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747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doc

大一新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娱乐等诸多方面。

对大一新生40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500元以上的人占17.6%,月费用1000-1500元的人,占32.4%左右,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41.2%左右,500以下的占8.8%。

图示如下

每月的伙食(包括零食饮料)消费400元以下的占5.9%,400-500元的占38.2%,500-600的占32.4%

600-700的占8.8%,700以上的占14.7%.图示如下

而在学习方面的消费,20元以下的却占到了一半,20-50元的占14.7%,50-100元占23.5%,100-200占11.8%,200元以上的为0.图示如下

调查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

调查发现:

大学生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攀比心理。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这也就是大学生消费时的“趋同心理”。

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会随大流购买,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

而趋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

许多大学生就是这样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优异的学业或特殊的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

调查问卷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根据统计收回有效问卷34份,男生18人,女生16人,男女比例约为1:

1。

大学生的钱是从哪儿来?

调查显示,63.2%的大学生消费的钱全部来自于父母,而且其中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除了一部分钱来自父母外,他们还通过勤工助学赚钱或者来自奖学金。

渴望经济独立的思想与绝大部分仍然依赖父母的现状成为大学生独特的矛盾。

我想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于我国学校传统教育方式以及传统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锐减,从小在封闭的环境下学习,极少真正意义上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过度溺爱和保护,使得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面对社会不能适应甚至惧怕接触社会,更别提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了。

但是,从大学生对兼职赚钱的看法看,47.1%不考虑兼职赚钱,认为浪费时间;17.6%无所谓;32.4%表示很感兴趣,强调兼职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由此可见,有部分大学生还是很希望能改变自己,而且非常注重自己的能力的提升。

可能这一结果会受家庭生活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影响。

根据以上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做出如下总结:

一、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消费来源是父母给予,当然,消费来源中的一小部分也有勤工助学、奖学金。

对于高度依赖父母的我们,理性消费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小组觉得平均每月消费在1000~1500元的对于一个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来说的家庭还是有点高的。

作为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的我们,物质的追求享受并不适合我们这个年纪,努力扩充自己才该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总结归纳出的大学生消费主流:

1、饮食消费是永恒的主题。

作为大部分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饮食上的消费注定成为消费的主要部分。

32.4%(女生占14.2%,男生占18.2%)的人平均每月用在日程饮食上的费用为500-600元,而费用在700元的占14.7%(女生占10%,男生占90%)可见,男生在饮食上的费用明显高于女生,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可能存在几种原因:

一、男生的人际交往会比较多,也比较的注重面子,无形中形成一中攀比的心态。

其中一个同学跟我们反映,他们寝室常有聚会,每次都是轮着请客,其中一个室友家里比较有钱,所以请客饭店的档次就上去了,虽然轮着一圈才会轮到自己,可是每次都是价格不菲;二、有些女生为了减肥,或是为了买衣服,常常一天只吃一顿,甚至不吃,自然每月的饮食消费就比较少了。

2、购物娱乐消费也是一大部分。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6.63%的学生每月购买衣物的花费在100~200元,更有17.44%的人每月花在衣物上的费用为200~300元间。

22.09%的学生每月购买化妆品(护肤、护发等用品)的消费在50~100元间,还有诸如旅游啊、电影啊,KTV啊,体育健身上的消费。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作为追求新兴事物的年轻的大学生在购物娱乐的消费占总消费比重越来越大。

3、学习消费亟待提高。

50.0%的学生表示其每月在学习方面的花费在20元以下,14.7%的学生的每月学习消费在20-50元。

23.5%的学生每月消费在50~100元之间,有人表示其买的书大部分是为了考英语四级、考研、考证的参考书……学校的书店也都是一些学习类的参考书籍,真正的好书似乎反而被我们抛弃在一角,也许很多人都是从图书馆借阅好书的吧,我们希望大多数的人还是爱书的一族……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的基本预测

      

1、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质量型方向发展

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其主要标志,是硬性消费比值下降,软性消费比值上升,恩格尔系数降至41.9%。

预计未来几年,消费结构必将更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从消费的内容上看,一方面,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的消费比重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另一方面,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保健品的支出将会上升。

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或生存型消费将会变得更有营养和质量。

2、学习消费的比值将大幅度上升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

拥有好技术,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把握好自己未来的走向,学习类的消费就是未来发展的必要成本。

学习的重要性的普遍深入,必然带动学习类支出的高速增长。

  

3、休闲及娱乐消费呈现多样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这在90年代已经开始显现。

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必将愈加强烈,并将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休闲度假消费将会有较大的变化,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

迪厅、游戏机,台球和保龄球将更为普及;蹦极、攀岩、速降、滑翔、漂流、潜水、探险、探幽这类刺激的活动,今后会吸引众多的青年大学生;听音乐、进茶仿、泡吧、泡沙龙,也将成为主流方式。

旅游观光消费,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

大学生是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

未来大学生的旅游有两个趋势会更加凸显:

一是首选自然风光;二是游出文化品位。

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花钱出汗"不再被视为可笑的事,随着校园体育场馆建设的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也将由单纯的室外场地转到室内室外并重,乒乓球、台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室内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

同时,健康消费还向保健器械、保健衣物、营养品等领域扩展。

青年大学生对各种健康产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预防疾病的需求,进入更高层次。

4、人际交往消费成本上升

据调查数据显示,99%大学生拥有手机,还有37%的大学生希望购买电脑。

随着手机、电脑等产品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大学生上网率的增长,个人电脑的畅销,也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

5、模仿性的消费情结日趋明显

今天的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

名牌服装着身,手提电脑随身,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

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

今天,发达快捷的消费信息、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使大学生对时尚的领略和把握更为及时准确,尽管他们还不一定拥有,但却能对许多时尚品牌如数家珍。

一方面希望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一方面希望拥有高雅的精神享受。

"工作时拼命地工作,玩乐时拼命地玩乐",这就是今天年轻人信奉的人生信条。

与此同时,他们更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他们注重讲求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宁缺勿滥,宁高勿低。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诸种因素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归总起来由两方面组成:

一方面是内因;另一方面是外因。

首先从内因讲起。

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人的消费水平有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上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群,他们的消费观念相对于其他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有着质的不同。

所以,你走在街上很容易就能从这个人的穿着气质上看出谁是在读大学生,谁是高级白领,谁是无业游民。

这是人内在散发出来的气质,没有经历过是无法模仿的。

 外因主要有校园环境、周边的朋友、时尚资讯和家人这四方面。

俗话说“环境能改变一个人”。

从小学纯真的受家长牵制的消费,到中学和高中时代叛逆激进的消费,再到现在大学接近于社会的越发成熟的消费观,可以显现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之重大。

从他们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与师哥学姐们对比起来,显然是稚嫩,盲目很多。

新生的消费观还停留在高中时期,而且他们刚刚掌控自己的生活费用然而经过一两个学期的适应与磨合,他们的消费观念得到迅速提高。

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校园中看到的人群的饮食、穿着打扮、行为方式都偏向于成熟社会化,他们要适应与融入大学生活而做出改变。

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认为如果不改变,就好像自己不是大学生一样。

其实,周边的朋友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朋友的消费观念也会慢慢的渗透到自己的消费观中。

特别是同寝室的同学之间影响更大些。

据了解大多数寝室都会有出去聚餐的传统,例如:

大学生过生日都要请客,请客地点从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到洋快餐,大饭店等,档次不同。

此外,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他们认为既然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所获得,也应该有所“付出”,让同学们和自己一起享受快乐。

而如果遇以上这些情况不请客很可能便被视为“不够交情”。

这种“传统”被当成是室友间增进感情和留住大学回忆的手段。

这种状况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寝室中的部分同学的消费喜好,而其他的室友赶大潮的结果。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事了。

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每一种消费都应该有个限度,量力而行才是智者的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也是越来越强大。

每天不断更新的时尚资讯也不断充斥着我们大学生,而这些时尚资讯对于女生的消费影响胜于男生。

差不多每位有上网的女生每次上网都会浏览一下关于女性的时尚信息或者是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等购物网站,了解一下时下最新的化妆、着装等等潮流。

有些女生会掏大笔钱订阅时尚杂志如女刊、瑞丽、ELLE等,为了牢牢跟随时尚潮流,她们不惜花大笔金钱买类似的东西。

其实,这是女人天生爱美的心理在起作用。

这在大学生身上表现无疑,而高中初中生是像没有不敢美。

一是基于学校和家长的管制,二是由于本身有没有把握金钱,想消费有没本钱。

而大学生则不同了,她们拥有一定的钱,又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这样的后果是导致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趋于不合理化。

有的女生为了能买到自己喜欢的名牌衣服而在伙食方面节制下来,她们认为这样是一举两得:

即减了肥又有钱买衣服。

还有,家人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贯穿着大学生成长的整个时期。

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消费观的影响会更大。

如果母亲是一个特别注重吃穿住行等生活品质,那么母亲的这种消费观念从小就熏陶着孩子,大学生的消费观萌芽就在那时开始,并在后来的成长中起到主导作用,随着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消费观念在此基础上发生一些变化,就这样形成了大学生现在的消费观。

四、对大学生目前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消费的主流,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大学生消费状况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消费存在很多问题。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统计中得知,大学生平均每月日常饮食(伙食、饮料、零食等)的花费在400--500元之间的有38.2%,在500--600元之间的有32.4%,占了平均每月总消费的大部分。

而在平均每月购买衣服的花费有36.63%的大学生在100--200元,17.44%的大学生在200--300元。

但在学习方面的每月平均花费在20元以下的竟然有50.0%,剩下的50.0%也仅花费20--200元。

并且据调查了解大学生月平均在学习方面的花费多与考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证书的获取有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1)大学生消费结构还缺乏合理性,在学习方面的投资较少,学习缺乏主动性,大多是为了证书而被迫学习,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图书馆有大量的学习资源。

(2)过多在通信方面的花费投资。

(3)追求时尚过于注重穿着打扮。

在服饰、化妆品上的花费仅次于饮食,过于注重品牌。

对“在消费时,如果不能做到物廉价美,你更注重什么?

”的调查结果中,仅有35%的大学生选择注重品牌。

由此也可知,大学生消费中虚荣心较强,存在攀比心理。

(4)在健康方面,大学生对其缺乏重视,甚至毫不在意。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75.5%的大学生在娱乐(包括电影、KTV、体育健身等)上的月平均消费都在50元以下。

而据调查,在50元以下的,花费多在电影、KTV等方面,很少有花费于体育健身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我们对手中有足够的钱的处理方式调查统计中,大学生在这方面都提到了储蓄,然后是吃喝、穿着打扮、旅游。

看似大学生都有较好的理财观,但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我们所设计的另一道问题“如果不考虑经济问题,近期你最想消费在哪些方面(数码产品、图书、服饰、美食、旅游等)”中,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选择旅游、服饰,而涉及图书的很少。

因此我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趋势主要向服饰和旅游方面发展。

对手中足够的钱的处理方式都有服饰和旅游。

虽然有储蓄,但储蓄大多也是为了未来在服饰与旅游等方面的消费。

这样的一个消费趋势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的,它说明我们的大学生较注重生活物质的享受,追求时尚,而对自身发展方面缺乏考虑。

还有,仅有极少数大学生的消费观取决于个人,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从而可知大学生消费的自制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攀比现象,或注重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对于大学生消费所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避免高消费、超前消费、追求时尚等。

1.成立大学生消费日或消费周、举办有关大学生消费的报刊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在课程中渗透消费观念的教育,强调适度消费,提倡勤俭节约。

3.播放有关贫困家庭生活情况的影片,让大学生有意识的控制消费。

4.强调学习健康的重要性,传播一味追求时尚的错误所在。

5.开始讲座课程等,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财。

四、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消费并不尽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和想到的毫无理性,他们大多能管住自己的消费需求,在基本生活满足的基础上,有一定条件才犒赏自己,据我们访谈了解到,引起消费行为偏离的原因主要是理财能力不够。

在消费观念上,他们也很少推崇超前消费,对于消费信息,他们主要还是信赖同学、朋友以及公开的网络。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中,来源地、家庭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与消费水平可能有相关关系,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分化形成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明显区别,前者消费水平大于后者;人们认为男女消费有别,而我们分析显示:

性别与消费水平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在此,我们向大学生合理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大学生应该学会自立。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消费费用来源方面主要靠家庭,很少能独立自立,而随着高校收费的不断提高,家庭已经承受了很大负担,再加这笔生活费,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大学阶段学有余力的时间做些勤工俭学,不仅能减轻父母负担,还会让大学生懂得钱财来之不易,养成节省习惯,以及锻炼了自身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应该学会理财。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状况都不会有清晰的认识,平时不计帐,花销不知底,到了期末囊中羞涩,理财能力也是人生存所必须,大学生这方面的自觉培养应该加强。

在现代这个消费社会,消费已成为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一部分,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当代大学生所必具的本领。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

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

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

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

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

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

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

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人才。

班级:

事管10-1班

成员:

陈盟(16号)

栗宁远(21号)

郑旺旺(17号)

杨祖旭(14号)

刘文奇(9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