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506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docx

第一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知识体系】

 

【思维点拨】

1.专制主义不等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

2.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存在本质区别: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民主的体现。

3.封建社会形成地方割据的根源不是地方存在独立性:

封建地方割据的根源在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因此,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不可能消除封建割据。

4.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皇位独尊,但并非毫无约束:

古代皇权存在众多制约因素,例如相权、地方豪强势力,“天人感应”“民贵君轻”等思想观念,“祖宗家法”等,都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5.分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分封制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社会等级;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关系进行管理,淡化了血缘关系。

【考点探究】

[核心梳理]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

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

关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核心梳理]

1.中央官制的演变

2.地方机构的演变

3.相权的变迁

[思维点拨]

四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

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

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唐朝三省六部制: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北宋“强干弱枝”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6)清朝设军机处:

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认识

(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

(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

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朝代

形式

内容

评价

夏商周

世官制

官职世袭、世卿世禄

贵族垄断政权

皇帝任免

郡县长官均由皇帝考核、任免任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入仕,出身低微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成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

隋朝

科举制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选官、任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唐宋元

科举制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增加录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北宋考试分三级,殿试成为定制。

明清

八股取士

(1905年废除)

固定文体,不准发表自己的见解。

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培养了顺从的奴仆。

[思维点拨]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学习过程中注意分析二者选官标准的不同,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科举制重视考试“分数”,从客观性来讲,科举制有利于社会一般民众通过科举获取功名。

1.选官制度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④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2.监察制度

(1)演变:

中国历代王朝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

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

西汉:

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

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生效;明朝:

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1.(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

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其主要含义是(  )

A.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B.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

C.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D.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2.(2014·北京西城普通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下列对西周政治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有

①在宗法系统里,天子和诸侯同时具有大宗与小宗的双重身份

②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③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确定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顺序(  )

①②

③④

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

4.(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2月联考·5)右图秦朝中央官制图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①以皇权为中心

②“三公”互不相属,彼此牵制

③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

④“三公”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A.①③④B.①③

C.①②③D.②④

5.(2014·北京西城普通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8)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统一度量衡是秦标准化生产的条件之一

C.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D.反映了秦代民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6.(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6)李白诗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

B.“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C.“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7.(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7)秦朝的文化政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B.“一法度衡石丈尺”,促进经济发展

C.“禁毁诗书,以吏为师”,统一思想D.“书同文字”,提升了民族的认同感

8.(2014·北京西城普通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抨击秦的专制暴政  B.否定中央集权制度

C.肯定秦的郡县制度   D.主张恢复分封制度

9.(2014·北京朝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秦朝的郡县制(  )

A.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其行政长官受到刺史的监督

10.(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3)柳宗元《封建论》中说: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基于这种认识汉朝实行的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11.(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2月联考·10)与下面两幅地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朝代是(  )

A.秦、西汉B.唐、元C.秦、唐D.西汉、元

12.(2014·北京西城普通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9)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  )

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

13.(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8)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

“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ò,优厚)也。

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由此,贾谊建议汉文帝(  )

A.实行“推恩令”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

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

14.(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4)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

15.(2014·北京西城普通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8)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B.巩固王朝统治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16.(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5)宋人尹源说:

“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17.(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4)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

该做法的目的是(  )

A.重视文教  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

C.解决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    D.缓解“冗兵”问题

18.(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7)宋太祖说: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

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②实行将兵法以控制军队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9.(2014·北京西城普通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0)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

20.(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2)“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