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501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法修养》校本课程.doc

课程简介

《书法修养》是一门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选修课。

所谓的审美性是指借书法为审美媒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去想象、感受古代法贴中那个遥远的文明世界,领略中华民族的气势和力量。

使学生在书法欣赏、书法创作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唤起情感的共鸣,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个性的张扬,精神的升华。

所谓实用性是指通过书写技法、临摹、楷、行书等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达到“正确规范、端正匀称、整洁美观”等写字的基本要求,并能持之以恒,以书法来修养自己的人生。

本课程特点是从最实用的技法出发,不务空谈,不尚玄远。

并强调书法的基础理论与书写技巧的相互渗透。

本课程共七课十八节。

课程目录

第一课:

书体的源流

第一节:

书体的发生期....................

第二节:

书体的形成期....................

第三节:

书体的成熟期.....................

第二课:

书写技法

第一节:

姿势、执笔、用笔.................

第二节:

笔法、墨法........................

第三课:

临摹...........................

第四课:

楷书

第一节:

楷书概说..........................

第二节:

楷书的点画特点.....................

第三节:

楷书的结构特点....................

第四节:

欧体教学..........................

第五节:

颜体教学............................

第六节:

柳体教学..........................

第七节:

赵体教学...........................

第五课:

行书

第一节:

行书的概说与点画特点...............

第二节:

行书的结构特点......................

第六课:

书法创作

第一节:

书法形式、创作内容、情绪............

第二节:

章法布局、题款钤印..................

第七课:

书法鉴赏............................

活动与实践

(一)现场书法比赛

活动与实践

(二)标语、海报、春联等书写技法

活动与实践(三)尽显技艺、刊出学校的宣传栏

前言

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毛笔、中国的纸墨,加以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数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共同形成了为我国所特有的书法艺术——借助于汉字线条结构的美来表示情感的一种艺术。

鲁迅先生虽说中国文字“具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这里的“感心、感耳、感目”准确地概括了文字在书写中予以每一位观赏者的审美感受,即“意境美”、“音乐美”、“造型美”。

中国书法在几千年演变过程中,与中国文、史、哲相交融,共生息,诗歌的有我之境、绘画的墨分五色、武术的刚柔相济、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外师造化、禅家的洗心入静……书法都兼容并收。

从一定意义上说,书法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缩写,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

作为艺术,我们应对书体的源流、书写技法、如何临摹、创作、鉴赏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唤起情感的共鸣,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个性的塑造,精神的升华。

第一课书体源流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因此,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国文字的诞生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殷商甲骨文起到唐楷书形成之前,中国文字的发展就是书法的发展。

第一节书体的发生期:

从甲骨文到小篆

一、殷商甲骨文——刻在甲骨上的早期文字形态

甲骨文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距今有三千年的历史。

其象形意味大,图画比较明显。

大多数是刀刻的,其线条以方折、劲直为主,结体上、长短、大小均无定势;章法布白错落天成、毫不做作、自然质朴。

二、商周金文——铸在青铜器上的大篆文字形态

金文,又称鼎铭文,是商周时代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在古代又称“吉金”,所以人们又把青铜上的铭文称“金文”。

其线条方析朴厚,到西周时,用笔由方析

变为圆转,形体已不再是绘画性很强的象形文字。

以《大盂鼎》

和《毛公鼎》为典型代表。

三、战国晚期的古隶——写在笔直简上的文字形成

1980年四川青川县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青川木牍》墨迹,其特点

是单字多取模势,大篆中圆转通婉的用笔,已被起止清晰的转折、停顿

代替、横向笔划已出现微弱的波磔,这些为早期隶书的特征,是战国大篆

快写简约而成的“手写”书体称之为“古隶”。

尤其重要的是书写者摆

脱了甲骨、青铜等锲刻、铸造材料的限制,用毛笔在简牍上直接书写,

这就大大推动了汉字形体删繁就简的演变过程。

四、秦石鼓文——刻在石块上的文字

石鼓文,是秦统一中国之前使用的文字形态因其刻于鼓形石块上而得

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其笔划粗细均匀,线条圆曲而畅婉,结体繁复而工整。

五、秦篆与秦隶

秦统一中国后,文字朝两个方向并行发展,一方面,秦始皇“书同文”政策,以李斯小篆统一六国文字,使文字简约一律走向规范。

另一方面,秦统一中国前就产生的“秦篆”做为小篆的辅助书体,相行不悖地盛行于秦代民间与官方。

秦篆,即李斯创立的小篆。

它是我国第一次文字规范化的产物,秦篆因秦王以钦定遂成为秦代书体的正宗。

但在书体进化过程中,真正有意义的不是秦篆

而是秦代隶书,即秦隶的兴起。

事实上,秦篆并未

统治整整一个时代,即使有秦王羸政“焚书坑儒”

之威,下民们还是照写“秦隶”——从战国简策中

延续下来的隶字。

1975年,湖北出土的一千多支

《云梦睡虎地秦简》,竹简上是墨书秦隶,字迹清

晰,它证明了在李斯创小篆之前,秦隶已有可观的

规模,并已大规模进入官方文字的使用范围,同时

也否定了隶书由小篆简约而成的传统说法。

也由此

可见,在书体发展链中,秦隶较之钦定的处正统地秦篆

位的秦篆更富有生命力。

小篆因其繁复、难写、难识,终随秦15年的短暂国运迅速丧失了它在官方书体中的正宗地位,被简捷、易识、易书的民间书体——秦隶所取代。

自隶书出,中国书学分成两个大段:

隶书以前,甲骨文至小篆为一段,隶书以后,草、楷、行书为一段。

秦隶的出现,是汉字形体演变的质的飞跃。

第二节书体的形成期——从大篆发展到汉代隶书

西汉书体发展值得载入中国书学史册的有两件大事:

一是承袭秦代书体,沿用小篆和上下通行的秦隶形成汉隶;二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新书体,后世通告的各种书体草、楷、行此时先后形成。

西汉简隶的书写者都是戊卒、徒隶、医者之类,故书体显得无拘无束,随意粗糙、不规整。

东汉出于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要求,碑刻大兴,要求刻碑字体严谨慎重、端庄整饬、一丝不苟。

隶书至此定型成熟。

如《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都是成熟隶书的代表作。

曹全碑张迁碑

与西汉隶书产生的同时,章草也产生了。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在快写连带中又留有隶书的波磔(燕尾),且每字独立,互不连属。

章草之外,在西汉这一时期也萌生楷书,如敦煌的《流沙坠简》。

可以断言,书体发展到西汉,基本上已各体具备,只不过有些书体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已,至此,战国《青川木牍》——秦《云梦睡虎地竹简》——汉初《马王堆制书》——西汉末《居延汉简》——东汉碑刻隶书,一条完整的隶书演进的链条才被人们认识。

在汉四百余年的漫长时间里隶书得到充分发展,东汉是其鼎盛时期。

在隶书定型的同时,楷、行、草诸体也相继萌芽并活跃于书坛。

汉代,是我国书体的形成期。

课后思考:

1、为什么说“古隶”大大推动了汉字形体删繁就简的过程;

2、“隶书由秦小篆简约而来”的观点错在哪里?

3、试选临几个“秦隶”、“汉隶”,然后谈谈二者的明显区别。

4、校门口假山上的“敲金戛石”四个字是怎么体?

为什么?

第三节书体的成熟期——从汉隶到楷、行、草书

一、魏晋南北朝的楷书:

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书体演变的归结期,从东汉始形成的草、行、楷书至晋代已完全成熟并盛行于世。

这一时期书体演变的主线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辅线是草、行书的成熟。

由于历史的分裂,楷书的发展沿两个方向发展:

其一,在文人书法中,魏晋间杰出的书法家承上启下,以自身的书法实践改革旧书体不断完善和纯化隶楷“过渡型”书体,使其完全脱去母体——隶书的影响,促进楷书的成熟。

魏初的钟繇、东晋的王羲之父子即是这样的书法家。

其二,在南北朝大量的碑刻中,民间的书法得到最自由的发展,楷书趋于成熟,但其中仍遗留有明显的隶书痕迹。

至南北朝后期,北朝民间书体受到南朝文人书法的影响,遂减去波挑,书风也由拙朴粗糙走向精美细腻。

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其用笔方圆并举,外貌秀丽。

至此,南北朝书风渐趋统一,并已现隋唐诸家的笔法笔势的端貌。

好大王碑

二、隋唐楷书:

隋代楷书,继承北朝朴质、险劲,又收南朝绮丽,委婉之风,帖碑合一,楷书归于匀整平正。

唐代楷书大盛,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高峰。

唐朝书家对楷书规律性的掌握,远胜于前代,在继承基础上,使笔划、结体都更加系统化、程序化。

唐楷独以“法度森严”称著。

唐初,虞世南之书“森严有法”,其后欧阳洵以“结体三十

六法”为唐楷立下不可变更的法典;盛唐的颜真聊、更为后世

竖起了不可逾越的丰碑;时至晚唐,柳公权以欧、颜为源再创

新体,使楷法致善尽美。

点画间已没有半点随意性的可能,笔

划一丝不苟结体严谨规矩,合乎法度以至于拘谨,这种高度精

确的规范,终使楷书在走上了顶峰之时也产生了程式化的倾向。

三、草书、行书的演进

草书、行书都是形成于两汉,盛行了魏晋而至于今。

在它们

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象隶、楷那样形成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始

终是一种辅助性书法体。

草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汉末的章草、晋以后的

今草。

而改革章草使之演变为今草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其子王献之的草书又胜其父,对后世影响尤远。

“二王草”为后进草书的源头。

唐代书体大盛,楷书为正体,今草一方面为唐楷的草写,一方面又是二王草书的延读。

今草的奠基者是张旭,因其突破二王,开创新体,被尊为“草圣”。

继张旭之后,怀素是唐代今草的代表书家,他“以狂继颠”,创造“狂草”,成为草书的革新领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草书大家。

怀素论书帖

行书也是楷书的一种辅助书体,介于草、楷之间,其形成过程十分复杂。

其发展可以分成三段:

二王行书,颜体行书和魏碑行书。

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是行书的典范。

唐代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之中”,于“二王”之外另辟蹊径,其代表作《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开创了颜体行书流派,宋人称之“颜行”,它打破了“二王”行书一统天下的局面。

此后书坛宗王与宗颜此起彼伏、互相渗透,使行书在书法史上风格纷呈。

清代碑学兴起,书法家纷纷以魏碑的体势,笔意化入行书中,于王、颜精典行书之中,融入了魏碑的朴拙,天然和雄强风格。

魏行对近代书法影响深远。

王羲之兰亭序

课后思考

1、简要说明草书发展的两个阶段。

2、行书的发展总的来讲可分为几个阶段?

试加简要说明。

第二课书写技法

第一节:

姿势、执笔、用笔

一、姿势:

写字姿势分坐姿和站姿两种,书写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说,字小,篇幅较小,宜采用坐姿;字大,

篇幅大的宜采用站姿。

坐姿要做到: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八个字。

立姿要做到:

“头正、身正、臂曲、足稳”八个字。

二、执笔方法:

古人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有“五指执笔法”、

“三指执笔法”、“两指执笔法”,握拳执笔法等。

较合理的是“五指执笔法”(如右图)。

唐代书法家欧阳洵总结他的执笔方法是:

“虚拳

直腕,指实掌虚”。

要做到:

五指齐力,指实掌虚,

掌竖腕平,笔管正直。

三、运腕方法:

正确的执笔仅是个条件,书写时更主要的是会运笔,运腕是运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行笔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均依靠运腕达到的效果。

运腕的方法有四种:

⑴着腕。

——将手腕贴于桌面上,依靠指力和部分腕力运笔。

(如下图)

⑵枕腕。

——将左手或书本等之类东西垫于右腕下,使手腕离开桌面一定高度。

(如下图)。

⑶悬腕。

——将腕、肘悬起,整个右手臂离开桌面而悬着。

我们学习书法,应努力练好“悬腕”的基本功。

(如下图)。

四、用笔

用笔二字,可作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

广义是指使用毛笔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包含笔法、笔力、笔势、笔意四个要素。

狭义的就是指写字时点画用的一般原则,即笔法。

1、笔法。

是指书写的法度和技巧。

指起笔、收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转折、提按、顿挫、疾涩等不同的处理技巧。

所谓: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2、笔力。

就是力量感。

指线条坚硬而有韧性。

3、笔势。

指线条的势态、方向感、运动感,书写时动作姿态留在点画上的痕迹。

即常说的点画线条的呼应、顾盼、连贯、笔断势连。

书法作品,若光有笔法与笔力而无笔势,就好比缺乏表情与灵性的木偶。

4、笔意。

笔意是强调线条点画的感情与意趣,即人们常说“笔情墨趣”。

以上四个方面落实到点画线条上,就是追求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生命线。

用笔之法,说到底在于自然、灵变,得之于心运之于手而已。

思想与练习:

广义的用笔包含哪些内容?

第二节:

笔法、墨法

一、笔法

㈠起笔、行笔、收笔

起笔——“逆锋起笔”“横画直落笔”(或“直画横落笔”)

行笔——“中锋行笔”

收笔——“回锋收笔”(如下图)

㈡提笔、按笔

提笔:

——运用腕力将笔毫往上提,提笔的效果是使点画纤细。

提的用法有三种(如下图)

按笔:

——运用腕力将笔毫往下按,使笔毫铺开。

其作用是使笔画出现较粗的线条。

按有轻重之分:

顿——笔重按下,力注毫端,透入纸背。

驻——按笔不重、力到纸即行笔。

挫——顿笔之后,将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开顿处向前挫动。

㈢方笔、圆笔

方笔:

——是指起笔、收笔的地方有棱角、呈方形。

方笔内含筋骨,加向外拓,故有“外拓笔”之称。

圆笔——就是圆形的笔画,其笔力按撅收敛在内,圆劲而不露筋骨,故有“内伏笔”之称。

(如下图)

㈣转锋、折锋

转锋——就是用笔圆转回旋。

使点画成圆形。

折锋——就是方折的运笔方法。

“折以成方”,用折锋写出的笔画有棱角、呈方形。

一般情况下,楷书多用折笔,行草多用转笔;然而,楷书若用转笔,便可更加圆劲(如下图)

㈤藏锋、露锋

藏锋——就是点画的起笔处,笔锋均不外露,而是将笔力锋芒收敛在点画之内。

写出的笔画含蓄沉着,圆劲厚重。

露锋——就是点画的锋芒外露。

写出的笔画锋利挺拔、俊秀生动。

㈥中锋、侧锋

中锋——也称正锋,是行笔时笔锋端正,毫端中心的主锋始终运行在笔画的中心。

即“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或“如锥画沙。

”中锋行笔,圆满丰润,呈现立体感,是书法最主要的笔法。

是书法用笔的基本要求。

侧锋——也称偏锋,是行笔时,笔锋编向点画边缘,笔尖与笔肚各沿笔画的两边运行,侧锋的笔画,常轻浮扁薄,成为病笔(败笔)。

所以古人论用笔,大都主张“笔之中锋”。

但适当用些侧锋,也会使作品的迅捷取势,飘逸遒劲,风度酒脱。

㈦轻重疾涩

书法用笔有轻、重、快、慢。

提笔运行,自然轻、快;起笔收笔,需要顿挫停驻,必然要重要慢。

轻重——用笔轻,点画细瘦活泼;用笔重,点画肥厚沉着。

疾涩——即用笔的快慢。

快,以求险劲。

慢,以求妍媚。

“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

所以,快慢应该合适。

二、墨法

所谓墨法是指墨的浓淡度的变化。

历代书家讲究墨色的变法,是以借助墨色的错综复杂来增加书法作品的神采,使其书法作品更富有层次感、节奏感。

墨法可分为浓墨、干墨、湿墨、渴墨和涨墨几种。

(如下图)

思考与练习:

1、练习掌握起、行、收笔和转折、提顿等运笔技巧。

2、什么是“中锋行笔”?

你能用“中锋行笔”书写吗?

第三课临摹

所谓临摹,即效法他人书法之法。

临摹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经阶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古往今来,可以说所有成就的书法家没有一个不是在临摹上狠下功夫,经过无数遍刻苦临摹前人名家字帖的基础上达到创新开拓的成就的。

一、选帖

入门选帖很重要。

高中学生,我们认为从唐代楷书入门比较合适。

喜欢雄伟粗犷的可学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喜欢谨严瘦劲的可学欧阳询的《九成宫》,喜欢秀逸潇洒的可学诸遂良的《雁塔台教序》等不一而论。

古人云: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

”因此,我们应选第一流的碑帖,经过历史检验的古人优秀佳作作为范本。

这样才能得真传,才能超越。

而且对字帖版本的选择,尽量采用最接近真迹的版本。

二、读帖

读帖,就是对所选字帖范本的笔法、结构、章法布局以到风度神韵等,作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仔细琢磨,加深领会。

元代书法家赵孟说“学书在于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读帖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心神领会,从而才会在临摹时得之于心而形之于手。

在读帖的过程中,可以从点画的分析到对字帖的用笔结构特点的分析,先看它的起笔收笔,藏锋露锋,以及转折提按等特点,再看笔画的笔势、结字的结背,疏密大小等特点,后再分析字距和行距的关系等进行反复揣摩。

还要养成经常性、欣赏性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在反复熏陶不断感受中领悟与理解就越深刻。

三、摹帖与临帖

1、摹帖——就是用较透明的纸蒙在字帖范本上印着写,也称之为描红。

2、对临——就是看着字帖摹着写。

这种方法是大多数人学习书法所采用的临帖方法。

对临有对格临写和出格临写两种。

3、背临——就是从写一个字看一个字,看一行字写一行字,最后甚至不看帖也能写出跟字帖很近的字。

临摹字帖,既不是依样画葫芦,也不是抄袭,并非一遍两遍就能掌握好。

王羲之《创临章第一》说: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

一遍正手脚,二遍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果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

创临帷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所以对初学书法的同学来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要有恒心,有毅力

⑵要循序渐进

⑶临摹练习要专心一致,不可漫不经心,信手涂画。

四、出帖

临摹是掌握书法技巧的基本途径,当选定一本字帖作为自己学习的范本,就要专心致志反复临摹,直到学会掌握这一字的笔法、笔意、结构、神韵等,这时就可以换同一类型的字帖继续训练。

我们不能把临摹作为学习书法的目的,更不能认为掌握了一种字帖的形神而感到满足,而应对同一类型的碑帖反复临摹,为以后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另外,应集众家之长,在对多种字帖临摹的基础之上,经过去粗取精的消化吸收,综合比较,以一家为自己的立足点,融汇贯通,把各家的长处熔铸于自己的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从“入帖”到“出帖”过渡了。

但从“入帖”到“出帖”并不等于就是创作,“出帖”到创作还有一些距离。

比如写一幅作品原来练过的字帖有过的字,就好把握,而字帖中没有出现过的字,就把握不好。

因此,要在不断训练的基础上巩固扎实的基本功,力求掌握碑帖的风神气韵,以便融汇贯通。

只要真正的广采博临,在继承传统书法神韵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这样,就可以进入创作阶段了。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临摹?

为什么要养成读帖的习惯?

2、怎样理解“入帖”和“出帖”?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