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343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docx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

调整产业结构筑牢转型基础

——破解陕西产业结构不优难题研究

2017/6/128:

53:

00    陕西统计局 

近年来,随着陕西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我省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32.6%提高到2016年的42.2%,但是二产为主特别是重化工主导的局面仍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因此本文从破解产业结构不优角度入手,探寻陕西转型升级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和转型升级的途径,力求为我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提供参考。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存在着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在工业结构内部由轻纺工业占优势向重化工业占优势、重化工发展中又以原材料、采掘工业为主导转向以加工组装制造为主导、由制造初级产品逐步向以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占优势为主演进。

从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看,存在着由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源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演进的规律。

  

(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根据对大量发展史料的研究提出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该理论是一个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模型。

他把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分为五个必经的基本阶段。

包括:

传统社会、起飞准备、起飞阶段、趋于成熟和大众高消费阶段。

表1:

罗斯托对世界工业化过程划分的理论模型

  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很多学者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标准对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包括H.B.钱纳里等的基于人均GDP划分,该方法是从对经济结构整体变动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采用人均GDP的指标来衡量各个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方式,他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世界工业经济经历的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也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中又包含三个阶段:

初期、中期和后期;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

  除此之外,还有联合国基于制造业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的划分、按照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划分、按照城镇化率划分、按照主导产业技术含量划分等方法。

表2:

钱纳里等人按照不同指标划分的工业化阶段

表3:

基于制造业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对工业化阶段划分

注:

制造业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暂用工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代替。

  (三)我省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判断

  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方法繁多,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演变过程,笔者认为其评价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为了更全面的反映陕西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制造业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五个指标标准来综合判断目前陕西工业所处的阶段。

表4:

2011-2016年陕西工业化评价指标情况

  结论:

结合陕西“十二五”以来的经济数据,按人均GDP、三次产业占比、制造业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个标准,陕西工业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按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和城镇化率两个标准看,陕西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根据五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和陕西实际情况,综合判断目前陕西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工业化阶段。

  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基础

  

(一)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我省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自主创新为抓手,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全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增加至2016年的19165.39亿元,在全国的位次提升至第15位,实现了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大跨越,在西部地区的位次,从第3位提升至第2位,西部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持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为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省坚持提升优势骨干产业与培育新支柱产业并举,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农业看,果业已成为效益最好风险最小,竞争力最强的产业。

陕西苹果产量占全国1/4和世界1/6,成为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最大区域。

苹果汁和猕猴桃产量分别占世界1/3,樱桃、葡萄、梨、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从工业看,能源化工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拥有一批以大柳塔煤矿,中煤陕西、延长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

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支柱产业亮点纷呈,三星闪存芯片项目如期量产,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是全国最重要的航天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2016年全省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9.7%,高出能源工业19.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3.1%,同期能源工业则下降0.7%。

  从服务业看,2016年第三产业投资占比突破六成,达到65.9%。

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增加值增长8.7%,分别高于全省GDP和二产1.1和1.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达到2341家。

  (三)转型升级面临巨大政策机遇

  新常态下,我省转型升级面临着重大机遇:

  一是国家优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支持生态、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政策优惠。

  二是国家赋予我省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重大使命,陕西将积极承担国家现代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任务。

  三是国家扩大向西开放的机遇。

我省将以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为契机,彰显“一带一路”中心优势,带动全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四是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战略定位要求。

我省将努力建成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把关中地区建成国家推进丝路经济带国际合作发展重要战略基地。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更是助力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快速建成。

  五是我省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高端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完全有能力在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中发挥突出作用。

  三、产业结构难以突破的瓶颈

  近两年,我省经济虽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经济总量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既是发展环境所致,也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动力单一有关。

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落后于经济规模扩张水平,结构调整较全国有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全国要更为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一)服务业发展难以突破

  从生产总值构成看,陕西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10.3%下降至2016年的8.8%,由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农业自身的局限性,一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占比一直在50%左右,由2008年的52.8%下降到2016年的49%,高出全国水平9.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比虽然提高,由2008年的36.9%提升至2016年的42.2%,但是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由2008年的6个百分点扩大到9.4个百分点,同时低于广东(52.1%)9.9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至30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仅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表5:

2008年以来陕西及全国生产总值构成表(%)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变化看,2008年来,陕西第二产业一直为发展的主力,第三产业贡献率、拉动率并没有明显上升。

2015年二产贡献率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三产虽有回升,但依然低于全国6.1个百分点,尚未进入二产拉动向三产拉动转换阶段。

而自2010年起全国二产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三产贡献率呈上升趋势,最终形成二产、三产并驾齐驱的态势。

陕西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度偏低的情况依然存在,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相背离。

表6:

2008年以来陕西及全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变化情况表(%)

注:

三次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二)工业发展水平不高

  工业发展水平是对一个地区工业的规模和效益、工业发展的能力的综合评价。

本文从经济类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经济效益类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以及技术类指标(如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等)三类指标,借助因子分析,通过运算、处理,得出全国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排名,陕西省排名第19位,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

表7:

全国各地区工业综合因子得分

  (三)产业内部调整难度不减

  1、一产中农业比重过大,牧业比重偏低

  我省农林牧渔业发展较不均衡。

2015年,陕西农林牧渔业中农业总产值占比高达6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8%)14.1个百分点,牧业总产值占比仅为23.7%,低于全国水平(27.8%)4.1个百分点。

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占比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表8:

2015年陕西与全国农林牧渔业分行业产值比重(%)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投资动力不足

  轻重工业比重失调。

陕西工业内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

2011-2015年各年份,陕西重工业总产值占本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比重一直保持在78%以上,轻工业总产值占比与重工业占比差距在57%-63%之间波动。

表9:

2011-2015年陕西轻、重工业总产值占比情况(%)

  行业结构不优。

从工业分行业总产值占比来看,排位在前10名的多数为能源工业,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在六、七成左右。

传统工业占比大,新兴工业产业、信息技术、医药工程技术等技术附加值高、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产业、产品并没有在陕西工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

从能源化工内部结构看,陕西省开采类行业产值占比较高,2016年开采类工业产值占比达到45.7%,高于其他发达省份。

  区域发展分化。

一是从工业增加值占比看,2016年,陕北、关中、陕南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9.3%、57.5%、13.3%,三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占比悬殊:

关中占比高出陕北28.2个百分点、高出陕南44.2个百分点;陕北高出陕南16个百分点。

二是从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看,无论是新增还是成长型企业,关中均较陕北、陕南高。

三大区域间的工业经济发展过大的差距及企业数量的不均衡分布对陕西工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工业投资不足。

“十二五”以来,陕西工业投资持续下降,2014年工业投资增速降至一位数。

2016年,完成工业投资5585.43亿元,同比增长仅有1.1%,较2011年回落38.7个百分点。

其中,采矿业降幅最大,同比下降37.7%,较2011年回落78.9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增长1.7%,较2011年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下降44.7%、37.2%。

工业投资不足,影响新增企业个数、企业规模扩大等,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另一方面,过半高耗能行业投资加快。

六大高耗能行业中,除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其余四个行业投资均实现增长,且增速均快于2011年。

  3、三产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亟待提升

  从服务业增加值内部结构看,近年来我省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015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几大传统产业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45.8%。

而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业等新型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4.5%。

  从投资构成看,2015年房地产业占据重头,占服务业总投资的35.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总投资的4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业等仅占总投资的8.4%。

  从与全国的对比看,2015年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占比分别高于全国7.2个、2.1个和0.8个百分点。

但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发展相对较慢,占比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

表10:

2015年陕西服务业增加值及投资结构表(%)

  四、破解产业结构不优的路径选择

  在人均GDP跨越7000美元后,陕西经济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将是陕西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强;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由大变强;要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最终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一)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省农林牧渔业中,传统农业占比过高,同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以小规模、分散式土地承包经营为主,转型比其他产业基础更脆弱,困难更多,需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在新常态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就要把全省工业经济的着力点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上,通过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新材料产业、高技术制造业、3D打印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同时对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一是要充分发挥陕西科研单位和高校密集的优势,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而达到夯实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基础。

二是要通过加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让新技术落地陕西,加快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三要紧抓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新材料产业等行业的投资力度。

2016年,陕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5.9%,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低于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低于高技术服务业投资23.3个百分点,投资明显偏低,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等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的投资的力度,确保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是要推动能源产业升级,促工业“绿色”发展。

我省是能源大省,2016年,原煤、天然原油、天然气等产品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2位、第1位。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能源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目前,各地都在追求“小而全”,陕西也一样,工业在创造GDP的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技术含量低等,这既造成了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当下,要遵循“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原则,推进煤炭高产高效绿色开采,提高油气采收率,通过转变能源工业发展方式,坚持优煤、稳油、扩气,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实现能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循环利用,加强三大区域协同配合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进而推动能源产业升级,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三)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要按照创新驱动要求,支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考虑到我省省情,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应集中在:

一是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领先发展。

要进一步发挥美光、三星、英特尔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千亿元半导体产业集群和全球半导体产业基地。

以集成电路制造为核心,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封装测试业,支持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业。

以智能终端和北斗导航等应用为支撑,融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业。

二是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

高段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优势。

要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壮大装备制造规模,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向研发、品牌、服务等环节延伸,在生产方式上向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转变,重点推进航空产业、航天产业、高端输配电设备制造业、高档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业。

三是壮大汽车产业特别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我省汽车产业在装备制造业中规模第一,2016年产值达1159.9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24.3%,但配套水平低,产品中低端等问题依然明显。

要围绕强龙头、促配套,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中小型特色配套企业,提升整车规模和竞争力,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广,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效益。

四是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高端新材料。

五是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高水平、规模化发展。

加快实施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等产业工程。

六是加速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深度开发。

重点推进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四个主要领域。

  (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陕西作为科教文化大省,具有较大的教育、科技、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作为西部桥头堡、丝绸之路起点,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产业承接优势。

发挥好这些资源优势,是服务业升级发展的关键。

一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和旅游产业。

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企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加快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升级,提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业化水平。

二要努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依托国际港务区,完善空港、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

重点发展仓储运输、加工配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现代物流业,打造大型物流平台。

三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

要积极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融资租赁中心,扩大业务品种和规模,加快建设金融要素市场中心,推动市场服务多元化和业务创新;要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落到实处,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要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培育互联网金融、商业保理等新兴业态;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矿业金融、消费金融和商贸金融,推动金融产业化发展和创新发展。

  (五)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协调性

  一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注重用服务业改造传统制造业,通过推广“陕鼓服务”模式,支持企业由设备提供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变。

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积极向研发、设计服务上游扩展,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

二是延长工业行业产业链。

工业行业产业链向上拓展和向下延伸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工业产业发展需要,深化服务业专业化分工,促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互动,为现代制造业提供支撑,实现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

三是促进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利用陕西工业上的工程技术、装备、技术、设施等改造传统农业,采取企业化、机械化、自动化控制与管理方式,发展工厂化、集约化的高效农业;再就是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娱乐等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这既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