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600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doc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总的判断,对农民工各项需求的及时

了解,进而从农民工的视角出发,多角度的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需求

中图分类号:

C92文献标识码:

B

0引言

为了深入了解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总的判断,对农民工各项需求的及时了解,进而从农民工的视角出发,多角度的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结合2010年甘肃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0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作为重点集中调研地,开展为期14天的社会调研活动.同时有200名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与核算统计、物流管理的同学暑期回家分散到甘肃省

12个地州市调研.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

问卷调查法、典型个案访谈法、二手资料法.据报道,去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9亿人,其中年龄在16岁至30岁的占61.6%,即80后农民工总数高达1.41亿.本次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入农村、贫困山区开展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为在甘肃省的80后农民工,其中重点集中调查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60户有80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家庭.分散调研甘肃省13个地州市的200户有80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家庭.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0份,有效回收率96.2%.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96.0%.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这次调查样本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为制定科学的应对政策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本调查的特点是:

从中国基层的农民工的视角,反映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

2在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重点集中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1性别、年龄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男性占60%,女性占40%.平均年龄在31.9岁,最小18岁,最大35岁.这些数据都说明了进城务工的多为80后农民工,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工作辛苦有关.

2.2文化程度

调查中,进城80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水平的最多,占52.6%,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2.7%,小学及以下水平占14.7%.值得注意的是,学历在高中以上的打工者在1/3以上,这表明80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高.

2.3月收入与月支出

调查显示,很多企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劳动者为了增加收入只有通过大量超时加班,形成了劳动者表面上主动愿意加班的现象,其实加班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资太低.打工者的月收入大多数在1000-1500元之间(占问卷的32.6%),1500-2000元之间的(占问卷的23.2%),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占问卷的24.2%),3000元以上的(占问卷的16.8%),1000元以下的(占问卷的3.2%).打工者的月收入基本在1000-2000元,减去一个月的生活支出,结余所剩无几.每月所得仅能够维持其本人最低生活水平,大多数的农民工只能精打细算、节俭度日.在目前就业形式严峻和通货膨胀预期增加、物价上涨速度过快的背景下,这部分80后农民工的生活愈加艰难.

2.4职业

80后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4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女性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占样本总数的28.4%,从事建筑的占样本总数22.1%.调查结果显示,加工制造业、服务行业和与房地产联系密切建筑业吸收的农民工较多.80后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0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加强和80后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都将继续发生变化.总的来看,农民工仍将继续流向工业和建筑业,但餐饮、娱乐、新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更多80后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选择.

2.5家庭婚姻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家庭成员在3-5个的最多,占样本总数的66.3%,其次是家庭成员在3个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24.2%,5个以上的只占9.5%.80后农民工作为成年人应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但有46.8%的新生代仍然生活在集体空间内,生活空间狭小,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混合性、生存式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模式,使农民工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一起,长期出外打工,也影响了婚姻生活的稳定,有19.3%的已婚人员因打工造成了对婚姻的不利影响.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有69.9%的孩子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形成大量新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及相关的教育,会形成家庭情感交流功能的弱化、心理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而留守儿童的经历对他们今后的社会认知、心理及行为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80后农民工面临着生存上的压力,价值观上更加现实,物质生活的贫乏也使农民工不敢奢望爱情.他们正处于恋爱和结婚时间不长的阶段,但调查发现,他们并没有将婚姻、爱情放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与他们现实的生存状态有关,他们认为有钱比婚姻更重要,有地位比爱情更重要.

2.6就业状况

当问及就业现状时,占样本总数67%的农民工表示工作稳定,5.8%的农民工即将返乡或已经返乡,3.6%的农民工下岗待业,只有22.6%的农民工认为就业岗位长期稳定.这些都反映了农民工目前的就业形式日趋稳定.

2.7工作单位

通过对工作单位的了解,我们发现:

占样本总数76.8%的人在民营企业打工,11.6%的人在国有企业打工,2.1%的人在出口外贸型企业打工,还有9.5%的人选择了其他.

3社会调研成果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力.农民工虽然进入了城市,但没有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但仍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工现象无疑是中国的特色.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和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本文所研究的80后农民工又称第二代农民工,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户籍在农村,于90年代后期或21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的流动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等做的多项调查,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占农民工群体60%以上,已超过1亿人,80后农民工已经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一规模庞大的群体对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调查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广义的80后农民工.

3.1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

3.1.1/总量过剩,结构短缺0虽然总体上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0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0.

3.1.2/移民化0倾向渐显80后农民工居住形态的稳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人口流动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节外出务工的季节性流动,转变为以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全年性、多年性流动,乃至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返回户籍地老家的次数减少,融入现居住地的趋势比较明显.80后农民工的/移民0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0.其它调查也表明,80后农民工在城市沉淀的程度和长期居留倾向增加,由/侯鸟式0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

3.1.380后农民工的四大特征:

时代性、发展

性、双重性和边缘性80后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80后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80后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80后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3.1.4流向区域仍相对集中,就近就地转移加快

调查显示,农村常住户中,在东部地区务工的80后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70.1%,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占14.8%,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占14.9%.从外出80后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64.8%.其中,在直辖市务工的占9.4%,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18.6%,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6.8%.

3.1.580后回乡创业的热潮没有兴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潮正在兴起,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目前,80后农民工回乡创业总体人数和比例都还不高,今后一个时期80后农民工总体上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80后农民工回乡创业前景广阔.

3.1.680后农民工群体不断分层分化,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

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农民工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农民工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人口成分、流动目的、个体诉求多元化的新特点.80后农民工的发展意愿和未来归宿有两个:

一个是进城,即成为市民;另一个是回乡,成为职业农民或农业工人.根据调查,55.14%的80后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由于多数收入较低,仅约有10%具有转为城市市民最起码的经济能力.随着劳力供求变化和收入水平提高,这个比例会随之上升.但目前80后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3.2解决80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3.2.1政府应切实履行其社会职能,为80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0.而大多数企业以/农民工0的身份为借口,以平均低于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来支付他们的劳动报酬,使他们无法在城市中安家生活,漂泊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过着无根无助、家庭分离、父母无人照顾、孩子缺少关爱的没有尊严的生活.在这方面,政府的社会职能缺失.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关爱这些农民工,为80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譬如提供大量的廉租房、为农民工解决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为其子女提供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平等的教育机会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社区公民0,分享他们亲手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

3.2.2企业应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资本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选择了廉价劳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那么,在GDP已经居于世界前几位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转向内需导向型经济.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除了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外,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即要改善管理方法,照顾员工的精神需求,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2.3确保80后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

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多渠道并举,广开就业门路,实现80后农民工稳定就业.健全80后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及制度,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80后农民工的比重.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80后农民工中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农民工生产安全,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消除城乡劳动者就业的身份差异,将城乡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健全80后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推动80后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化.畅通80后农民工维权渠道,有序扩大80后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保障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80后农民工在居住城市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受到更多的民主管理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建立80后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实现农民工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公共文化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全面将80后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在城市定居和稳定就业的困难农民工家庭纳入政府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基本建立起与农民工经济状况相适应的住房供应模式.健全80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制度,将稳定就业农民工纳入城镇应急救助、贫困救助、教育救助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和相关的社会管理等制度,形成城乡居民身份统一、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的社会管理制度,健全市民化准入机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基本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3.2.4以创业促进就业,扶持80后农民工回乡

创业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出现的一个新态势就是农民自主创业,特别是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工外出打工和回乡创业之间本身并不矛盾,外出打工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孵化器.打工是锻炼人的大熔炉,企业、市场是培养人的大学校.

3.2.5公平对待80后农民工,推动80后农民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与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相比,他们所享受的待遇水平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缺失,进城农民工缺乏归属感,城市过客心态普遍.农民工与户籍人口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位平等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都应该依照同样的法律规范享受公共服务.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对住房、学校等设施的需求和对医疗、安全、娱乐等公共服务的需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统筹考虑,保证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享受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对农民工创造和贡献的回馈,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3.2.6推进体制改革,促进80后农民工市民化

80后农民工渴望长期留在城镇工作和生活,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这一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其实质就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农民工与城市社会融合、向市民转化,是学习、适应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从乡村有土地作保障的熟人社会,到城市风险较多的陌生人社会,是大的跨跃.实现这一跨跃,农民工自身需要克服安土重迁传统的影响;需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需要学习更多文化、法律、城市社会知识,增加社会交往,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农民工市民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80后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查数据,目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技能,对土地的情结弱化,务农意愿低,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也已基本融入了城市生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出生或成长,接受流入地学校、社会的教育和风俗、文化的熏陶,于流入地的归属感、认同感很强,而对于原籍地的归属感、认同感则比较淡薄.从其内心而言,已无返乡诉求,向往城市文明生活,渴望成为/新城市人0,要求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本地化的愿望和诉求则十分强烈、十分迫切.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城市昂贵的居住、生活成本,以及户籍制度中仍然存在的较高的户口迁移落户门槛,又使得他们要求实现本地化的难度很大.这就导致农民工子女对原籍地和流入地都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游离于两地的社会体制之外,陷入角色认同的困境,不平等、被侵害、被剥夺感比较强烈.农民工及其家庭子女长期处于流动与迁徙状态,不能安居乐业,农民工子女遭遇角色认同困境.必须看到,大量80后农民工长期处在城市的边缘,不被城市认同接纳乃至受到忽视、歧视或伤害,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定会累积很多矛盾,不仅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也会导致农民工对城市社会普遍怀有一种疏离感和责任匮乏心态.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将成为流入地发展的合力和动力;解决不好,必会成为社会压力.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就要在家乡保留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奔波于城乡之间,过着/候鸟0式的两栖生活./城市不开门,农村不断根0,农民工家分两地,付出往返流动的成本,造成在家乡建房投资而常年闲置的社会浪费,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同时,农村青壮年的黄金时间用在城里,而将培养教育他们的成本,以及他们退回农村结婚、生孩子、培养下一代劳动力和自己养老的成本都留在农村,实际是把人口红利留在发达地区和城市,从长远来看,这样会进一步导致城乡、区域差距的扩大.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定居,加剧了他们的流动性,使企业不能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

从发展趋势看,大量的流动人口不仅将长期存在,而且大部分最终会融入当地社会.城乡分割制度下出现的农民工现象,不应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第一代农民工已基本丧失了市民化的机遇,不能再让第二代农民工(80后农民工)被城市边缘化.必须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改变将进城80后农民工拒于城市社会之外的局面,实行主动接纳80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方针和政策.80后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平等权利问题.要根本性地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户口性质相关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还有以下同学:

尹巨鹏,谢雪燕,杨建微,张金超,杨宝伟,尉丽丽,曹利斌,赵会龙,杜红芳,张军霞,孙飞,09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150名同学,09物流管理50名同学在此一并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