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254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docx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模板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举措

陈柳钦 刊发时间:

2008-08-2819:

21:

53 光明网-光明观察[字体:

大中小]

  作者:

陈柳钦

  [内容提要]: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一个“非常”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时不待我!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应该围绕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建立农村学习型组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加快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拓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等等。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在一个国家或组织发展中,各种资源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人力资源确是根本。

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两部分。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属人口群体中蕴含的体力、智力和协作力的总和。

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指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调节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供给,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改善劳动力资源的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完善劳动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充分挖掘劳动者的体能、智能和协作能力。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在对全体农村人口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农民为主的不同农村人口类群中的质量(知识和技能)差别,利用培训和教育等多种渠道,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人群的素质。

我国有13亿多人口,8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有5.6亿,占全国劳动力总人数的43%,这就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现实。

我国农村资源的最大优势不是物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唯一可以激活其他资源活力的永恒资源。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是数量大、素质低就业结构单一、流动盲目性大、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被充分利用。

而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增殖性等特点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当前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和保证。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性活力的关键所在。

  合理、科学的人类资源开发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该如何利用强大的农村人力资源来整合社会资源,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国人共识:

广大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决定着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一个“非常”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时不待我!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应该围绕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1、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深化全社会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首要任务。

在思想认识上,要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要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制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具体落实,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努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开发力度,也需要广大农民兄弟提高认识,增强积极性,加强自我开发。

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民的思想觉悟和学习积极性,变要农民开发为农民要开发。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只有把广大农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开发更多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才能达到更高、更深的开发层次,也只有通过其自我开发,才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2、建立和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是农民,主导在政府。

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根本在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要健全投入机制。

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要创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创业、龙头企业扶持等专项基金,加大投入力度;要整合分散资金,坚持“打捆”使用,把资金投向能带动其他投资主体和产生较大效益的关键环节。

同时,建议政府在花巨资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对于农村的人力资源建设这类基础工程也应加大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尽早、尽快重视,各级官员“当官须为民着想”,须拨出专项资金用在资源可再生产上。

二要健全激励机制。

要设立科技创新、科普推广、书报津贴等奖项,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鼓励农村人才发挥作用;要出台吸纳安置农民工就业、鼓励农民创业、领办创办基地等的优惠政策,鼓励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要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业发展,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教育、生产的第一线,田边土坎上来,给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及时更新;要开展农民“创业明星”、“技术能手”“致富能手”、“杰出青年”、“培训名校”等评选表彰活动,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三要健全考核机制。

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明确工作职责,把培训农民的数量和质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效果、农民干事创业的成效、农村实用人才的增量等纳入考核;要推行目标管理,象考核经济指标一样考核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新局面。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建立农村学习型组织。

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手段,就是培养和生产人的劳动能力的手段。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

马克思提出: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可以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农村教育是面向农村地区进行的文化、经济、政治的教育,是农村各级各类教育的总和,它包括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

(1)继续重视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

基础教育既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主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还很薄弱,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仍很严重。

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2)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有技术、会种田、懂管理、善经营的实用性人才,对于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未被纳入到教育的主流当中,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还未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不够紧密;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下滑,就业渠道不畅,农村职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造成“有校无人”,导致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既然基础教育有点“替人作秀”,把精英送离了农村,减少了未来农民的数量,对于“落榜为农”的农民,真正扎根农村,他们的能力开发主要得靠职业技术教育。

我们应充分发挥现有的农业大中专院校,职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类培训、教育基地,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不同专业的定期与不定期培训或短训,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教育,构筑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是职成教的重要使命。

同时,搞好中职、高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科学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在这方面,最根本的是要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状况的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基本是根据城市需求模式建立起来的,教育结构不合理。

其中,农村成人教育这一块基本上是空白。

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教育实际成了向非农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走出农村,而真正在农村劳动的是农村中的成人。

因此,只有构建科学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

这种体系可以分三个层次构建:

一是扫盲教育。

主要对象为农村中文化素质最低的成人。

二是提高教育。

这种教育的对象是一些回乡知青和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主要依靠乡镇农技站、文化站及初中、高中学校来传授一些专用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

三是学历教育。

依托农业大专院校,采取函授、自学考试和委托培养等方式,使农村有志青年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教育,培养农村高层次人才。

(4)重视农村妇女的教育。

农村妇女是我国农业劳动者中最主要的力量,一方面从事农田耕作,另一方面还要操持家务。

据统计,从事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劳动力中有70%—80%是妇女,操持家务的妇女比例也已达到80%—90%,往往在农村许多家庭中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以及家境的好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主妇的素质。

所以,必须经常对农村妇女进行科技知识教育、农村妇女保健及农村家政方面的教育。

(5)建立农村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起源于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其含义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起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在我国农村,为了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应该将学习型组织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理论体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中。

从这一意义上,学习型组织中的组织概念不是固定的,它的外延和内涵可以根据所负责的区域具体情况来确定。

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来说,它可以是一个省、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或者一个具体企业。

长期以来,大部份农民除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辈复一辈反复类似的耕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几乎不过问学习,认为学习是小时候的事情,说“当农民还要学习”就觉好笑。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农民的学习习

惯,再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型的农村社会,学习型家庭,让农民经常学习,科学劳作,增大劳动中的知识含量。

“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对新世纪农民也概莫能外。

只有在农村提倡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思想,造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保证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使农村中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4、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空间。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流动性,大力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村非农化程度越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越高。

我国

庞大的农村从我国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的国情出发,仅仅依靠农业本身来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是有限的,农民必须通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使得农业可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从农劳动者的收入。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缓解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的压力,而且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它既是繁荣文化,沟通信息的重要途径,又是实现劳动者个性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

因此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随着入世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只有帮助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才有可能真正帮助留下的农民在全球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才能保证他们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与社会其他部门大体相当的收入,保证他们有充分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说: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就业问题,也就是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最重要、最基本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

如果缺乏基本的国民教育和技术培训,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大多数农民就很难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转移出去的最终还会回来。

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重视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应特别注重提高非农就业,帮助农民转移,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

  5、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十七大指出: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很少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行有序转移。

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他们有机会受到现代化的熏陶,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是沟通城乡人力资源交流的枢纽,是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

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力资源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力资源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是采取必要措施,建立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工作站),以县(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下联乡镇人力资源市场,运用市场功能,构建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运作框架,形成以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乡镇人才市场为网络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框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打造基地。

二是健全信息服务功能。

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和相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当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各类人力资源的供求信息,定期向乡村发布人力资源信息,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搞好信息服务,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以服务为本,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力资源、技术和信息服务。

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应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举办各种交流会,组织有关农业专家、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四是采取优惠措施,提供宽松条件和待遇,吸引城市人力资源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

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指导及时、服务全面、监督有力”的市场。

  6、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十七大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广大农民尚无法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延伸到农村,覆盖广大农民。

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育养老、医疗等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保障为主、亲友互助为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障碍。

国家必须加强规划,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向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倾斜,花更多的钱帮助农村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来。

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

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的实际加强规划,分步实施,并使其逐步纳入国家社保体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

在养老保险方面,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争取用15-20年时间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险方面,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也争取用15-20年的时间,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

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我国农村所有的人口。

  7、加快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拓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既包括由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移,还包括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人口和经济在特定地域内不断聚集的过程。

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适应城镇化,要重点促进农民转变“三种观念”:

即“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农民就是离不开土地的保守观念;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单一封闭的生活观念;自给自足,自由散漫,刀耕火种,不求创新的生产观念,逐步树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意识。

城镇化通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而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促使农村劳动力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意识和竞争能力,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

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直接吸纳大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闲置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加速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发展服务业,全面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可以提高生育的机会成本,从而有效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生育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并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从目前来看,我们必须打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瓶颈”,如通过加快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镇化的体制、政策障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异地搬迁,引导新办企业在城镇规模区落户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参考文献

  [1]任桂芳:

《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探讨》[J],《农业经济》2006年第5期。

  [2]王晓冬、索志林: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商业研究》2007年第1期。

  [3]孙华明:

《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的战略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曾国平、李汝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姿源开发的着力点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邓君等:

《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与策略》[EB/OL],

  [6]王德海、张克云: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7]郑晔、王艺: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第1期。

  [8]余慧星:

《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9]焦国栋:

《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N],《光明日报》2006年7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