,心中懊懶不舒,起卧不安代表方:

梔子豉汤

2)辛寒清气

病症:

壮热、大汗出、口渴喜冷饮,脉洪数

代表方:

白虎汤

3)清热泻火

病症:

身热不退,口苦而渴,烦躁不安,小便黄赤代表方:

黄连解毒汤、黄苓汤

3.与解法

清泄少阳(蒿苓清胆汤)、开达膜原(达原饮)分消走泄:

以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病症:

寒热起伏、脱痞腹胀,沒短,苔膩代表方:

温胆汤

4.祛湿法1)宣气化湿

病症: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蛇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代表方:

三仁汤

2)燥湿泄热

病症:

发热,口渴不欲多饮,脱痞腹胀、呕恶欲吐,苔黄腻,脉濡数代表方:

王氏连朴饮

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5.通下法

通腑泄热(调胃承乞汤)、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通腑破结(桃仁承气汤)

6.清营凉血法

清营泄热(清营汤)、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气血两清病症:

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诲狂,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代表方:

清瘟败毒饮

7.开窍法

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息风法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滋阴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9.滋阴法

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增液润肠(增液汤)填补真阴病症: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少苔,脉虚细或结代代表方:

加减复脉汤

第七章风温

1.顺传:

凡邪热由卫入气、属于风温渐进得传变过程,为顺传。

2.逆传心包:

邪热由肺卫直接内传心包、闭阻心窍,病情骤然加重,出

现神昏请语,身热肢厥等危重表现,为逆传心包。

3.诊断要点:

♦以春季及冬季为多♦发病急骤:

初起见肺卫表证;中期邪热雍肺证;后期肺胃阴伤证♦部分病例可见神昏诲语、舌蹇肢厥

4.主要证治1.肺热腑实

证候: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治法: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方药:

宣白承乞汤组成: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瓜篓皮

2.痰热结胸(口渴特点)

证候:

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治法:

清热化痰开结方药:

小陷胸加枳实汤组成:

黄连、瓜篓、半夏、枳实

3.热之阳明:

白虎汤“四禁”

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4.热陷心包

“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最凉,长于淸热兼能解毒,主要用于高热昏迷之症紫雪丹:

药性偏凉,长于止痉息风,泄热通便,多用于高热惊厥之症至宝丹:

长于芳香辟秽,多用于窍闭诲语之症

5.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证候:

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治法:

滋养肺胃,淸涤余邪

方药:

沙参麦冬汤组成:

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花粉

第八章春温

春温:

发生于春季,由湿热病邪郁伏所致,初起以高热,烦渴,甚则

神昏,痉厥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征得急性热病。

后期易耗伤肝肾阴

液。

证候:

身热,口苦而渴,胸胁不舒,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方药:

黄苓汤加豆豉、玄参方组成:

黄苓、芍药、甘草、大枣、淡豆豉、玄参

2)热结肠腑

导赤承气汤证候:

身热,腹满便秘,伴见小便涓滴不畅,涩痛,尿色红赤病因病机:

热结肠腑,小肠热盛治法:

二肠同治二肠同治:

导赤承气汤取大黄、芒硝攻下大肠腑实,又取黄连、黄柏清泄小肠湿热,故为“二肠同治”大小肠热去,则膀胱之热亦解,二便自然通利。

增液承气汤

证候:

身热,腹满便秘,伴见口干咽燥病机:

阳明腑实,热结液亏治法:

乞血同治气血同治:

增液承气汤中“玄地冬”能滋阴增液,阴液为津,津血同源,所以增液汤能滋阴而生阴血;又承气汤能够攻下而通气机,故增液承气汤既滋阴血,又通乞机,故为气血同治°

3)热盛动风

证候:

身热壮甚,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神昏,痉厥治法:

清热凉肝息风方药:

羚角钩藤汤组成: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白芍,甘草,生地),(川贝,竹茹),(茯神)

4)热灼真阴

阴虚火炽证候:

身热、心烦不得卧,口干咽燥病机:

温病后期,邪热耗伤肾阴,心火亢盛治法:

育阴清热方药:

黄连阿胶汤组成:

黄连、黄苓、阿胶、鸡子黄、白芍肾阴耗损证候: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干绛,脉虚软或结代病机:

春温重证后期,热入下焦,耗损肝肾真阴,邪少虚多

治法:

滋阴养液方药:

加减复脉汤(邪热盛,不可与)组成:

炙甘草、生地、白芍、麦冬、阿胶、麻仁救逆汤证候:

误治汗,耗伤心气,心悸,自汗组成:

去麻仁,加生牡蛎,生龙骨一甲复脉汤证候:

误下,大便澹组成:

去麻仁,加生牡蛎二甲复脉汤(防痉厥)证候:

热深不解,而见虚风将起手指蠕动组成:

加生牡蛎,鳖甲虚风内动证候:

低热,手足蠕动,心中,愴憔大动,甚则时时欲脱病机:

肾阴耗损,水不涵木治法:

滋阴息风方药: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组成:

加减复脉汤+牡蛎、龟板、鳖甲(滋阴息风)大定风殊组成:

三甲复脉汤+鸡子黄(滋补心肾),五味子(补阴敛阳)邪留阴分证候: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病机:

春温后期,余邪留瘀阴分(卫乞夜入阴分)

治法:

滋阴清热,搜邪透络方药:

青蕎鳖甲汤深入、浅出:

鳖甲深入引青蒿入阴分,青蒿浅出领鳖甲出阳分青蒿登甲汤、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鉴别

共同点:

针对春温后期耗伤真阴得重证

黄连阿胶汤:

病机:

为肾阴亏耗不能制心火,而心火亢盛得病证

辩证要点:

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

方解:

黄连泻心火坚真阴,阿胶、白芍滋真阴抑心火

大定风珠

病机:

为肾阴亏耗,水不涵木,而阴虚动风得病证

辩证要点:

手足蠕动,心中慵愴大动

方解:

加减复脉汤佐以鸡子黄,五味子滋阴养液,三甲滋阴息风

青蒿鳖甲汤

病机:

为肾阴亏耗,余邪深伏于阴分得病证

辨证要点: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方解:

鳖甲深入引青蒿入阴分,青蒿浅出领鳖甲出阳分

第九章暑温

1.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首次提出: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与

热者也,”,确立了暑温得病名。

2.王孟英:

“暑多夹湿,但非必然。

3.叶天士:

“暑多发于阳明。

有明显得季节性,多发于夏署当令之时

起病多急骤,发病即见阳明里热炽盛表现

传变迅速,变化较多

5.

发病初期,可有暑温兼湿或暑温兼寒之证张凤逵: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指出了暑温

治疗得基本大法。

 

证候:

身热心烦,小沒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神疲乏力,苔黄干燥,脉虚无力治法:

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方药:

王氏清暑益气汤组成:

西洋参,石斛、麦冬、知母、西瓜翠衣,黄连、竹叶,荷秆,粳米,甘草与东垣清署益气汤比较:

共同点:

都为暑邪致病,都伴有气虚津亏得表现

东垣方:

治疗暑湿内蕴而损及中焦脾胃病证,以湿为主要表现,而有

身重,大便澹泻,舌淡苔膩得症状,故治疗以益气,升阳,燥湿为主

王氏方:

治疗暑热伤津病证,以热为主要表现,而身热心烦,苔黄干

燥得症状,故治疗以淸热,益气,生津为主

证候:

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苔膩治法:

透邪达表,涤暑化湿方药:

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莆饮两方比较:

共同点:

治疗暑湿在卫之证

卫分宣湿饮:

辛温(香莆)合以甘淡(茯苓、通草、冬瓜皮),意在透

邪达表而化湿,适用于暑热之象较轻者。

新加香莆饮:

辛温配以辛凉,重在解表寒清暑湿,适用于寒邪外束,

暑湿内郁之证

证候:

身热面赤,胸闷、咳痰带血(上焦),肮痞、不甚渴饮(中焦),小便短赤,下利稀水(下焦)治法:

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方药:

三石汤组成: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

4)暑入心营

署厥:

暑热之邪猝中心营,内闭心包而致,以一病即发昏厥为特征

5)暑热动风(医案常考)

证候:

身灼热,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治法:

清泄暑热,息风定惊方药:

羚角钩藤汤

6)署入血分

证候:

灼热躁扰,神昏诲语、斑疹密布,色黨黒,并见出血症状治法:

凉血解毒,淸心开窍方药:

神犀丹

7)后期:

署伤心肾

证候:

心热烦躁、消渴、肢体麻痹、舌红绛、脉细数治法:

清心泻火、滋肾养液方药:

连梅汤组成:

黄连,乌梅,麦冬,生地,阿胶与黄连阿胶汤比校:

共同点:

都为温热病邪耗伤肾阴,而水火不济之候

连梅汤:

偏于阴损,故用黄连,阿胶配伍麦冬,生地,乌梅,酸苦泻热,

酸甘化阴,体现了暑温后期酸泄酸敛得治疗原则

黄连阿胶汤:

偏于心火亢盛,故黄苓,黄连同用,加强泻火之力

证候:

身热自汗、胸闷乞短、四肢困倦、大便澹薄,苔腻治法:

清暑化湿,培元与中方药:

东垣清暑益乞汤组成:

黄英,人参,白术,苍术,泽泻,升麻,葛根,麦门冬,黄柏,五味子,当归身,六曲,橘皮,青皮,炙甘草(与王氏清暑益气汤比较,见前)

第十章湿温

1)吴鞠通:

“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

湿重于热:

身热不扬,苔白膩,脉濤缓

湿热并重:

发热较甚,苔黄膩,脉滑数

热重于湿:

壮热、烦渴,苔黄膩偏干,舌红,脉滑数

 

上焦:

偏于肺卫,多见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咳嗽;湿热蒙蔽心包则

有神志淡漠,重则昏蒙谊语。

中焦:

偏于胃肮多见脫胀,恶性,呕吐。

偏于脾则见腹胀,知饥不食,

大便稀澹

下焦:

偏于下焦膀胱,则见小便不利,尿频尿急;湿阻肠道,则有大

便不爽,下利

 

初期卫气同病,中期湿热并重,入营动血为实证

湿邪留恋,损伤阳气出现湿盛阳微得虚实夹杂之证

湿热化燥动血,引起出血,则开见气随血脱得虚脱之证

治则:

祛湿清热治法:

1)对于湿热轻重

初起湿盛,用芳香化湿之品宣透表里之湿中期:

化湿佐以清热(湿重),清热兼以化湿(热重),清热化湿并用(并重)

2)对于湿热所侵部位

上焦——芳香化湿;中焦——苦寒燥湿;下焦——淡渗利湿

3)对于证候虚实

 

后期湿郁可伤及阳气——配伍温阳固脱药

4)其她

湿性粘腻,邪易阻遏气机——可配伍行气药

应给湿邪以去路——可配合利小便之法

 

忌用辛温发汗T湿热上逆蒙蔽清窍

忌用苦寒攻下T损伤脾阳,洞泄难止

忌滋养阴液T湿邪滞着不化

证候:

恶寒汗少,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口不渴,苔

白膩

治法:

芳香辛散,宣气化湿方药:

三仁汤(杏仁、蔻仁,慧戏仁)

2)邪阻膜原

证候: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舌苔白喉如积粉治法:

疏利透达膜原湿浊方药:

达原饮

组成:

槟榔、厚朴、草果、知母、黄苓、芍药、甘草

3)湿困中焦

证候:

身热不扬,陀痞,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澹,苔白膩治法:

芳香化浊,燥湿运脾方药:

雷氏芳香化浊法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了解)

证候:

少腹硬满(多无按痛)、大便不通,苔垢膩治法:

宣通乞机,淸化湿浊方药:

宣清导浊汤(忌攻下)

5)湿热困阻中焦(重点)

证候: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脫痞,心烦,便澹,苔黄膩治法:

辛开苦降,清热燥湿方药:

王氏连朴饮组成:

厚朴,黄连,半夏,石菖蒲,淡豆豉,焦梔,芦根

6)湿热蕴

证候:

发热口渴、咽喉肿痛、身目发黄、苔黄腻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利咽方药:

甘靂消毒丹组成:

(滑石、木通、茵陈)、(着香、白豆蔻、石菖蒲)、(黄苓、连翘、薄荷)、(川贝母、射干)

7)余邪未净

证候:

身热已退,知饥不食,苔薄膩病机:

胃气未舒,脾气未醒治法:

轻清芳化,涤除余邪方药:

薛氏五叶芦根汤与五汁饮比较

共同点:

都用于温热病邪热退后

五汁饮:

热退主要表现为肺胃阴伤津亏之燥证,故用梨汁、孝芜汁,

芦根汁,麦冬汁、藕汁以甘寒滋养肺胃之阴

薛氏五叶芦根汤:

热退主要表现为中焦脾胃功能未复,故用蓉香叶,

薄荷叶,鲜荷叶以芳香醒脾开胃

第十一章伏暑

伏署:

发于秋冬而临床上具有暑湿或湿热内蕴证得一种急性热病。

 

治则:

解表淸里,但重在清泄伏邪

治法(基本同暑温)

证候:

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名得减,但胸腹灼热不除

病机:

邪阻少阳,枢机不利,故寒热往来;暑热内郁,故口渴心烦;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故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阳气渐旺,则乞机伸展,故诸证减轻;但湿邪郁遏,故胸腹灼热不除治法:

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方药:

蕎苓清胆汤组成:

青蔦、黄苓、(竹茹,半夏、枳壳、陈皮)、赤茯苓、碧玉散

2)署湿夹滞、阻结肠道(重点)

证候:

胸腹灼热、呕恶,便澹不爽,苔黄垢膩治法:

导滞通下,淸热化湿方药:

枳实导滞汤组成:

(枳实、生大黄、厚朴、槟榔)、(山楂、六曲)、(连翘、黄连、紫草)、木通、甘草轻法频下:

暑湿夹滞,非阳明腑实,若用三承气汤苦寒攻下,恐难消暑湿,反有伤阳之弊。

且湿性粘滞,与积滞交结肠道,非一次攻下所能尽除,故需连续攻下,但所用制剂宜清,因势利导,不宜重剂,即"轻法频下”

3)热入心营、下移小肠

方药:

导赤清心汤

第十二章秋燥

1.

"秋

清初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著有论述燥邪为患得专篇

燥论”,首创秋燥之名。

2.治则治法: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主要证治1)邪袭肺卫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干咳、痰少而黏、咽干鼻燥、苔欠润治法:

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方药:

桑杏汤组成:

柔叶、杏仁、沙参、梨皮、象贝、豆豉、梔皮

2)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方药:

阿胶黄苓汤

3)肺燥肠闭

方药:

五仁橘皮汤

第十三章大头瘟

1.大头瘟:

感受风热时毒引起得头面部城赤肿痛为特征得急性外感疾病。

2.主要证治

♦毒盛肺胃方药:

普济消毒饮

第十四章烂喉疥

♦毒侵肺卫

方药:

清咽梔豉汤

第十七章靂乱

♦特点:

猝然发作,上吐下泻

第十八章名著选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

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瞧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

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

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

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不尔,风夹湿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乞不能上荣,两阳相劫

也。

湿与温合,煞郁而蒙蔽于上,淸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

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

此为辨。

益胃:

以轻清宣透之品,疏通气机,并灌溉汤液,促使正乞来复,热

大于外,凑开汗泄,邪随汗解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胃湿:

在阳旺之体,往往脾气不虚,胃气亢盛,故水湿致病亦热化,

归于阳明,见热重于湿得“胃湿"之候。

脾湿:

在阴盛之体,往往脾其亏虚,故水湿致病往往困阻脾胃,湿致

太阴,表现为湿重于热得“脾湿”后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

1)

2)

不沉(大题,举例)治疗上焦病证,用药多轻清生浮,方能上达上焦,且用药剂量宜轻,煎药时间宜较短。

如银翘散.桑菊饮、来杏汤治疗中焦病证,必须平定邪盛,使邪去正自按,如承气汤方。

另外对

于湿热病证,应辩湿与热孰轻孰重,不可单治一边。

如三仁汤、王

氏连朴饮,白虎加苍术汤。

3)治疗下焦病证,应用重镇滋填厚味之品,使之直入下焦滋补肾阴,

或重镇以息肝风,如三甲复脉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