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798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docx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toComputer

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

理论学时:

20学时实验学时:

16学时

适用专业:

全校本科生(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代码:

BB102318

大纲执笔人:

高华孙永香大纲审定人:

葛平俱

一、说明(500字左右)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我校各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1+X”课程设置方案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

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一些常用应用软件。

本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

为本科各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本专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安排在大学本科第一学期,使学生既能与高中的计算机技术课相衔接,又能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宗旨,为本科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充分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相结合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信息表示、操作系统基础、文字编辑排版、电子表格制作、创建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基础、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全面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基本应用技术。

3、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大学本科各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

由于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上力求既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要有做侧重,具体为:

(1)理论上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生动形象阐述计算机的各种原理方法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在计算机操作技能上,采取教师案例教学演示与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通过综合作业来检验督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3)教学考核上采用上机考试与平时操作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既检验理论知识又检验操作技能。

课程理论教学为20学时,实验为16学时。

理论课,重点讲解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一般操作;实验课,借助于常用软件,完成3-5个大作业。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20学时)

第1讲计算机基础知识(5学时)

内容:

1计算机概论(1学时)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名称、诞生时间、主要元器件;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二进制和程序存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四代计算机的年代、主要元器件)(电子器件);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计算机的用途(5大用途);计算机的分类(按处理数据方式、使用范围、计算机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四化或五化);

信息技术(IT)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三个组成部分)、信息社会的概念、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计算机基础知识(2学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件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存储(使用二进制的原因;各种数制及其转换方法;数制信息的表示;非数值信息的表示)。

3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2学时)

微型计算机概述(微型计算机的概念、特点、分类、主要性能指标);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主板的主要结构、主板上的主要插槽、接口及其作用,主板上的主要芯片及作用;CPU的主要基本概念、主要性能指标、主要厂商以及命名;内存的概念、作用以及性能指标、主要外存设备及其主要性能指标;机箱机电源的分类、机箱及电源的性能;显卡的基本知识;显示器的分类以及主要性能指标;打印机、键盘鼠标的分类与性能指标;主要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其结构以及主要参数,其特点以及使用);

PC机的发展。

重点:

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常用的数制及编码,计算机中的数制与转换,常见的信息编码。

难点:

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常用的数制及编码,计算机中的数制与转换。

教学方法:

课件教学

思考题:

1、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核心是什么?

2、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是怎样将计算机分类的?

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4、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有哪些,如何书写?

数值数据在计算机内部是如何表示的?

5、计算机如何在内部表示字符和汉字?

什么是交换码、输入码、机内码、字形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什么是计算机指令、指令系统、程序?

7、简述微处理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常用技术参数有哪些,各是什么含义。

8、内存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9、常用的外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10、为什么存储系统要划分层次,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是什么样的?

11、微机主板上主要包括哪些部件?

计算机是如何被组装在一起的?

12、计算机常用的系统软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13、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媒体的特征是什么?

14、在计算机领域中,如何媒体分类?

有哪些媒体元素?

15、屏幕上每个像素都用一个或多个二进制位描述其颜色信息,256种灰度等级的图像每个像素用几个二进制位描述其颜色信息。

16、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信息化社会的技术特征是什么?

第2讲操作系统概述(1学时)

内容: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操作系统的分类(用户数、任务数、适用环境两种分法);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进程、存储、设备、文件、作业管理);常用操作系统(常用操作系统的类属和适用环境)。

重点: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分类。

难点: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教学方法:

课件教学

思考题:

1、操作系统的定义。

2、操作系统的分类,常用操作系统有哪些?

3、文件的定义。

第3讲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XP(2学时)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indows的文件管理,

要点:

鼠标的基本操作;窗口、菜单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操作;剪贴板的使用;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快捷方式的建立;“开始”菜单、“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回收站、控制面板等的基本操作;Windows的系统配置、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

内容:

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桌面上相关操作(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桌面图标、窗口排列、程序切换、日期与时间设置、回收站使用、文件搜索、桌面复制等);

WindowsXP的文件与文件夹基本操作(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属性修改与查看方法);“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查看硬盘信息、磁盘格式化等);

WindowsXP的设置(显示属性设置;自定义“开始”菜单和“任务栏”设置方法;安装与删除程序应用程序、添加与删除Windows组件、添加硬件(打印机)的方法;Windows用户管理;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控制面板中其他的常用操作)。

WindowsXP的多媒体功能;WindowsMediaplayer、录音机使用方法

WindowsXP的系统优化;系统性能与虚拟内存设置方法

重点:

WindowsXP的文件管理;WindowsXP的设置。

难点:

WindowsXP的文件与文件夹基本操作;剪贴板的使用;WindowsXP的系统优化;IP地址的设置。

教学方法:

操作演示

思考题:

1、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及命名规则。

2、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程序的使用。

3、Windows的环境设置和系统维护。

第4讲应用软件与办公软件(6学时)

内容:

1应用软件概述

应用软件基本知识;文字处理软件介绍、文字处理软件发展过程;

2Word的使用(2学时)

Word的工作环境(word工作环境的使用、快捷键、工具栏的使用方法);Word的文档管理(Word文件的新建、打开、保存基本操作;文件处理相关的文件类型;用户自定义参数的设置);文档的输入(基本的键盘输入;其他输入方式);文档的编辑(拖动、定位、句行选取等选取操作及常用快捷方式;复制、剪切和粘贴操作及快捷方式;移动操作的使用;基本的查找和替换操作;撤销和恢复的操作及快捷方式);文档的排版(字符排版;段落中对齐、缩进、间距的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分栏的使用;多种页面视图;分页符、分节符的使用;页码、页眉、页脚和页面设置操作;脚注和尾注的使用;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文档中的表格(表格的建立、删除、调整行列宽、合并与拆分、绘制斜线表头等操作;表格对齐方式、边框和底纹等的设置;表格的排序和计算功能;生成图表的过程);文档中的图形(绘图工具栏的使用;插入图片、调整大小、剪裁等基本图片操作,对比度、水印等编辑操作;公式编辑器的使用;图文混排);高级功能和操作技巧(格式刷的使用;目录的生成;样式的概念,样式的使用;拼写和语法检查、字数统计、自动更正、宏等的使用)

3Excel电子表格(2学时)

Excel的相关概念;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包含管理工作表、输入数据、格式化工作表、编辑工作表、数据的有效性检验);工作表的编辑(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混合引用的概念,9*9乘法表的制作);工作表的格式化(单元格的合并居中和对齐方式、单元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单元格的保护、设置工作表的行宽和列高、使用条件格式);公式和函数(常用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公式和函数中错误值的含义);数据图表化(Excel2003图表的两种形式:

嵌入图表和独立图表的创建;图表的整体编辑和对图表中各对象的编辑;图表格式的修饰即图表的格式化);数据分析(数据列表的排序、普通筛选,高级筛选;数据的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的操作;页面设置;宏的使用(宏的简单操作;Excel2003宏的录制和使用)

4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2学时)

演示文稿概述;建立演示文稿(利用空白演示文稿建立演示文稿文件,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建立演示文稿,利用设计模板建立演示文稿文件);编辑演示文稿及外观(幻灯片插入、复制、删除、移动及添加对象等操作;幻灯片页中插入文本、超级链接、图表、表格、音视频等对象操作,对嵌入对象相关属性进行设置;母版设置;设计模板及配色方案修改方式,对幻灯片所有设置模板及本色方案进行设置;对单张幻灯片进行设置);PowerPoint2003的视图;设置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幻灯片放映方式,每种放映方式适用范围);演示文稿动画操作(自定义动画设置,动画方案)

重点:

文字的格式化处理;Excel电子表中公式函数的使用和数据管理;演示文稿的制作。

难点:

Word中页眉页脚的设置;Excel电子表中公式函数的嵌套和宏的操作。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思考题:

1、Word图文混排的方法。

2、Excel电子表中公式函数的使用。

3、Excel数据管理。

4、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的基本过程。

第5讲计算机网络基础(2学时)

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和信息交换,网络互连设备。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难点:

数据通信和信息交换,网络互连设备

教学方法:

课件结合案例教学

思考题:

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计算机网络中的拓扑类型。

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有哪些?

4、如何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

第6讲Internet知识(1学时)

Internet基本概念、Internet的组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连接,域名与域名服务,电子邮件的使用,万维网(WorldWideweb),网际协议,网络中的IP地址,网站开发流程与工具。

重点:

Internet的组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连接,域名与域名服务,网络中的IP地址

难点:

网际协议,网络中的IP地址

教学方法:

课件结合案例教学

思考题:

1、什么是Internet,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2、目前,我国都有哪些骨干网,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ISP?

ISP应该提供哪些服务?

4、常用的Internet连接方式是什么?

5、什么是WWW?

简述WWW浏览器的工作原理。

6、什么是URL、HTTP?

7、什么是FTP?

8、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9、Telnet是什么?

简述它的工作过程。

10、什么是Intranet?

它的特点是什么?

与Internet有什么不同?

11、什么是超链接?

12、什么是Web服务器?

13、Web服务器的主目录和虚拟目录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讲数据库基础(2学时)

内容:

数据库基础概念;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领域中常用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Access系统使用(创建数据库、表的创建与使用、查询的创建与使用、窗体的创建与使用、报表的创建与使用);SQL结构查询语言常用命令及使用方法。

重点:

数据库创建

难点:

SQL语句的使用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思考题:

1、请简述开发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主要过程。

2、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SQL语言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常用的有哪些命令?

5、设关系数据库中一个表S的结构为:

S(SN,CN,grade),其中SN为学生名,CN为课程名,二者均为字符型;grade为成绩,数值型,取值范围0-100。

若要更正李明的英语成绩为78分,其SQL语句应如何写?

第8讲多媒体计算机(1学时)

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数据的压缩,音频信息的处理,图像信息的处理,视频信息的处理,常用多媒体制作软件介绍,超媒体与Web系统

重点:

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的采集与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难点:

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的采集与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教学方法:

课件结合案例教学

思考题:

1、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

有哪些特征?

2、简述多媒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3、简述多媒体硬件系统和多媒体软件系统的组成。

4、多媒体数据为何要进行压缩?

第9讲信息安全(1学时)

内容: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及在信息安全中的作用,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及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使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杀毒软件的使用。

重点: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及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难点: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教学方法:

课件教学

思考题: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其本质是什么?

2、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特点?

3、怎样防治计算机病毒?

4、什么是计算机黑客?

怎样防止黑客的攻击?

5、什么是防火墙?

有哪些类型?

6、目前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有哪些?

7、数据加密有哪两种形式?

各有什么优缺点?

8、数字证书有什么作用?

证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哪些信息?

(二)课程实验教学(16学时)

实验一:

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2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窗口、菜单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操作;剪贴板的使用;

2、掌握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快捷方式的建立;

3、掌握“开始”菜单、“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回收站、控制面板等的基本操作;

4、掌握Windows的系统配置、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

实验二:

Office软件的使用(10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Word文档的编辑方法、格式化文档的方法和图文混排的方法;

2、掌握Excel电子表中数据的编辑、格式化工作表的各种方法,公式函数的使用和数据管理;

3、掌握PPT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超级链接及动作设置,幻灯片的放映。

试验三:

数据库基础(1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建立和维护Access数据库的一般方法

2、掌握SQL语言命令的使用方法

3、了解Access创建报表的方法

实验四:

网页设计软件和多媒体软件的使用(1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网页制作的一般流程;

2、了解图像处理软件一般的使用方法;

3、了解多媒体动画制作的一般流程。

实验五:

上机模拟考试(2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上机考试的一般流程;

2、掌握本课程讲授的所有软件的综合操作。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考核方式:

上机考试

考核方法:

课程总成绩=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附:

教学参考书目

1.教材

[1]《大学计算机基础》高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葛平俱高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大学计算机基础》,杨振山,龚沛曾.,.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王移芝,罗四维,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大学计算机基础》,蒋加伏,沈岳,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第三版。

[4]《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大学计算机基础》,战德臣,孙大烈,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