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856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x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探索建立市场主体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实现如期脱贫和逐步致富目标,按照《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千村千园(合作社)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1X号)和《X市农业局关于印发X市X年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农业发〔X〕2X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抓产业就是抓脱贫的导向,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造血”机能、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种植四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基地,壮大市场主体,延长产业链条,引导市场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分享收益,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循环发展。

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全程清洁化、产品安全优质化、产业发展效益化的发展目标,为实现全域有机奠定基础。

(二)坚持特色发展。

依托X县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四大主导产业扶持力度,建设专业村镇,培育产业基地、做强农业园区、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一村一品、数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域一业”特色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特色农业产业脱贫新模式。

(三)坚持主体全覆盖。

坚持园区、合作社覆盖全部行政村,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带动贫困户数量和效果作为衡量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标尺。

通过培育和扶持市场主体,吸纳贫困户土地入股、就业和参与发展,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精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探索“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

(四)坚持效益可持续。

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稳定脱贫,持续发展。

根据特色主导产业,确定可靠合作对象,建立互惠共赢合作方式,重点防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投融资平台,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精准扶贫产业,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

实现产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盈利、贫困户长期受益、财税增收“四赢”目标。

三、实施范围

以40个贫困村5113户贫困人口为重点,兼顾非贫困村;对贫困户发展有带动作用的扶贫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及其他新型市场主体。

X年重点突出脱贫的22个目标村,X年重点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目标任务

围绕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种植四大主导产业,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市级8个,新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12个、县级30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社50个、家庭农场(牧场、林场)50个、培育职业农民500人。

1.林果。

重点抓好科管提产出,加工提效益。

以核桃、板栗为主要品种,累计发展核桃15万亩、综合科管板栗10万亩,建成核桃重点镇8个、重点村10个,建成板栗重点镇5个、重点村8个,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25个,建成板栗、核桃加工生产线。

2.药菌。

重点抓工厂化提升集约水平,品牌促营销。

菌类以食用菌为主,年稳定发展食用菌1600万袋,其中工厂化制袋400—600万袋,建成食用菌重点镇3个、重点村10个,提升食用菌省级农业园区1家,培育食用菌省级龙头企业1家,建成食用菌市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各2个;药材以天麻为主,年种植天麻300万平方米,建成天麻重点镇3个、重点村10个,建成天麻加工生产线。

3.特色养殖。

重点抓林下显特色,适度规模出效益,疫病防控保健康。

年出栏猪牛羊7.5万头,家禽30万羽,肉类总产量4810吨、禽蛋产量642吨。

建成特色养殖重点镇7个、重点村9个,建成合兴养殖市级园区,X生态循环模式养猪示范场50个,培育生态猪专业村10个、建家庭牧场20个、养蜂合作社5个、繁殖大鲵种苗30万尾,新建标准化冷水鱼养殖水面2万平方米,年加工销售大鲵30吨、冷水鱼50吨,年提升市级水产园区1个,年培育市级生产园区1个。

4.有机种植。

重点抓魔芋基地扩规模,稻米杂粮广覆盖。

年新增种植魔芋面积0.3万亩,建成有机种植重点镇4个、重点村14个,新建初加工点5个、加工企业1个。

培育市级园区2个、县级园区6个,年种植加工有机稻米杂粮1万亩。

五、主要内容

(一)加强特色产业建设。

1.做大产业基地。

结合特色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整合相关涉农项目,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发展。

支持“一村一品”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村”和“专业镇”。

2.培育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领办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特色农业生产,投资农业园区,开办产品加工厂。

在每个主导产业选择2-3家基础好、潜力大、与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并优先申报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

3.加快品牌建设。

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品牌经营,支持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申报注册商标和名牌产品,每年至少有3个品牌列入省级名牌产品名录。

加快示范基地、专业村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每年认证产品不少于5个。

支持各企业、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产品源头追溯管理。

4.加强市场拓展。

加快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和市场拓展,抓好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发挥交易市场功能。

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在外开辟产业窗口,建产品直营店,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展销活动,促进产销有效对接。

积极推广“互联网+”电商模式,选择条件合适的镇村建立电商服务点,直接为当地农民提供电商服务,扩大农产品网上交易。

加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培养,引导农村人才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1.推行“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

围绕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种植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多种产业发展合作模式,延伸农户、基地、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产业发展链条,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紧密协作关系,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是订单保底型。

如绿宝、X合作社、滨海园区等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实行统一标准、分户经营、集中指导、严格质量、保底价回购产品。

二是入股分红型。

如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入股,年底按股分红。

三是合作经营型。

如秦南菌业、X牧业等公司,与农户签订多种形式的合作协议,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产业。

四是务工就业型。

如合兴、艾班卓等园区,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务工,使贫困群众就地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稳定增收。

2.探索推行“支部+X+贫困户”模式。

坚持分类施策、因村制宜,积极推动村级组织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一是支部+农业园区+贫困户。

依托农业园区,把贫困户纳入园区建设的产业链上,通过园区统一生产管理,形成各个园区以党支部为引领,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有效规避贫困户分散经营风险。

二是支部+合作社+贫困户。

采取党支部创办、领办等方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及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和市场资源,搭建合作平台,用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帮助贫困户找到长期稳定的致富路子,有效增强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是支部+生态旅游+贫困户。

依托辖区旅游资源,组织各镇旅游村党组织发挥支部主导作用,号召贫困户参予旅游事业发展,积极组织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等三产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

同时将旅游市场投放量倾斜于贫困户,以旅游为抓手,把贫困户的土特产进行打包投放到旅游市场,对贫困户的剩余劳动力与旅游企业签订用工合同,解决务工问题,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

四是支部+党员干部+贫困户。

以村(社区)为单位,以支部为纽带,认真落实连心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对口帮扶工作。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视野宽、思路多、信息广等优势,加强与贫困户的沟通联络,针对不同帮扶对象实施一户一策,采取政策上帮、思想上引、资金上扶、技能上教等措施,全方位、多形式为贫困户做好生产和生活上的服务,帮带贫困户脱贫致富。

3.推行“电商+”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运用“互联网+”,依托县域特色电商平台支撑,充分发挥以X为主的X南麓农林产品、特色资源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等配套体系的资源整合功能,加强以精准扶贫对象为重点的电商人才培育,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开办网店自主创业。

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网商经纪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与电商平台等,构建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就业,从而达到减贫脱贫效果。

六、扶持政策

1.加大财政扶持。

县财政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不少于X万元用于引导特色产业发展。

围绕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种植四大主导产业,落实配套政策,形成合力,放大资金聚合效应,大幅提升产能。

2.落实配套政策。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参与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市级及以上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配套,县交通部门配套修建生产道路,县农水科技部门配套生产用水设施,县电力部门配套电力设施,县通讯单位配套通讯网络。

同时,在农业设施用地、税收减免、加工设备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

3.金融保险支持。

县金融部门加大农业经营市场主体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优先支持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县政府将组建政策性金融扶持投资有限公司,把金融扶持政策优先用于产业精准扶贫。

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发展保险制度,减轻产业投资风险。

4.建立奖补机制。

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按照县脱贫办有关奖补文件执行。

各产业牵头单位要制定具体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扶持奖补办法并形成制度,对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建设、加工营销能力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产业帮扶带动等方面进行奖补,以奖代补提升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其中:

通过县级职业农民认定的,一次性奖补1000元;达到县级示范社的合作社且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的,一次性奖补1万元;通过县级园区认定且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的,一次性奖补10万元;通过市级园区认定且带动贫困户100户以上的,一次性奖补20万元;通过省级园区认定且带动贫困户150户以上的,一次性奖补50万元;新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一次性奖补2万元、5万元;新取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一次性奖补10万元;新取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补5万元;取得四大主导产业类食品加工QS认证的,一次性奖补10万元;通过电商平台,县内经营组织(职业农民)年线上销售我县农产品超过10万元以上的,按照线上当年交易额的3%进行奖补;出口我县农产品的县内经营组织,按照当年出口贸易额的5%进行奖补。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种植4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个产业有一名包抓县级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支专家队伍、一笔工作经费。

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研究、制定产业实施方案及扶持奖补办法,协调各相关单位,落实产业配套政策,合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各镇和重点村要着眼优势产业资源,成立组织机构,确定领导班子,充实具体人员,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强化工作责任。

各产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产业领导小组成员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到位。

各镇要围绕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种植四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的抓好产业园区、基地和能人大户。

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副镇长每年至少包抓1-2个产业园区或基地,各重点村每年至少抓5-10户能人大户,形成以点促面的工作格局。

各镇、各单位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科学谋划,全力推进。

同时,要围绕全县农业工作大局,认清抓产业的工作形势,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改进督查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3.加强宣传引导。

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通过全面、集中、有效的宣传,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的认识,让群众了解政策、吃透政策,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使各级干部知道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知道自己肩负的工作责任,全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4.加强科技服务。

加强与中国农科院、X师范大学、X大学、省微生物研究所、省水产研究所、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聘请一批行业专家,指导攻关X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依托技术和模式创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升级,提升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建立农技人员联系重点村、合作社、农业园区制度,鼓励技术人员投资参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加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力度,整合技术力量,发挥当地土专家作用,把技术培训指导推向田间、林下、圈舍、园区。

5.加强督查考核。

将产业发展和领导抓点工作纳入各镇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和脱贫攻坚专项考核范围,并作为追赶超越点评的重要内容。

各产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各领导小组要建立长效督查考核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实行月评比、季通报、半年考核。

同时,每季度深入各镇现场点评,连续2次点评靠后的,将追责问责。

各镇当年脱贫的村未完成县级农业园区、县级示范社建设任务的,县脱贫办将不组织脱贫验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