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653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doc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

摘要: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人生中最低谷的时期创作,却将贝多芬推入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本文将从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结构,以及演奏所传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贝多芬命运结构赏析

前言

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同时,也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

他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因此,他父亲也很希望他走上音乐的道路,甚至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贝多芬在他四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强迫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公开表演。

父亲为了实现他对儿子的期望,聘请管风琴师C.G.内费做指导,贝多芬也因此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真正认识到了德国的民族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贝多芬的一生,可谓是饱受痛苦,甚至可以说,怎一个“悲”字了得。

四岁时开始,就受到父亲魔鬼式的训练,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

1787年在维也纳,遇到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偶像,莫扎特。

他在大键琴上演奏了一会后,向偶像莫扎特要了个主旋律进行即兴演奏,这次的演奏很成功,莫扎特也听得兴致勃勃,并当场对其他地音乐对这个新人大加赞赏:

“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会在世界哈桑留下英名。

”后来,也应了莫扎他所言,贝多芬很快就成名了。

本以为是先苦后甜,在童年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贝多芬应该享受下一丝甜意,可是悲剧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

在贝多芬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耳朵却在慢慢的变聋。

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耳朵的音乐家,就像离开水的鱼。

谁会去听他的作品,但是贝多芬没有像命运屈服,在自己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正如他这首曲子表达的意思一样: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本文将着重分析他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创作及演奏。

一、创作背景

1804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长期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贝多芬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带着他们的影子,《第三交响曲》的创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摆脱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实现了一大飞跃。

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这部作品脱稿时,贝多芬就已经开始构思创作第五交响乐,只是他改变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

1804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同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那时,他已经写好了“海利根遗书”1802年10月6日写给他亲爱的兄弟卡尔和约翰·贝多芬

,命运似乎非要和贝多芬开玩笑,在他身上,似乎体现着一种没有最大的打击,只有更大的打击的悲剧,就在那年,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这一连串的精神打击将贝多芬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没有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到:

“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1804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这段时期里,他完成了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开始了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创作。

在1807年《命运》完成后出版前,他完成了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并在1806年上演,同场演出的还有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

二、作品结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作品第67号。

和贝多芬本人一样,这是一曲集中表现活力、斗争和胜利的音乐,是一部热望未来的作品。

它主要表达的意思为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

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片段1)。

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片段2)。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双主题自由变奏曲式。

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3)。

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片段4)。

第三乐章:

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

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片段5),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片段6),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

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

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片段7)。

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

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

三、作品鉴赏

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就写下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

“命运在敲门“,因为这句很具有警示性,因此也被作为本交响曲的标题和主题。

并且这一主题贯穿全曲,让人在听得时候有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和震撼。

这部作品,贝多芬一共花了5年地时间推敲、酝酿。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种与命运搏斗的思想在乐曲中时刻体现着。

恩格斯曾极力赞扬这部作品,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作品。

恩格斯甚至说:

”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整个作品结构完整统一,精炼,简洁。

一开场的那四声强有力的音符,让人听着有种恐惧的感觉,几乎每个人听过都不会在忘却。

那四声充满了震慑力,虽简短,却无法忘怀。

贝多芬将它解释为——命运在敲门。

随着这简短的四声过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画面,每段旋律都好像战场上的士兵在奋勇拼杀!

每个在听众都是主角,都是在战斗的战士,在和命运战斗。

整个这一章的音乐旋律象征着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

主题在不停的重复着,那强有力的四声在耳边回荡,似乎在时刻提醒着战士们要注意堤防强大的敌人——命运。

在乐章快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

在第二章中,音乐转入了和缓,像是母亲伸出双手抚慰刚经历劲烈战斗的儿子,也像是几名勇士在战斗后的思索、交流。

整个部分包含着一种默默催人奋进的力量,不断的鼓舞着战士继续前进。

这个环节就像是一个检疫站,让士兵稍作片刻的休息,调整状态。

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承上启下,表现出一种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取得胜利充满信心的状态。

第三章又重新回到了激烈的场面,音乐的氛围也由平和急转为阴暗。

好像战士重新拿起武器,踏着前面战士倒下的血迹一步一步的朝敌人——命运逼近,回到那阴云笼罩的战场,士气在第二章节里被鼓舞了,力量和勇气被提升了。

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在这章里被激发了,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第四章宜极大的音量演奏着,预示着黑暗终于被打破,命运终于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们在欢呼,在庆祝自己的胜利,唱着胜利的颂歌!

在这里,听众也终于轻松的突出一口气,为战士的胜利感到快慰和激动,似乎是贝多芬胜利了,似乎是战士胜利了,也似乎是自己胜利了。

很多人在听过《命运交响曲》后,会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接受人生命运的挑战,也许这也是这部作品流传到现在依然是经久不衰的杰作的原因之一吧。

这部作品从诞生到现在,已历经了近200年的历史,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始终向人们提供冲破黑暗走向光明,在阴霾中获得力量的源泉。

命运虽已经来临,但勇者无所畏惧,贝多芬用音符记录下来的不仅是旋律,而且还有点燃人类精神的金色火花。

结束语

《第五交响曲》是继《第三交响曲》的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

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主题定为“命运在敲门”,后人干脆将它作为作品的主题,称之为《命运交响曲》。

“命运”这个主题起初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要表达的是“通过斗争,达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

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明快;主题形象生动、鲜明;简练、发展紧凑、均衡。

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尖锐、更统一。

各乐章之间内在联系紧密,全曲情绪激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个作品显示出一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是体现贝多芬艺术风格的最有力作品。

有人曾经说过:

“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贝多芬的交响曲主要是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并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

《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都有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大自然、人民、胜利、他的内心世界等等,那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时刻不脱离人民群众,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出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就算牺牲自己,也要坚持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

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参考文献

[1]杨汉丹《贝多芬钢琴小品的艺术特色》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年第二期

[2]白涛《贝多芬钢琴小品的演奏》音乐探究2006.2

[3]耿琴瑶《呐喊与抒情——略论贝多芬的乐思》艺苑

[4]孟广钧(译).贝多芬书信选[M]辽宁家具偶遇出本社2001年2月第一版

[5]JohnN.Burk.贝多芬的命运与创作[M]中华音乐出版社

[6]龙本裕造.贝多芬及其独创性研究[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7]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本社2007年7月第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