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708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高二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第1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格是艺术产生之初便与生俱来的孪生物。

风格一般被归属于艺术表现和形式特征的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作者和作品。

通常在阅读体验中,我侗不但能够对作者的叙述和作品的情节产生共鸣,作品的风格也是产生丰富阅读体验的不可缺失的要素。

作品的言语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作品语言意义层面上的价值,而作品的风格则使我们能够了解到甚至体贴到作者的情绪底色乃至人格品相的层面,在某种角度上,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风格是创作情绪和作者人格的碎片,这种碎片在形成时是混沌的,在一定情况下几乎等同于创作动机和心理失衡。

它必然贯穿于创作的意念变化与言语的生成之中,并且是经由一定的习惯,一瞬间的选择或是长时间的斟酌,使得语言文字的分子排列产生符合作者意愿的韵律和节奏,这种韵律与节奏,乃至它们所暗示的情愫是让作者在生理上感到舒畅的,这种斟酌与选择的结果在那一瞬间是基于作者的所有人格、趣味与经历,突然产生的,而不是一种有程序、有递进的精密计算。

  我们把作者的独有人格所迫使作者隐匿的心理称之为创作中的人格缺陷;文学表现对作者人格的暴露,并因此给作者带来的紧张和不安,我们称之为作者的隐疾。

它们均是文学中的疾病。

  我们要感谢这些在文学的蕴藉话语中隐藏的“疾病”,正是这样的“疾病”,文学令人心悸的独特美感才有它的活水源头,甚至可以说,同样怍为表意的言语结构,文学与公文、论文等应用文体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创作者是否有一个急需表现又惧于表现的隐秘的“意义”,而不只是简单纯粹地用语言表达意思。

在这种隐秘的愿望和矛盾的情绪驱使下,创作者以他个体的经历与习惯去小心地组织着语言,若即若离地带领着读者游离在他的核心“意义”的周围,他在面对自己全部人格时的急切和焦虑、表达和隐匿,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缓释和重新的紧张,这就造成了文学话语独有的蕴藉性、独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言语作为一种表意结构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根本,但奠定文学的感性审美意蕴的恰恰是发生在创作发生的一瞬之中的,发生在对于压制和隐匿的创作中,它是非理性的。

文学的风格与独特品味也正是发生在作者隐匿的恐惧中,而这隐匿却最终在原本以隐匿为目的的挣扎中得到曲折的表现,这就是风格。

读者在被“意义”带领着远离作者的秘密,但语言风格本身却产生一种指向作者真正秘密的暗示,或强烈或缥缈,读者多数站在意义的藩篱之中,模糊地望向那言语蕴藉中层层包裹着的火焰,它使得作者恐惧,却让读者兴奋。

这也是在隐晦与蕴藉的审美中得到的本体。

  风格是写作和接受的两面,它连接着作者与读者,是他侗在各自隐秘心灵中暗无声息的交流。

它是读者与作者同床异梦,又心有灵犀的理解和误解,是这里全部的过程,是他们所运用的暗语,是文字的表情。

在象征性越强的文体中,风格在全部审美体验中的地位也会更明显,在某些诗歌中,风格能够像在其他象征型艺术中那样,近乎审美对象的全部。

而在叙述性和表意性强的体裁中,风格则是事实叙述之外的另一种声音。

语言在它的理性层面叙述着彼岸的“事实”,而只有深入到风格的阅读中,文学才是立体的。

风格作为第二种声音,有着感性的色彩,与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相契合,它是彼岸发生的“事实”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的叙述,指向的是“事实”下的真正含义;在含义明确的事实之外,风格所代表的是另一种感性的审美事实,这是人类原始的恐惧、冲动、欲望,对于自我的承认与否认,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与抗拒。

在这一点上,文学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通的。

在这些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原动力驱使下,文学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张力和撕裂的痛感,在艺术的规则中,展

现出令人难以释怀的美感。

(摘编自武超骆冬青《风格与疾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格让作者和作品得以被个性化地区分,它与艺术相伴相生,是让阅渎体验的丰富性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B.通过感知作品的风格,我们可以体察作者的情绪底色乃至人格品相,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C.风格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理失衡,但风格在形成之初的指向和目的并不明确,它贯穿于创作的意念变化与言语生成之中。

D.风格经由作者一定的习惯,一瞬间的选择或是长时间的斟酌而产生,这使得语言文字的分子排列符合作者意愿,让作者在生理上感到舒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中的疾病包括因作者的独有人格而产生的隐匿心理以及文学表现对作者人格的暴露而带给作者的紧张和不安。

B.创作者是否有一个急需表现又惧于表现的隐秘的“意义”,而不只是简单纯粹地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文学主要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特征。

C.文学风格是不受叙事与话语信息约束的非理性因素,它是作者隐秘人格的曲折体现,是强烈文学表现欲与作者白我压抑的人格冲突的产物。

D.文学中的疾病,让读者远离作者的秘密,使得读者站在意义的藩篱之中,无法真正接近作者和作品,这是作者在创作中该尽力避免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阅读李白的《蜀道难莎时,感受它夸张想象的风格在全部审美体验中或许更明显。

B.读者对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的丁香姑娘的形象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并不影响对其朦胧含蓄风格的体悟。

C.在具体的阅读中,读者不能只是停留在理性的含义明确的事实之上,还需深入到风格层面,文学才是丰富立体的。

D.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虽然不同,但在风格会让作品产生令人难以释怀的美感这一点上,它们是相通的。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

成化二年进士。

授工科给事中。

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

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

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

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

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

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

及帝即位,又复之。

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

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

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

所至,抑豪右,祛奸弊。

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

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

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

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其党密构于帝。

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

恪上疏曰:

“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

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

”帝慰留,乃拜命。

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C.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

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

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

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

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

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

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5分)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8.此词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作为人臣无论出世或入世都应把百姓与君王放在心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阿庆基“造反”

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

累了!

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

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

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

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

罢工、骚乱……打吧!

吵吧!

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

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

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

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

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

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

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

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

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

“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

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

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

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

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

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

”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

这怎么可能呢!

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

不久,他被捕了。

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

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

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

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

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

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E.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6分)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

给你以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诗人光未然——黄河的歌者

上世纪90年代,记者跟随一位老编辑到距离报社步行只有一刻钟路程的光未然家中拜访约稿,看到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作家形象,他待人亲切、谦逊,没有一点架子。

家中的摆设是典型的文人氛围,洁而不整,书报杂志很多,有些凌乱,但干净温馨,优雅的奶油色皮质沙发显示着主人的品位。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一个旧钱庄职员家庭。

童年的他,以优秀的天资成为父亲所在的钱庄东家儿子的读书伴郎,开蒙读私塾的成绩好于东家的儿子,光未然完成了四年的国民初小,毕业时还考取了头名。

1926年7月,北伐军胜利进军,光未然在从武汉、襄阳等地来到老河口进行革命活动的青年人那里,不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他满腔热情地开始阅读革命书籍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

1927年春,光未然加入共青团。

1929年,鄂北党团组织合并,光未然转为正式党员,这一年,他还不到16岁。

凭借在老河口美化书店做店员的机会,光未然不仅博览进步书籍、学习外语,还积极遵照中共鄂北特委和光化县委的指示,利用书店优势传递信息,担任起联络员的任务,此时的他已然成为一位年轻的职业革命者。

光未然在文学创作上不断积累,他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极有影响的独幕剧等。

1936年,他创作了独幕剧《阿银姑娘》,其中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的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流传甚广。

也是在这一年,光未然、冼星海相识相知。

他们在《黄河》之前1936年到1938年期间,已经成功合作了《高尔基纪念歌》《拓荒者》《戏剧抗战》《新时代的歌手》《赞美新中国》和《保卫大武汉》等歌曲。

1939年1月,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在晋西抗日行军途中,不慎从马上跌落摔断左臂,中央特批全队与诗人一起赴延安整训。

在延安,经柯棣华医生手术后修养的短暂期间,他回想起多次经过黄河所看到的壮丽景象,在病床上口述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的朗诵后,一把抓住歌词激动地说:

“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紧接着,冼星海顽强奋战了6天6夜。

终于,《黄河大合唱》在当年4月由“抗敌演剧第三队”在延安首演,冼星海指挥,光未然亲自朗诵。

毛泽东、周恩来均到现场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

从此,《黄河大合唱》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黄河大合唱》到底鼓舞了多少青年的抗日救亡热情?

答案是:

不计其数!

很多人说:

正是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和怒吼,才奔赴延安,奔赴解放区,奔赴抗战前线。

冼星海的学生、指挥家严良堃常说:

“《黄河》哺育了我,我是在《黄河》的歌声中成长的。

”今年91岁的他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1940年,他指挥了一场在重庆的演出,嘹亮的歌声划破了重庆上空消沉的雾霾,连国民党的公职人员宿舍也不时传出“风在吼,马在叫”的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国统区的抗战士气。

每当听到晚辈后生赞美《黄河大合唱》时,光未然总是开心而又有点腼腆。

他说,当年打鬼子,战士们是把这首歌当作军歌来唱的。

战争环境里,一首好歌不亚于一支军队,作家邵燕祥说:

“有一部《黄河大合唱》,一首《五月的鲜花》,光未然可以不朽了。

光未然这些作品之所以会这样真正传世至今,我想它是写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心声,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的人类的心声,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我相信必将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作为1929年入党的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位多次特邀列席党代会的代表,供人敬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完全可以有他的位置,而光未然生前除了签署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用的文件之外,还明确表达过:

骨灰不去八宝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光未然充分利用老河口美化书店店员的身份,不仅博览进步书籍、学习外语,而且还根据上级的指示,担任起联络员的任务,成为一位革命者。

B.光未然出生在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一个旧钱庄职员家庭,家庭贫困,较为自卑,后不断积极进取,最终成为著名作家。

C.1936年,光未然、冼星海一起成功合作了《高尔基纪念歌》《拓荒者》《五月的鲜花》《新时代的歌手》《赞美新中国》和《保卫大武汉》等歌曲。

D.光未然是中共老党员,又是中国作协的领导人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按照资历,他死后完全可以安葬在供人敬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E.光未然的作品传世至今,他认为“是写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心声,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的人类的心声”。

(2)光未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6分)

(3)为什么“有一部《黄河大合唱》,一首《五月的鲜花》,光未然可以不朽了”?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光未然的成长与成就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近日,彭丽媛来到贝尔格莱德西罗戈伊诺特殊教育学校观看舞蹈表演,期间她不时竖起大拇指,赞赏孩子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②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中国学子何江作为哈佛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表演讲,他搜索枯肠写就的稿子赢得一片喝彩。

③最近一两个月,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急剧减少,台湾的民宿、运输、餐饮、艺品店都呈现出一派惨淡经营的模样。

④为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⑤近年来,止咳药水、新康泰克等处方药因为市场监管不善,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中肆意横行,已然成为亚毒品。

⑥直到5月9日成功移植志愿者捐献的心脏为止,美国小伙拉金已经依靠人工心脏生活了555天,这不禁让人感慨科技的一日千里。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①④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C.上海世博会首次围绕会展主题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项目,这为解决世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

D.由专业搜救队员、医疗救护人员和地震专家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约60余人,携带生命探测仪等抢险救护装备和大量药品,于13日乘专机飞赴海地,支援当地抢险救灾。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一段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

A.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飞走。

B.远远地飞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C.甚至不愿回来,飞走,远远地飞走。

D.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16.说说下面这幅新闻漫画反映的现象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5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

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①______。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②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

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③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成功,是人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成功”人士呢?

是十年寒窗后金榜题名,还是从一介布衣到位高权重?

是从身无分文到亿万富翁,还是从默默无闻的草根成为举世闻名的明星?

还有一些人,比如:

为了正义事业壮烈牺牲的无名烈士;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终生清贫的爱心奉献者;奋力拼搏,从不放弃,一生平凡的普通百姓;……他们的人生是否也算得上“成功”?

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语句的能力。

B选项扩大范围,原文中说的是在“某种角度上,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2.D(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D选项原文无据。

作者认为在具体的创作中,文学的疾病是作品拥有独特美感的源头,由此可见他是认可文学的疾病的。

3.D(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

原文中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会受到一些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原动力的驱使,这些原动力是人类原始的恐惧、冲动、欲望、对于自我的承认与否认,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与抗拒。

并且受到这些原动力的驱使,文学与其他艺术受到的影响不同,不全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