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669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8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0页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0页
亲,该文档总共1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docx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

2014年杜邦公司美国休斯敦化工厂泄漏事故致

4死1伤

 

2014年11月16日消息:

世界第二大化工公司、美国杜邦公司位于休斯敦东南拉波特

 

地区的工厂,15日发生化学品泄漏事故,5名工人直接暴露于有害气体甲硫醇中,造成4

 

人死亡、1人被送往医院救治。

 

杜邦公司发言人伍兹(AaronWoods)证实,15日凌晨4时左右,位于斯特朗路厂区一

 

个储存甲硫醇的存储罐阀门失效,造成甲硫醇大量泄漏。

 

工人和紧急救援人员6时左右控制住了泄漏,但已有5名工人暴露在有害气体中。

其中

 

4人在厂区内死亡,1人被送往附近的星海假日医院,伤情不会危及生命。

在化学品溢出时,

 

4名死亡员工之一曾下落不明。

 

杜邦拉波特厂区约有320名雇员,“这是该厂区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泄漏事故。

”伍兹表

 

示,“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这些员工”。

 

拉波特应急管理协调员萨格斯(JeffSuggs)指出,泄露的甲硫醇为无色有害易燃气体,

 

有一股臭鸡蛋或臭鱼的难闻气味,通常用于天然气添加剂、保护农产品蛋白质的合成剂或杀

 

虫剂。

今次泄漏出的甲硫醇不会对附近社区构成危害。

 

休斯敦西南地区的密苏里市、糖城和罗森伯格市均有居民报告闻到刺鼻气味,警方认为

 

这也是约60公里外的杜邦公司工厂当天化学品泄漏导致。

 

美国有毒物质与疾病登记署(ATSDR)记录显示,人体直接暴露于甲硫醇中会引起严重的

 

呼吸系统、皮肤或眼睛炎症;吸入后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及不同程度的麻醉;高浓度吸

 

入可引起呼吸麻痹而死亡。

 

2014年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8.2特大爆炸事故

 

2014年8月2日,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抛光车间的粉尘爆炸特别重大事故,造

 

成75人死亡、185人受伤。

正是这个特别重大的爆炸事故为这个全国县级“首富”城市蒙上一层重重的阴影。

 

4日,国务院“

 

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组根据暴露的问题和初步掌握的情况,对事

 

 

故作出判定:

问题和隐患长期没有解决,粉尘浓度超标,遇到火源,发生爆炸,是一起重大

 

责任事故。

事故的责任主体是中荣公司,主要责任人是企业法人代表、董事长吴基滔等相关

 

负责人。

目前公安机关已控制了相关责任人员。

 

哪些问题和隐患长期没有解决?

调查组总结了5点原因:

 

——企业厂房没有按二类危险品场所进行设计和建设,违规双层设计建设生产车间,且

 

建筑间距不够。

 

——生产工艺路线过紧过密,2000平方米的车间内布置了29条生产线,300多个工

 

位。

 

——除尘设备没有按规定为每个岗位设计独立的吸尘装置,除尘能力不足。

 

——车间内所有电器设备没有按防爆要求配置。

 

——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不完善、不落实,没有按规定每班按时清理管道积尘,造成粉

 

尘聚集超标;没有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没有按规定配备阻燃、防静电劳保用品;违反劳动

 

法规,超时组织作业。

 

昆山市消防大队经济开发区中队中队长吴神飞说,约两个月前曾接到该企业火警,当时

 

是放在室外的泡沫夹芯板发生燃烧。

而一位熟悉企业情况的人士也表示,这家企业污染大、

 

技术含量不高,一直存在安全隐患。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干。

 

调查组指出,当地政府的有关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力,是导致事故发

 

生的原因之一。

记者了解到,面对近3000家企业,在昆山开发区经济发展局仅设了4个人

 

的安全科,基层执法力量十分薄弱。

显然,在此前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监管总局部署开展的

 

安全大检查中,当地没有完全落实“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

 

“是谁在走形式、走过场?

工作不落实?

”调查组组长、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在调查组

 

全体会议上发问,“安监、劳动、卫生、商务等相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世明则表示,粉尘爆炸事故已发生多起,已下发了相关文件,但存

 

在制度不落实的情况。

事故后果和对伤员救治的形势依然严峻,问题和影响都没有见底。

 

粉尘是引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隐患。

对此,国家早就制定了《粉尘防爆安全规

 

程》。

2012年,国务院安委会曾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

 

治理。

但是,这个企业成了一个监管死角。

 

“漏网之鱼”并非仅此一家。

2010年以来,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

 

烟草、商贸等行业企业粉尘爆炸事故时有发生。

2010年河北秦皇岛一家面粉加工厂发生爆

 

炸事故,19人死亡、49人受伤。

而今年以来全国也发生了多起粉尘爆炸事故,如江苏如皋

 

市的一起硬脂酸粉尘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9人受伤。

 

“调整经济结构不能是一句空话,招商引资不能来者不拒,不要带血的GDP,发展不

 

能以牺牲人为代价。

”杨栋梁强调,所有企业不分内外资,不分所有制,不分中央地方,不

 

分大中小,都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据苏州市市长周乃翔介绍,目前苏州已全面排出涉及粉尘作业的企业名单,对涉及机加

 

工产生金属粉尘的企业,从现在起一律停产停业整顿,对整改不到位的一律不得复工生产,

 

同时要对粮食、饲料、纺织、木器加工等可能存在粉尘爆炸风险的企业和作业场所,进行严

 

格检查,逐一排除事故隐患。

 

杨栋梁要求,尽快查清管理责任、认定责任人,让违法企业付出更大代价,让心存侥幸

 

企业受到震动,汲取血的教训。

事故调查组要依法依规加快事故调查,严厉追究企业的主体

 

责任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及时公布调查报告,接受社会和媒体舆论监督。

 

国务院安委会已确定,紧紧抓住粉尘火灾爆炸事故多发生的煤矿、面粉、糖类、纺织、

 

硫磺、饲料、塑料、金属加工及粮库等厂矿企业,立即在全国开展一次全面的粉尘治理专项

 

检查。

 

同时,从8月份开始集中5个月,针对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油气管道、危化品、

 

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在全国开展以“六打六治”为重点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集中整

 

治重大隐患。

 

2014

年晋济高速岩后隧道特大事故致

31人死亡9人失踪

2014

年3月1日14时45分许,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的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

 

岩后隧道内,一辆山西铰接列车追尾一辆河南铰接列车,造成前车装载的甲醇泄漏,后车发

 

生电气短路,引燃周围可燃物,进而引燃泄漏的甲醇,并导致其他车辆被引燃引爆,共造成

 

40人死亡、12人受伤和42辆车烧毁,直接经济损失

8197万元。

 

经初步分析,事故暴露出肇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有关地方政府及

 

其相关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

调查组全体会议强调,要认真排查确认遇难人员,全

 

力做好伤员救治及事故善后工作,深入细致开展事故调查,严格责任追究,给社会和遇难者

 

家属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查找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深入

 

开展交通安全尤其是各类易燃易爆品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加强各类隧道

 

交通和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工作,坚决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3月1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境内的晋济高速岩后隧道内发生两辆甲醇车追尾相撞,导

 

致前车甲醇泄漏,司机在处置过程中甲醇起火燃烧,隧道内42台车辆及煤炭等货物被引燃

 

引爆。

 

经国务院批准,由安全监管总局牵头,监察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全国总工会、山

 

西省政府负责人及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并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有

 

关负责同志参加事故调查。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司机违规处置车祸事后弃车逃

 

3月1日14时50分,山西省晋城市福安达物流公司驾驶人李建云,驾驶载有

29吨甲

 

醇重型罐式货车驶入岩后隧道,追尾碰撞前方河南省孟州市汽车运输公司汤天才驾驶的载有

 

29.6吨甲醇的重型罐式货车。

当时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车辆碰撞后,李建云、汤天才下车查看情况,发现有甲醇泄漏。

私下协商后,前方车辆

 

驾驶人汤天才上车驾驶车辆向前移动,两车分开后,再次下车查看情况时发现泄漏的甲醇起

 

火燃烧。

两车上的司机和押运员共4人弃车逃离现场。

目前,这4人已被警方控制。

 

由于岩后隧道入口低、出口高,汤天才驾驶的货车所载甲醇在隧道入口处泄漏燃烧后,

 

火势迅速沿隧道由入口向出口蔓延,先后引燃前方排队等候通行的运煤车,并引发隧道内一

 

辆拉有液态天然气的车辆发生爆炸。

 

2、运输公司疏管理考试交钱即可

 

国家对危化品运输管理有严格规定,驾驶员与押运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据山西省公

 

安厅交警总队调查,发生碰撞事故的两辆车上的驾驶员与押运员都持有从业资格证,但对所

 

拉运货物的特性、安全运输的规定、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等基本知识一概不知,只知道

 

所拉货物为易燃物。

 

据汤天才交代,其所驾驶的车为个人所有,挂靠在河南省孟州市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运输公司只收钱不管理,平时的安全教育、管理都流于形式,教育考试交钱签名即可。

李建

 

云说,他刚上岗一个月,公司没有专门的安全检查员,平时出行车辆的安全检查全靠自己。

 

据警方介绍,交通拥堵时,危化品车辆的安全押运员应该下车放置警示架,以防发生追

 

尾事故。

汤天才车上的押运员却躺在车上睡觉,没有下车设置警示标志。

 

3、逃生通道关闭消防龙头不出水

 

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全长800米的岩后隧道内没有排风设施,事故发生后,隧道内浓

 

烟滚滚,救援人员戴着防毒面具、氧气罐都呆不了20分钟。

 

事发时烟雾报警器没有起到报警作用,一些车辆里的人员没有及时逃离;隧道中间的应

 

急逃生通道关闭,逃生指示不明显,火灾事故发生后,现场一片混乱,人员只能从隧道的南

 

北出口逃离,中间的人没来得及逃离。

 

因为消防水龙头不出水,消防车辆只能从高速路下边拉水灭火、降温,延误了灭火时间。

 

而事故发生1小时40分后,一辆拉有液态天然气的大型车辆又发生了爆炸,汽车的一半在

 

隧道内被炸飞了50米。

 

记者调查发现,岩后隧道北口往南5公里处设有煤焦管理站,运煤车辆集中驶入使管理

 

站通行缓慢,导致事故发生路段车辆拥堵,隧道内排队等候有33辆运煤车,最后引燃了车

 

上的煤炭,加重了事故后果。

 

因此,针对危险化学品,无论是运输还是储存过程都必须熟知危险品的危险特性,并在

 

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与泄露处置。

只有科学地对化学品各个环节进行管

 

理,才能有效避免一系列的化工事故,避免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

 

2010年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

 

2010年7月16日18时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及事故简要经过

 

国际储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80%股份)与大连港股份公司(20%

 

股份)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

 

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

国际储运公

 

司原油罐区内建有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大量原油罐区、

 

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学品。

 

事故当天,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国际储运公司原

 

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控股的下属子公司)的原油;中油

 

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原

 

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

 

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由辉盛

 

达公司生产。

 

7月15日15时30分左右,“宇宙宝石”油轮开始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油,卸

 

油作业在两条输油管道同时进行。

20时左右,祥诚公司和辉盛达公司作业人员开始通过原

 

油罐区内一条输油管道(内径0.9米)上的排空阀,向输油管道中注入脱硫剂。

7月16日

 

13时左右,油轮暂停卸油作业,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

18时左右,在注入了88

 

立方米脱硫剂后,现场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

18时8分左右,靠近脱

 

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

 

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大量原油泄漏。

事故导致储罐阀门无法及时关闭,火灾不断扩大。

 

原油顺地下管沟流淌,形成地面流淌火,火势蔓延。

事故造成103号罐和周边泵房及港区

 

主要输油管道严重损坏,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

 

二、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经初步分析,此次事故原因是:

在“宇宙宝石”油轮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辉盛达

 

公司和祥诚公司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

 

学爆炸。

事故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分析中。

这起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火持续燃

 

烧15个小时,事故现场设备管道损毁严重,周边海域受到污染,社会影响重大,教训极为深刻。

 

事故暴露出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事故单位对所加入原油脱硫剂的安全可靠性没有进行科

 

学论证。

二是原油脱硫剂的加入方法没有正规设计,没有对加注作业进行风险辨识,没有制

 

定安全作业规程。

三是原油接卸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指挥协调不力,管理混乱,信息

 

不畅,有关部门接到暂停卸油作业的信息后,没有及时通知停止加剂作业,事故单位对承包

 

商现场作业疏于管理,现场监护不力。

四是事故造成电力系统损坏,应急和消防设施失效,

 

罐区阀门无法关闭。

另外,港区内原油等危险化学品大型储罐集中布置,也是造成事故险象

 

环生的重要因素。

 

三、预防对策措施

 

1.严格港口接卸油过程的安全管理,确保接卸油过程安全。

一要切实加强港口接卸油

 

作业的安全管理。

要制定接卸油作业各方协调调度制度,明确接卸油作业信息传递的流程和

 

责任,严格制定接卸油安全操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接卸油过程有序可控安全。

二要加强对接卸油过程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安全论证和安全管理。

各有关企业、单位要立即对接卸油过程加入添加剂作业进行一次全面排查。

凡加入有氧化剂成份添加剂的要立即停止作业。

接卸油过程中一般不应同时进行其他作业,确实

 

需要在接卸油过程中加入添加剂或进行其他作业的,要对加入添加剂及其加入方法等有关作

 

业进行认真科学的安全论证,全面辨识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与

 

罐区保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安全。

加剂装置必须由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

 

施工。

三要加强对承包商和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坚决杜绝“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

 

违反劳动纪律)现象。

接卸油过程环节多、涉及单位多,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安全事故。

有关

 

单位要增强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尤其要加强对承包商

 

的管理,严禁以包代管、包而不管。

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三违”现象,加强对特殊作业人

 

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

 

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确保安全生产。

建立健全“三违”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查处渎职

 

责任。

 

2.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各环节的安全管理。

各地、各

 

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18次常务会议精神,全面加强企业安

 

全生产工作,尤其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安全管理与监督,

 

进一步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持续深入地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工作,严格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对重大隐患要实行挂

 

牌督办,跟踪落实。

当前,正值高温雷雨季节,容易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

各地要加强危险

 

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督促有关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安全监

 

控,特别是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切实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保证安全生

 

产。

 

3.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合理规划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布局。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要深刻吸取此次事故教训,认真做好大型危险化学品储存基地和化工园区(集中区)的安全

 

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布局,严格审查涉及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

 

生产储存建设项目。

同时,要组织开展已建成基地和园区(集中区)的区域安全论证和风险

 

评估工作,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安全。

 

4.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提高重特大事故的应对与处置能力。

各地、各有关部

 

门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厂区和储罐区消防设施的检查,督促各有关企业进一步改进管道、

 

储罐等设施的阀门系统,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关闭;督促企业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加

 

强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专项训练,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

 

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确保预案衔接、队伍联动、资源共享;加大

 

投入,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提高应对重特大、复杂事故的能力。

各类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

 

认真研究分析本单位重大危险源情况,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监控和管理,建立科

 

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迅速响应、快速处置。

与此同时,要加强应急

 

值守,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扎扎实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切实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2005

年吉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

2005

年11月13日13时35分,吉林某石化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制塔

T102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1事故经过

 

2005年11月13日,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化工二班班长徐某替休假的硝基苯精馏岗位内

 

操顶岗操作。

根据硝基苯精馏塔T102塔釜液组成分析结果,应进行重组分的排液操作。

10

 

时10分,徐某进行排残液操作,在进行该项操作前,错误地停止了硝基苯初馏塔T101进

 

料,但没有按照规程要求关闭硝基苯进料预热器E102加热蒸汽阀,导致硝基苯初馏塔进料

 

温度升高,在15分钟内温度超过150℃量程上限,超温过程一直持续到11时35分。

 

在11时35分左右,徐某回到控制室发现超温,关闭了硝基苯进料预热器蒸汽阀,硝

 

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开始下降,13时25分降至130.4℃。

 

13时21分,徐某在T101进料时,再一次错误操作,没有按照投用换热器应“先冷后

 

热”的原则进行操作,而是先开启进料预热器的加热蒸汽阀,7分钟后,进料预热器温度再

 

次超过150℃量程上限。

13时34分启动了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泵向进料预热器输送粗硝基

 

苯,当温度较低的26℃粗硝基苯进入超温的进料预热器后,由于温差较大,加之物料急剧

 

气化,造成预热器及进料管线法兰松动,导致系统密封不严,空气被吸入到系统内,与T101

 

塔内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硝基苯中的硝基酚钠盐受震动首先发生爆炸,继而引

 

发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相继发生爆炸,而后引发装置火灾和后续爆炸。

 

本次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59人轻伤。

事故发生时,在现场作业和巡检的6

 

名员工当场死亡;与双苯厂一墙之隔的某农药公司一名员工在本单位厂房内作业时受爆炸冲

 

击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某通信公司一名员工在距事故现场1000m以外的路上骑摩托

 

车时被爆炸碎片击成重伤,经抢救无效于12月1日死亡。

在受伤人员中有23名员工,其

 

它为企业外人员。

 

本次爆炸直接涉及到的设备有硝基苯初馏塔T101、硝基苯精馏塔T102、2个粗硝基苯

 

罐、2个硝酸罐、苯胺水罐、精硝基苯罐、空气罐、氮气罐、氢气缓冲罐、2个苯胺捕集器

 

等设备、管架和原料罐区1个精硝基苯罐、2个苯罐等,爆炸事故造成周边的企业和居民住

 

宅的门窗一定程度的破坏。

直接经济损失为6908.28万元。

 

2爆炸事故原因

 

2.1直接原因

 

硝基苯精制岗位外操人员徐某违反操作规程,在停止粗硝基苯进料后,未关闭预热器蒸

 

气阀门,导致预热器内物料气化;恢复硝基苯精制单元生产时,再次违反操作规程,先打开

 

了预热器蒸气阀门加热,后启动粗硝基苯进料泵进料,引起进入预热器的物料突沸并发生剧

 

烈振动,使预热器及管线的法兰松动、密封失效,空气吸入系统,由于摩擦、静电等原因,

 

导致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并引发其它装置、设施连续爆炸。

 

2.2间接原因

 

1)工厂、车间的生产指挥失控。

重组分的排液操作,属正常间断操作,不应切断进料,

 

但从上午

 

10时

 

10

 

分开始切断进料,排液操作,直到下午

 

1时

 

34

 

分37

 

秒的爆炸,整个过

 

 

程只有一名班长在操作,安全生产指挥处于严重失控状态。

 

2)工厂、车间生产管理不严格,工作中有章不循,排液操作是每隔

 

7~10

 

天进行一次

 

 

不定期的间歇式常规操作,对于一项常规的简单操作,却反复出现操作错误,反映了工厂操

 

作规程执行不严,管理不到位。

 

3)操作员徐某在常规的化工工艺操作过程中,多次出现错误操作,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