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384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完整打印版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按排:

2课时

    

    1、在天晴了的时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善导

    

(一)、导入新课

    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2.读课题,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自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

要求: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

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二、精讲

 1、学生再读课文

指名朗读,纠正。

要求读通顺。

  2、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三、巧练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

1、在天晴了的时候

炫垢饰赤皱

     1、在天晴了的时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善导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

(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

   

(二)、交待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1、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2、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3、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

说一说。

   二、精讲

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三、巧练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板书:

1、在天晴了的时候

出去走走留心观察

2、三月的原野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月的原野上景物的特点。

    3.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北国三月景物的特点。

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关键:

以读问主,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从中感悟景物的特点,研读中领会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2、三月的原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小组内呢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生字新词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善导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

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

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二、精讲

1、学习生字、新词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3.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4.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三、巧练

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板书:

2、三月的原野

胀籽鸦粪觅巷坎

2、三月的原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月的原野上景物的特点。

    2.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

    3.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4.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北国三月景物的特点。

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善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

(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二、精讲

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

‘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

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交流。

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

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

小草、蒲公英;有颜色:

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三、巧练

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

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

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

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板书:

2、三月的原野

北国的春天植物、动物、天气……生机勃勃

2、三月的原野(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3.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关键:

以读问主,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从中感悟景物的特点,研读中领会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

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

好一派生机呀!

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春》。

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

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3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3古诗二首(清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清明》,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描述《清明》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2、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善导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

(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

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

(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二、精讲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

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

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

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

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三、巧练

  1.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2.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解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景:

雨纷纷

    知作者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

欲断魂

    释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情:

怅然若失

    懂诗意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诗味

3古诗二首(惠崇春江晓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惠崇春江晓景》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善导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 二)、复习学法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

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

芦苇的嫩芽。

    河豚:

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二、精讲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

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三、巧练

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板书:

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开放

鸭子戏水

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萎蒿满地

芦苇发芽

选读一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选读一昆明的雨(第一课时)

一、善导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

   (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1、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精讲

    1.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2.学生自由练读。

    3.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4.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

   5.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6、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三、巧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读一昆明的雨(第二课时)

一、善导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二、精讲

(一)、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三、巧练

1、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语文乐园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语海拾贝”的教学。

(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自主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体会“金钥匙”中句子表达的效果,习作时写出景物的特点。

4、多品读优秀的语句和文章,并进行借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强调部分发音要点。

“胀”是卷舌音,也是后鼻音;“寻”不能读成“xuán”。

集体读词语。

教师:

出示要求写一写的词语,全班一起读一读。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这些词语在书写上的注意点。

指名反馈,教师强调。

形近字的区别:

“幸”和“辛”、“棉”和“绵”。

书写注意点:

“耀”字“光”的竖弯钩要写成竖提;“乌”字不能多一点,“豚”的右边不能多一点。

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

集体欣赏、评议。

二、金钥匙

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教师指名反馈:

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云在天上慢慢地飘,在绿色的山林上,它暗绿的影子,也在缓缓移动)

教师:

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天晴后的云描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呢?

(观察仔细)

教师小结:

是呀,观察仔细,用心创作,就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

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集体反馈,教师追问:

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地引导)

教师小结:

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不仅能看到事物的特点,还能发现事物微妙的变化。

有了对事物直观、具体的认识,我们就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语文故事

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教师导读:

杜牧的《清明》诗写得轻巧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广为传诵,便有了《趣改清明诗》的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

指名反馈:

人们把古诗《清明》改成什么样子呢?

(学生反馈,教师出示)

指导学生读好修改后的诗。

引导学生观察修改的诗和原诗的区别。

(字数不同,有的标点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

那么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相同吗?

我们一起来理解改后的诗的意思和意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理解。

集体反馈。

教师小结:

文中改后的诗意思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流露出来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心境就有所不同了。

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几则后人修改的《清明》。

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

“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化了一下形式,将《清明》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

清明时节布景:

雨纷纷地点:

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

杏花村!

10、教师小结: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像这样有趣的改变还有很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找一找这样的趣事。

四、自主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师导:

同学们,本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色彩缤纷的春天。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写的也是春天游双龙洞的见闻。

它是一篇游记,和我们学过的写景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

(2)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双龙洞的?

(3)小组内讨论:

作者介绍了双龙洞的哪些?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画出描写春光的语句。

“上上开满了映山红和油桐,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上上的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2)教师: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四月浓浓的春意?

(学生反馈: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和油桐,树木抽出新绿)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4)教师:

这些春天的景色是作者在路上看到的。

到了金华的双龙洞,只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指名反馈)

入山洞口外洞乘船进内洞内洞

小组探究,深入感悟。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短文,完成表格。

(2)集体反馈。

地点

景物

特点

入山

洞口

外洞

乘船进内洞

内洞

(3)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同学们,春天的景色优美,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还应该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就像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就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及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超市里要求写一写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乐园一(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写好本单元的习作,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具准备:

搜集写景的优秀习作或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