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907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docx

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

中医基础理论(20分)

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逆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2、反治:

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

从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

方法:

◆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用补益的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痛等证。

3、《素问·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4、《素问·五脏生成篇》: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5、怒伤肝、怒则气上;喜伤心、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结;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

6、十二经络体表分布:

在四肢:

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在头面部:

阳明经行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上阳行于头后侧部。

躯干部:

手三阳均行经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

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7、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

8、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9、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循行。

10、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11、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12、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为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浮络。

1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起止

络属关系

络相联系的脏腑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止于食指桡侧端

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属肺络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止于对侧鼻翼旁

交于足阳明胃经

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止于足大趾内侧

交于足太阴脾经

属胃络脾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止于心中

交于手少阴心经

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止于小指桡侧端

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属心络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止于内眦

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止于足小趾外侧端

交于足少阴肾经

属膀胱络肾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止于胸中

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止于无名指尺侧端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止于目外眦

交于足少阳胆经

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止于足大趾后丛毛处

交于足厥阴肝经

属胆络肝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止于肺

交手太阴肺经

与肺、胃、脑有经络联系

14、五脏:

心、肝、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5、六腑:

胆、胃、小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16、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而不泻”

17、心→“君主之官”

①心主血脉

②主神志(心主神明)

③在志为喜

④在液为汗

⑤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⑥在窍为舌

18、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

①主气、司呼吸

②主宣发和肃降

③通调水道

④朝百脉、主治节

⑤在志为忧

⑥在液为涕

⑦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⑧在窍为鼻

19、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①主运化

②主升清

③主统血

④在志为思

⑤在液为涎

⑥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⑦在窍为舌,其华在唇

20、肝→“将军之官”、“刚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罢极之本”

①主疏泄

②主藏血

③在志为怒

④在液为泪

⑤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⑥在窍为目

21、肾→“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命门之火”即肾阳、元阳;“命门之水”即肾阴、元阴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②肾主水

③主纳气

④在志为恐

⑤在液为唾

⑥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⑦在窍为耳及二阴

22、六腑生理功能:

腐熟水谷、传化糟粕

23、六腑生理特点:

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24、七冲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七冲门也。

25、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

贮存和排泄胆汁

26、胃→“太仓”、“水谷之海”

①受纳和腐熟水谷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

27、小肠

①受盛、化物

②泌别清浊……临床上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28、大肠→“传导之官”

传化糟粕

29、膀胱→“州都之官”

贮存和排尿

30、三焦→“孤府”

①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②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31、脑→“髓海”

32、女子胞→胞宫、即子宫、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33、《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4、“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34、对立制约:

“阴平阳秘”、“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5、互根互用: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6、消长平衡: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37、相互转化:

“物极必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38、五行属性归类

五行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大肠

皮毛

膀胱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湿

长夏

西

39、相乘:

是指五行中某“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40、相侮:

指“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

“木火刑金”、“金虚木侮”

40、“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等

41、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即泻心火滋肾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 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 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2.气的概念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元气一元论”。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客

  要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

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

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阴阳的一体观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就是因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转化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背为阳,腹为阴;

  五脏分阴阳:

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

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问·调经论》)。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燥邪属阴。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

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脉象分阴阳:

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

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指导养生:

“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2)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方位

季节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湿

长夏四时

西

大肠

膀胱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相乘:

一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

  相侮: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产生相侮;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相乘”和“相侮”。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以五色、五音、五味变化,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3)确定治则治法

  相生规律来的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

  五行相克规律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藏象学说

  要点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血脉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

  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剩,血流通畅。

  

(2)藏神

  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3)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

  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宗气的生成。

  ②气机的调节。

  

(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为华盖,“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4)生理特性

  ①肺为华盖

  ②肺为娇脏:

肺脏清虚而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人,常易犯肺而为病。

  ③肺气宣降:

肺气宣发,是肺气向上向外的布散运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肺气肃降,是肺气向内向下的布散运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食物

  运化水液

  “后天之本”。

  

(2)主统血

  (3)生理特性

  ①脾气上升。

  ②喜燥恶湿。

  ③脾为孤脏。

脾属土,居中央,与四方、四时无配;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灌四傍”而长养四脏,称为后天之本。

属人体中最大最重要的脏,故称孤脏。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一为肝气郁结

  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过。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

  《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

“虚则目巟巟无所见,耳无所闻。

  

(2)主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养肝气

  ②调节血量

  《素问·五藏生成》说:

“人卧则血归于肝”,唐代王冰注解说: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者?

肝主血海故也。

  ③濡养肝及筋目:

  。

《素问·五脏生成》云: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④为经血之源“血海”。

  ⑤防止出血

  (3)生理特性

  ①肝为刚脏:

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②肝气升发:

指肝气的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自。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脏腑气化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久病及肾”。

  

(2)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3)主纳气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难经·四难》说: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类证治裁·喘证》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4)生理特性

  ①主蛰守位。

  ②肾气上升:

肾阳鼓动肾阴,合化为肾气上升以济心,维持人体上下的协调。

  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命门指眼睛。

  《难经》将命门始作为内脏,指右肾。

  命门功用,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

  明·赵献可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

  明·张介宾则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对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

明·孙一奎则认为命门在两肾中间,非水非火,只是存在着的一种元气发动之机,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

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气血关系)

  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2.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生成方面及血液运行方面。

  3.心与肝的关系行血与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