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791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docx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

练习题第一套

一、论述

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

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

《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

省侯集高级中学莉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

板书:

叙事散文《背影》

写景散文《荷塘月色》

师: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

(板书)作者:

川端康成

……

二、编写教案(共40分)《发问的精神》

练习题第二套

一、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明之。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

杜甫《登高》教学实录

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

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到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

三、编写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

练习题第三套

一、论述题

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

3.什么是语文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法国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出三题,考生可以选作一题。

高三文科:

(1)“我是谁?

”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

“‘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高三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

卢梭说:

“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

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高三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

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

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

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阅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上述作文题目有哪些特点?

2.请比较这些题目与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题目的异同;

3.法国高三毕业会考作文题目给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以怎样的启示?

三、编写教案《囚绿记》

练习题第四套

一、论述题

1.语文教材改革趋势如何?

你理想中的语文教材是什么样的?

2.结合实例,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3.试论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涵.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课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予以评析:

一堂没有备的课

如皋搬经中学郁俊生

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自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

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片叫声、笑声。

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飞快地窜向座位。

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滚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

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

我微微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此同学还边窥视我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

我明自他们的魂旱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

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国绕着学生转吗?

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下自雪公主吧。

……

三、编写教案《一片树叶》

练习题第五套

一、论述题

1.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的?

2.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

3.举例论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该中考语文命题做出评析:

2003年市中考语文试卷

说明:

1、全卷1大题(含一道作文题和与作文相关的两道简答题)。

共4页。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作文、简答题的答案须写在作文格。

2、答卷前,请将自己的考试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和填写在试卷密封线左边的方格,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

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

“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

”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

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要求:

1、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

同学们,完成这篇凝聚你的才思的文章后,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你的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的字数不多于40个字)

2、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的哪一点?

(千万别说你这篇文章没有可欣赏之处哦!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字数不多于60字)

三、编写教案(略)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答案

练习题第一套答案

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

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容是对教学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

(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

(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时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

(2)保证全员参与。

教师不应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

(3)帮助学生成功。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活动;

(4)体现个性化。

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

3.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知识一种共同参与一直共同创造的过程。

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注意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轼夜半醒来,而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一篇言辞优美,意绪深远的散文。

这就是本文,世家著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作者从夜深仍然开放的美丽的花朵,感受到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

从艺术美、生活美、特定的时间是感受、邂逅美的机缘与诱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课教学,以教材选文为基础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深入挖掘,将文章抽象、概括、艺术的事理以具体、细节的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有关审美主旨,领会作者触景生情下对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

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蕴,深刻体会课文中关于“审美”的论述,教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观点、美学追求。

通过对课文难句的解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日本京都晚霞图的描绘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

《发问的精神》教案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

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景仰:

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

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

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

寻求根由,追究底细。

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是:

对,正确。

潜修静想:

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

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

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

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

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

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

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

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

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

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

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

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

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

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

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

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

“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

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

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

(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

A本体-事物的道理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

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

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练习题第二套答案

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

1.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眼世界的开阔胸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二、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三、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比如语文知识目标包括:

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读写知识、工具书使用知识等。

语文能力目标包括:

阅读能力目标、写作能力目标、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2.角色一词最早源于戏剧舞台,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其角色行为主要取决于特定人物的地位。

根据这一隐喻,角色被借用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角色的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其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出的位置;其三是指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

教师角色是职业角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角色期待主要指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给予的期待。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与所扮演角色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的角色行为则专指教师这一角色在社会期待及个人意识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表现。

教师在教育乃至社会体系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征:

语文教学的组织者;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道德的示者;语文学科的研究者。

3.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性”学习层次上的一种高级学习阶段,是学生的学习触角深入到知识的深层去探究其联系和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情况下就学习的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潜能。

这种潜能一般出现在各学科教学的高级阶段,尤以高一高二明显。

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呈现如下特点:

语文学习的容更深入,围更广泛;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能从语文学习的意义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些片面认识,不仅在课学习中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将自觉性迁移到课外;语文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思辩性,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观点、态度、理智与情感去体验生活,感受作品,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概括能力、议论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形成并有所发展。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登高》是中学古诗歌的传统教学篇目。

诗歌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

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和鉴赏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面的《登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诗的能力,又使学生转变了传统的古代诗歌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诗的感情。

总的说来,这个教例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引导;

第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在合作中集体解决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第三、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诗歌的探究热情。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语文学习方式,三者相互渗透,学生在整个的语文课堂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和同学、老师共同探究问题,打破了以往诗歌学习的传统简单翻译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对诗歌的新的体验,并且增长了知识,冶了情操。

当然,诗歌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教师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但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诗歌学习的主动探究者。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重点:

朗读,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

这位北宋的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

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轼相关的文章。

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洵、弟弟辙,合称“三”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诗歌与黄庭坚并称“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辛”

 三、文体小常识

婉约派:

语言 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容 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

语言 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容 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 判断风格

1. 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 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 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

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

请再读本文从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

--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狂在“左举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的英姿;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狂在“亲射虎,看狼”的气概;狂在“酒酣胸胆尚开,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

(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郎自喻权,虽年近四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唐以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唐赦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

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

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

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

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

(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 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 ,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

(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

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

(读出豪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

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