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135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4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第二讲).ppt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公元前1046年1911年)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有一个特点,即主要集中在语音和文字两个方面,前者通过编制韵书进行,后者通过编纂字典进行。

西周语言以雅言为共同语。

(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即正言(王都之音为正),是当时西周东都洛阳所用的语言。

雅言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共同语。

文字大篆(史籀,籀文)东周语言仍以雅言为共同语,并对词汇进行了规范,出现了尔雅这本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类义词典。

“尔”即“近”,“雅”即“正”。

“尔雅”意为解释词语要近于雅正,合乎规范。

全书以词义为纲编写,共收词4300多条,分为19个类。

每一类以“释”开头,例如释诂,亲、山、水、鸟等。

通过分类将同义词收集在一起,然后用共同语加以解释。

文字大篆秦语言以雅言为共同语文字“书同文”小篆汉西汉扬雄编写了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对方言词汇进行了整理。

绝代语,指通语,也即共同语,其语音标准仍然是洛阳音。

他将同一个词在各地方言中的不同说法收集在一起,然后用通语解释。

东汉许慎编写了说文解字,共收入9353个汉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字规范字典。

汉末,汉灵帝“昭定五经,刊于石碑”,即熹平石经,以隶书为标准字体。

魏晋南北朝魏、西晋、北朝皆以洛阳为都,东晋、南朝以南京为都,共同语都是洛阳话。

出现反切法,以洛阳音为标准音,统一了书面语的读音。

南朝梁朝的顾野王奉旨编纂玉篇,收入16917个字,以楷书为标准字体,是我国第一部楷体字典。

隋陆法言编写韵书切韵,收字12158个,以洛阳音为标准音。

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文学创作的需要,但实际上起到了正音字典的作用。

唐修订切韵为唐韵,语音标准不变。

利用科考推行共同语。

铨选(复试)要考“言”(口试,用标准语)、“书”(书法,写楷书)两科。

唐太宗令大臣颜师古编写五经定本和字样,皆以楷书为标准字体。

1840年以后,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奋起救国。

他们看到西方以及日本的拼音文字简单易学,于是在18521910年间发起了一场“切音字”(即拼音字)运动,先后出现了28种拼音方案。

1852年,福建人李鼎臣发明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个拼音文字方案,采用汉字笔画作为符号,是用来拼写厦门方言的,后来流失。

1892年,福建人卢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出版,也是拼写厦门方言的,但采用了拉丁字母作为符号。

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制的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

1901年,王照出版了官话合声字母(“官话”指北京话),采用汉字偏旁作符号,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拼音方案。

10年间传遍13省,前后发行6万多册。

1904年,袁世凯下令在保定学堂教授官话合声字母,这是清朝政府官员首次用行政命令推广官话的拼音方案。

1906年,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中将中国语言分为三类:

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各省通行之话”)、俗语(方言)。

他是第一个提出“普通话”这一概念并为之下定义的人。

1906年,卢戆章在北京切音教科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语”的概念,并主张以北京音作为标准音。

1911年8月10日,清政府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了统一国语方法案,提出要编写国语字典、词典,举办国语传习所,在学校增加国语课时,各门课程应用国语讲授等。

但是两个月后(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法案未及施行。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同年5月迁往北京),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华民国在大陆共延续了38年。

这38年间,先后经历了3个政府,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做了1件事情,即推行国语。

在此过程中,围绕着国语的标准音问题,发生了“老国音”和“新国音”之争。

1912年8月7日,由临时政府教育部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采用注音字母案,决定先从统一汉字读音入手,统一国语。

会后筹建读音统一会。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开会,由特聘专家及各省代表采用投票表决方式,审定了7000多个汉字的读音,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国音标准,即后来所称的“老国音”。

会议同时决定采用章太炎发明的简单汉字式的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

(汉语拼音方案中拉丁字母下面的符号就是注音字母,如“丂”,表示“k”,“又”表示“ou”。

)1918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

注音字母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法定的汉语拼音方案。

1920年1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又正式公布了在“读音统一会”所审7千多字的基础上扩充编写的国音字典(收字13000多)。

但由于该字典所定“国音”采取双重标准,南北兼顾(如分尖团,有入声),并非任何一个省县的实际读音,所以招致反对,也难以推广,最终成为一种没有人说的“人造怪音”。

在此情况下,192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于1919年4月,取代了原来的“读音统一会”)修改了“读音统一会”制定的国音标准,决定以北京音为标准修订国音字典。

这个标准俗称“新国音”。

1932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作为国音字典简缩本的国音常用字汇,共收字9920个,皆以北京音为标准音。

至此北京音才真正取代了“老国音”,获得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合法地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

(一)黄金时期(19491965)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学术界积极配合。

1.发表社论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该社论经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

并从这天起,人民日报在版面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当时只有4版),连载吕叔湘和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直到12月连载完毕。

第二年成书出版(1979出修订版)。

3.发布标准、方案1952年6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常用字表(初1500字,后增至2000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布的第一个文字方面的标准,对现代汉语的字量进行了规范。

1955年1月7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开始了新中国汉字简化工作。

1955年12月22日,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

1963年2月22日,发布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1964年5月,发布简化字总表。

1965年1月30日,发布印刷通行汉字字形表。

4.提出“普通话”定义,推广普通话。

(1)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并决定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2)1955年10月25日,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3)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出:

“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是首次完整地提出“普通话”的定义。

(二)停滞时期(19661976)1966197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陷于瘫痪。

(三)恢复时期(19771984)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这是对普通话的词汇进行规范化的重要工具书。

198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奠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

1984年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这是研究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并制定标准的专门机构。

(四)发展时期(1985至今)1.机构更名1985年12月1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直属国务院领导,其主要工作就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2.制定法律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关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

3.发布标准1985年12月27日,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

1988年1月26日,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1988年3月25日,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88年7月1日,发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1990年3月22日,发布标点符号用法。

1997年4月7日,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2001年12月19日,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2009年1月12日,发表汉字部首表。

2009年8月12日发表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4.组织语言文字调查1998年,根据国务院决定,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组织实施了“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

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参与了这次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全国1569岁的人口中,能使用普通话交谈的人口有6亿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3.6%。

广西能用普通话交谈的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50.39%。

本章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从西周发端直至当代,前后延续三千多年。

其间,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语音标准和汉字的标准字体几经变化:

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洛阳音南京音北京音;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但古代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涉及范围有限,未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步履艰难,进展缓慢;新中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则高歌猛进,成就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