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406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民族理论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习题.docx

《民族理论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族理论习题.docx

民族理论习题

讨论

1: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

讨论

2: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答:

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简述中提出: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三、斯大林基于欧洲和俄国众多民族及其存在发展为基础概况的民族四特征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外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现阶段提出的关于民族六特征理论、继承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定义中“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两特征,同时明确提出了民族还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的共同特征,并强调了宗教在有些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讨论

3: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1、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1)什么是民族同化?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民族组合?

 (4)什么是民族融合?

 (5)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

 

(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

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

 

(2)民族组合中也许会以某一民族的特征为主要部分,再吸收其他民族的特征部分的内容,它毕竟与一民族完全同类化于其他民族的现象是有所区别的。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1)民族同化在民族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2)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

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特权的认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力量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3)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讨论

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

我国刑法第147条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

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那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

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

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

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如何尊重少数名族的风俗习惯

指的是各民族在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的总称。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是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流传下来的,它同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各民族的历史、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心理状态,反映各民族的不同特点。

由于各民族的特点和习俗是长期形成的,所以一经约定俗成,就具有传统的公共约束力,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人民,尊重民族平等,尊重民族感情。

在民族交往中,是否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是否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党和国家一贯实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把它作为一项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有明确规定: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这是受到法律保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