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7629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噶米精编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宋元时期课时提分训练Word格式.docx

4.[2018·

绥化]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B.宣政院

C.台湾府D.广州十三行

5.[2018·

恩施]某班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下列史实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  )

①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②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

③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A.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6.[2018·

青岛]“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2018·

大庆]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A.建立北宋B.统一蒙古

C.八股取士D.闭关锁国

8.[2018·

青岛]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

A.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9.[2018·

衡阳]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B.科举制C.郡县制D.厂卫制

10.[2018·

岳阳]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1.[2018·

绥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2.[2018·

黔西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里指的是(  )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

C.火药D.指南针

13.[2018·

黄石]宋朝是一个“前所来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代”。

这种创新和繁荣的表现是(  )

A.发明雕版印刷术

B.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C.改进造纸术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二、非选择题

14.[2018·

潍坊改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符号一:

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

”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1)据材料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文化符号二:

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

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2)据材料,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15.[2018·

滨州]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

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

“王者之于万物……孔子曰:

‘有教无类。

’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

”……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2)材料二中的“上”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

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哪三种方式?

(5)结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封建帝王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能力强化练|

1.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出现了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B.宋朝C.隋朝D.汉朝

2.“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主要是指(  )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四川地区出现了全国最早的纸币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3.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大食蕃商蒲罗辛因在两国间勤劳经商,被朝廷授予“补承信郎”。

泉州代表官方管理船上事务的蔡景芳,也因招徕外商有功,被朝廷授予“承信郎”。

这也许可以直接说明(  )

A.朝廷重视并鼓励外贸

B.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C.宋朝职官制的严密

D.政府疏于外贸管理

4.某套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应出现在下列哪一单元中(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D.《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5.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运河的贯通

B.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6.“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

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

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由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7.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和台湾实行管辖,分别设置了(  )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台湾府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8.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迁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其共同目的是(  )

A.巩固完善土司制度B.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C.加强对南方的控制D.抵御沙俄的侵略

9.《中国诗词大会》嘉宾王立群教授在谈到李白与苏轼的比较时说,宋代诗人群体的学问胜于唐代,下列各项中对这一现象的出现影响最大的是(  )

A.科举制的创立B.印刷术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D.民族政权的并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秦王嬴政亲政后,坚持开放进取政略,博采六国之长,搜罗任用各国人才,加快了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1)结合材料一,分析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将统一后的广阔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此外,新皇帝还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这位“新皇帝”是哪位历史人物?

材料二中的举措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西汉初年山东行政区划一览表

济南郡、平原郡、北海郡、千乘郡、东莱郡、东郡、泰山郡、奇郡、琅琊郡……

诸侯郡

胶东郡、甾川国、高密国、定陶国、昌邑国、东平国、城阳国、济北国、鲁国……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汉初年山东的行政制度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

材料四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4)依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反映的行政制度出现于哪一朝代?

该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

材料五 有清一代,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使清王朝幅员辽阔,气势恢宏,成为亚洲头等强国,也是世界强国之一,并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留给今人一份宝贵遗产。

应该说,清代的国家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又与清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三帝顺应这一趋势,坚决与分裂势力做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相关。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哪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农业取得了重大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2)请你举出一个两宋时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 马可·

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

波罗行记》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繁华,请举出一个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基础真题练】

1.D [解析]A、B两项材料没有提及,排除。

C项完全错误,排除。

“货币经济、纸钞”等都是商业发展的表现。

故本题选D项。

2.A [解析]由“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可知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

故本题选A项。

3.C [解析]“市舶”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宋高宗要求市舶机构的主官要用人得当而且要“久任”,不轻易调动。

故本题选C项。

4.A

5.A [解析]东京(开封)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位于北方,排除②。

6.A [解析]由“中原人大量迁移到……南方”,可知①正确;

由“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可知②正确;

由“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可知④正确。

③虽然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

7.B 8.B 9.A 10.C

11.B [解析]元朝时,西藏属宣政院管辖,正式成为中央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故本题选B项。

12.B

13.D [解析]A、B两项发生于隋唐时期,C项发生于东汉时期,故本题选D项。

14.

(1)成为重要外贸商品。

原因:

制瓷等手工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

(2)影响:

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

评价:

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15.

(1)秦始皇(或嬴政)。

政治:

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

(答出一点即可);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开明的民族政策。

如:

文成公主入吐蕃等。

(3)元朝疆域辽阔。

行省制度。

(4)武力镇压分裂势力;

册封;

设管辖机构。

(5)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强化练】

1.B [解析]宋代的商业活动在时间和范围方面较唐代均有很大突破。

经商的时间不在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瓦子也是宋代的娱乐机构。

2.C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宋代经济发展在商业上的表现。

A、B两项说的是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长安自唐安史之乱以来,历经战乱,到宋代已经严重衰落,排除D项。

3.A

4.C [解析]A项说的是夏商周时期,B、D两项很明显说的是秦汉和明清时期。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介绍的是宋代的社会状况,故本题选C项。

5.C [解析]材料说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隋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工商业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运河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重要的原因。

B、D两项南方地区一直如此,而发生变化的是C项。

6.C [解析]材料的第一句话点明行省的职权。

但是,后一句话又说明行省必须依照中央的规定来行使权力。

7.D 8.B

9.B [解析]诗人的学问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推动宋代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是印刷术的发展。

10.

(1)商鞅变法为秦兼并六国准备了经济和军事条件;

学习别国长处,广用人才。

(2)人物:

秦始皇。

影响:

有利于巩固统治;

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局面;

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特点:

郡国并行。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4)朝代:

元朝。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5)措施:

武力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粉碎噶尔丹分裂活动;

镇压大小和卓叛乱;

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建立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

反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11.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表现:

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

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两宋期间,我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因此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3)措施:

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劝课农桑,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等。

(4)因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统治者的重视;

国家政策的推动;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