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本无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549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38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事事本无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事本无碍.docx

《事事本无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事本无碍.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事本无碍.docx

事事本无碍

 

心灵远眺丛书简介

聆听对形上界整体性的思考以及静观而来的智慧:

发展出重整身心的方法。

它跨越宗教的藩篱在人性上,为所有人开启更高的眼界、更广的心胸,提供具体的修养方法,愈合人心的隐痛,活出自由、平安而喜悦的生命来。

《事事本无碍》这本书,从天地万物原为一体,声息相关的角度,来看待充满分裂、冲突、对立、疏离的世界,特别是现代文明世界及备受文明洗礼却逾来逾于自然疏远,日益彷徨的现代人心。

正因为人划出自限,因而感到障碍重重;但人性的发展,却应是一段逐步自我开放,破除心障,以与真我,与他人,与天地合一的历程。

本书对所有有心于自我发展,人我交融,和自我超越的读者,应是一段充满崭新发现的阅读之旅。

人性发展到自我超越,物我相忘,乃至天人合一的阶段时,个别的“我”若仍活得积极,活得有意义,活得有情

有心,且能爱,能承担责任,是因为仍有个清楚的“我”。

天人虽合一,人我虽一体,却仍各具特色,犹如人体之手,足,躯干一样。

泯除界限,则特色无由彰显;人间种种有情,亦将顿显虚无。

针对这些批评,坎恩解释其“Bounbary”意指(Barrier):

意即并非强调界限的泯除,而是著眼于障碍的化解。

其实人性要臻于成全,最忌违的即是划地自限与故步自封;这点,读者诸君于捧读本书时,当能深受启发。

本书以《事事本无碍》定名,亦旨在揭示此意。

现在,就请接受我们的邀请,同赴一席丰富,深刻的心灵宴飨。

前言

此书首在反省那始终在人们心中作祟的疏离心态。

我们常把当下的生活经验,分解得支离破碎,还划定各种界限,不仅离间自我,也离间他人,甚至世界。

我们硬把自己的觉识分割为许多对立的范畴:

主体-客观,生命-死亡,心灵-身体,内在-外在,理性-本能……将他们孤立对峙起来,使得每个生活经验彼此否定,生命相互戕害。

这种冲突的后遗症,不论你用什么名词称呼它,总括一句,即是不快乐。

生活成了痛苦的渊薮,充满了冲突。

然而我们所经验到的种种冲突-矛盾,焦虑,痛苦,失望,都是自己在生活中妄设界限所造成的。

此书就是为了检讨我们如何制造界限,又该如何化解所作。

现代人面对自己的矛盾与冲突,常惶惶然,不如应向何方求助。

东方以及西方都提供了不少方法,从心理分析到禅,从万形心理学到超觉静坐,从存在主义到印度教义:

令人头痛的是,这么多的学派,常常互相抵触,他们不仅对痛苦的起因所见各异,故也开不出来不同的解药。

我们常会尴尬地发现,自己接受的两派心理学家或灵修导师,彼此相轻,水火不容。

因此,我希望提供一个融通的观点,将当前分歧而淆人眼目的学说整合起来。

我把各种心理治疗,心理复健以及人格成长的学说,归纳一个体系,称之为〔意识层次图〕它接纳并整合西方心理学及心理治疗学的三个基本层面:

自我的层面(包括认识,行为心理学以及佛洛依德的自我心理学):

人性的层面(例如生理心能学以及完形心理学):

超人格的层面(例如人格整合心理学,荣格的深度心理学以及一般神秘玄学)。

我们在自己生活中所设定的界限,如何限制了我们的意志,造成了分裂,矛盾,以至于冲突迭起。

我们的生活充斥著各种限制的疆界,形成种种意识断层。

当前的心理治疗法,则各自站在不同的层次上发言。

每种治疗法只企图解开意识内某一个界限或死结,我们只要对照一下不同的治疗法,不难追查出人们在意识内所划定的疆界,于是我们才能进一步找出化解这些障碍的方法。

向读者引荐当今促进心理成长及变化心灵的方法,从自我层次到人性层次,再到超人格层次,并指出融通之道。

我们还提供了一些练习,使读者能具体经验一下各种不同的心理方法。

第一章导论:

我是谁?

我渐渐意识到自我内的永恒生命,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永恒的生命,所有的人都是永恒不朽的。

我认识了宇宙的原则:

原来一切万物都共同为每一个个体以及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所有世界的基础建筑在爱上。

我知道,世上人类迟早都会寻到他们渴求的幸福。

我们平常醒时的意识,只不过是一环而已:

在它的四周环卫着的,乃是意识的潜在原型,笼罩在一层薄膜之下,那是个完全不同的境地。

我们的日常觉识好比一个平凡的岛屿,被一个浩翰无际,玄秘难测的意识海洋

所环绕着。

他的潮汐日以继夜地拍打着我们日常觉识的礁岸,直到某一刻,它顺其自然地越过了礁岸的阻隔而流入内地,我们那小小的意识岛屿,顿时淹没在一股广大而玄奥的(真知)之中。

这崭新的意识,虽玄密难测,却极其真实。

我被强烈的喜悦所攫获。

宇宙都静止下来,被那无可言喻的庄严景象所慑服。

无限的宇宙只是一个,如此慈爱而圆满……就在一股超然的喜悦及庄严里,一切尽在光明中。

我以心眼看到,整个宇宙永恒不止地从一种次序发展成另一种次序:

于是构成宇宙的原子,分子(我不知道它们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也跟着不断重新组合。

面对眼前这完美无缺的连锁,一切都各具其时,各得其所,多么快乐阿!

重重世界都交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整个宇宙一体的,不论它是圣是凡,这种庄严的觉悟境界,真令人叹为观止。

人的自

我意识原本超过狭义的身心范畴,可涵括整个宇宙。

巴克称这觉识为宇宙意识,回教徒称此为〔大我意识〕,正因它能与一切万物认同,所以为大。

本书则泛称这种以爱与宇宙整体相容的境界为〔一体意识〕。

〔大我意识〕,在基督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回教、犹太教中,都屡见不鲜。

各宗教又各自发展出一套诠释或神学,统称为〔长青哲学〕,成为宗教的精髓所在。

所有宗教的〔超然一体性〕,以及殊途同归的终极真理。

〔一体意识〕或是〔大我意识〕,原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础,我们却逐步地限制自我,舍弃我们的真理本性,为自己划出各种界限。

原本单纯一体的意识,渐渐发展出不同层次的功能,各具不同的自我意识以及不同的界限。

我们平素乃是透过这些层次,来探讨〔我是谁〕的问题。

〔我是谁〕的问题,从人类文明破晓之际,就开始骚扰人心,直到今日,它仍是人类最难作答的问题之一。

不妨先反问一下,当人们开始追问:

〔我是谁?

什么才是真我?

什么才是我的本来面目?

〕时,究竟内心在想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

〔我是谁?

〕而你诚心愿意给予一详细的答复时,你会作何反映?

你的脑子里起何变化?

你大概会据实陈述一番你的特质,不论好与坏,有价值或无价值,理性或诗意的,哲学性或宗教性的。

例如:

你也许会想:

〔我是个很特殊的人,具有某些潜能:

我相当仁慈,可是有时很凶暴;我有爱心,可是有时也蛮不友善的:

我是个父亲以及律师,我喜欢钓鱼及篮球……〕你可以滔滔不绝地列出一大串你的想法及感觉。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潜伏着某种相当原始的心理作用。

当你面对〔你是谁〕的问题时,某种想法会不由自主地跑出来。

就在你形容、解释、或者只是体会到自我时,你正在自己的经验领域中划分心理的界限,不论你意识到与否。

在界限内的,你感到是〔我〕,或称之为〔自我〕,界限以外的,你便感到那是〔非我〕。

换句话说,你的自我认识完全根据自己所设的界限。

你知道,你是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因为你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人类与椅子之间划出一道界限,且与人类认同。

你也许很高,而不是个矮子,于是你的心理又在高与矮之间划了一道界限,且将自己与高认同。

你不断觉出我是这,不是那,于是你又在这与那之间划分界限,将自己与这认同,而与那分开。

当你说〔我自己〕时,你是在〔你〕与〔非你〕之间划分界限。

你答复〔我是谁〕的问题时,你只是在描述界限以内的东西而已。

如果你感到这界限暧昧不明,便产生了所谓的身份不明的危机。

总之,〔你是谁?

〕不过是在问:

〔你的界限在何处?

〕而已。

〔我是谁〕的所有答案,都基于你如何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划分界限。

这界限常浮游不定,可不断重划。

个人可以重新划分内心的疆域,不断发现他以前想都没想过的新世界。

〔大我意识〕便是重划内心界限最独特的例子,因为这人的自我扩展到足以与整个宇宙认同的地步,不惜舍弃任何界限,因为他自认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已无内外之分,则界限便消失了!

本书就是反省这种〔大我意识〕或〔无限界〕的大觉。

先探讨一下人在自己心内划分界线的方式。

人们最常认定的界限,即是以自己的有机生命体外的那层皮肤为界,这种自我与非我的界限。

凡在这层皮肤内的,就是〔我〕:

外面的,则是〔非我〕。

皮肤外的东西,可以成为〔我的〕,却不是〔我〕。

例如〔我的〕车子,〔我的〕职业,〔我的〕房子,〔我的〕家庭;但他们决不是〔我〕,至少无法和我皮肤内的东西相提并论,所以皮肤界限可是人们所公认的我与非我的分界。

大多数人还会在自己有机生命整体内划定一种更重要的界限。

如果你对这种界限,尚有存疑,让我问你一下:

〔你觉得你就是这个身体吗?

还是你觉得你有一个身体?

〕大部分的人觉得他们有一个身体,和拥有一部车、一栋房子,没什么差别。

于是,身体好像不是〔我〕,只是〔我的〕。

一说是〔我的〕,它便被列入〔我〕与〔非

我〕的界限之外了。

人们通常只具体认同自己的有机生命的某一部分而已,他所认定为〔真〕的〔我〕的那一面,有时称为心识、心理,有时称为自我、人格、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的界限好像不能算是构成身心分离的主要原因:

但若由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划界的倾向具有极大的感染作用,从身心分立发展到二元思想,终于汇为西方文明基本的思想模式。

即使在本书中,我还是不得不用〔心理-学〕来称这研究人的整体行为的学问。

此名词充分显示出西方视人基本上只是心理而非身体的偏见,连圣方济都称他的身体为〔可怜的驴子兄弟〕。

我们大多数人确作此想:

我们只是驾驭着我们的身体,

就好像驾驭一匹驴子一般。

人竟然会在身体与心理上划分界限,真是匪夷所思,这决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随着年岁的成长,一个人的自我与非我的界限也愈来愈明显,他对自己的身体有种奇怪的感觉,不知应把它纳入自我的范畴,还是视它为陌生的外境才对。

何处才是它们的界限?

一方面,身体乃是快感的泉源:

性爱和佳肴的快感以及日落美景所带来的赏心悦目,都是透过身体而来。

另一方面,身体又是痛苦、折磨、疾病、绝症的温床。

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身体是快感的唯一来源,却又是与父母冲突,产生痛苦的导火线。

此外,身体好似专会制造废物、尿床、排便、喷嚏,搞得父母紧张不已。

小孩子实在不懂大人这么爱小题大做。

这一切都和身体有关,我们实在很难和它划清界限。

直到这孩子长大成人,他便开始与自己的驴子兄弟分手,尤其是在自我于非我的界限划定后,驴子兄弟自然被踢出外界,身体成了一座异域。

虽然不能说它和身外的世界一样生疏,但也亲切不到那去。

身心分立后,人们便一面倒地与心理认同。

他有时觉得自己活在脑袋里,脑壳下好似有个小人儿,在那发号施令。

可是身体却未必服从。

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常不把整个身体直接包括在内,只取有机生命整体中的一部分为自我。

他所认同的是脑子中的自我形象,以及与这形象相关的理性与情感活动,那才是他的〔自我〕,身体好似成了托油瓶而已。

由此我们找到了另一条人们常有的基本分界线。

当此人能跟自我或自我形象认同时,他便觉得找到了自己。

这种自我与非我的界限伸缩性很大,即使在自我的心理内,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种界限。

个人常为了某种理由,否定心理上的某一面,视它为非我。

这种现象,套句心理学的术语,他疏离了那一部分,或压抑它,或投射出

去。

总之,它有意将自我与非我的界限缩小到自我的某一种习性倾向。

我们称这更加狭隘的自我形象为〔角色〕。

当个人只认同心理的某种倾向时,其余的心理活动便被视为〔非我〕,成为生疏且令人生畏的异域。

他重新为自己的心灵划分界限,企图否定他不想要的那一部分,并踢出意识之外。

我们通常称这不想要的部分为阴影。

这是另一种显而易见的分界线。

我们只是客观之处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种种界限,并无意判定那一种界线较对或较真。

基于我们的兼容并蓄的立场,还有一种颇受当代人重视的界限,也是不可忽略的,即〔超人格〕的境界。

超人格,是指个人内心的超乎个人界限的某种认识,例如:

第六感这类知觉。

超心理学已接受各种超感觉活动,如心理感应、预知未来、推算前世、灵魂出窍、超人格经验、高峰经验等也一并列入。

它们有一共同点,就是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已超越了有机生命的皮肤界限以外了。

超人格经验与一体意识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两者仍不可混为一谈。

在一体意识内,个人是于无所不包的绝对整体认同,而超人格经验,虽已突破自己生命的皮肤界限,却未必能与绝对的整体认同。

从自我与非我的界限来看,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层次。

这不止是理论上的假设而已,我们可以由自身内观察到事实。

我们统称这些层次为意识界。

它是如此熟悉,却又极端奥妙。

不同层次的自我意识,如彩虹一般,构成一幅意识层次图。

这五种主要的层次在每个人身上虽有枝节上的出入,然而人类最基本的意识层次,大概尽括于此了。

我们将这主要的意识层次,排出一个次序来。

(见图一)图一列出自我与非我的主要界限以及相关的意识层次,不同的层次各具不同性质的界限,这些界限向下延伸,直到〔一体意识〕界,便消失了,因为在那终极境界,自我与非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人们对〔我是谁〕的不同认识,愈往表层上推,限定愈加狭隘。

在层次图的底部,人们体验到他与宇宙本是一体,他的自我不只是这个有机生命,而是整个宇宙造化。

在往上一层,个人虽未感到与万物同体,至少已能与自己的有机生命整合为一,他的自我意识便由宇宙整体缩小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体。

再往表格上推,他的自我意识更加狭窄了,只肯与他的有机生命的一部分,即心诚或自我认同。

到了最上端,他只能与心识的某一部分认同,而否定他所不想面对的心理活动,将他们掩埋在”阴影”中。

他所认同的那部分心识活动,我们称之为〔角色〕

从宇宙整体到部分宇宙,我们称之为〔有机生命体〕的层次:

由有机生命整体到部分生命体,我们称之为〔自我〕层次:

从自我到部分的自我,称之为〔角色〕层次。

这是我们的意识界的主要层次,层次愈浮浅便有愈多面的存在领域被个人推拒到自我之外,于是,在有机生命整体的层次上,外界环境成了异域,变成非我:

在角色层次上,不只是周遭环境,连他自身的某类心理活动,也都成了异域,变成非我。

每一层次,不止代表不同的自我意识,还产生了其类特性。

就以自我矛盾这最普通的心理现象为例,不同层次的自我,便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自我冲突。

分界线就是导火线,因为它立于两个敌对的领域之间。

例如,对有机生命层次的人而言,外界环境便成了他的潜在敌人,陌生的异域会威胁到他的生命及福祉:

至于处在自我层次中的人,不只是外界,连他自己的身体都成了陌生的异域,于是他的烦恼及冲突的性质便有所不同了。

自我的界限一改变,冲突的导火线也随之转移,甚至连他的身体最后也加入了敌人的阵容。

这导火线对角色层次的影响最明显而强烈了。

由于他在自己多元的心理活动间划分了界限,于是个人为了维系角色面子,不惜和他的环境、身体以及心理阴影交战,内忧外患使得生活永无宁日。

每个人都在心灵内划定界限,就好像在心灵内开辟战场。

个人的自我界限视宇宙的某一部分为自我,另一部分为非我,于是每个层次内都有不同部分的世界变成了敌对的非我,宇宙内多元化的生命现象成了陌路。

佛洛依德曾说:

陌生人就是敌人。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与不同的敌人暗暗交战,因为每个分界线都是战争的导火线。

套句心理学术语:

每个层次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病症。

 心理分析学以及大部分的传统心理疗法,都是为了愈合意识与潜意识的过度分裂,帮助人们正视自己全面的心理活动。

这种治疗法企图重新结合角色以及阴影,重建一个坚强健康的自我以及比较正确易于接受的个人形象。

总之它们企图重新组合一个人的心灵,帮助他在角色层次活出一个自我来。

人本论心理治疗.它是为了愈合自我及身体的分裂,重新组合身体与心理,成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

有些人也采用人本论心理学来开发人类的潜能。

此派心理学已逐渐在传统心理学的两大主流-心理分析与行为心理学-之外,蔚然汇为〔第三势力〕当一个人从〔自我〕局限的心理活动,扩展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时,此人才能自由运用被释放出来的充沛的生命潜力。

佛教之禅或印度的吠陀哲学,是为了愈合有机生命整体与外界尘埃的分裂,开展出一个能与整个宇宙认同的大我意识,迈向一体意识。

可在一体意识与有机生命整体意识之间,还有沟距,尚有待于〔超人格〕层次的重重超越,这一层次的对治法门,主要是为了促成〔超乎个人〕或〔集体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识。

有的甚至提到所谓的〔超人格的自我〕。

这虽与一体意识不尽相同,至少已超越了个人有机生命体的范畴。

属次层次的对质法门有;综合心理学、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瑜伽及超觉静坐等。

当今的心理学派及宗教玄学都是针对不同的层次而设的。

我们将两者对照,列表如下(见图二):

任何分析图表里所划分的层次,多多少少都会互相重叠渗透,它们的类别以及相称的治疗法不可能绝对的泾渭分明。

而且当我按照它们所对治的层次,予以分类时,是根据那方法在学理上或无形中可能达到的最深层次而定的。

每种层次的治疗法,大抵都能认可、接受比它浮浅的层次,却常否定比它更深邃的层次。

了解了这个层次图,便不难找出认识自我及成长突破的途径、他较易分辨目前的问题是由那一层次出来的,且知道应用相称治疗法来解决,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相称的成长方式。

成长是:

指个人的眼界在内在的深度或外在的广度上的扩展。

这正是意识层次图向下取向的意义。

向下深入一层,便表示他的心灵领域又扩大了一层。

成长就是重新分配、重新划界、重新组合。

是自我迈向更深、更广、更丰富之境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取其一半

我们生活的空间与方向都是相对的:

上下,内外,彼此,顶底,左右:

价值也是相对的:

好坏,生死,苦乐,上帝和魔鬼,自由与束缚。

社会价值或美感,也是相对的:

成败,美丑,强弱,智愚。

即使人类最高的抽象能力,也逃不过相对的领域,例如:

逻辑是分析对与错的问题:

认识论是研究实体

与表象的问题:

形上学着眼于存有的问题。

我们的世界好似由一堆对立性质所组成的。

我们早已视此为天经地义之事,可是如果我们严肃反省一下,便不难看出它的荒谬。

自然界好像丝毫不懂人类的相对世界,自然不会生出真蛙或假蛙,也不见合理的树或不合理的树,也没有对的海洋或错的海洋,也找不到有道德的山或无道德的山。

对大自然而言,没有所谓美丽的品种或丑恶的品种,它喜欢所有生命。

梭罗曾说过:

自然从不道歉的。

就是因为自然没有对错的观念,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失误”。

当然自然界中也有我们所谓的对比现象,如大蛙小蛙,大树小树,熟的橘子与不熟的橘子,可是对它们而言,这都不是问题,不致引发焦虑症来。

也有聪明的熊和愚笨的熊,可是他们豪不在意,你不会在熊的身上看到自卑感。

同样自然界中也有生死现象,却没有人类所怀的死亡恐惧。

一只老猫临死前不会恐惧不安,他只是平静地走到林中,蜷伏在一株树下平安地去世。

濒死的知更鸟仍会安稳地栖息在柳枝上,遥望着落日,当最后一线光明消失时,它便闭上眼睛,轻轻堕落到地上,这和人类面对死亡的心态多么不同!

自然界中也有苦乐的时刻,可它们好像不会为此而烦恼。

一只狗感到痛时,嚎叫不已,不痛时,就忘的一干二净它不会为未来的痛苦而担心,也不会记挂过去的痛苦,一切就是这么简单自然。

自然比我们想像的聪明的多,它的聪明超出我们的理解之上。

我们引以为傲的大脑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一个旷世的杰作可能出自蠢材之手吗?

根据创世纪的记载,人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自然界中的生态命名。

自然本来是没有姓名标签的,我们为了方便,加以分类命名,于是亚当便负起这个责任来,将自然界内复杂生态,分门别类:

”这群动物彼此相像,而且常和那群动物保持距离,我们称此群为狮子,那群为熊。

至于这一类嘛,是可以吃的,那一类不能吃的,我们就称这群为葡萄,那群叫石头吧!

为动植物命名的工作已经够烦了,亚当的任务却不仅于此,他的最大贡献乃是在于分门别类的过程中,他必须在脑子里抽象的将类似的动物组成一群,和其他不同的群类加一分别(除非每一种动物只有一只,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亚当必须培养起抽象能力,在脑子里,将狮子与其他动物分清楚,他才能认出不同的野兽,定出不同的名字来。

亚当的任务就是在脑子里抽象地划分界线。

他是第一个制图专家,为自然分界的始祖。

直到今日,我们的生活仍然忙着划界。

每个决定,每个行动,甚至每句话,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凭者这个界限结构而发的。

此处我所指的是广义的界限,而不只是我们强调的自我界限而已。

任何一个决定,不过是在选与不选之间加以分界:

你的某种欲望只是在痛快与不痛快之间加以分界,然后死命地追逐前者罢了。

当你坚持某种概念,不过是你认为对的与不对的观念之间加以分界。

我们的教育只是教我们如何分界,在何处分界,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分界线而已:

我们的法制体系也是在合法与违法之间分界:

战争则是在敌友之间分界:

伦理是为了彰明善恶的分界:

西方的医学更是清楚地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分界。

不论是身体琐事或终身大事,从小小的愿望到狂热的欲望,处处显出我们的生活原是划分界限的过程。

不论多么复杂或古怪的界线,归根结底,不外是区分内外二界而已。

譬如,我们划一个简单的圆圈,便可看出它所显示的内外二界:

你很清楚,在你画圆之前,内外二界根本不存在,相对的两边乃是界限所造成的,分界就是制造对立。

于是我们开始了解,所谓的人生,就是不断分界的生活,难怪我们终日活在对立的世界中。

亚当很快就意识到了,对立的世界就是冲突的世界,当初他一定曾为自己分类定名的雄风得意不已。

试想,”天”这么简单的一个音符,便能代表出浩瀚的苍穹,一下便和大地,海洋分开来了。

如此,亚当不必实际接触这些现实客体,只需在脑子里为那些东西命名,便能将它们操之掌中。

以前,如果亚当想要告诉夏娃,她笨如驴子,必须抓着夏娃,遍寻各地,直到找到一头驴子,指指驴子,再指指夏娃,还得又蹦又跳,做尽鬼脸,才能让夏娃会意过来。

现在,籍着语言的魔力,亚当只需抬起头来说:

”我的天,亲爱的,你真的和驴子一样笨”就够了。

其实夏娃远比亚当聪明的多,她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根本不受语言魔术所动,因为她知道,语言有如双轫之剑,使剑者必死于剑下。

当亚当完成了这伟大的使命,不免志得意满起来,而且欲罢不能地,开始在无需分界的地方也划出界限来,以扩张自己的知识范围。

他的自傲从”知善恶树”事件中表露无遗。

当亚当辨认出善恶的分野,划出致命的分界线,他的世界就崩溃了。

亚当犯了罪之后,他自己造出的相对世界转过身来折磨他,苦乐,善恶,生死,工作与玩乐……于是对立冲突的大军,攻陷了人类的阵地。

亚当在每况愈下的现实中得到了教训:

他所划的每道界限都成了战争的导火索,界限一分,冲突随之而来,尤其是敌友之战,生死,苦乐,善恶之。

他发现自己发展出来的划界本领,竟成了制造纷争的本领,后悔莫及。

生活中的对立与冲突,就是因为我们到处设界所招致。

由于每条分界都是导火线,界限愈清楚,人们的防御愈强,生活顿时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

我愈渴望快感,

我便愈怕痛苦;我愈想变好,我就愈怕邪恶;我愈想成功就愈受不了失败;我愈贪恋生命,死亡便变得愈加恐怖。

总之,我愈珍惜某样东西,我愈被失落的阴影所缠绕。

我们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界限引起的对立问题。

我们一向都在设法去消极的那一面,来解决对立的问题。

处理善恶问题时,便是以处恶为快。

面对生死时,则把死亡藏在某种不朽的理念下。

在哲学里,消弭对立的方式,不是否定一方就是将一方归另一方之下。

唯物论者,将心识置于物质之下;一元论者把多元性纳入一体性;多元论者则将一体性阐释为多元化。

问题就出在:

我们常把分界线误认为实体存在,从不去反问界限本身的真假。

既然对界限这么认真,自然相信相对的两极是不可能融合的。

上帝和魔鬼,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自我与他人,就像日夜一般,永无相会之日。

因此我们难免会这样想,如果能除去相对中不好的或不想要的那一面,生活就会快乐美满得多了,如果消除了痛苦,邪恶,死亡,疾病,那么生活自然就会变得美好,健康,快乐而且充满生命。

这正代表了许多人的天堂观念。

他们的天堂并未超越对立,只是由相对的,正面那一半特质堆砌而成:

地狱则由另一半负面价值如痛苦,折磨,

烦恼,疾病等等堆砌而成。

一向以进步为荣的西方文明,不论在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