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718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个平凡的人 一颗伟大的心.docx

一个平凡的人一颗伟大的心

一个平凡的人一颗伟大的心

——伍惠民先进事迹报告

在海拔约千米的纱帽岭瞭望台,曾经有一个人无怨无悔地在这里工作了二十个年头,他就是五星岭林场的功勋瞭望员伍惠民。

伍惠民,他1964年参加工作,先后干过生产工人、护林员、保安员和瞭望员,总之一句话:

哪里最需要他,他就到哪里去。

一提起纱帽岭,别人都会皱眉头。

然而,当林场党委决定让他去纱帽岭当瞭望员的时候,他二话没说,背着简单的行囊就上山去了。

从1991年起,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个防火前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期间,他先后观察生产用火5万余次,准确报告火警200多次,使一次次火险化险为夷,为林场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并创造了全场二十年无火灾事故的神话,他因此先后获得了市、县表彰10多次,他的先进事迹还多次被省、市媒体竞相报道。

二十年间,每天早起,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望远镜,巡视山林,每晚睡前,他所做的最后一件事还是眺望群山,绿色成为了他梦的底色,也成为了他人生的底色。

全场28万亩山山岭岭,沟沟壑壑,一村一落,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

无悔的坚守

纱帽岭,顾名思义,是群山之冠。

它海拔约千米,周围都是成片的原始次森林,人迹罕至,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就是在这个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地方,伍惠民一呆就是整整二十年,可他没有半句怨言。

这是何其可贵啊!

在山上,孤独是他最大的敌人。

没有人可以说话,他就将心里话向陪伴自己多年的狗——大黄倾吐,大黄成为了他最知心的朋友和最忠实的听众。

实在无聊的时候,他会与大黄展开追逐游戏,一来消磨了时间,二来也增强了体质。

除此之外,山上再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他把整理奖状当作娱乐,每天,他都要将自己多年来获得的各种奖状摆在床头,一面轻轻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一面幸福地回味领奖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他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安慰和力量,就是这种力量,鼓励他勇往直前。

在山上,食宿是他最大的考验。

因为山高路远,他每半个月才下一次山,买一次菜。

就连新鲜的猪肉都成为了餐桌上的奢侈品,一个月只能吃上两三顿,每次他总是把买来的猪肉用盐炒了,浸在油罐里,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放上十天半月不变坏,经过处理的猪肉吃起来很咸,还有些硬梆梆的,跟油渣的味道没有多大的区别。

可就是这种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猪肉,他也要隔天才能吃上两口。

他最常吃的一道菜是豆子,因为豆子经得放,而且可炒可煮可炖,还可以腌着吃,可作主食,也可为配料。

有时,他一连多个礼拜都沾不到荤腥,吃豆子吃得嘴皮都起了泡,舌头也失去了味觉,可他还是不得不继续吃下去。

后来,他在房前开了一块半分地的小菜园,种上时令蔬菜,这才得以改善一下伙食。

更让他头痛的是,纱帽岭由于山高雾大,水气很重,床上棉被总是湿冷难当,夏天也还凑合,一旦到了冬天,要不是用太阳晒一晒或用火烘一烘,那简直是冰冷刺骨,两三个小时都睡不暖,怎么不叫人难受!

  在山上,雷电是他最大的危险。

因为纱帽岭海拔高,一旦到了雷电天气,他就难得安宁了,尤其是雷雨之夜,只见电光闪闪,似在眼前,闻得雷声隆隆,如在耳边。

雷击电线、树木、牛羊的事件在纱帽岭上早已是稀松平常,他记得,有几次雷击事件就发生在离瞭望台几米远的地方,只要再稍稍移动一下位置,后果不堪设想,最严重的一次,瞭望台附近被闪电打断了十几棵树,其中一棵已有四十多年树龄、高约十五六米的大松树被闪电从中间辟开,用地动山摇形容当时的情景一点也不为过,他还差点从床上震了下来,那场面让人心惊肉跳,哪里还能安然入睡?

在山上,火情是他最大的牵挂。

一天之中,他不知要捧起多少回望远镜,观察多少次火情。

二十年来,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度过一个安稳节。

有一回,因为停电,山上手机信息不通,这时,在东南方向的某个地方意外地冒出了一股青烟。

火情就是命令,他当即奔跑数十里,赶到林场防火指挥部报告了这一火险,前后仅仅用了半个小时,赶到场部的那一刻,他几乎虚脱了,几十里路,半个小时,能不累吗?

正是因为他的及时报告,林场救火人员迅速扑救了山火。

扑灭最后一个火苗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大火已经逼近林场的万亩杉木大径材基地,倘若再迟缓半刻钟,就可能造成上百万元的巨大经济损失。

这些苦,这些累哪里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可他却经受住了。

因为他一直铭记着自己作为绿色卫士的莫大责任!

夭折的爱情

  在防火战线上,伍惠民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感情生活上却一无所获,至今单身。

他说,瞭望台是他的家,青山是他的妻子,大黄是他的儿子。

语气中透着几多无奈,几多辛酸!

说句心里话,他也想有个家,有个她。

在这一生中,先后有三个女人走进了他的世界,又淡出了他的视野。

当他还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的时候,他与一位姓王的姑娘相遇了。

当时,他是力山岌分场抚育工人,他在五星村一村民家吃饭的时候认识了正待字闺中的王姑娘。

说不清为什么,伍惠民从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就认定缘分已经到来。

情窦初开的王姑娘也很快读懂了伍惠民火辣辣的眼神,红朴朴的脸蛋变得更红了。

说来也怪,两人一走到一起就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平时语言不多的伍惠民也能侃侃而谈了。

山上的草木花丛记载了他俩的欢声笑语,山下的田园小径铭刻了他俩的爱情足迹。

一旦农忙季节,伍惠民便下山去给王姑娘帮着做农活,如果农闲下来,王姑娘便来工人厂棚里帮忙洗衣被。

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渐渐到谈婚论嫁的程度。

谁知,王姑娘的父亲,因为嫌弃伍惠民是林场合同工,没有吃上“国家粮”,一口否决了这件婚事。

从此以后,伍惠民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婚事遂被束之高阁。

直到十多年后,林场热心的龚大娘看到伍惠民已年届不惑,屋里却没有一个女人照顾生活,很是过意不去,便将自己的干女儿介绍给他,俩人相处一段时间后,终因伍惠民当时的工资只有两三百块,无力养家,不欢而散。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数年,已调任纱帽岭瞭望员的伍惠民在与山下丧偶的尹大婶交往后,渐渐萌生了老来相伴,聊慰余生的想法,而长期独居村中也需要人照顾的尹大婶对老实可靠的伍惠民也很有好感,有意结为亢丽。

大家都满以为,接下来的事就会顺理成章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尹大婶在外打工和经商的几个儿女因伍惠民要长期坚守纱帽岭,而且还是一个可能拿不到退休工资的合同工,坚决不同意两人的婚事,并放出话来:

除非辞职下山,否则一切免谈!

说实话,伍惠民当时也动摇过,可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段情缘,因为他心里放不下这28万亩山林。

为了林场这个大家的兴旺发达,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小家的幸福温馨。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私和大义啊!

难忘的采访

慢慢地,伍惠民的事迹逐渐引起了上级部门和省市媒体的强烈关注,2006年夏,省电视台选派两名女记者不远千里从长沙来到五星岭林场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一辆车,五个人,从双红公路出发,东行三十多里后,拐上一条不能称之为公路的盘山公路,宽约3米,蜿蜒曲折,陡峭泥泞,天晴的时候是泥路,下雨的时候是泥潭,那天虽然天气不错,但行程还是有些艰难,汽车一颠一簸的,简直像是在跳着摇摆舞,一不留神就有掉下山底的危险。

半个小时后,路到尽头,我们便下车步行,又走了六七里的陡峭山路,这才赶到伍惠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纱帽岭瞭望台。

也就是这六七里的山径小道,让两位记者同志吃尽了苦头,虽然她们早有准备,脱下了高跟鞋,换上了运动鞋,但还是摔了好几跤。

在瞭望台,大家惊奇地看到,伍惠民只有两件所谓的家具:

一件是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件是掉光了漆的老式收音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能相信吗?

可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

那一刻,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完成采访后,记者想找一个水龙头洗洗手,这才发现,这里压根就没有自来水,原来伍惠民每天都要到三四里远的地方去挑山泉水来饮用和使用,冷天里怎么也得一担水,天气热的时候两担都不够。

听到这些,记者们不由得吐吐舌头:

“这么陡的山路,别说挑水了,就是空手走路也够呛!

临分别时,两位女记者紧紧地握住伍惠民的手说: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随后的两年里,林场党委通过多方奔走,多种努力,终于解决了伍惠民的后顾之忧,成功将他由林场合同工转为了林场正式职工。

冰雪的考验

2008年初,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悄然来临,大雪封山。

山下公路被完全封锁,车辆停开,纱帽岭上更是滴水成冰,寸步难行。

这可苦了仍坚守在纱帽岭的伍惠民。

取水还好说,只须将周围的雪融了便是水,这米和菜可就难办了,山下的人上不来,山上的他又下不去,这可怎么办?

他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用草绳捆在鞋子上,下了一回山,总算解决了自己两个月的食粮问题。

俗话说:

上山容易下山难。

在冰雪天气下山可更是难上加难,哪怕是他这样常在山上行走的人,也是几次差点摔下山崖。

现在回想起来,他仍然后怕不己。

他从山上下来时,分场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一身狼狈,还受了皮肉伤,劝他说:

“反正下雪天起不了火的,你还是等雪化了再上去吧!

”但他毅然上山,自始至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两个月后,冰雪终于融化了,纱帽岭又一次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2009年初,眼看伍惠民就要到退休年龄了,谁来接替他?

这成了林场党委当时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情,林场主要领导通过对全场职工进行了一次摸底,确定了几个预备人选,并逐一进行了谈话动员。

无论好说歹说,他们不是推说身体不适,就是借口家庭需要照顾,总之,没有一个人愿意上纱帽岭。

无奈之下,林场党委书记和场长再次找到伍惠民,表达了想返聘他继续担任纱帽岭瞭望员的想法,本以为成功的希望不大,谁知伍惠民爽快地答应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直到两年后,新招工的龚述民才接替了他的位置。

龚述民说:

“在纱帽岭当瞭望员可真是非同寻常的苦差事。

如果不是伍惠民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我只怕早就卷铺盖下山了!

我曾私下问伍惠民:

“您感觉过苦和累吗?

”他说:

“说不苦不累,那是假的,但我累得充实,苦中有乐。

”这就是他,一个默默贡献的基层建设者,一个平凡的人,一颗伟大的心!

 

有一种忠诚叫坚守

——李时勋先进事迹报告

双牌县塘底乡,地处库区,山岭纵横,森林密布,犹如世外桃源。

在这美丽的山乡,常年活跃着一位基层人民调解员的身影。

他默默无闻,扎根山乡35年,真情与群众相处每一天,真心为群众办好每件事,担任司法所长7年调解纠纷300余起,成功率达到100%。

他就是塘底司法所所长、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李时勋。

35年的坚守

塘底是典型的林区乡,山高岭陡,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下雨天,滑坡滚石望而却步,下雪天,路面结冰举步维艰。

交通设施落后,公路、水路和崎岖山路交错纵横,到边远村要换乘几种交通工具,爬山越岭更是家常便饭,常常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李时勋所在的司法所,所长是他,所员也是他,陪伴他的只有一辆旧得不能再旧的摩托车,有人计算这些年他为群众跑的路足足可以绕地球4个圈。

翻开他的履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塘底”,简单中诠释着一种精神:

扎根基层,奉献群众。

参加工作35年,他始终以群众为圆心,以塘底为半径,有几次机会他可以调到县里工作,但他放弃了,毅然选择坚守,把自己与塘底紧紧地栓在了一起,坚守基层,坚守群众,坚守信念。

2007年乡党委换届,组织上找李时勋谈话,“时勋,虽然你还没到年龄,组织上考虑要你退出领导班子,担任司法所长。

”李时勋沉默了一会儿,很坦然地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当了20年的农民,是党把我从农民培养成了国家公务员,我服从组织安排,愿意在基层为党和群众做一些应当做的事情。

”为了这个承诺,他在塘底司法所一干又是7年。

基层虽然艰苦,但李时勋却十分留恋。

双休日节假日他都主动留下来值班,重任务难问题他都冲锋在前,把休息的时间让给同事,把工作的担子压在自己身上。

2012年通福村党支书记突然因病去世,乡党委政府安排他到通福村驻村,兼任该村党支书记,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

7年来,李时勋在司法所长这个岗位上,切实履行了人民调解员这个职责,他风里来、雨中去、雪里行,从一个门外汉成了一名司法行政调解的行家里手。

在两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度过,他进百家门、访百姓情、解百户忧,为塘底乡的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100%的调解成功率

在7年的调解工作中,李时勋直接参与调处了300余起矛盾纠纷,其中重大疑难纠纷70余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0余起,群体性事件11起,调解成功率100%,没有出现一起因调解不及时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激化事件,没有出现一起因调解不当而发生的民转刑案件和非正常上访事件。

这在湖南甚至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时勋没有学过法律专业,司法行政调解也是半路出家,刚进门时甚至不知道制作案卷。

为了尽快熟练融入司法工作,他购买了许多农村实用的法律书籍和调解业务书籍,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一些常用法律知识和调解方法技巧贴在桌上、挂在床前、粘在墙上,狭小的办公室和房间里到处贴满了工作流程图、各式各样的小卡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门里人”,从一名学徒变成了一位师傅。

李时勋调解坚持原则是出了名的,他对自己的利益看得很轻,对群众的利益却看得很重。

为了一起山林纠纷,他把自己的外家哥哥得罪了,几年时间哥哥对他都不理不睬。

同村人、亲戚朋友也经常埋怨他调解案子,总为外村人着想,不为自家人说话。

每年的低保评议、困难救济,他驻的村都要严格把关,把温暖送到真正贫困的家庭。

当群众利益遭到损失时他总是义无反顾,一谭姓老板拖欠塘底天坪村老百姓木材欠款,有转移资产的迹象。

群众打电话给李时勋,他二话没说,迅速组织人员封存资产,联系老板调解,为30多户群众收回5万余元的欠款。

“人生需知尽责任的难处,方知尽责任的乐趣”。

一年365天,李时勋把大部分时间泡在矛盾纠纷里。

夏氏三兄弟山林纠纷,他10多次登上小马磥祖湾里,每次坐车渡船走山路,早出晚归不辞辛苦来回6个小时。

玉泉村杨氏兄弟家庭纠纷,他用了整整一天时间耐心的教育。

麻滩村蒋陈山林权属纠纷,他先后六次到争执的山林现场进行勘察,案件执行时他硬是“死皮赖脸”地住到了当事人家中近一个月,最终促成双方人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事后连法院领导也伸出了大拇指:

李时勋同志真行。

一些当事人也感叹:

我们真的被李所长感动了。

舍小家为大家

李时勋家里经济条件差,妻子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女儿已经出嫁。

家里唯一的收入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他一个人扛起了一个家。

李时勋生活节俭,衣着朴素,特别显眼的是腰间还挂着一个破旧的手机套。

他从不乱发一分钱,但对群众却舍得花钱,有一次,他在调解一起相邻关系纠纷时,当事人双方为200元的赔偿纷争不休,互不相让,在调解时,李时勋私下自掏腰包,“代表”当事一方向另一方“赔偿”了200元,平息了双方争斗,避免了事态扩大。

事后双方当事人了解到真相,都为李时勋的真诚所感动,一方主动“还了赔偿”,双方主动握手言和。

李时勋的时间对家人十分“吝啬”,但对群众却是非常“慷慨”。

他的妻子一辈子没出远门,一生唯一的一次出门,是到深圳一个郊区给女儿带小孩,也没有去深圳市区一次。

她好几次流露出要出去旅游一次,但是李时勋双休日节假日一般都留在乡里加班加点,近二十年来没有什么时间真正陪陪她,实现她的这个愿望。

我有时候跟妻子开玩笑:

等我退休了,再陪你到北京去,好好的玩几天。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当地群众,在塘底提起李时勋,群众都会翘起大拇指,大事小事都会找他,他的电话成了热线电话,邻里之间的小纠纷找他,某户分家找他,法律援助找他,家庭困难也找他,他还为群众发放了便民联系卡,只要群众有需求,他都会及时上门服务。

在李时勋心里还埋藏着一个深深的愧疚,他对不起他的母亲,他母亲是2008年正月去世的。

那年正碰上罕见的雨雪冰冻,母亲心脏病突发,当时天寒地冻,道路不通,无法送医院就诊,家里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老人家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当时他不在母亲身边,正在和同事们抗冰救灾,因为通讯不通,母亲过世一天后,儿子才知道。

得知噩耗时,李时勋的心像被刀子深深地扎了,一阵阵撕心裂肺地痛。

后来,家人还告诉他,母亲走时还拉着妻子的手,安慰妻子说:

德清没回来不要紧,他在忙公家的事,别怪他。

李时勋家里摆着“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奖杯,“人民调解员”中的“人民”二字熠熠生辉。

李时勋忠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要求,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办群众得实惠的事,做群众信任的人,真心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调解好每一个矛盾,热心为群众服务,切实做到了山区群众的贴心人。

真爱无言青春无悔

——顾伟龙、刘芬芬先进事迹报告

一次偶然,改变了他们人生。

从此,他们把自己与一个边远小学的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离不弃。

他们就是双牌县何家洞乡蔡里口中心小学特岗教师顾伟龙、刘芬芬夫妇,毕业于吉首大学,分别来自湖南零陵和邵阳,时间一晃过去五年,同来的走了,但他们仍然坚守山区,继续为双牌的教育事业奉献他们的青春。

因为信念毅然前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即将大学毕业的顾伟龙看了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在悬崖小学支教18年的夫妻李桂林和陆建芬的事迹,心生感慨。

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就读的学校,也是条件简陋,教学落后,以致同学们在起跑线上便落后于城里孩子。

心想,何不趁自己年轻,为农村的教育做点什么呢?

正好,湖南省首届特岗教师招聘启动,招聘的教师将分往农村学校。

于是顾伟龙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这一想法向当时就读于同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女朋友刘芬芬倾诉,本以为会得到否定的答复,甚至是奚落,没想到女友听后竟出奇的平静。

一阵沉默后,刘芬芬看了看桌上的那堆专业资格证书,又看了看顾伟龙,咬咬牙说:

“虽然我的理想不是到农村去,但是你的想法很有意义,我愿意跟你一起去尝试。

  于是他们都报考了。

但是他们的决定遭到双方家长一致极力反对。

特别是刘芬芬的家人,他们说,以刘芬芬的条件,到外面去多么吃香,偏偏跑到农村去教小学,简直是在浪费青春。

尽管反对的声音很大,他们却没有动摇。

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他们来到了蔡里口中心小学。

历经艰辛携手共度

  初来乍到,胸怀满腔热血和抱负,对学校艰苦的条件也没有放在心上。

一有空闲,他们就拎着锤子、拿起板子修补窗户和门,玻璃破损了就用硬纸壳封起来,年久的墙壁发霉、掉灰了就用白纸贴起来;山区生活条件艰苦,吃了上顿还要为下顿的菜发愁,一到周末,他们就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上山采野菜。

苦菜、地菜、芝麻菜等等,这些二十几年来从未吃过的野菜成为了他们餐桌上最常见的菜。

后来,老教师教他们在菜地上种植一些白菜、辣椒,吃上自己种出来的菜,即便再普通,他们也视为山珍海味;虽然回家一趟是多么的不易,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是多么强烈,他们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用每周一次的电话来寄托思念。

每每想到自己的生活状况而感到委屈时,他们只是相拥在一起,咬咬牙,笑过、哭过。

  更大的困难是在教学上,二人在毕业前都没有接触过小学教育,对于小学教学,就像无头苍蝇,不知道如何将这简单的知识以合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加之学校教师紧缺,二人都要当班主任,还要上好几个年级好几门课程。

为了快速地胜任这份工作,他们每天加班加点地看教案、备课。

本想上网找相关资料,但学校没有网络,因此,他们决定自己安装宽带,一改这里没有网络的状况。

但电信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益少,起初不同意安装。

在他们反复说明所处的境况和并再三恳求下,电信公司勉强为他们安装了网络。

他们也取出了卡里仅存的2000元工资,他们家也成了当时蔡里口唯一拥有网络的地方。

这样一来,不懂的地方他们就可以上网查找了。

一有时间他们就去老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他们实用的教学技巧与经验。

常常,我们会为了备第二天的课而熬到半夜。

就算这样,他们还是干劲满满的、信心满满的。

  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一张惨不忍睹的成绩单,让他们从头凉到了脚。

那一夜,他们坐在各自的书桌前,一个人沉默,另一人啜泣。

二人内心都有同样的酸楚:

难道当初的想法根本就是一个错误吗?

然而刘芬芬红肿着眼睛一字一句地说:

“伟龙,虽然这份成绩单让我很伤心,但是我想好了,这些孩子不能这样就被放弃,下个学期我们还来这里,好吗?

”那一刻,他们紧紧地拥抱。

  第二个学期开学了,他们在正常教学之余开始仔细琢磨上学期中存在的问题,很快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突破点,那就是谢春凤老师。

他们发现,她所带的班级,学生不仅活泼懂事,而且成绩也不错。

怎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水平还比不上她这个中专生?

怀着一肚子的疑问,他们跑去请教。

原来他们过于注重怎么去教,却没有关心学生,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山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自小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关爱,因此对学习的态度不认真,且兴趣不大。

  于是,他们一改之前的教学及班级管理方式,尝试以爱心教育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这样,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他们都细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对于课堂上表现不好、无心学习的问题学生,他们就努力寻找症结所在。

比如班上的蒋杰同学。

在学校,他整天都是灰头土脸,衣着不整。

课后,他跟同学除了吵架就是打架,甚至还隔三差五地就旷课。

他们找他谈过不少次话,却总未见成效。

于是他们决定去他家里走走。

  当踏进蒋杰的家门时,眼前那一幕让他们哽咽了:

屋内光线昏暗,一片凌乱。

几张破旧的桌凳斜靠着一边的土砖墙,另一边有个柜子,缺了一扇门,露出里面脏乱的衣服。

这时,蒋杰正端着饭碗从里屋走出来,碗里只有一些炒得发黄的小菜。

而蒋杰的爷爷也闻声拄着拐杖跟了出来,连声道歉着说:

“不好意思,老师,我不知道你们要来,要不我再去炒个菜,你们在这吃饭吧。

”顾老师连忙摇头:

“不用了,大爷,我们吃过了。

我们是来看看蒋杰的,他上午没来学校上课,我们有点担心他。

”大爷听后叹了口气说:

“唉,我老了,想管也管不住了。

他父母在广东打工,好几年才回来一次。

他们每次回来,蒋杰都闹着要到广东去,然而,他们都说好,但每次都没有带他去。

”情况明白了。

于是,两人掏出身上所带不多的几十块钱给大伯,让他买点菜吃。

然后转身拍拍蒋杰的肩膀说:

“记得来上课哦,老师在等你。

”下午,蒋杰果然来上课了。

后来,他们常常叫蒋杰跟在一起吃饭,还给他添置学习用品,天冷的时候给他买过手套、棉鞋……渐渐地,蒋杰接受了他们,他们这才知道原来他和同学吵架、打架,是因为大家都看不起他,嫌他脏,笑他穷。

于是,每逢洗衣服的时候,刘芬芬老师就会叫上蒋杰在边上看着,有时候他也拿来自己的脏衣服一起洗。

慢慢地,蒋杰变得整洁起来,眼神里也有了几分自信。

对于他的学习,我也没有忽视。

课堂上,他的每一次小小进步,都会给予表扬。

课后,还经常给他辅导功课。

就这样日复一日,一年下来,蒋杰愿意学习了,爱上学习了,而且也已经融入到了班集体,期末统考蒋杰的成绩已经进入班级第五名。

  他们非常留意学生身体状况,天冷了就为孩子们生火取暖,添置衣帽,生病了带他们看医生。

此外,他们会记住每个孩子的生日,为他们送上一些小礼物;有时买新鲜菜了,也不忘给孩子加个菜;看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了,便会在周末及时地步行几十里上门家访……

  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用浓浓的爱呵护着孩子们,让他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亲人般的爱和家的温暖。

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班上进步最明显的杨成立同学竟叫起他们“干爸、干妈”来了。

以身作责引领师生

  2010年下期,学校班子成员进行改选,顾伟龙被选为教导主任,刘芬芬为教研组长。

他们已不仅是一名一线教师,更是一名为学校挑大梁的中坚力量。

  由于学校教师紧缺,尽管顾伟龙担任了教导主任,但是仍兼着班主任,教几个班几个科目,刘芬芬也如此。

繁重的工作量有时使得他们无暇去顾及自己的生活,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了,就到食堂跟着学生就餐,没有因为工作的繁重而心生怨言,而是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但仅凭我俩的力量肯定是不够了。

于是,他们根据学校现状设想了发展规划,并打算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让社会了解蔡里口中心小学,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

  他俩都是外地人,在本地没什么朋友,资助从何起步呢?

正当他们焦头烂额时,在操场上自唱自跳的音乐老师詹林平激起了他们的灵感:

他不就是在湖南科技学院毕业的吗?

他性格这么开朗外向,在学校人缘一定不错,可否通过他组织他母校师生给学校孩子们带来一些资助呢?

小两口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詹老师,得到詹老师的积极响应。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周末,他们往返在学校与零陵之间的路上。

为了节省食宿开支,骑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