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328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6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docx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OO九年七月

 

目录

前言1

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4

(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4

1、安徽省秸秆资源总量4

2、安徽省各地市秸秆资源潜力5

3、不同类型秸秆的各地市区产量6

4、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潜能效益11

(二)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13

1、秸秆还田13

2、秸秆栽培食用菌14

3、秸秆饲料化养畜15

4、秸秆能源化16

5、秸秆制造人造板17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8

1、秸秆还田的农机推广困难18

2、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困难19

3、秸杆栽培食用菌存在的问题20

4、秸秆饲料化养畜存在很多问题20

5、秸秆能源化存在的问题21

6、安徽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2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3

(一)指导思想23

(二)基本原则23

(三)发展目标24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25

(一)重点领域25

1、重点地区25

2、国道、省道沿线及小城市、乡镇周边地区25

3、全省其他地区25

(二)主要任务26

1、安徽省秸秆收集处理体系主要任务26

2、安徽省秸秆还田技术的主要任务26

3、安徽省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7

4、安徽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8

5、安徽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8

6、安徽省利用秸秆制造人造板技术的主要任务28

7、安徽省秸秆炭化、活化技术的主要任务29

四、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内容及布局30

(一)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0

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内容及布局30

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4

3、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8

4、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40

5、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42

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45

7、利用秸秆加工业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50

(二)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1

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1

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1

3、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4

4、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4

5、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5

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6

7、秸秆加工业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6

(三)实施步骤57

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项目实施步骤57

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0

3、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1

4、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2

5、秸秆食用菌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2

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3

7、秸秆加工业利用项目实施步骤63

(四)效益分析64

1、经济效益64

2、社会效益66

3、生态效益68

五、保障措施(包括秸秆综合利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69

(一)政策保障措施69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感69

2、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69

3、做好示范、重点引导、广泛推广70

4、健全法规,增强法制观念70

5、建立督查制度,加强督查和执法力度70

6、实行奖励激励政策71

(二)组织管理保障措施71

1、健全组织机构71

2、建立目标责任制72

3、落实部门责任72

4、提高认识,加强领导72

5、加强协调,形成合力73

6、资金管理保障措施73

(三)经济保障措施73

1、加大投入,加快发展73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74

3、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74

(四)技术保障措施75

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75

2、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75

3、技术指导,示范带动,扶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75

4、由重点地区逐步向面上推广76

附录一、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简介77

前言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

主要种植作物有:

小麦、玉米、芝麻、甘薯、大豆、烤烟、高梁、棉花、花生等。

(2)江淮丘陵农业区,耕地面积1554.4万亩,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

(3)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耕地156.8万亩,占全省耕地2.5%,林业用地1307.5万亩,占24.4%,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

(4)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17.2万,耕地1321.6万亩。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5)皖南山地林茶粮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自给水平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豆类和瓜菜薯类秸秆为主。

据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的总产量,秸秆与籽实产量比估算,2008年全省水稻秸秆资源约有1466.5万吨,小麦秸秆资源约1401.5万吨,玉米、高粱秸秆资源约384.4万吨,大麦、荞麦等其他谷物秸秆资源约4.8万吨,豆类作物秸秆资源约215.1万吨,薯类秸秆资源约60.6万吨;籽用油菜秸秆资源约420.8万吨,棉花秸秆资源约62.7万吨。

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资源。

长期以来,秸秆是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大牲畜饲料和有机肥料,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加上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沿海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

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措施;也是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紧张状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秸秆人造板、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等综合利用项目。

同时,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栽培食用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

但是,秸秆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综合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已成为可能,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良性生态环境的大势所趋。

根据安徽省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以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特别是根据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内容。

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推荐、选择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本规划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5年期间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建议,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逐步形成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彻底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据统计,全省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1亿多亩,产生秸秆约4011多万吨,目前有效利用率在50%左右。

还有5000万亩农作物产生的2000万吨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

农民为了抢抓农时,不得不焚烧。

因此,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的根本性措施。

1、安徽省秸秆资源总量

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豆类和瓜菜薯类秸秆为主。

据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的总产量,秸秆与籽实产量比估算,2008年全省水稻秸秆资源约有1466.5万吨,小麦秸秆资源约1401.5万吨,玉米、高粱秸秆资源约384.4万吨,大麦、荞麦等其他谷物秸秆资源约4.8万吨,豆类作物秸秆资源约215.1万吨,薯类秸秆资源约60.6万吨;籽用油菜秸秆资源约420.8万吨,棉花秸秆资源约62.7万吨。

可见安徽省的主要农作物秸秆以水稻、小麦秸秆最多,分别占总量的36.6%和34.9%,其次油菜和玉米分别占10.5%和9.6%,其后依次为豆类、棉花和薯类。

稻、麦、油三者占秸秆总量的82%左右,因此解决安徽省的秸秆问题主要是稻秸、麦秸和油菜秸。

安徽全省不同作物秸秆资源状况见图1。

图1:

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产量

2、安徽省各地市秸秆资源潜力

安徽各个地市秸秆资源分布状况与各个地市农作物种植状况有相关关系。

首先阜阳市地区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约有542.1万吨,其中以小麦秸秆为主,阜阳市的小麦秸秆资源也是全省小麦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次六安市、滁州市、亳州市和宿州市秸秆资源总量都达到400万吨以上,分别为494.12万吨、461.52万吨、458.23万吨、425.98万吨;再次是安庆市、巢湖市、蚌埠市和合肥市秸秆资源在400-200万吨之间,分别为327.48万吨、306.17万吨、275.85万吨和255.15万吨;宣城市、淮南市、淮北市和芜湖市秸秆资源在100-200万吨之间,分别为163.26万吨、138.62万吨、127.39万吨和103.76万吨;最后是池州市、马鞍山市、黄山市和铜陵市秸秆资源相对较少在100万吨以下,分别为88.00万吨、58.52万吨、42.50万吨和19.48万吨。

安徽全省17地市秸秆产量分布趋势见下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江北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江南地区秸秆资源偏少。

图2:

安徽17地市秸秆总产量分布趋势图

3、不同类型秸秆的各地市区产量

按照不同作物秸秆类型,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秸秆资源在不同地市区的分布情况如下:

图3是全省17个地市水稻秸秆产生量柱状图。

图3:

各地市区水稻秸秆产生量

由图3可以看出,水稻秸秆资源以六安市最为丰富,达到308.75万吨;其次是滁州市和安庆市分别为238.51万吨和234.75万吨;再次是巢湖市、合肥市和宣城市水稻秸秆资源分别为188.63万吨、143.13万吨和101.82万吨;其后依次为蚌埠市、芜湖市、淮南市、池州市、阜阳市、马鞍山市、黄山市和铜陵市分别为76.86万吨、72.70万吨、66.76万吨、61.82万吨、36.92万吨、35.31万吨、27.76万吨和12.64万吨;最后宿州市、亳州市和淮北市水稻秸秆资源相对较少,分别为6.44万吨、2.23万吨和0.34万吨。

图4是全省17个地市小麦秸秆产生量柱状图。

图4:

各地市区小麦秸秆产生量

由图4可以看出,小麦秸秆资源以阜阳市最为丰富,达到312.55万吨;其次是亳州市和宿州市分别为276.11万吨和237.19万吨;再次滁州市、蚌埠市和六安市小麦秸秆资源分别为148.49万吨、145.29万吨和111.07万吨;其后淮北市、淮南市、合肥市、巢湖市和宣城市小麦秸秆资源依次分别为82.10万吨、62.82万吨、31.23万吨、29.70万吨和25.01万吨;最后马鞍山市、安庆市、芜湖市、池州市、铜陵市和黄山市小麦秸秆资源依次分别为9.60万吨、8.25万吨、5.87万吨、1.56万吨、0.55万吨和0.06万吨。

图5:

各地市区油菜秸秆产生量

由图5可以看出,油菜秸秆资源以巢湖市最多,达到65.03万吨;其次合肥市和安庆市分别为63.86万吨和57.26万吨;六安市、滁州市、宣城市和芜湖市分别为48.73万吨、38.06万吨、24.42万吨和21.18万吨;再次是池州市、马鞍山市和阜阳市分别为17.05万吨、11.92万吨和11.76万吨;其后依次是黄山市、宿州市、亳州市、铜陵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在8.16-2.25万吨之间;最后是淮北市油菜秸秆资源较少为0.85万吨。

图6:

各地市区玉米秸秆产生量

由图6可以看出,玉米秸秆资源以宿州市和阜阳市较高达到111.01万吨和105.18万吨;其次亳州市、蚌埠市、淮北市、滁州市和六安市依次分别为94.05万吨、30.03万吨、23.86万吨、18.39万吨和10.97万吨;再次合肥市、安庆市、宣城市、淮南市、巢湖市和黄山市玉米秸秆在7.72-1.77万吨之间,依次为7.72万吨、4.07万吨、2.64万吨、2.42万吨、1.86万吨和1.77万吨;最后池州市、芜湖市、铜陵市和马鞍山市玉米秸秆资源相对稀缺,都在1万吨一下,在0.96万吨到0.35万吨之间。

图7:

各地市区豆类秸秆产生量

由图7可以看出,豆类秸秆资源亳州市最多为62.43万吨;其次阜阳市、宿州市和淮北市分别有51.13万吨、37.32万吨和18.22万吨的豆类秸秆资源;再次蚌埠市、六安市、滁州市、巢湖市、安庆市、合肥市、宣城市、淮南市、黄山市、池州市和芜湖市的豆类秸秆资源在1万吨到10万吨之间;最后马鞍山市和铜陵市的豆类秸秆资源都不到1万吨,在0.3万吨到0.4万吨之间。

图8:

各地市区棉花秸秆产生量

由图8可以看出。

棉花秸秆资源以安庆市最多,达到13.41万吨;其次巢湖市为10.85万吨;其后依次是宿州市、蚌埠市、亳州市、池州市、阜阳市、合肥市、宣城市、滁州市、六安市、芜湖市和淮北市棉花秸秆资源在7.36-1.08万吨之间;最后是铜陵市、马鞍山市、淮南市和黄山市棉花秸秆资源较少在1万吨以下,黄山市最少为0.06万吨。

图9:

各地市区薯类秸秆产生量

由图9可以看出,薯、类秸秆的地区分布与豆类秸秆分布区域大体一致。

阜阳市、宿州市薯类秸秆资源达到20万吨以上;亳州市薯类秸秆资源为13.13万吨;其次依次是滁州市、六安市、安庆市、巢湖市、宣城市、蚌埠市、黄山市、合肥市、淮南市和池州市薯类秸秆在9.30万吨到1.07万吨之间;最后淮北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薯类秸秆资源都不到1万吨。

总之,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水稻秸秆主要分布在江淮和沿江江南,占90%以上;小麦秸秆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占70%左右,其次是江淮之间;油菜、花生秸秆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玉米秸秆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豆类秸秆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和江淮之间。

4、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潜能效益

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以及氮、磷、钾、钙、镁、硫、硅等中、微量元素。

据专家分析,水稻秸秆中有机质为78.6%、氮为0.63%、磷为0.11%、钾为0.85%;豆秸含氮1.3%、含磷0.3%、含钾0.5%;豆米秸秆含氮0.5%、含磷1.4%、含钾0.19%,麦秸含氮0.5%、含磷0.2%、含钾0.16%。

从安徽省现有的秸秆产量计算,秸秆所含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30万吨尿素,50万吨过磷酸钙,35万吨氯化钾,相当于全省化肥年施用量的30%以上。

一般情况下,连续还田3年以上,可使小麦、玉米等增产5%~7%,水稻、油菜增产3%~5%。

秸秆过腹还田能提高秸秆的经济价值,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地处淮北平原腹地的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发展养牛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养牛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充分利用了秸秆,提高了秸秆的经济价值。

据涡阳县调查,用1000kg秸秆配以适量精料,能养一头黄牛,经济价值2000-3000元,秸秆转化增值数十倍。

目前三县秸秆过腹还田量约占秸秆资源量的三分之一,一些养牛大户集中的地方,玉米、花生、山芋等秸秆基本实现过腹还田。

全省各种秸秆过腹还田量600-700万吨。

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使手工作业的挖、摘、捆、运、铡、撒、翻等工序一次完成,生产效率提高40~120倍,争抢了农时,减少了工序,节省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成本仅为人工还田成本的1/4,每亩田增加成本5元左右。

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增产粮食10-15%,每亩节省肥料开支20元左右。

按2008年安徽省耕地面积413.7万hm2计算,若秸秆全部还田,则可节省肥料投入132.4亿元。

可见,秸秆还田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每年可使土壤有机质提高0.05%~0.07%,土壤氮磷钾分别提高1-5ppm,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保蓄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地力。

由此可见秸秆还田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容忽视。

同时,农作物秸秆还可用来饲养畜牧以饲料化利用;可以生产沼气、固化成型作为燃料、生物燃料发电、气化、干馏等能源化利用;可以利用生物转化用秸秆来栽培食用菌;可以将秸秆炭化或活化,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活性炭;另外秸秆还可以用来造纸、作为保温、包装材料、轻质板材等工业原料。

农作物秸秆的用途广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是培肥土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的重要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二)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据不完全调查,全省4000多万吨秸秆资源中,用作肥料进行还田的约有1000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的25%,用作饲料过腹还田约1000万吨,占25%,即秸秆实现还田的共计约占50%;用作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约800万吨,占20%;约有1000万吨被随意焚烧,200万吨被随意弃置,占30%。

这与我省的经济及农业发展现状有很大关系。

截止2008年底,全省秸秆粉碎还田机和秸秆捡拾打捆机不足10000台,全省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90225台,其中70%为50马力拖拉机,而与机械化秸秆收集联合作业配套的拖拉机需要60马力以上,配套作业动力明显不足。

由于缺少秸秆收集机械,秸秆便捷处理设施不配套,农民收集处理秸秆的难度大;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秸秆处理附价值小、经济性差、加工企业少而小、产业化程度低;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应用规模较小,尤其是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等因素,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再加上抢农时等问题,导致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现象严重。

目前安徽省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秸秆还田

主要包括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覆盖、堆沤还田。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主要是通过机械将秸秆粉碎后抛撒覆盖在地表,然后利用复式播种机直接播种,或再利用机械将粉碎后的碎秸秆和割茬一起深翻埋到土壤中去的一项综合机械化技术。

这项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而且争抢农时,同时又解决了秸秆出路,避免焚烧秸秆,减少环境污染。

机械化粉碎还田主要通过联合收割机作业实施。

由于秸秆机械化还田需增加收割成本,农户和机手均无积极性。

目前,我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率低于全国10%的水平。

堆沤还田要把农作物秸秆堆成垛,添加适量的家畜粪尿或污泥等,封堆自然发酵,制成有机肥。

秸秆覆盖还田主要是直接将秸秆铺在下茬作物行间。

目前,全省覆盖、堆沤还田仅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0%左右。

全省秸秆年还田面积约5000万亩(次),其中,直接还田面积在3500万亩左右,堆肥沤肥还田面积约1000万亩,覆盖还田面积约500万亩。

1999-2000年,安徽省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秸秆还田及利用技术丰收计划”项目,在涡阳、凤台、凤阳、砀山、萧县、蒙城和泾县七县共实施芒158万亩,主要实施小麦、水稻秸秆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及果树埋草等。

2007-2009年,在繁昌、绩溪、明光、霍邱、肥西五县(市)实施利用生物菌剂快速腐熟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有机质提升行动,面积50万亩。

2、秸秆栽培食用菌

利用秸秆作为培养料,生产平菇、姬菇、草菇、鸡腿菇、猫木耳等食用菌,废弃的基质物料再还田利用,不仅充分利用了作物秸秆,而且增加经济效益,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

近年来,我省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的势头较快,凤阳、繁昌、涡阳、界首、霍邱等县已具相当规模,出现许多专业户和专业村。

目前全省利用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品种主要是双孢菇、平菇、草菇、金针菇、鸡腿菇、白灵菇等六类,栽培面积1370万平方米,总产1.6亿公斤,产值3.7亿元。

消耗麦、稻、油菜作物秸秆18万吨,折合约60万亩作物秸秆。

(1)双孢菇利用作物秸秆情况:

去冬今春,全省双孢菇种植550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7公斤产量计,总产为3850万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产值1.15亿元;按每平方米用麦草或稻草25公斤计,累计耗草1.4亿公斤;按每亩小麦、水稻产秸秆300公斤计,可以消耗约47万亩作物秸秆。

目前南陵县列全省蘑菇种植产量之冠,计170万平方米,占全省35%,总产1200万公斤,产值约4000万元,消耗稻草约4200万公斤。

且目前每百斤稻草价格上升至10元,稻草在该县利用率达95%以上。

(2)平菇利用作物秸秆情况:

平菇栽培原料以棉籽壳为主,为节约成本,近年我省采用以麦秸、油菜秸甚至稻草作为辅料的新型栽培方式。

一般作物秸秆配合比例约占袋栽原料40%左右。

全省十七个大中城市郊区,现有栽培约800万平方米(约1.6亿袋),每平方米产量约15公斤,总产1.2亿公斤,产值2.2亿元。

若按每平方米耗秸秆5公斤计,累计消耗4000万公斤,折合约14万亩的作物秸秆。

(3)珍稀菇利用作物秸秆情况:

主要指草菇、金针菇、鸡腿菇、白灵菇。

全省现有栽培面积8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产量约10公斤,总产800万公斤。

按每公斤均价10元计,产值8000万元。

若按每平方米消耗稻草、麦秸或油菜秸30公斤计,作物秸秆总耗为2400万公斤,折合约8万亩粮田作物秸秆。

3、秸秆饲料化养畜

主要是利用麦草、玉米秸秆养牛、羊等。

目前,全省秸秆青贮、氨化总量分别达到982万吨和320.5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0%左右。

目前安徽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养畜过腹还田:

皖北地区以饲养牛羊为主,主要是通过利用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处理方式,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

目前采用上述方法,年消耗农作物秸秆约550万吨,秸秆饲用率30%以上;中心城市以饲养奶牛主,由于饲养量有限,只能消耗一定数量的作物秸秆。

(2)食用菌产业:

利用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作为培养料,生产平菇、姬菇、草菇、鸡腿菇、猫木耳等食用菌,食用菌收获后其基质营养丰富,优于秸秆,每年全省食用菌生产消耗作物秸秆60万吨左右,其菌糠主要用作肥料和新的培养基,部分用于饲喂畜禽。

(3)饲料工业:

全价配合饲料可以使用部分优质粗饲料,如:

山芋藤,花生秧和秕壳等,粗饲料经粉碎后按一定比例用于配合饲料生产,以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