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799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docx

学生版毛中特上答案副本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要内容:

一、诞生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诞生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和人类思想取得的重要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与内在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摧毁了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怀疑和重新思考,为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矛盾,揭示其本质与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经济条件。

2.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呈现出新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三大著名运动: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三次起义、1836年英国全国性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同以往相比,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范围广阔,声势浩大。

第二,工人阶级已经明确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

第三,法国和德国的工人运动这时都发展为武装起义这样的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式。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

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这时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

同时,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也说明,无产阶级在理论上仍未达到科学的水平,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出了创立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

3.对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

对人类在19世纪创造的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和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

19世纪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1848年,《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是个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十多门学科,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

3.马克思主义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平坦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因为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到暂时挫折而失去光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才能解决中国问题,走出自己成功的道路。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一种发展着的科学,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条的、僵死的学说。

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至多只能指出最基本的、最一般的东西,而不可能指出各具特色的复杂的具体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而就全党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经过延安整风,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C)

A.《反杜林论》出版B.《资本论》出版

C.《共产党宣言》出版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出版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

A.19世纪40年代B.20世纪20年代

C.17世纪40年代D.18世纪30年代

3.最早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D)

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毛泽东

4.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重要性形成共识是在(B)

A.八七会议之后B.延安整风以后

C.遵义会议之后D.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

5.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D)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C.《论联合政府》D.《论新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剩余价值论E.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ABCD)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E.新三民主义

第二讲毛泽东思想

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的发展超出了常规,没有独立的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基本特点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国情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下,如何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文化渊源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继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批判地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文化的精华。

第二,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语言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概括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时间: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

萌芽的主要标志: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农民同盟军、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

主要代表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时间: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1927—1935)

重要标志:

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

主要代表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

重要标志:

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

主要代表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

指导地位的确立:

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的提出

1943年7月8日,王稼祥为纪念党的22周年而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2.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就使我们得以分清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错误思想三个密切相关又有严格区别的概念。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

指出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⑥关于党的建设方面。

其中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被称作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其功过是非评价上,产生过思想混乱,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甚至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定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另一种是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

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

1981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做出了科学评价: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怎样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呢?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已经在党的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这些曾被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左”倾错误观点,对中国当时的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状况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和分析,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

毛泽东晚年犯严重错误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上看,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对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加上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下的惯性影响;以及中苏论战与国际冷战的局势,这是毛泽东晚年犯严重错误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从主观上看,归根到底是由于他背离了他自己创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

但是,毛泽东的错误终究还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

毛泽东本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严重的,但是与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的贡献相比,无论是分量上、时限上,还是历史影响上,都是显然不同的,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

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七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C)

A.使全党认清了教条主义的危害,端正了思想路线

B.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加强了党的团结,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理论渊源是(B)

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B.马克思列宁主义

C.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空想社会主义

3.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特点是(B)

A.战争与和平B.战争与革命C.和平与发展D.和平与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C)

A.开始萌芽B.初步形成C.达到成熟D.基本形成

5.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对毛泽东历史地位作出评价的历史文献是(B)

A.《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C)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E.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2.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AC)

A.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D.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E.实现全民族的空前团结

3.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是(ABE)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B.毛泽东领导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D.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

E.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第三讲邓小平理论

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3.历史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4.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拨乱反正,改革起步,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命题阶段。

这个阶段,邓小平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如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的观点,等等。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初具轮廓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初步构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轮廓。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走向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从9个方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决不局限于20世纪的中国。

它对21世纪的中国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机遇与挑战D.战争与和平

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C)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大D.十三大

3.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是在(B)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D)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ABE)

A.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B.开放的理论体系

C.当今世界唯一科学的理论体系

D.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理论体系

E.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因为(BCE)

A.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B.它们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

C.它们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一致的D.它们具体的理论观点是一样的

E.它们对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认识是一致的

第四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