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828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7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安排对首都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首都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五年规划,是首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第一章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总量达到13777.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

经济发展高端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首都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1.7倍,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

  社会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基层社区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五无”目标管理,实现城乡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大幅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

创新了社会管理与服务,探索了村庄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114公里增加到336公里,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区区通高速目标提前实现。

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供应保障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空气质量显著好转,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从64%提高到78.4%。

以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大面积、集中式绿化效果显著。

城乡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实施区县功能定位,城市四类功能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城乡结合部、城市南部和西部等薄弱地区发展加快,重点新城和小城镇建设扎实起步,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公路、公交和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

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了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整合了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社会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国有经济、医药卫生、科技教育、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新增国际友好城市12个,一批重大国际会议、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成功举办。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2家,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年入境旅游者超过490万人次。

  百年奥运梦想圆满实现。

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城市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奥运筹办有力带动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文明进步和服务功能提升。

奥运场馆设施为古都北京增添了新的魅力元素,奥运标准提高了首都与国际的接轨水平,奥运经验促进城市运行管理走向成熟,奥运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人民奋发前进的强大动力。

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在首都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首都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规划的圆满完成,“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全面实现,标志着首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过去五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人文、科技、绿色”理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推动北京向更高价值目标和更高发展水平迈进。

   

第二章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我们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十年。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国内经济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时期的北京,在发展水平实现跨越之后,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要求。

一、新趋势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坚时期,全市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开放竞争格局深刻调整的新阶段。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际市场分化组合,特大城市在全球网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伴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需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审视发展,以世界城市为坐标系定位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

  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的新阶段。

国内外产业变革和调整加快进行,资源环境压力正在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首都经济在服务业主导格局总体确立、消费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之后,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升级的任务。

需要更加注重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道路。

  城市布局和形态走向完善的新阶段。

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城市群加快形成,对核心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布局总体架构已经确立,开始进入调整完善的关键阶段。

推动城市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更加注重总结把握特大型城市在建设、发展、布局、管理上的规律,立足更大空间范围塑造城市,持续推进城镇体系和功能布局完善,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对自身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对区域的辐射带动。

  社会加速转型的新阶段。

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多层次社会需求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结构和形态深刻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更趋多元。

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突出位置,整体提升社会福祉,更加重视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和公共政策协调适应,促进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与协调,更好地引导社会和谐。

  竞争力拓展提升的新阶段。

发展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硬实力的竞争,还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

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软实力竞争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需要把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把握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的规律,以文化、管理等软实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竞争力新的提升。

  改革攻坚突破的新阶段。

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深层次利益调整使改革面临更为复杂的抉择。

需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和策略选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机遇新挑战

未来五年首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国家综合国力和首都城市影响力整体提升,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关注北京,为我们寻求多方面、多层次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首都服务功能拓展提升和潜力释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正在形成的国家创新中心的功能显著增强,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长远目标得到确立,成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进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城市化快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在有效带动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供给升级,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造了新的条件。

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和新发展区域崛起,推动新的增长极加快形成,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区域城市群的蓬勃兴起和共同发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发展腹地,为增强首都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了新的支撑。

  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并集中力量解决好制约和影响首都科学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城市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给资源平衡、环境承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特大型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压力更加凸显,交通拥堵、垃圾治理等困扰人们生活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城市常态安全运行和应急协调面临更大考验。

国内外多层面竞争更加激烈,世界范围内对经济、科技制高点,以及国内地区间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深入调整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社会结构变化更加复杂,教育、医疗、健康、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元利益诉求协调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改变薄弱地区发展状况,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能够充分释放发展活力的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总之,“十二五”时期首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必须牢固树立紧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深刻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争创发展的新优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第三章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使首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求,大力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全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发展中要切实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强化创新驱动。

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把推动发展的动力加快转移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走绿色低碳、生态友好发展之路。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强消费拉动作用,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增强服务功能。

把不断完善和提升首都服务功能作为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走增强服务功能与发展服务产业有机融合之路,在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新发展和服务的新提升。

着力推进服务功能区建设,塑造世界一流的服务标准和环境,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增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功能,更好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分工。

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培育,持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优化空间布局。

坚持分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把优化区域功能配置、完善空间布局形态作为重要支撑,切实提高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着力优化、疏解中心城功能,促进旧城保护与发展。

加快推进新城功能完善和新区发展,更加注重薄弱地区发展提升,加快城市空间格局由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塑造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战略发展格局。

  ——提升城市管理。

坚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把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把人口、交通、环境和社会公共服务作为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使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加强城市战略资源管理,统筹常态与应急、供给与排放、地上与地下、城区与郊区,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使城市的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推动成果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市民高质量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更加注重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和运行调节机制完善,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稳定与不断进步。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按照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杆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面的要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形成,服务业占比达到78%以上,“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居民收入较快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市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全市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提高,林木绿化率提高到57%。

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

万元GDP能耗、万元GDP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

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零增长、污水全处理。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社会保障卡覆盖所有保障人群。

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更加完善。

人口调控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深入,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首都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优势充分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与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成为国际社会重大活动的重要目标地和国际一流的旅游中心城市。

  表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目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8

预期性

2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8

预期性

3

最终消费率(%)

60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9

预期性

社会发展

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年均增速(%)

8

预期性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预期性

7

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8

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

98

约束性

9

全市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预期性

10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

>[38]

约束性

11

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

>98

约束性

12

药品抽验合格率(%)

≥98

约束性

创新发展

13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5.5

预期性

14

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8

预期性

15

年技术交易额(亿元)

1800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6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达到国家要求]

约束性

1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低(%)

[15]

约束性

18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国家要求]

约束性

19

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

80

约束性

20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减少(%)

[达到国家要求]

约束性

21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50

预期性

22

再生水利用率(%)

75

约束性

23

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55

约束性

24

全市林木绿化率(%)

57

约束性

25

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2205

约束性

注: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篇创新驱动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首都应对人口资源环境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

“十二五”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变革、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不断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要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分工中占领高端、争取主动,必须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统筹服务好、调动好各类资源要素,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第一章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全面实施“科技北京”战略,全力以赴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用好用足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切实发挥其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着力加强创新制度安排,着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持续推进竞争力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

一、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

  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加强央地合作、校企合作、军民合作、内外合作,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目标,集成和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高效有力的首都创新资源平台,提升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完善创新支持与服务体系,强化支撑服务。

统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五年统筹5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开展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创新需求。

提升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服务。

完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服务,积极争取将更多的北京创新产品列入国家政府采购目录,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着力抓好政策先行先试工作,推进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更为有效地落实。

加强规划建设服务,促进创新资源合理布局,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有力支撑。

二、完善创新激励和支持机制

  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围绕人才、资本、技术等核心创新要素,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强化激励引导,形成激励创新、服务创新的机制和良好环境。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人才发展规划,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建设首都世界人才聚集高地。

注重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集中力量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落实“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在全球范围内招纳和吸引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

依托在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加强人才联合培养、融合发展。

完善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形成一批懂技术、善管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团队。

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和实行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吸引和激励。

深入开展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扩大股权激励试点范围,推进科研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试点。

逐步扩大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范围,提高间接经费列支比例上限。

加强人才服务,在户籍、出入境、医疗、保险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便利条件。

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

构建形成覆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支持境内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在京聚集和发展。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支持境内外个人和机构开展天使投资业务。

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发展。

实施高科技企业并购重组计划,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做强做大。

“十二五”时期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00家以上,在资本市场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中关村板块”。

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推进建立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

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规模,完善再担保机制,支持小额贷款机构发展,推动科技保险试点,完善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

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

从支持研发为主向支持研发与提供市场并重转变。

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相关制度,不断扩大采购比重和范围,五年采购总额超过300亿元。

积极探索建立非政府机构购买使用重大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机制,加快创新产品的社会化推广进程。

更加注重采用市场化的支持方式,从直接补贴、贷款贴息等投入为主,向支持发展创投基金、创投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转变,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完善企业创新鼓励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