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409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紫砂壶名家.docx

近代紫砂壶名家

近代紫砂壶名家

黄玉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民国3年(1914)。

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澄聘请在家制壶。

黄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受到启发,便将这些艺术特色融化于制壶技艺之中,使之技艺精进。

所制茗壶,多圆式。

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

并创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层峦叠嶂,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清心悦目。

家极贫,晚年贫病交迫而亡。

所作《鱼化龙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汪宝根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鲍明亮清同治十一年(1872)-民国25年(1936),均陶名艺人,善捏制人物,动物陶塑,善配各色彩釉,以均青釉为最。

沈孝鹿民国年间制陶名艺人,有《八角茶具》问世。

胡耀庭暂无资料

谈尧坤当代紫砂陶刻名工。

与任淦庭同时代人。

能书画,善陶刻,刀法纯熟,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范林源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材质不一,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杯底镌铭「林源」印款。

这个林源何许人也?

据笔者考证,「林源」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

范林源(1887~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

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

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

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

范林源成家立业後,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

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

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

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

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

民国十年(1921年)以後,范林源开始自成一格,即专制紫砂杯子。

先帮「宜兴利用公司」做,然後帮「铁画轩」做。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後,范林源正式受聘於「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做为技工,替「吴德盛」专制紫砂杯。

此间,范林源所制紫砂杯严谨精致,或圆或菱,或塑或饰,型态各异。

「吴德盛」要配任何一种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来,而且做到与配套的壶具十分协调统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壶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们还以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吴德盛」做的。

三○年代中後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盖杯、套杯、盘杯、圆货、筋瓢货都做的端庄周正,产品长销不衰。

四○年代之後,范林源仍以制杯为生,在抗战艰难的岁月,他日夜赶制,还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

由於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挣扎着制作紫砂杯。

至夏,病逝於西望圩家中,享年60岁。

裴石民裴石民(1892年~1979年2月2日)原名裴庆云,又名裴德铭。

其幼时念过几年私塾,14岁拜大浦姐夫祖臣为师,学习制陶技术,22岁到利永陶品公司制作紫砂陶器其时已在紫砂陶业中崭露头角,上海的一些古董商和收藏纷纷邀请其制作紫砂陶器34岁时由张槐卿和江祖臣介绍到上海,制坯再到蜀山烧成后陈设于莫家橱窗,作品有<<悟奇治陶>>印,造型古意盎然,制作精细,颇为好友珍爱,因而为<<悟其壶>>。

其技艺闻名江南,并博得了”陈鸣远街道二”的雅号。

二年后又先后给几个古董商仿制紫砂古董,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回宜兴。

1940年,地蜀山大租房开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

极喜养猫、鸟、金鱼、松鼠、蟋蟀等小动物并以写生悟性,把物性可爱之情,移至紫砂文房清玩,如<<田螺水盂>>、<<九条艺桑菜盘>>、<<螃蟹荷菜盘>>、<<十件果品>>

施福生施福生(1921-1999年),又名馥森,宜兴蜀山北厂人。

天资聪慧,启蒙师傅是曾被聘在上海仿做古董的“叶德喜”。

1935年与朱可心等为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校担任实习技师。

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为建厂七人小组成员之一。

长期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产品质量检验直至离休。

善制鱼化龙壶、大型松鼠葡萄咖啡壶等高极紫砂茶具。

与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等老艺人知交甚厚。

程寿珍号冰心道人。

清咸丰八年(1858)-民国18年(1929),擅长制作掇球,仿古壶等。

所制掇球壶身与壶盖犹如大小双球垒叠,周正完美,浑朴丰润,口盖紧密,曾于民国21年(1932)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优奖。

汪宝洲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戈根大清光绪六年(1880)-民国26年(1937),擅长制各种盂,花绿缸等工艺陈设陶瓷,善绘画、雕刻和堆花,首创抽角四方、抽角六方式样。

并是宜兴建筑琉璃瓦第一位名艺人。

冯桂林民国初制陶名艺人

范占暂无资料

范泽林当代紫砂陶刻名工。

与任淦庭同时代人。

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从范泽林学过陶刻。

吴纯耿吴纯耿(1916~),原名顺根,宜兴蜀山人,曾用艺名吴澹、亨衡,为民国期间较有名的艺人之一。

吴纯耿生於制壶家庭,由於家贫,10岁起即随父吴桂生学艺,并一直随父做下手。

三○年代中期起,吴纯耿技艺逐渐趋於成熟,并以《覆葵(合菱)壶》的创制成功而成为利用公司的订坯户,并一度进入「省宜陶职校」受聘为技工工作,为工场学员作成型示范,为「宜陶职校」订货制壶。

这时候所用印款均为「顺根」。

抗战爆发之後,窑场开始衰落,吴纯耿的技艺却渐入佳境。

进入四○年代中叶,吴纯耿为潜洛窑户老板朱培鑫所聘用,并接受朱培鑫的建议,开始使用「吴澹」艺名,有时单用,有时与「顺根」合用。

所制《合菱》、《葵掇》以线条顺畅,工整严谨,均匀协调而为时人所喜欢。

不久,吴纯耿受聘於「宜兴立信陶器行」,并成为「宜兴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师。

吴纯耿的技艺发挥更为出色,是他制壶生涯中的高峰期。

「立信」老板许立生,字开元,宜兴川埠潜洛人,细货老板,专门经营高档茶具,陶器店设在宜兴城中,规模较大,喜爱茶壶,且喜收藏茶壶。

「立信」所订制着名艺人冯桂林的壶用「卷翁」印款,所订制吴纯耿的壶用「亨衡」印款。

许立生并提议吴纯耿的「顺根」二字改为「纯耿」。

其後所制茶壶上逐以「吴纯耿」替代「吴顺根」,「亨衡」替代「吴澹」。

此段时间,吴纯耿所制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盘壶》、《大掇壶》、《六方菱壶》等比较讲究,形制端正大方,精工细作,气度饱满,是吴纯耿一生中制壶的最佳时期。

五○年代之後,吴纯耿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继续以制壶为业,但制技却较为一般,从高峰期开始衰退。

至七○年代,吴纯耿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现仍住蜀山西街老家内。

王寅春(1897年1月13日-1977年4月11日)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川埠上袁村。

13岁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开始求艺生涯。

三年满师后,帮窑户制坯当客师,24岁后在家自产自销紫砂壶。

因手艺好,上海客户纷纷定货,并赠“阳羡惜阴室王”印款盖于壶底,名染沪上。

后由宜兴蜀山切玉圣手金石书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此章钤于壶底。

1934年宜兴吴德盛陶器店,订制300只花盆,外销日本,因工期仅为二个月,其率先采用紫砂模具挡坯成型,如期交货。

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接触明末清初的紫砂精品,反复揣摩,把握精神气质,成功复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陈小畦等名师的佳作。

1937年抗战时不惜抛弃日常生活用品,而珍藏制壶工具,为了生计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同时亦制作《洋桶壶》、《线圆壶》,销往泰国,《15头咖啡茶具》销往欧洲,并制作《96头满汉全席的紫砂餐具》,大大提高了紫砂陶艺声誉。

1954年提携幼子王小龙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与1960年两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其制陶既快又好,技艺精巧令人赞叹。

先后带徒50余人都是制壶快捷高手。

为人宽厚诚朴,乐于助人,爱徒如子,艺徒们对其尊如父辈,企业领导对其极为敬重。

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如《十三头咖啡茶具》、《五头梅花周盘茶具》、《玉笠壶》、《圆条壶》、《八方盅型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等。

著名京剧演员梁会超为得其《六方菱壶》曾三次慕名到厂,遂如愿。

江苏画院著名画家亚明设计了《亚明方壶》、《六瓣高瓜酒壶》由其制作,二位名家“迁得妙想”合作而成的佳品独具匠心,点土成金,是留世杰作。

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为满足同仁意愿,连续几十天,制作《牛盖洋桶壶》50余件,件件光泽和润,充满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视之如宝。

74岁时还创作了《裙花提梁壶》,与半浮雕于体,用冷金黄色段泥制成,造型俏丽,线条阴阳,合度流畅。

王寅春是位勤奋多产的名艺人,传世力作颇多,有《亚明方壶》、《六方菱花壶》、《梅花周盘》、《半菊壶》、《小梅花壶》、《六瓣高瓜酒具》、《铜锤方方》、《圆条茶具》、《汉群壶》、《高流京钟》等。

技艺风格独树一帜,方器选型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

一生为紫砂事业培养了大批技艺人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云根(1982年11月6日-1969年)又名吴芝莱,14岁向汪春荣(生义)学习制壶技艺,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

三年学成,其时清廷衰败,经济萧条,紫砂窑大不景气,常靠搬运泥坯和窑货为生。

1915年,由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介绍,去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技师,历时三年。

同行的有杨阿时、李宝珍。

此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木炭釉炉窑试验成二次烧成的炉均釉紫砂陶,取得满意的效果,成为近代宜兴陶业界向外省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

回家乡后,仍以制壶为业。

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两年后回宜兴。

1932年在江苏省立宜兴中学窑业科担任技师。

尔后推荐师弟朱可心进校联袂授艺,延至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止。

1954年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提升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其待人谦和大度,德艺俱佳。

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

宜兴紫砂厂成立,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工艺殿堂。

这时其“门墙桃李盛极一时”。

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

汪寅仙最早由他亲沐教泽,并推荐于师弟朱可心处学艺。

同辈中摒弃门户之见,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而师徒又十分和谐首开师徒间竞技比赛之先河。

1959年虽年事已高,但技艺不衰,为徒弟们作示范,逐一评讲,深受弟子们爱戴。

他长期从事学院的正规艺事教育,十分重视写生,尤其对竹的形态特别关注,为他制作竹段壶充实素材,丰富内涵,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教导徒弟制壶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方能融会贯通.

王石耕原名王长根,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

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

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

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

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

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

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陶艺家纷至沓来,踏破了紫砂厂的门槛。

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

这年春天,王石耕年届花甲,光荣退休。

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留在紫砂厂,步入他艺术创造的又一个春天。

那年他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制作了两把壶:

第一把为“石圆壶”;第二把为“蛋包提梁壶”。

这两把壶就像他少年从艺时的“处女作”,在他晚年的壶艺生涯中重又赢得声誉。

人们交口称赞,王石耕果然宝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

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

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这组作品在1985年江苏陶瓷新品评比中荣获金奖,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这套茶具古朴典雅,通体采用四方造型,朱泥拼砂,线条舒展流畅,以直线突出主题,纵横直线相间架的结构,取得直体平衡,“直中寓圆、圆中有直”,平衡中见变化。

另一套“五头贵方茶具”造型古朴,施艺严谨。

壶和杯均呈四方新斗型,采用回文图案装饰,通体雕以汉玉纹饰,技法精美。

嘴、、盖棱角分明。

他制的方货精品如“方钟”、“抽方”、“提梁六方”壶等都是轮廓周正、角线挺括,不失为“王派壶艺”的嫡传。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

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

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

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

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

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

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

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

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

气势磅礴,构思奇妙。

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俞国良(1874-1939)原籍无锡,作品精美雅致,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

严光芝清同治七年(1868)-民国16年(1927)又名严小罗子,制陶名艺人。

彭再生清同治五年(1866)-民国36年(1947)均陶名手,善制花盆、花瓶、鼓凳等器。

鲍六芝清光绪-民国年间贴花名手。

李宝珍清光绪至民国初年间人,为民初时期一紫砂名手,与当时陶艺家专供铁画轩素坏,所制壶朴实厚重,圆融不已,壶器流传多光货,如一[圆珠壶],典雅圆润,以一[宝珍]方印为款识。

邵宝琴(1906-1978年),宜兴蜀山人,15岁起跟随着名艺人俞国良学艺。

俞国良见邵宝琴殷勤老实,刻苦踏实,且虚心好学,便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於邵宝琴,使邵宝琴既打下紮实基本功,又学到一手制壶技艺。

艺成後,邵宝琴一直跟随俞国良做下手,一边学艺,一边继续提高,直至成家立业。

三○年代中期之後,邵宝琴以《狮球》、《木瓜》、《传炉》、《周盘》、《柿子》、《海棠》、《线圆》、《柿扁》、《掇球》等崭露头角。

俞国良亲自叫宜兴书法篆刻名家镌刻「锡山俞传」之印款,赠於邵宝琴,以资鼓励。

此段时期内,邵宝琴所用印款底款为「锡山俞传」,盖印为「宝琴」。

邵宝琴制壶用泥较为讲究,造型圆方,筋纹均有,体态灵秀,壶体一般以中型壶为主。

其《狮球》端正清盈,精工细作,棱角分明,匀称协调,为邵宝琴代表作之一。

其《周盘》、《线圆》、《木瓜》简练秀气,温润细腻,为「宜兴利用陶器公司」、「宜兴陈鼎和陶器厂」常订品种之一。

其《柿扁》、《海棠》、《扁腹》、《掇球》等壶稳重大方,线面流畅,均带有俞国良技艺的特点。

其《小四方传炉》小中见大,圆润精致,别具一格,而为时人所喜爱。

三○年代中後期为邵宝琴技艺最佳时期。

这亦与俞国良传、帮、带的显着作用分不开。

因邵宝琴所用印款为「锡山俞传」,曾有人误以为「邵宝琴」为「俞宝琴」,并散见於书籍刊物之中,以讹传讹,误传甚广,在此更正说明。

四○年代之後,邵宝琴在家中配合丈夫倪祥林制壶,并为倪祥林所订的壶加工制作。

其间也为「吉德昌」、「利永公司」、「毛顺兴」、「立新」等老板制壶。

此段时期所用印款以「宝琴」为主。

1955年底至1956年初,邵宝琴参加「蜀山陶业合作社」成为第二批社员。

1958年四月转为「宜兴紫砂工艺厂」职工,一直在成型车间制壶。

六○年代後期退休,至1985年逝世於蜀山,享年72岁。

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1996年6月3日原名景州,受艺友提议谓“艺海一景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

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瘦萍,”晚年受用"壶叟,老萍”。

少年就于蜀山东玻书院,随校长吕梅笙研修古文。

18岁时,因战事家道中落,遂承祖辈,随祖母邵氏陶从艺并博鉴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着自身的文学素质,初出之,才华露,就一手扎宝的制壶技艺,身于壶是家之列。

20岁左右,曾上海古不动声色商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

每遇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兴博器相比,就技艺有过之无不及。

1942年,窑场一片萧条,其甘于清贫,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以维持生计,一面专心研以充实自身。

曾一度在上海准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师,从泥土到成品,掌握了一整套陶瓷工艺知识,"曼唏陶艺”成为人们争相觅取的珍品。

1945年后,与上书家吴湖帆,江寒汀,唐,王仁辅来楚生交往茂甚密,经常切磋陶艺合作艺品,传世至今,珍如拱壁。

1948年,由江寒汀作书,吴湖帆写诗的<<石瓢壶>>,简洁明快,宜书宜画,讲究线条的流畅舒展,衡比例的谐调秀丽给人以整形象大方,便利,实用之感。

1954年10月,和紫砂从业人员一起组织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声的兴建筹建工作。

1956年,被授予工艺美术艺人号,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

同年兴来厂带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级的教授切磋交流互相学习,结为知友,共同完成<<提壁茶具>>报创作。

积极参兴紫砂成型注浆,辘车的布置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餐具及高档花盆。

1*60年,为提高紫砂技术,专家指导打样设计改进紫砂专用工具,练兵学艺,从而整个紫砂生产水平向精益进。

又访遍北京、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地博物馆,寻觅珍品,鉴定品评。

并与中国许多著名教授如高壮、冯先铭、孙文林、刘汝醴;书家传抱石、陈之佛、亚明;陶瓷科学家刘秉诚、李国祯等进行广泛的交友,为中国陶艺事业的发展积极奔走。

1975年起,为揭开紫砂文化之谜,多次配合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馆的专家教授,跑遍宜粉地区古窑址,开展发掘研究工作,对野羊角山宋代窑址进行认真考证。

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情况,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

吴云根一生勤劳纯朴,光明磊落,公私分明。

直到去世,未给子女们私下留存一件他个人的作品。

他的紫砂作品,构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

制作的《提把弧菱壶》、《双色竹段壶》、《大型竹提》、《传炉壶》、《线云壶》、《合菱壶》等,曾多次选定参加国内外陶艺大展,声誉远播。

创作设计的竹花盆、大长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双色柿子,还有《鱼罩壶》、《春宁壶》等在传统手法上颇具创意。

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表达主体,较多的用竹为题。

竹节为壶身挺拔刚劲,壶咀、壶把、钮、缀以小竹枝攀于壶体,由曲枝构成,辅以几片小竹叶,舒展有姿似风中飘动,疏密有致;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得体。

在制作处理手法上以竹节为主体的合理结构,以叶、茎、枝、芽为衬托,充分表现翠竹的神韵。

又如《柿子壶》是常见的造型,他采用多种手法制作,有宜于装饰铭文,且光润的四瓣茎纹柿子壶,也有重在表现柿子生态的翻盖柿子壶,光润内蕴,楚楚动人。

《传炉壶》敦厚朴实,《弧菱壶》方中富圆,圆中见方,他的作品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气。

范大生字绳武,号承甫。

清光绪元年(1875)-民国31年(1942)。

世居宜兴县丁蜀镇西望圩村。

民国初年,被利永陶器公司聘为技师。

民国五年又受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长童斐之聘,任该校陶业教师。

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制壶技艺精深,《大生壶》名噪一时,传世之作有《合棱》、《鱼化龙》、《合梅》、《一捆竹》、《仿古》、《掇球》等壶。

造型浑朴有致,色泽匀称,均为壶艺珍品。

精心创作的大型陶塑《雄鹰》曾获1935年英国伦敦艺术博览会金奖。

魏忠明清同治八年(1869)-民国11年(1922)首创均釉花盆制陶名艺人。

秦根林秦根三是他兄弟,清光绪-民国年间人,兄弟俩为制堆花大缸名手。

邵全章清宣统-民国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经耕当代紫砂陶刻名工。

与任淦庭同时代人。

善书画,精陶刻,刀法挺劲,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皆能鐫刻,技艺较全面。

蒋祥元(1868~1941年),世居宜兴川埠潜洛村,生於同治七年(1868年),卒於民国三十年(1941年),民间紫砂艺人。

蒋祥元十多岁即随父学艺,至18岁艺成。

先做些统货(亦称粗货),产品有茶壶亦有花盆,因这一时期潜洛村上紫砂壶界仿造古器之风盛行,经常有一些有实力的收藏家赶上门来订货制作。

蒋祥元凭着自己的大胆和智慧,接下来一批方器形制的茶壶款式的生意,并在订货试制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自己制作紫砂方器花盆时积累下来的经验,用泥片镶接法手工制成样品,得到客商的认同和承认。

经过二、三年制作,蒋祥元迷上了紫砂光货方器造型,并在四方的基础上逐步改制形器,在传统上加创新。

至光绪十五年(1890年)左右,有客商提出要蒋祥元仿制「陈鸣远」的方器作品(其实是仿冒打「鸣远」印,并无实样照仿),因只听其名,不见其实物,故蒋祥元用自刻的「铭远」长方印章款,造型有《四方桥顶》、《六方掇球》、《四方鹅蛋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等。

这一时期,亦有蒋祥元制的「龙印」、「花印」为底款的仿古方器茶壶外销海内外。

至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蜀山潘姓大窑户建立「阳羡紫砂陶业公司」,蒋祥元被聘至公司制作方器茗壶,所用款为公司统一镌刻的印章。

底款为「宜兴」款「边纹饰花印」,印为四方形,边饰为不规则花纹纹饰,上方右起往左为「宜兴」字样,下有花印标志,盖款用作者自己的印款。

蒋祥元所制茶壶均为这一模式,壶底印款「宜兴」款「边纹饰花印」,盖款为小长方章「祥元」。

盖款习惯钤在气孔的左边,这是蒋祥元盖印的独有习惯和标志之一,现为蒋氏後代收藏的《四方桥顶壶》便是蒋祥元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

此壶高8公分,宽15公分,口径5.5公分,材质紫砂。

桥梁顶两边抽凹,桥孔为圆形,壶身有印模装饰「鸿禧」两字。

壶重9两,不满1市斤,容水500西西,底款为「宜兴」款「边纹饰花印」,盖款为小长方章「祥元」。

民国二年,「上海铁画轩陶器店」创办,蒋祥元入股加入「铁画轩」,成为股东之一,所制紫砂茶壶均由上海铁画轩外销,仍以紫砂光货类方器造型为主。

民国二十年後,蒋祥元年纪渐大,逐渐退出紫砂业界,以延年养生为本,无日不上茶馆休闲,一日两次,天天如此。

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蒋祥元逝於宜兴川埠潜洛,终年73岁。

朱可心(1904年10月~1986年3月26日)朱长,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

”15岁时拜汪升义为师,与呈云根,汪宝根结为师友。

虚心好学,刻意求新,壶艺初芈\露锋芒,后经吴云根介绍,1927年被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党校聘为窑业技工,此间创作紫砂咖啡茶具。

1932年设计制作<<云龙鼎>>,高84公分,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荣获特级奖。

继有作品<<竹鼎>>在上海蓬莱市场展出,被宋庆龄以500英镑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