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节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497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蒲柳人家节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蒲柳人家节选.docx

《蒲柳人家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蒲柳人家节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蒲柳人家节选.docx

蒲柳人家节选

蒲柳人家(节选)

蒲柳人家(节选)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

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的正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

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了整个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语言、动作、外号等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你看,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壮,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接生,样样是行家。

性格更是爱憎分明,提得起放得下。

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可以大打出手,几个年轻纤夫合起来都不是她的对手;为了可怜的童养媳望日莲,她不惜跳过篱笆,救出这个可怜儿,后来干脆认为闺女,当起了名副其实的保护神。

正因为她这种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的性格,乡亲们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把她与《水浒》中武艺高强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相提并论。

然而这样一个泼辣无比的人,也有一个“克星”,那就是孙子何满子。

何满子是她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一个口苦心甜、溺爱孙儿的奶奶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爷爷何大学问,也是同样的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和一丈青大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他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好说点大话,喜欢戴高帽,虽没有多少钱,却爱讲排场,摆阔气,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在这些人物身上,无疑寄予了作者深厚的感情,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朴实的农民,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

可以说,小说正是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

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

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构成了刘绍棠作品独特的魅力。

二、问题研究1.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众所周知,五四以后,鲁迅一代引进了外国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创立了全新的小说模式,中国小说也开始呈现出与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

但与此同时,古典文学的传统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和发展着。

如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就以其“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而到了新时期,又涌现出了刘绍棠这样一位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家。

《蒲柳人家》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

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反映出来,更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现出来。

对这种人物、这种品德的追求,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上,英雄传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而《蒲柳人家》中无论一丈青大娘的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的威镇古北口,还是后来的巧计锄奸、智斗花鞋杜四,无不出奇制胜,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林”等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

可以说,刘绍棠以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的形式,赋予了这一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内在地暗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在结构上,《水浒》先讲述单个人物的故事,然后聚义梁山,共图大业。

而本文的结构也正得其神韵,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练习说明一、如果你读过《水浒传》,你就会明白宋江、吴用、李逵为什么外号叫做“及时雨”“智多星”“黑旋风”。

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

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来源:

学科网ZXXK]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由人物的外号出发,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来源:

Zxxk.Com][来源:

学科网ZXXK]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采用了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来刻画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可以让学生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仔细体会其作用。

二、仔细品味下面几段文字,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段加以体会。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高妙之处。

1.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来源:

学科网ZXXK]2.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3.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4.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这段话中,“官讳”等是书面语,“叫得山响”等是民间口语,二者的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三、△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出发,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会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艺术的特点,扩大视野。

教学建议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当代小说,一方面,它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讲述的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传统,虽然没有采用章回体,但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乃至主题都深深地浸润着古典文学的色彩。

这在五四以后深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新文学发展史,尤其当代文学史中是有独树一帜的意义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技巧、审美趣味以及乡土文学传统在继赵树理之后于当代文学中的新发展。

因此,学习时不妨多联系《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学生熟悉的古典文学名著,引导他们了解这一类小说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手法,进而扩大阅读视野,增进对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的感性了解。

二、小说的背景虽然发生在抗日战争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但由于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从一个六岁男孩的眼睛来看世界,因此很多场景和故事应该不难理解。

教学时不妨多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来源:

Z#xx#k.Com]三、这篇小说的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准确传神,又经过了作家的精心提炼,同时继承了说唱文学语言的压韵和爽脆,读来朗朗上口,值得细细揣摩和学习。

因此建议教学时加强诵读,一些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以引导学生摘抄和背诵。

有关资料一、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刘绍棠)我在阔别文坛22年,重新恢复创作权利,第一次出席北京文艺界聚会的讲话中宣告:

“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并且仍然要保持我的“田园牧歌”风格。

1979年我创作和发表的《芳草满天涯》等八个短篇小说,便是将这个诺言化为行动的作品。

1979年底,面对当时五光十色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现象,我总结自己的得失,认识自己的短长,选择今后的道路,决定致力乡土文学的创作。

乡土文学这个词儿,我最早见于鲁迅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中,而不是像某位理论家责难我是从台湾趸来的。

但是,我并没有现成的乡土文学创作理论可循。

我的学识和兴趣,也难以研究出一套理论来。

因此,我只是满怀感恩、孝敬,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我的乡亲父老画像的心情,踏上这条虽然前人早已开端,却又久已荒芜的道路的。

《蒲柳人家》是我迈出的第一步。

近两年来,我创作和发表的十三部中篇小说中,自以为《蒲柳人家》《渔火》(已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绍棠中篇小说集》)《瓜棚柳巷》(《当代》文学丛刊1981年第3期)《花街》(《十月》文学丛刊1981年第4期》)《草莽》(《新苑》文学丛刊1981年第3期)《水龙吟》(《科尔沁文学》1981年连载)《荇水荷风》(《长江》文学丛刊1982年第1期)等七部,可算乡土文学之作。

而发表在《北疆》文学丛刊1981年创刊号上的中篇小说《鱼菱风景》,则是运用乡土文学的艺术手段,表现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试作。

《蒲柳人家》等7部中篇小说,写的都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我从自己的乡土文学创作实践中,得出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的认识,即:

坚持文学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坚持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与农民的历史和时代命运。

这当然不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成龙配套”的理论,还有待于真正的理论家的科学总结与概括。

有人说,我提倡乡土文学,而对其他文学创作品种采取排他主义。

这是误解。

有关乡土文学创作问题,我曾零零碎碎发表过不少短文,述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毫无废黜百家,唯我独尊之意。

因为,我读过文学史,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流派,能够削平群雄,一统天下。

牡丹虽然贵为花中之王,也不能扼制百花齐放;何况乡土文学不过野花而已,更不可能在文坛的百花园中取缔其他的奇花异卉。

进行乡土文学创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出发,热爱和熟悉劳动人民,热爱和熟悉家乡的土地、风习和一草一木。

我在《蒲柳人家》等7部中篇小说中所描写的劳动人民,各自都有生活的原型,在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时代有恩于我,对我怀有深情。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先后作古,因而,我更加怀念和感激他们,也就文思潮涌,写个不止。

现在,我准备告一段落,是因为我想进行一次总结,将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写一部人物比较多些,生活画面比较丰富多采,篇幅比较长一点的作品。

同时,也因为农村现实生活题材强烈地激动着我,文思的潮头向这方面奔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农村政策的左倾错误,落实两项决策,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与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但亲眼目睹生产在发展,产量在提高,农民的日子在一年年富起来,而且深切感受到农民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尚和家庭生活,都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气象。

家乡大地上的新的风土人情,为我的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我并不想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中图解政策或粉饰太平;而是要以饱蘸色彩的笔写人,写人情,写富起来的农村风光。

还是搞田园牧歌和乡土风俗画,但却是现实生活的田园牧歌和乡土风俗画。

深入到农村中去,深入到农民中去,便会发现,人情和风景,都美不胜收。

但是,如果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鼻梁上又架着左视或右视眼镜,便只能“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人家娶媳妇你吊孝。

因为是创作,所以每写一篇小说都是重新开创,没有一整套的经验可以照搬套用;否则,下一篇只不过是上一篇的复制品。

因此,我面临着许多想到和想不到的难题,有待于通过创作实践进行解决。

我仍然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但是粗手大脚的爹娘已经眉梢生喜,面带春风,目光中充满了希望,因此,我的作画必须具有新意和亮色,否则便会失真,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

《鱼菱风景》是我跨出的新一步,我将沿着这个方向,奋然前行。

1981年9月二、漫评《蒲柳人家》(唐挚)刘绍棠同志,从被放逐的精神荒原上归来,便回到了他那充满了眷恋之情的运河两岸,这魂牵梦萦的故乡的热土,这抚育过他难忘的童年的乡亲,这长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的运河滩,这铺满翠藤碧叶的瓜田,这蓬蒿茂草、蒲柳小屋,无处不牵动着他的种种思绪,缕缕诗情……于是,从《运河的桨声》开始,穿过曲折漫长的航道,现在又给我们送来了《蒲柳人家》。

童年的印象总是最新鲜的,犹如晨露新月。

童年自然也是各式各样的,但即使有辛酸、苦难和眼泪,在回忆中,童年仿佛也总是被涂抹上了某种迷人的、天真的、无邪的色彩,动人魂魄。

因此在作家的艺术世界里,童年似乎常常占有一席地位。

何其芳同志曾诉说过:

“说起‘故乡’两字,总连带地想起许多很可怀念的事物来,我的最美的梦,也就是我的幼年的故乡之梦了。

”孙犁同志的《铁木前传》有一个散文诗般的开端,描摹着童年的一星欢乐,也透露着作者自己童年最深切的感受,甚至如今已七十高龄的他,不久前在和来访的记者谈话时还说:

“现在想来,我最喜欢一篇题名《光荣》的小说。

在这篇作品中,充满我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幻想。

对于我,如果说也有幸福的年代,那就是在农村度过的童年岁月。

”啊,神奇的、迷人的童年的岁月!

读《蒲柳人家》,给我最强烈印象的就是这种渗透于全部构思中的、带着童年情趣的真率之情;就是这种赤子之心,真率之情,使我们时而怦然动心,时而莞尔而笑。

我们分不出究竟是从小说中那个剃个葫芦头、光着屁股的小满子的眼睛里,还是从作者的眼睛里,在三十年代充满物质贫困、精神苦难的简陋朴质的农村生活中,竟看到了这么多给人以希望的美好心灵,这么多给人以抚慰的巨大温暖。

也许我们可以说,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冲突,作者观察得还不够深刻,揭示得还不够深入,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作者满怀真率之情,十分真实地描画的这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和他们的悲欢,是有巨大的感染力的。

雨果曾经精辟地指出:

“真实的暗疾是渺小,伟大的暗疾是虚伪。

”在作者笔下的这一角水乡,不仅一切都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同时渗透着率真美好之情。

这些朴实的农民,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

而这正是这篇小说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之所在。

清人袁枚说: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

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

”对于绍棠同志这部真率之作,似也可作如是观。

*             *             *有的同志认为这部中篇是一幅风俗画,这是真确的。

在这里,作者对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写得历历如绘,情致缠绵。

像望日莲在七巧之夕,拜月乞巧,穿针引线的插曲就写得异常真切动人。

按照古老的风习,七夕之夜,年已及笄的姑娘,半夜时分,要给垂挂中天的月芽儿焚香叩拜,然后引线穿针,如果一穿而中,便能跟自己心爱的人儿结成良缘。

作者那支善于抒情的笔,就从这风习的描绘中透露了这个受尽苦楚的闺女内心对于幸福的强烈渴求。

而特别富于情趣的是,所有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何满子偷偷“听歌”发现的,并且因此,他真正听到了两颗年轻热情的心的互相倾诉,使这小小的插曲,喷洒上一层微妙的喜剧色彩,荡漾着诗情画意。

又如在运河边上,何满子和周檎这叔侄俩,坐在柳荫下的沙地上,追忆周檎与望日莲在儿时玩“拜花堂”的往事时,小满子充满好奇心的追问和周檎动情的回答,把农村孩子按照古老婚俗玩的游戏,在一问一答中表露得情趣盎然,别具乡土风味。

像这类人情世态的生动描写,在作品中比比皆是,诸如何大学问请老秀才教书,柳罐斗摆渡为生,引来沦落风尘的云遮月的传奇式的热恋,都是十分精彩的篇章。

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听到了北运河淙淙的流水声,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饱览着北运河两岸恬美秀丽的风光,而且也体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作者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从生活风习到人物内心,都熟习得有如熟悉自己的指纹。

而这正是因为作者本来就是从农村深处走来的一员,血管里流动着农民的血液,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们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所以他下笔有情,能把他们的心、他们的脉搏摸得那样准确,表达得这样贴切。

*          *          *          *善于真切地再现人情世态、生活风习,把我们引入一个我们不完全了解的天地,当然会使我们觉得新鲜,饶有生趣,这不用说是一种可羡的艺术才能。

但是,仅仅忠实地描绘生活风习,却不一定能使我们引起感情的共鸣,不一定具有扣打人们心弦的强烈艺术力量。

这里还应该有更深厚的社会内容,还应该有穿透那表面的生动现象,而表达出人民灵魂中的渴望与追求的更本质的东西,才能使我们进入更高一层的艺术境界。

在《蒲柳小屋》的构思中,有一种使我们从感情上流连忘返的吸引力,有一种使我们为之动心的东西,那就是透过一幅幅往日的风俗画,处处洋溢着、浸润着蕴藏在朴实淳厚的劳动人民中间的纯真热忱的感情,那种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一丈青大娘嫉恶如仇,抢救望日莲;吉老秤莽撞戆直,痛打小管家;柳罐斗抚养亲人,终生不娶,却又传奇式地结交了风尘女子云遮月;何大学问为望日莲、周檎完婚,慷慨割舍两亩祖传土地,都闪射出一种耀眼的、足以澡雪精神的光采。

世世代代受压榨、受剥削,在惊人贫困的物质生活煎熬下的农民,积压着多么深重的苦难、哀伤、痛苦和叹息,但是深知这些质朴农民性格和内心的作者,却相信什么也扑灭不了他们精神上的火光,斩伤不了他们淳厚的美德,践踏不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作者的感受和发现下,他所刻画的老老少少的劳动者身上,都有着那么丰富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你不能不为蕴藏在劳动人民中间的无与伦比的精神美而感叹!

这里面凝聚着他们朴素的爱憎感、是非观和道德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力量支持着、伸张着一切善良的、正直的、美好的事物;而在非常的生活中,这种精神美就会爆发为伟大的斗争力量,抗击一切来自旧世界,从陈腐的社会制度中滋生出来的种种不公正、残暴和邪恶。

我以为,这就是这部小说令人动心、令人神往的地方。

*          *          *          *当然,作者提炼自己的艺术构思,表现某种艺术上的追求,决不是说,作者在创造他的作品时,就是在专注于某种观念,或是通过某些生动的生活例证去注解或图解某种“思想”。

正如黑格尔所说:

“艺术家的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

”某些按照所谓主题先行或从概念、从逻辑推理去炮制的艺术品,往往就是如此这般地违背了艺术的基本法则,丧失了艺术的生机而陷于失败。

就艺术创作过程而言,常常是由于作者自己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敏感,而对于一些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震动,于是孕育于心头,缭绕于胸际,点燃起创造的激情,并且就在捕捉和把握,那饱含社会内容和典型意义的具体形象的同时,也捕捉到了思想──从形象中、从形象的冲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思想。

由此可见,艺术创造终究要落脚于人的把握,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反映社会。

正是人的命运和人的心灵世界,才是艺术家活动的领域,才是艺术家活跃的故乡。

《蒲柳人家》正是以独特的角度,通过充满稚气、机灵伶巧的何满子的眼睛,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上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他们的义侠血性、慷慨豪宕和博大宽厚的灵魂,被写得情真意切、淋漓酣畅。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读了《蒲柳人家》,浮现于我们眼前的人物,不论是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望日莲、周檎,还是吉老秤、柳罐斗,都那么热忱,那么浑朴,那么富于乡土色彩,那么独具丰姿。

他们朴素,同时他们单纯;他们忠厚,同时他们刚强;他们爱得深沉细致,同时他们恨得果决分明。

应该说,作为一部中篇,出场的人物也许过多了,也许还有些可有可无的枝蔓,但是作者似乎并不在意,他不刻意追求严谨的结构,不拘泥于完整的情节,通篇作品似乎只是在激情的推动下,任凭形象仓库中蜂涌而来的印象、感受、性格,行云流水般地自然发展。

而作者勾勒性格特征,探测人物内心状态的本领,竟使他用寥寥几笔,就准确地刻绘出几个主要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悲欢,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你看小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有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提得起放得下,直肠直性,是非分明。

为了年轻纤夫不说理,她可以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为了花鞋杜四和那歹毒婆娘豆叶黄欺侮童养媳望日莲,她不惜跳过篱笆,抢救这可怜儿,而且干脆认了干闺女,担当起保护神的角色;她也有点迷信,为了小满子不肯穿那花花草草的花红兜肚,她气得咬牙切齿,但在她那威吓咒骂声里,却浸透着对孙子的一片爱心,因为她怕阎王爷来勾魂索命,夺走她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她也许不能识文断字,但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都透出了一股庄稼人的凛然正气。

再看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和一丈青大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