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790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

了   解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把   握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提取信息探究讨论

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层解疑知识迁移

“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十月革命的主要参加者是谁?

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其历史意义如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发急发斗争,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

(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

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

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

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战灾难

二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执行反人民政策)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十月革命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

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A、.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

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

(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

A.2月B.3月C.10月D.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把    握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提取信息探究讨论

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苏联是怎样成立的?

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分层解疑知识迁移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列宁提出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人文素养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

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

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项目

时间

开始时的重点部门

社会制度

经济体制

资金来源

英国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

轻工业(棉纺织)

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

殖民掠夺、举借外债

苏联

1928年

到1937年

重工业

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计划建设

运用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

教师指出: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

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

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

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D)

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C、乌克兰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917.3

二月革命

1917.11

十月革命

1918~1920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1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

苏联成立

1928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6

苏联通过新宪法

3、完成《填图册》第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

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

了   解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把   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国际关系的变化

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

提取信息

探究讨论

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凡尔赛和约》有哪些主要规定?

根据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分层解疑

知识迁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情感

态度

价值

唯物史观

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人文素养

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两个方面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中宣称的“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

教学重点《凡尔赛和约》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

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

结果怎样?

它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结果是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战败。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德国、奥匈等成为战败国,英法虽为欧洲强国但实力已大不如前,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则得到大幅度增长。

3、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经过世界大战而变化了的各国实力

4、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

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完成了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2、《凡尔赛和约》有哪些主要规定?

根据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3、“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5、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6、“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7、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运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再现情景,组织学生阅读、思考、感悟历史。

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新秩序”。

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

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

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

“Asthevictoriouspowersdividedupthecolonialterritoriesofthedefeatedpowers,theydevelopedanewrationale.[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

]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

(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

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

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

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A、女——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B、.男——列宁说: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C、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

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

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

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8页“练一练·选择题”:

以下条约中,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是(C)

A、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B、《凡尔赛和约》

C、《九国公约》D、.协约国同奥地利签订的和约

2、列表对比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项目

时间

地点

操纵国

涉及的地域

巴黎和会

1919年

法国巴黎

英、法、美

欧洲、西亚、非洲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

美国华盛顿

美、英、日

东亚、太平洋地区

3、完成《填图册》第4——5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经济大危机》。

第4课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

了  解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把  握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观察思考

探究综合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讨论分析

评价人物

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

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除此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是什么?

“新政”的效果如何?

对你有什么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劳动人民因为失业而生活恶化,资本家却为了保持商品价格,宁可销毁商品,不愿救济贫民。

这充分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人文素养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

罗斯福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