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954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docx

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

2018年中考化学常见题型总结

1.除杂题: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

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

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1)沉淀法:

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

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

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

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

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2.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

如:

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

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

如:

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

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

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

BaCl2+Na2CO3=BaCO3↓+2NaCl。

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

BaCO3+2HCl=BaCl2+H2O+CO2↑。

最后分别将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和BaCl2固体。

注意:

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

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3.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

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NaCl或KNO3。

我们只要把NaCl溶液中的Cl-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溶液,另一瓶则是KNO3溶液。

(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

H+和

紫色石蕊试液或pH试纸。

OH-:

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Cl-:

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SO42-:

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稀HCl和石灰水——有CO2↑。

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

NH4+:

强碱溶液(NaOH)——有NH3↑。

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特征离子关系图

(3)物质鉴别的原则

①操作简便:

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

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②现象明显:

使待检物质的现象对比度较大。

③防止干扰:

鉴别Cl-和SO42-时,只能用BaCl2溶液不能用AgNO3溶液。

(4)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①气体鉴别:

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火点,四加试剂。

②固体、液体鉴别:

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③一种试剂的鉴别:

A.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

溶液或NaOH溶液做鉴别试剂。

B.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强酸做鉴别试剂。

C.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D.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稀强酸做鉴别试剂。

E.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

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F.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④不同试剂的鉴别:

A.观察法:

根据物理性质中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B.热分解法:

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C.相互作用法:

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4.物质的鉴定:

鉴定是根据待检物质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实验将物质的各组分逐一检验出来,从而确定某物质。

鉴定与“用实验方法确定或证明”等用语意义相同。

如:

用化学方法证明某白色固体是硫酸铵。

在鉴定时不但要用化学实验检验白色固体是否是铵盐(含NH4+),还要检验它是否是硫酸盐(含

)。

从而确定此白色固体是

5.推断题:

物质的推断是根据给出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运用物质的特性,经过分析、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以确定所给的未知物是什么物质,不可能是什么物质;

确定混合物里或溶液里肯定有什么物质,肯定不含有什么物质,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推断题是考查化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

常见的有文字叙述、图表式、链条式三种形式推断题,无论哪种形式推断都必备的知识有反应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现象、溶解性等。

在题目分析过程中,注意关键字的分析,如某物质溶于水是“生成”还是“得到”,“生成”是反应产物,“得到

”既可能有反应产物,也可能有原物质。

加酸沉淀溶解时有气体生成,一般有

沉淀溶解但无气体生成时,一般有

部分溶解时,一定有BaSO4或AgCl等。

解推断题应注意:

(1)推理分析要紧扣实验现象,思考时要层次分明。

判断的结论要准确,既要明确的肯定,又要明确的否定。

(2)一般情况下,与试题叙述的现象完全吻合的是“一定存在”。

与现象不吻合的或有某种物质的存在使现象不正确的物质是“一定不存在”。

有某种物质的存在不影响其它反应的现象或自始至终没有参与任何反应的物质是“可能存在”。

【典型例题】

[例题1]用一种试剂鉴别NaCl、NH4NO3、

、Na2SO4四种无色溶液。

解析:

用一种试剂的鉴别常用反应现象的对比度加以鉴别,但困难的是如何找出这种试剂来鉴别,学生往往在寻找这一种试剂时无规律地想以一种物质来试试看,这样做无法提高解题速度,也提高不了能力。

现介绍一种寻找鉴别试剂的方法——特效离子法。

从上面解题思路的图示法中,不难找出鉴别四种物质的试剂应选择

特效离子法既节省时间又避免乱碰乱找,是一种试剂鉴别几种不同物质实用的快速方法。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例题2]某白色固体A加热后生成无色气体B和白色固体C,若将白色固体C加入盐酸中可得到无色液体D,将溶液D加入硫酸钠溶液中

可得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E,气体B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F。

根据以上实验写出A、B、C、D、E、F六种物质的化学式。

解析:

这是一道推断题

此题可将文字叙述内容列出“链条”更有利于思路分析。

在“链条”分析时,有“正推断”和“逆推断”。

应抓特征、找突破口。

现分五步分析此题。

(1)常见的不溶于稀硝

酸的白色沉淀,应首先考虑BaSO4和AgCl。

确定E是BaSO4。

(2)由生成物BaSO4逆推导反应物D中必含Ba2+,阴离子再逆推导HCl得出D中含Cl-,因此可确定D是BaCl2。

(3)由于生成物D是BaCl2,可逆推导C中含Ba2+,可能是BaO或

(4)由气体B加入石灰水,可确定F是CaCO3,逆推导确定B是CO2。

(5)由A的分解产物中,B为CO2,排除C为

,确定C是BaO,逆推反应A是BaCO3。

此题答案:

A—BaCO3;B—CO2;C—BaO;D—BaCl2;E—BaSO4;F—CaCO3。

[例题3]在下图所示的有关物质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我们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

C为一种黑色粉末,D为一种

气体。

请根据框图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及相关信息,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

(1)若F为可溶性碱,G为蓝色沉淀。

则A为;D可能为。

(2)若G为蓝色沉淀,H为难溶性盐,则I为。

(3)若G、H都属于盐,且G为蓝色溶液,则I可能为;F可能为。

解析:

由题中框图关系可知,黑色粉末与一种气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A、B两种物质,应为氧化铜被还原。

因为D点燃可生成B,所以D为氢气,B为水,或D为CO,B为CO2,C为CuO,A为Cu。

因CuO可与酸反应,所以I为酸,E为铜盐,当G为蓝色沉淀

时,F应为可溶性碱,H为盐。

因H为难溶性盐,则F为

,H为

BaSO4,I为H2SO4。

若G、H都属于盐,且G为蓝色溶液,则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H为难溶性盐,若I为HCl,则E为CuCl2,F为AgNO3,G为Cu(NO3)2,H为AgCl;若I为H2SO4,则E为CuSO4,F为BaCl2,G为CuCl2,H为BaSO4。

答:

(1)A为Cu;D可能为H2或CO。

(2)I为H2SO4。

(3)I可能为HCl或H2SO4,F可能为AgNO3或BaCl2。

[例题4]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自来水常用二氧化氯(ClO2)来杀菌消毒,它能转化为可溶解性氯化物。

为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应选用的化学试剂是。

(2)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某工厂有甲、乙、丙三个车间,各自排放的污水中均无沉淀物。

各车间的污水分别含有以下六种物质中的各两种:

KOH、K2SO4、AgNO3、Ba(NO3)2、KCl、HNO3。

为防

止污染水源,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配合工厂进行污水检测,结果如下表。

试剂

现象

车间

石蕊试液

氯化钡溶液

蓝色

白色沉淀

紫色

无明显现象

红色

白色沉淀

可确定丙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和。

为变害为利,化学兴趣小组与工厂研究设计如下图污水处理方案。

请回答:

沉淀A是,若各步处理均完全反应,最终排放液C的溶质是,在农业上它可用作复合肥料。

解析:

氯离子可通过硝酸银来检验,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存在氯离子。

甲车间排放的污水使石蕊变蓝,说明含有碱性物质KOH,与之能共存且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K2SO4或KCl;乙车间排放的污水不使石蕊变色,且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说明必含有

与KCl,则甲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含有KOH与K2SO4,丙车间排放的污水使石蕊变红,说明含有酸性物质HNO3,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AgNO3。

甲乙混合生成沉淀A为BaSO4,继续与丙混合,生成沉淀B为AgCl,最后溶液中只剩余KNO3。

答:

(1)为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应选用的化学试剂是硝酸银。

(2)丙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含有HNO3和AgNO3。

沉淀A为BaSO4,最终排放液C的溶质是KNO3。

[例题5]在一定条件下,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盛有等质量分数等体积稀盐酸的烧杯,天平成平衡状态,当加入下列各物质反应后,天平一定保持平衡的是()

A.分别加入等质量的Mg、Al,金属Mg完全溶解,金属Al有剩余

B.分别加入等质量的Al、Zn,两种金属完全溶解

C.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a2CO3和CaCO3,盐酸有剩余

D.分别加入24.75gAl和24gMg,两种金属完全溶解

答:

A.Mg~2HCl~2/3Al

  247318

设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73g,Mg、Al的质量为m,则当金属Mg完全溶解,金属Al有剩余时,18≤m≤24,即Mg不足量,产生氢气的质量以Mg计算,Al有剩余,产生氢气的质量以盐酸计算,所以二者不同,则天平不平衡;若m=24g,则Mg恰好与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均为2g,此时天平时平衡的,所以天平一定保持平衡的不能选A。

B.因为Al、Zn两种金属完全溶解,所以酸过量,则等质量的两种金属产生的氢气质量不等,则天平不平衡。

C.Na2CO3~CaCO3~2HCl

10610073

因为两种盐质量相等,盐酸有剩余,所以产生的CO2的质量不等,天平不平衡。

D.因为两种金属完全溶解,所以酸均过量

Mg~2HCl~H2Δm

24222

24g(22g)

2/3Al~2HCl~H2Δm

18216

24.75g(22g)

可见,天平两边实际增重相等,所以天平平衡。

D为正确答案。

[例题6]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析出的少量金属为。

解析:

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会发生置换反应,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时,金属与盐中的阳离子金属活动性差距越大,反应越容易发生,所以先发生:

,当银离子都被置换出来后再发生:

当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滴

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仍有银离子存在,则只发生了Fe+2AgNO3=Fe(NO3)2+2Ag,还未发生

因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Fe2+、Ag+和Cu2+,析出的少量金属为Ag。

答:

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Fe2+、Ag+和Cu2+,析出的少量金属为Ag。

[例题7]

(1)将H2O2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红色消失。

甲同学认为这是由于H2O2是二元弱酸(H2O2

),消耗了OH-,而使红色褪去。

乙同学认为H2O2具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红色消失。

试设计一个实验论证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释中谁正确。

解析:

依题意可知:

甲——H2O2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酚酞未被消耗。

乙——H2O2氧化酚酞,NaOH未消耗。

只需通过实验验证,酚酞和NaOH哪一种物质存在即可。

设计方案有二种:

其一——取溶液少量继续加NaOH,看溶液是否变红,若变红证明酚酞尚存则甲正确,否则乙正确。

其二——取溶液少量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证明NaOH尚存

,则乙正确,否则甲正确。

[例题8]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熔点16.6℃),

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

请简单说明在实验中若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将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乙酸。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实验操作设计题,考查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醋酸凝结成晶体后,无法从试剂瓶中直接倒出,用玻璃棒将其捣碎也很困难且玻璃棒易被折断,用金属棒有可能与醋酸反应且易损坏试剂瓶,所以,应将醋酸熔化后将其倒出来,但试剂瓶壁较厚,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将试剂瓶置于热水中一会儿,熔点为16.6℃醋酸即可熔化。

答案:

将盛有醋酸晶体的试剂瓶置于热水(温度高于室温)中,待醋酸熔化后将醋酸从瓶口倒出。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一、实验设计

1.特点及类型

实验设计题考查的方向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联系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的实际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去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它包括物质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物质的组成分析、气体的净化与转化等实验方案的设计。

2.设计要求

实验设计要科学,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药品经济,现象明显。

3.一般流程

(1)根据某一主题,“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确定假设”;

(2)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3)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或实验现象;

(4)做出假设是否成立的结论;

(5)对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

4.解题策略

(1)分析题给条件,明确实验目的;

(2)根据反应原理,选择恰当的仪器和药品;

(3)对仪器装置进行科学的连接;

(4)制定操作步骤;

(5)结合物质性质,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温馨提示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水的处理。

(1)水作为杂质要除去:

要先除去其他杂质,后干燥。

(2)水作为产物的检验:

先检验水,再检验其他产物。

(3)水的定量测量:

前后都要排除外来水的干扰。

二、实验评价

1.评价内容

实验方案的评价包括实验原理的评价、方案的评价、实验装置的评价、实验操作的评价、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分析的评价等。

2.评价方法

(1)化学反应原理是否正确,是否与实验目的相符;

(2)实验装置是否科学、优化、安全;

(3)操作方法是否可行,简捷;

(4)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否符合,对环境是否会造成污染;

(5)推理过程是否严密。

图、表、线类试题

一、坐标图像题

1.特点

坐标图像题的特点是借助于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因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坐标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示出来,考查学生看图、识图、发掘图形的隐含性质和相互联系的能力。

2.类型

坐标图像题的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物质溶解时溶液的质量或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溶液的pH的变化等。

3.解题策略

(1)抓住图像特征认真分析坐标中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含义,图像的起始点、转折点、变化趋势、终点等。

(2)正确读取所需的数据或信息,弄清图像题中与曲线或直线变化的有关量的关系。

(3)认真解读题意,应用信息解答问题。

二、表格数据题

1.特点

表格数据分析题就是将物质的某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根据表格中数据提供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解决问题的题型。

2.类型

主要包括给出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的表格数据,判断化学反应类型;根据多种物质的pH,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等;几种物质反应时,给出多次或多组物质的质量,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等。

3.解题策略

(1)正确解读表格中的数据或条件,审题时挖掘出数字中隐藏的规律,再依据规律排序,从而解决问题。

(2)若是多次或多组数据或条件,则需要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在比较中确定解题所需的有用信息,寻找出系列数据中的特殊数据,分析特殊数据的特点,从特点着手设计解题方案。

三、商标信息题

1.特点及类型

(1)利用标签中的信息(如化肥、农药、食品、药品或其他一些化学试剂),考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利用标签中的信息考查物质的性质。

(3)利用标签中的信息考查化学实验中的危险品的安全标志。

(4)利用标签中的信息考查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2.解题策略

(1)正确解读商标信息。

根据题意,从标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

(2)记住常见商标中的图标及表示的意义。

四、溶解度曲线题

1.特点及类型

(1)给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并计算相应的溶质质量分数。

(3)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4)确定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5)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措施。

(6)确定可溶性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2.解题策略

(1)弄清楚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曲线的交叉点、曲线的变化趋势及涉及的“点”的位置的意义并分析“点”的变化趋势,如果“点”左右移动与温度有关,如果竖直上、下移动,则是恒温加减溶剂或加减溶质。

(2)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确定该物质从溶液中获取时选择的适合方法。

如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可以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取氯化钠晶体;而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因此,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取晶体。

信息情景题、开放性试题、科学探究题

一、信息情景题

1.特点

信息情景题,一般由“新信息”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从所给的信息来看,大部分是陌生的,信息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文字、表格、实验仪器或装置、试剂、标签、图形图像等方式呈现;从所给信息的内容特征来看,往往从高科技、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如环保、能源、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取材,考查获取知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类型

信息的内容包含着与解题有关的物质的组成结构、化学式、性质、用途、使用注意事项或者有关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

3.解题策略

从试题解答要求来看,又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即题目看来很新颖、要求很高,但解决问题用到的往往是初中的基础化学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

解题时一定不要因试题的新颖而害怕,要有求胜的信心,注意题给信息和条件是解题的必要因素。

(1)综观信息,即认真阅读题干,观察和提取信息,并初步找到信息与知识的结合点。

(2)提取信息,即结合提出的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3)迁移信息,即将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工提炼,得出正确结论。

二、开放性试题

1.特点

开放性试题也称为创新能力评价(培养)题、扇形题、发散题等。

一般是指那些正确答案不唯一或是思维过程不唯一的试题。

近年来出现的开放性试题能根据初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命题立意较深刻,设问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的,评分尊重创新意识。

使得答题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

2.类型

主要包括试题中条件的开放、过程的开放、结果的开放等类型。

3.解题策略

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从多角度分析,多层次思考。

但要抓住题中所给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不能离开题中给出的研究方面。

三、科学探究题

1.特点

这类试题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对科学探究的要素进行考查,常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2.类型

较常见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实验探究,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

实验探究的题型主要体现在对物质制取、物质性质、实验步骤、实验设计的探究和对物质成分的探究。

3.解题策略

该类试题貌似复杂,有的知识还比较陌生,乍一看觉得很难下手,但事实上解答该类试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都是已学过的知识或有题目暗示、信息等,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读懂题意就可攻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