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079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docx

高中总复习生物331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答案A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

C项中森林里全部赤链蛇属一个种群,但森林中全部植物不代表由全部生物构成的群落。

2.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四概念的理解。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

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

3.(2011·辽宁)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替换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也可能形成森林

答案B

解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均是初生演替,故A正确;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都会有竞争现象,故B错误;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只要条件具备,都能演替形成森林,故D正确。

 

4.(2011·沈阳)在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它能够吃掉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

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间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答案B

解析各种藻类因为争夺阳光和矿质元素等资源,存在竞争关系;对照曲线图,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种数最多,故D选项正确;滨螺喜食小型绿藻,这样对于大型藻类有利,而大型藻类茂盛势必对小型藻类有遮盖作用,从而滨螺过多会降低藻类多样性,无滨螺,大型藻类竞争优势也会降低,由图可明显看出该结果。

5.(2011·潍坊)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  )

A.演替进行的时间长短

B.演替产生的原因是否含有人为因素

C.演替进行的初始裸地条件

D.裸地形成前原生态系统的类型

答案C

解析初生演替的时间一般较次生演替长。

两者的最重要区别是发生演替的初始祼地情况不同:

初生演替发生于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虽有植物存在,但被彻底破坏;而次生演替则发生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等繁殖体的地面。

6.(2011·青岛)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答案C

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只有在环境条件无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A项错在说法太绝对,忽视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项杂草不能代表同一种群的生物;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故D项是错误的。

7.(2011·烟台)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演替的方向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生物被淘汰,部分生物能够保留下来;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生物种类增加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8.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答案B

解析引入的蜘蛛捕食害虫,当用杀虫剂时害虫的数量减少,而使蜘蛛的食物减少,从而蜘蛛增加减慢,同时杀虫剂对蜘蛛有害,也会使种群数量降低。

当在B期间时蜘咮大量增加,而害虫数量减少使蜘蛛食源减少,蜘蛛数量下降,在C期间时两者处于相对平衡。

9.(2011·滨州)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C.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多为地衣

答案A

解析在演替初期,植物种类比较少,群落丰富度较低;山崩后所发生的演替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山坡植被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

10.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2)。

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种群1

种群2

种群3

种群4

种群5

种群6

种群7

种群8

92

4

0

0

1

1

1

1

0

25

20

20

20

5

0

0

0

65

20

10

3

2

0

0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

D.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答案C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物种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

分析群落丙中物种2、4、6的数目可知,其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型,则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1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

a种群与b种群不可能为捕食关系,因为a种群的消长与b种群的消长无关,因此a、b两种群可能为竞争,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从图中可直接判断出a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种群增长曲线既不呈“S”型也不呈“J”型。

12.环境条件变差时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  )

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

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

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

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

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种群稳定性提高。

但是在环境条件变差时,如乱砍滥伐森林,使得群落的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化。

二、非选择题

13.(2011·徐州)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__________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且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__________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结构,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________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答案

(1)分布 

(2)垂直 分层 温度

(3)水平 地形 阳光 水分(湿度) 植物

14.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

答案

(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动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缺乏有利变异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1)分析表中的的数据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因为在第1年到第8年间,甲种群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群数量快速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影响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竞争之外,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它能为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3)种群的演替过程可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可能灭绝。

(5)缺乏有利的可以遗传的变异,是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

15.(2010·重庆理综,31)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解析由题意可得A为分别培养时甲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变化;F为混合培养时乙种群数量变化,可见在与甲混合培养后乙处于竞争劣势,被淘汰。

乙与丙混合培养出现竞争,在空间中分层分布,减少了各自生存空间,使K值比组1减小,且二者均比单独培养时数量少,因此C曲线为乙的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1)在种群数量变化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由图示可见,单独培养乙,则其种群数量变化为C,在第40天时,种群数量最大为600,因此种群密度为30只/mL。

(2)①同一河流中食性相同的两种鱼,由于食物竞争关系,使他们分别在河流中央与河岸底部分布,由于空间受限,各自达到K值,并且K值远小于实验条件的数量,这种受地理位置、离岸远近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两种食物相同的传粉昆虫混合放养,一定会出现因食物有限而引起的竞争,其中优势种群数量变化如B曲线,劣势种群数量变化为F曲线。

因此答案为B和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