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253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doc.docx

石景山区初三综合练习二模doc

石景山区2019年初三综合练习(二模)

语文试卷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毕业在即,初三年级同学准备在校园网站中以“时光”为主题制作一个网页,作为留念。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共16分)

1.同学们在整理有关古代时间计量方法的资料时,遇到了有关字词的问题,请你帮助解决,完成

题。

(共4分)

我国古代曾实行“百刻制”,就是将一天划分为一百个等分。

自西汉起改用12时辰计时,唐代又将每个时辰分为初和正两个小区间,将一日划分为24个时段,与古埃及的24小时制有

之妙。

《周髀算经》一书中曾记载:

在夏代就创立了立杆测影的方法,用杆影的变化来计时。

最原始的天文仪器就是土圭,土圭可以根据物体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的变化来辨别方向、测定时间。

现在看来,古代人的计时方法比较粗略,由此测出的小时、分、秒也是不等长的。

然而不能否认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

古代人除了发明土圭等利用日影变化来计时的仪器外,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

发明了利用其它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来计时的仪器,如漏壶、水钟、机械钟、摆钟等。

随着计时仪器的不断改进,时间计量的精确度也在逐渐提高。

给加点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记载(zǎi)“长”字的第一笔是:

B.记载(zài)“长”字的第一笔是:

C.记载(zǎi)“长”字的第一笔是:

D.记载(zài)“长”字的第一笔是:

结合语境,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异曲同工②逐渐B.①不约而同②陆续

C.①异曲同工②陆续D.①不约而同②逐渐

2.为了增加网页的趣味性,特别设立了“小故事”板块,用以讲述与时间有关的趣事。

请你协助文学组同学,完成

–⑵题。

(共4分)

苏轼和同伴参加科考,半路上遇到暴雨,引发山洪,赶到考场时,已经开考,只好拼命叫门。

主考官严厉地说:

“考场哪允许迟到?

你们还是请便吧!

”在苏轼苦苦恳求下,主考官才勉强提出如果能对上“【甲】”这个对子,就考虑让他们参加考试。

同行几人,俱面有难色,唯独苏轼,略微想了一下,马上回应:

“【乙】”。

主考官觉得苏轼是肚子里有“墨水”的人,便把门打开,允许大家进去考试。

⑴在文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一项是(2分)

A.【甲】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乙】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

B.【甲】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乙】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

C.【甲】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乙】十里远道,九里香,八七六五渡船,四三年路,只二日,胜似一年

D.【甲】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乙】十里远道,九里香,八七六五渡船,四三年路,只二日,胜似一年

⑵简要分析结尾句中的“墨水”一词为何使用引号。

(2分)

答:

3.日前,位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突然遭遇大火,受损严重。

新闻组同学提供了下面这篇“岳阳楼与巴黎圣母院的对话”,希望引发大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

请你进行编辑,完成

题。

(共6分)

在巴黎圣母院还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岳阳楼。

他以为岳阳楼跟他差不多年纪,毕竟岳阳楼看起来巍峨壮观。

岳阳楼告诉他:

“前些年我着了一次大火,这会儿刚复活。

巴黎圣母院睁着圆圆的眼睛说:

“一定很疼吧?

岳阳楼喝口酒,目光越过千年,笑呵呵地说:

“没啥大事,你迟早也会经历的。

还是小孩子的巴黎圣母院打了个哆嗦。

少年的巴黎圣母院见到了国王出征埃及。

即将成年的时候,又见到对抗教廷的人们在他脚下集会。

巴黎圣母院问岳阳楼:

“还要经历多少这样的事?

我总觉得自己随时要被刀光剑影掀翻了。

岳阳楼淡定地说:

“你知道这些年里,我都经历了什么吗?

你那边国王出征的时候,我又被烧了。

后来天下大乱,乞丐和败兵在我脚下来去。

巴黎圣母院问:

“那你不怕吗?

岳阳楼笑着说:

“没事,习惯了。

我们注定要见证这些,你得抗住。

岳阳楼吟诵起《岳阳楼记》①,告诉巴黎圣母院:

“这是一位大才子的名作。

再后来,巴黎圣母院乐呵呵地来找岳阳楼说:

“也有大才子写《巴黎圣母院》②啦!

岳阳楼遥望着虎门的烟尘,挥挥手,没有心情聊天。

很快巴黎圣母院知道发生了什么——岳阳楼的朋友圆明园被法国人烧了,抢了。

巴黎圣母院非常惭愧,像给自己写书的大才子一样,跑到岳阳楼面前痛骂自己的子孙。

时如逝水,岳阳楼和巴黎圣母院终于走到今天。

巴黎圣母院遇到了一场大火。

疼还是疼的,只是看到人们的悲伤,他终究还有些欣慰。

岳阳楼问:

“你也着火了,感觉怎么样?

巴黎圣母院说:

“感觉不太好。

不过我知道,我会像你一样浴火重生,然后去见证更久远的时光。

首段画线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加以修改。

(2分)

修改: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内容,为文段①②两处作注释。

(2分)

①《岳阳楼记》是(朝代)(作家姓名)的代表作。

②《巴黎圣母院》是(国籍)(作家姓名)的代表作。

⑶同学们为这段文字拟写了下面四个标题,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历史的记忆B.伟大的悲剧

C.美丽的损毁D.文明的见证

4.书法组推荐了与时间有关的四幅书法作品。

请你进行排版编辑,完成⑴–⑵题。

(共2分)

【甲】

【乙】

【丙】

【丁】

⑴按照书体产生的时间先后,四幅作品中应排在最前面的一幅是(1分)

A.【甲】B.【乙】C.【丙】D.【丁】

⑵对四幅作品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1分)

A.【甲】行云流水、飘逸舒展的行书,错落有致,字体活泼又不东倒西歪。

B.【乙】字形扁阔、体势开张的隶书,在横平竖直之间尽显工稳端庄之美。

C.【丙】方中有圆、圆劲均匀的篆书,充满装饰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D.【丁】结构简省、笔意连绵、灵活自由的草书,收放之中彰显洒脱之美。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诗文积累(共3分)

5.默写。

(共3分)

城阙辅三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分)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1分)

⑶红旗半卷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1分)

(二)阅读下面诗词,完成6–8题。

(共6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结合诗歌阅读,完成

–⑵题。

(共2分)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

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1分)

A.《诗经•周南•关雎》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1分)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

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2分)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答:

8.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

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共7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乙】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

“捞笋!

”鼓枻⑧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天镜园》)

注:

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

⑥[轻舠]小船。

⑦[牙人]商人。

⑧[枻]船桨。

9.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更定矣”和“更有此人”的“更”同是“更加”的意思。

B.“人鸟声俱绝”和“字俱碧鲜”的“俱”同是“都”的意思。

C.“余拏一小舟”的“拏”和“鼓枻飞去”的“鼓”同是“划”的意思。

D.“类若乘空”的“若”和“形如象牙”的“如”同是“好像”的意思。

10.人们评价张岱的散文“笔墨淡,情却浓”。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一项是(2分)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理解:

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出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人顿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无限感慨。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的痴人。

理解:

此句借舟子之口直接点明“痴”字,坦露文人雅士独与天地往来的率性认真与傲岸情操。

C.高槐深竹,樾暗千层。

翻译:

高高的槐树,幽深的竹林,林荫层层叠叠。

理解:

此句中的“高”“深”“暗”生动细致地描摹了天镜园的美景,让人如临其境,心向往之。

D.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翻译:

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理解:

昔日的美景美味与今日的国破家亡形成了对比,令作者不禁对过去的奢靡享受深感惭愧。

11.【甲】【乙】两文皆出自《陶庵梦忆》,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看法。

(3分)

【链接材料】

《陶庵梦忆》为明朝散文家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

该书成书于明朝灭亡之后,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

一幕幕过往,让读者看到那个曾经生活闲适、性情潇洒、爱好广泛的风流天才,感受到他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追求。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4题。

(共7分)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时间像一个圆圈,世界上的事物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

“宙”的本意是指车轮。

可见古代中国人把时间看成是不断运转的舟车之轮,认为昼夜、月份、四时、岁序都是循环往复变化的,60年完成一个大循环,然后周而复始,启动下一个循环。

同时,人们又通过直觉体验,将时间看成单向延伸的直线,强调时间一往无前、去而不返,意识到生命的短暂。

孔子云:

“”曹操感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陶渊明劝慰世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颜真卿警告年轻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人们或通过“赢得生前身后名”,求得生命价值在人间的不朽与永驻;或通过躲入世俗之外的深山,悉心体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快慰,以内心世界的充盈弥补自然时间的窘迫;或通过“调素琴,阅金经”,求得精神维度的拓展,获得时间占有感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的并存,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时间观念。

【材料二】

时间取向是不同文化对时间所采取的不同价值观。

受儒家传统思想和农耕经济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在时间取向上更倾向于过去取向。

人们对过去怀有强烈的崇敬之情,认为总结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教训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对未来却不抱有太多的兴趣,因为人们认为未来的事情早已注定,只能接受,无法预知。

以史为鉴,博古通今,追本溯源,这些无疑与过去息息相关。

民间俗语中的“老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饭要多”“祖宗之法不可变”等传统思想观念也都是过去时间取向的体现。

而西方文化更崇尚将来的时间取向。

古希腊人认为时间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强调时间无始无终,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因而历史与传统的观念并不深入人心。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不具备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很少崇拜祖宗,很少回顾过去,更加关注未来,常常会推翻前人所创立的理论与思想。

各文化群体所形成的时间观念都有其社会及文化的渊源,无分高下优劣。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对于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要给予认可和尊重,不应将本民族文化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标准,唯我独尊,对其他文化产生排斥心理。

应在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突破自身的局限,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增进理解和交融。

【材料三】

目前人们的寿命平均在80岁左右,那么一个15岁的少年有多少可用的时间呢?

据科学统计,人一生睡觉的时间大概24年,吃饭的时间大概6年,花在路上的时间大概6年,看病的时间大概6年,等车的时间大概5年。

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代表10岁,减去上述的时间以及已经过去的15年,剩下的就是他可利用的时间(如下图)。

12.结合上下文,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入《论语》名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东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2分)

答:

14.结合三则材料中的信息,说说当今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时间观念。

(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共9分)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

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

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

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

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

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梁思成、林徽因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

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

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

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

他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地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难以想象梁思成这样的人面对每一个新的发现,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

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

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①,一尊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

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

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为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

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他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筑者的表现。

”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

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学问。

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

免遭轰炸所作出的努力。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兴奋。

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

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日本的一些城市,对于梁思成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

在最近一篇描写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的报告文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录:

在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递交一份奈良古建筑的图纸。

面对那位不免感到有些困惑不解的美国军官,梁思成说了这样一番话:

“要是我从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和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

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我不清楚报告文学的作者如何了解到这番对话的内容,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

但是,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象。

我相信它是真的。

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

梁思成的建议受到了美军的高度重视,保护奈良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

战争之后,在大轰炸中幸免于难的奈良,因其众多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名城。

在奈良获此命名三十周年的那天,《朝日新闻》

特此刊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梁思成当年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周恩来描述可能会消失的北京古都景象。

也开始明白,当他谈到北京城墙时,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诉说:

“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

它不只是为防御而堆积的砖堆,而是一圈与北京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

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它轩昂的外象,或它历尽风雨,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

五十年代,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

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被误解,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

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

(节选自《收获》,1995年第5期,有删改)

注:

[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奈良]日本名城,公元710-784年间为日本首都,当时建筑仿照中国唐朝长安。

[《朝日新闻》]日本的一家著名报纸。

15.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点?

(3分)

答:

16.文章开篇写“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17.作者没有亲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因此用“我很自然地想到……”“我想到了……”的口吻叙述,甚至说关于奈良城的对话“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但读者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它是真的”。

这是什么缘故?

(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0题。

(共7分)

2018年,我们告别了很多曾经熟悉的人——饶宗颐、霍金、李敖、洛夫、盛中国、单田芳、金庸、斯坦·李、程开甲、二月河……我们都曾经为他们哀悼过,时而还感慨:

一个时代结束了。

这种感慨在朋友圈里如此密集,以至于有人说:

2018年,时代结束了太多次。

但只要我们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一个事实:

我们并不是在告别谁,我们是在告别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习惯,这个世界抽换掉一些我们喜欢的、熟悉的东西。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时间的朋友,但是,你问没问过自己:

我想和时间做朋友,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我们先来看,什么人肯定和时间做不成朋友。

这两年,很多人抱怨抖音①是个时间黑洞,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吃掉了。

当然了,作为一个几千名工程师开发的工具,抖音的目的就是吸引你的眼球、占用你的时间。

在算法②的力量下,不管你内心有多少种隐秘的欲望,它都能测试出来,并诱惑你去满足它。

你哪里是被抖音耗尽了时间,你是把自己的欲望放出了瓶子,又收不回来。

时间碎片化了,你也把自己碎片化了。

那时间怎么和你做朋友呢?

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长期主义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决不中断,持续地不被诱惑。

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行动的信号再微弱,只要一旦被识别出来,长期主义就能把它放大。

你心中可能有一个疑问:

不是说“时间会磨损一切”吗?

时间怎么可能成为一个信号的放大器呢?

2018年2月20日,亚马逊的贝索斯公开发布了一条消息,宣布自己参与投资的万年钟开始建造。

这座钟建在美国西部得克萨斯州的群山中。

这座钟,每一年秒针跳一格,每一百年分针动一次,每一千年有一只报时鸟出来报时,整个钟的设计寿命是一万年。

你会说,这有啥用呢?

等这只钟的分针第一次挪动,我们这批人即使有百岁人生,也都不在了。

人生不过百年,千年尺度上的事太虚无了。

但是,你还真别这么看!

其实,在中国西部甘肃省的群山中,就有这么一个万年钟,已经走了1600多年,很多人都看过。

1600年前,有一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来到敦煌。

在一座山脚下停下来休息时,夕阳照在对面的三危山上,刹那间金光万道。

他被眼前的情景极大地感染了,便决定留下来,请人在山上开凿石窟,用以修行。

这是敦煌的第一座石窟,这是这座万年钟走出的第一格。

此后,这座钟就走起来了,走了一千多年,无数后继者效仿乐尊的模式,继续开凿石窟,雕塑佛像,绘制壁画。

当地人管这里叫千佛洞,全世界都知道这里是中华艺术瑰宝、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当我们说莫高窟是中华艺术瑰宝的时候,你不觉得奇怪吗?

莫高窟那些传世作品的创造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