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10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Word文档格式.docx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

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

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

公子目夷建议说:

“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

”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

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

“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

”宋襄公又拒绝说:

“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

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

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

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

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

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

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

“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

“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

“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

”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

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

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

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

“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

“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

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

”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

“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

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

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

有一位作家说过:

“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

”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

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

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

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

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

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

她说:

“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

”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

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

“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

”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

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

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

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

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

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

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板书小结>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随堂练习>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A.自己的体质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

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A.物质B意识

C.社会D精神

答案:

1.C2.B3.D4.A5.C

课后作业>

1.教材体验与探究:

第1题,第2题。

2.我们国家有很多成语,请同学们查一查以下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

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而行、妄自菲薄。

请列举说明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认知:

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

〈创设情景〉

案例1:

(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

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

“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

(略)

教师: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

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

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

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案例1: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提问: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

恩格斯曾评价说:

“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

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

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略)教师: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

“圣神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

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

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

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

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

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

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

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

“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也是办不到的。

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

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案例: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

《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盘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

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

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

“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

“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

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

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

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

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

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

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1.人生行动的含义什么是人生行动案例:

马克思说: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活、聪明的蜜蜂高明之处在哪里学生讨论:

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

人生行动不同于被动、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动物的本能活动。

第一,动物基本上是凭本能行动的,而人有自主的意识,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

第二,人总是自觉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因此,人类行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案例:

爱因斯坦的“梦想”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

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老琴师。

琴师说:

“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吧。

”他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

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他:

“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他说:

“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家。

”老人又问:

“那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

“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

“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现在你已经是这样,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

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

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爱因斯坦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一味地蛮干,他将一事无成。

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案例: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着名的格言:

“更快、更高、更强。

”这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提问:

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最让人感动的瞬间学生讨论:

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赢取胜利,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

“熊猫烧香”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

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

“李俊很爱学习,尤其是学习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

”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

“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提问:

李俊给了我们哪些教训学生讨论:

世界浩瀚纷繁,生活瞬息万变,在精神与物质、道义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的坐标上,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行动,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深思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严厉惩罚那些违背社会规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案例:

《我的大学》

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

他16岁那年,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没有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

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

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

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着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

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学生讨论:

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

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精神财富。

而且,积极的人生行动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使人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案例:

舞蹈“千手观音”提问:

喜欢舞蹈“千手观音”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千手观音”舞蹈为什么这般美丽失聪的姑娘们听不到乐曲,然而她们用其他感官来感受节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

可以说,“千手观音”的美源自于他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用行动演绎出来的精彩人生。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案例1:

林肯的一封信尊敬的先生和夫人:

您还记得30多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乞求上帝赐予他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地送了他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

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与不屈!

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

衷心地感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