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152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docx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

高考最后一个月别做新题啦!

像这样攻克错题你就赢了

  高考备考到了关键阶段,是刷新题,还是做错题?

高分网高考频道小编觉得,相比于刷新题,错题更“懂”你的弱势在哪里。

用以下方法认真的攻克了错题,效果比刷新题更好,不信你试试!

斗法一:

翻“新”错题集

建立错题集,这是很多高三人对待错题很普通的做法了,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整理错题的方法。

很多高考状元、过来人和高三老师每当谈到高三复习时,总会提到建立错题集。

那么,对于看似平常的错题集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案例一:

搜集错题、重做错题,最后自己出题

一道错题背后引申的是一个类型的题目,我们不仅仅要学会搜集错题、重做错题,甚至最后能做到自己出题。

我的错题集就包括了这三部分。

要知道,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

高三的学习,努力很重要,但方向同样重要。

亦如错题,本质意义不仅仅在于你做错了,而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

比搜集更重要的,是反思

面对着到处都是错的试卷,整理错题也得花上很久的时间。

后来,我也学聪明了,把错题剪下来贴在错题集上,这样大大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搜集错题,也要有选择的摘录。

一些因为计算或者粗心看错而犯的错误,就我的经验来说,大可不必摘录。

搜集错题,不仅仅是简单地把错题抄写在错题本上,更重要的,是反思。

要在每道题下面记下自己当时做错的原因,或者当时的思路,再与正确解法一一对比,哪里没掌握也就一目了然。

更为重要的一点需要提醒大家,在搜集错题的过程中,各个科目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就理综来说,我们在复习和考试中会经常遇到许多公式、原理、规律等,也有不少特例的题目,而这些特例往往是考试时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失误。

因此,理综中对特殊的知识点加以搜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我在高三时,会把平时测验和模拟考试中的一些典型、考查知识全面、解法灵活多样的题目重点关注。

就拿物理来说,高三物理考试的题型,可以说是很有限的,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公式,就那几种模型。

错一次,就着意理解掌握一次,以后的复习训练中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就不会再无从下手了。

只要把这些公式、模型全部都吃透,肯定就可以见招拆招了。

很多人物理学不好就是不会总结,类似的东西反反复复错了好多遍。

重做:

从中知道什么

接下来就是重做错题,你可能会问,我搜集整理错题就行了,干嘛还要重做呢?

你可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失分就是因为这些一错再错的题,不加以重视就会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关于具体做法,还是以英语为例,搜集整理好了错题,我们对英语的每一道错题,可以查找资料或课本,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做出解答。

比如在运用comeout这个词组时,既要理解它作为“出版,发行”时的用法,又要了解这个词组也可以作为“真相为……所知,传出”。

如果这点做到了,说明这一知识点你已经掌握,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点。

因为在下一次测试中,在这一问题上,你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其实,在有了“面壁读书,破笔生茧”的心态之后,拉开成绩差距的,就是一些方法和技巧了。

错题的本质意义不仅仅在于你做错了,而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才是错题存在的意义。

重做一次错题,堪比你练很多很多的题。

出题:

举一反三

发现错题、搜集错题、重做错题,到最后,最高境界就是可以自己出题做了。

至于自己出题这点,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可能做起来比较顺利,因为每道试题都是老师编改出来的,既然老师能编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编改呢?

刚开始,可能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有点难度,我们可以试着对题目条件做一点点改动,或者给自己设定相同难度举一反三的题目,这种不变应万变的编改方式,不仅可以弥补知识漏洞,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和速度。

磕错就像一场马拉松,就算气喘吁吁也不能轻易停下坚持的脚步。

积小流成江海,积硅步至千里。

希望我介绍的巧用错题集三部曲能让大家扬帆起航,运筹帷幄,决胜考场。

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错题,调剂枯燥乏味的学习

我会在月考或单元测试前用铅笔蒙住正确和错误的答案自己独立做一遍,如果做错了就画个哭脸,重新纠正思路再找类似的但没做过的题进行巩固。

做对了就画个笑脸。

做完之后再擦去铅笔印,以便下次重做。

随着笑脸越来越多,我的心里也就越来越踏实。

你的错题本上是不是只有红色的记号呢?

其实人们对于色彩的感受远比黑白文字强烈,懂得活用色彩,可以让你在阅读错题集时,迅速掌握重点。

在写错题错因的中我会选择红笔,因为红色是最醒目的颜色。

我看到以前许多同学喜欢整张纸都用红笔写,其实这很容易令人疲乏,反而不易抓到重点。

对于那类由于审题失误而导致错误的题目,我就会用荧光笔将题目中的关键字涂出来,这样也可以节约阅读时间。

此外,由于错题集需要不断扩充,这时候也可以用到各色的便利贴纸以增加错题集的色彩。

大家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举措,其实在漫长而枯燥的备考过程中,在错题集建立中巧用些心思,不仅可以督促自己坚持这项工作,保证其完整性和持续性,同时对调节自己的心情也是大有裨益的。

错题从简,化整为零;错题多解,随机应变;错题传阅,交换思路

曾经备战高三的我,明白有技巧地学习将会带来高效率的回报,所以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常借鉴他人学习的好方法,其中便有利用“错题集”。

我准备了一本漂亮的笔记,将每次遇错、解错的题目一一详尽地归纳在其中,乐此不疲地每日翻阅。

时间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我感觉到我的成绩正一点一点地提高,可是懈怠便也接踵而至。

初尝甜果的我放松了警惕,归纳错题开始漫不经心,很多自以为懂了的题目便不再负责地搜集在错题集里面,也不再耐心地反复翻看错题,急功近利的我开始大量地做新题、偏题和怪题,埋身于题海的我对拖下的诸多错题不以为然。

看着曾被老师夸奖很工整的笔记一天天变得潦草起来,我开始感到一丝担忧。

结果真如预想般,时值模拟大考,我不仅没有因做题多而得高分,反而因许多惯常的错误而丢掉很多分数。

我躲在角落里,开始思考该怎样有效利用“错题集”。

我明白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稍一恍惚,高分便就会渐行渐远了……

后来,在自己摸索和总结同学的经验基础上,我整理了一套有效的“错题集宝典”。

当然如有雷同,纯属默契。

首先,抄在错题集上的题要一针见血,简洁直观,错题从简,化整为零。

那时的我,总是思考怎么样才能提高改错的速度,怎么样才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题量,后来我慢慢地体会到,每次翻看错题集,认识曾经的错点和解题的方法才是我们改错最大的目的,所以我开始省去诸如冗长的题目,只是使用简单的题干信息和简图加以概括,并且用红笔着重标出易错步骤,将错题更有条理、更加清晰地记录在错题集上。

例如文综的题目字数很多,如果照搬原题、答案等会浪费很多时间。

而我对待文综选择题的错题时,就抄写一些主干、关键、重点的字句,这样在翻阅错题集时就能一下明白题干,既节约了时间又明白了主旨。

还要说明一点,文综的大题往往不存在对错,而是答案中答题点的缺失导致的丢分。

对待大题的错题,我们可以将题干抄在错题集上再备注试卷编号或材料主旨,简明地将答案要点抄在题干之下。

渐渐地我发现,这的确是提高效率、帮助巩固知识点的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其次,应对错题集中的题进行错题多解,举一反三,随机应变。

无数次做题,无数次考试,我发现很多题目都在考查我们的周密性。

我曾在很多次考试时遇到了那种题型类似却巧妙变换了的题目,让我苦不堪言。

后来我总结经验,发现我改过的很多题目在解题思路上具有片面性,不能很好地归纳总结同类的知识点,所以我开始把遇到的每一道错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析,发现真的获益匪浅,再次遇到很多变换了的难题时也能够迎刃而解了。

例如数学中的这道题:

已知抛物线Y2=2pX,若一直线过抛物线焦点,则焦点纵坐标Y1Y2的值为——

解:

设直线X=mY+P/2

(1)

联合抛物线Y2=2pX得Y2-2mpY-p2=0,所以Y1Y2=-p2

(2)

但这只是特殊情况,如果直线不过焦点呢?

比如过(k,0),则

(1)X=mY+k

(2)联合得Y2-2mpY-2kp=0,所以Y1Y2=-2kp。

因而一般结论应为:

直线的横截距与2p的乘积的相反数。

以此类推,凡是遇上相似的直线与抛物线联合的题,已知直线横截距,则Y1Y2可迅速算出,大大简化运算,可以加快解题速度,同时也提高准确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

若直线与抛物线联立得到的Y1Y2为定值,则可知直线过X轴上一定点。

如下题:

设A、B是抛物线Y2=2pX(P0)上两点,且OA垂直OB,

(1)求A、B两点横坐标之积和纵坐标之积;

(2)求证直线AB过定点;

解:

(1)设A(X1,Y1),B(X2,Y2)则等于X1X2+Y1Y2,因为Y12=2pX1,Y22=2pX2,所以X1X2=Y12Y22/4p2代入原方程得Y1Y2=-4p2,X1X2=4p2

(2)因为Y1Y2=-4p2,设直线AB为X=mY+k,所以Y1Y2=-2kp=-4p2,因此k=2p,所

以直线AB过定点(2p,0)

由此可以简化思维过程,使思路更加清晰快捷,也使自己对题型应付更为灵活。

最后,错题集传阅,交换思路。

我总相信,别人容易犯的错误也会是我容易犯的错误,只不过别人遇到了而我还没遇到。

所以参看别人的错题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偶尔会看到让自己耳目一新的错题,而且还能借鉴别人抄写错题的技巧和方法。

当时的我就多次因参看了同学的错题集,对自己还没遇到的难题未雨绸缪,才在某次大考中遇到这种题目就避免了犯错的境遇。

同时,这也是促进同学交流,增强学习氛围的好途径。

斗法二:

错在试题,纠错在试卷

大家最熟悉的除了建立错题集,试卷也是高三复习的熟面孔。

就在试卷中纠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能直截了当地看出自己到底哪个知识点还存在漏洞。

虽然试卷袭来时很讨厌,但它们无不透漏着考纲信息,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不重要的知识点也不会列入试题卷,我们通过考题的脉络,可以摸清考纲的分布重点,在错题中成长。

高三两套卷,题前每道红

我的试卷集分成两本,一本是省市的统考大卷,另一本是学校出的练习小卷。

要知道,若是能把试卷上的错题都攻克下了,那离成功可就近了一大步。

对于试卷上的错题,我有三大步骤,一一攻克。

第一步,错题前标记原因。

每次发下试卷,我的第一件事是在每张试卷的每一道错题前面用记号笔涂出一个矩形框,待我仔细分析了错题原因后,再拿红笔把原因重重地写在框里,非常显眼。

面对突来的考试可以耍耍小心计,不妨拿出来看看,快速浏览,知道自己最常在哪些地方犯错,是概念不熟,还是计算错误,还是审题偏差等等。

我认为这个方法是自己为自己开辟一条捷径。

曾经,同学借我装订的试卷合集来看,发现错题前面都有一个彩色的小矩形框,里面写着“知识点没记熟”“计算错误”“没形成思维步骤”等小字,笑我“超爱自我反省”,我笑着回答:

“你就不知道这反省的重要性了吧。

这样就能一下分析自己当时为什么选了那个错误答案,从而找出思维方式中的误区。

第二步,在试卷上抓住关键步骤。

作为一个“数学难民”,我对自己的弱势科目深有感触。

无数次考数学,尤其在最后几个大题时,我经常是做了上步不知道下步,就在转折的关键式里哽住。

之所以失分严重,就是因为我头脑中没有形成一个解数学题的思维模式,拎不清关键在哪里。

有次复习的时候我抱怨“这么多的题我怎么看得完!

”坐在我后面的“数学小王子”hold不住了,带着怜悯的眼神跟我讲“你看关键步骤啊!

”他拿起红笔如数家珍般在我的卷子上勾画每道大题之中的两三个关键步骤,我一眼看去就明了战略进攻重地在哪里。

一道“庞大”的数学题真像瘦身了一样变得“棱角分明”。

之后的复习中,我就在数学试卷上标出关键步骤,即解答中一些转折、关键的式子,而不是看完整个题目的解答。

通过这些关键抓住自己思维缺失在哪个环节,并且可以节约不少时间。

第三步,在试卷上拓展。

我们常常习惯什么错了就只写错的那部分,我认为这是不够的,还要进行题目的拓展。

说到历史,不少人都会心一笑。

在文综里,历史似乎没有政治知识点的独立细碎,也不似地理要素那么纷繁复杂,历史事件都是一系列串在时间轴上的明信片,随着记忆的丝线跳动。

有一次我在试卷上的相应题目旁将明代的“一条鞭法”错误地记到了清代的众多税目里去,老师在课堂上说:

“我看到有些同学不仅没有记准明朝的税法,而且清代的税法你也没能一条条记清楚。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足以让我汗颜。

当时我意识到,如果某个朝代的苛捐杂税错了,那么记下的不仅是这道错题本身,还应在后面列个表,将历朝历代的税目罗列清晰。

同理,无论是哪一科目,尤其是选择题,一旦选错一个答案,就表明你至少没有掌握两个知识点,需要引起重视,应在试卷上将知识拓展开来。

斗法三:

分门别类,对症下药

每次拿到试卷,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懊悔本应得分的题又错了,责怪自己粗心看错了题目……要是把时间浪费在懊悔责怪自己身上,那下次你还是会在同一道题上犯错误。

要知道,高考命题是以教材的主干知识点为中心加以拓展命题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每遇到一道错题不能“就错论错”,一定要能透过错题的表象追溯本源性缺陷,归纳错因,这样才能逐步完善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复习效率。

这样面对高考,纵使其千军万马,你也可以岿然不动以不变应万变了。

三种错因,区别对待

对于错题,我们要及时归因,对症下药。

每当批改过的试卷发下来,首先我会先把那些“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非知识性失分”找出来,圈在试卷的得分下方,告诉自己“瞧,这就是你本可以拿到的分数!

”一方面为了给自己鼓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要提醒自己,这种粗心大意的失误绝不可以再犯。

一遍一遍地梳理下来,卷面上的“非知识性失分”也越来越少。

对待这类“非知识性失分”,方法只有一个,无非是反复地告诫自己要“端正态度,细致认真”。

记得有一道关于概率的选择题,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遇上了,做错了;后来自己做练习碰到一次,又错了,订正时也并未在意,一带而过;第三次碰到就是二模考试。

刚从考场出来就翻开复习资料,找出它来,发现第三次犯错的时候,拿过圆规就在手背上扎了一针——只有痛得刻骨铭心才不会轻易忘记。

但这并不是要去自虐,只是建议给自己一点加深记忆的方法,或者刻骨铭心,或者别出心裁。

其次,如果丢分是因为题目难度大,技巧要求高,那么就要结合老师的讲解,细抠每一个步骤,争取通过这一道题而学会一类题。

打过大仗的人更能理解兵法的要义,越是综合程度高难度大的题目越能使我们得到锻炼和提升,故而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高考的大题,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往往需要一番“众里寻他千XX”的苦心孤诣才能豁然开朗。

我曾经也有很多次磕一道题半天没有头绪,晚自习同学都回寝室了我还是一个人在教室里做题。

但是一想到,攻下这一题,在高考考场上就多了一份胜算的时候,便又斗志昂扬了。

当然,磕难题也要注意效率,一晚上磕出一道题的事情是万万做不得的。

最后,至于那些自己确实做不出来,甚至所谓“超纲”的题目,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可以多请教老师,基本弄懂就行,考场上碰到时不会因为陌生而心慌。

正如孙权劝吕蒙“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不必过于耗费精力。

若在考场上骤然遇到,果断放弃也未尝不可。

记得我高考考数学时还剩十分钟的时候就进入14分的压轴题阶段,我用了五分钟审题没有一点思路的时候便“丢车保帅”。

然后回头认真检查了一遍试卷,梳理了好几个漏洞——最后尽管压轴题交了白卷,数学还是以136分华丽收官。

总之,在考场上最重要的是你得了多少分,而不是做了多少题,因此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贪多,不贪难,确保自己做过的每一道题都不失分,这便是最大的成功。

对中纠错

大家应该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已得分的题是真的会吗?

死磕错题是为了查漏补缺,但大家往往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有些做对的题目,可能是蒙对的或者瞎猫撞着死耗子对的。

记得有一堂课,老师给我们十五分钟做试卷分析,我只把错题分析完了就在那里悠然自得,无所事事。

老师看我面色从容,“这道题你起来给同学讲讲你的思路吧!

全班只有你一个人做对。

”顿时大家投来惊讶而崇拜的目光,但我却面露难色。

因为那道题我也是瞎猜的!

“老师……我也不会,我猜对的。

”之后全班的哄堂大笑以及老师的谆谆教诲真是不堪回首,那种尴尬与不踏实的感觉至今让我汗颜。

这件事告诉我,在分析题目时,我会特意尽量去回忆做题时似是而非的题目,对这些“幸运擦边球”多一份重视。

我们找的除了错题,还要对中纠错。

“蒙题”的本质是没完全掌握,就需要进一步研究那个知识点。

斗法四:

不让错误陪自己过夜

高三,越是薄弱的科目越要重视。

有的同学是对弱科建立错题集,凡是做错的题目一个不漏地誊到错题集中,解题过程务必列得清楚明了。

但是这个方法很快就行不通了,随着复习的进行,任务越来越重,时间越来越紧,题目越来越多,你可能要给每一道错题建档备案越来越力不从心。

另外,错题集中的案例,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回顾,这显然是背离了初衷的。

于是只好另觅他途,“就地正法,绝不拖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就地正法,效率先行

高三的时候,虽然自己学的是理科,但是数学特别差,每每在及格线上徘徊,有一次只考了82分(满分150分)。

试卷发下来,满眼都是红叉叉,触目惊心。

然而越是薄弱的科目就越要重视,《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那句“不抛弃,不放弃”在我心底喊了一遍又一遍,跟数学的较劲遂贯穿了整个复习阶段。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在建立错题集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必须要“就地正法”——一旦遇到错题,决不姑息拖延,要结合参考答案或者是向老师求助,务必要当即弄懂吃透,用红笔将答题要点在原题附近写清楚(写不下的时候可以贴纸条),即便回头去翻也一目了然。

这样一来,既更正了错题,又避免了在一道题上死缠烂打,节约了时间,复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记得小时候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说“任何工作都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做好的。

马马虎虎,必须另作一回,倒不如一下手就仔仔细细,做得妥妥帖帖”,在对付复习中的错题时,尤其要有这样的态度,一回能做好的事情,绝不花第二遍的功夫。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另外,高三的复习压力很大,习题很多,每一天的任务都是满当当的,如果今天该订正的题目落到明天,明天的便只能拖到后天——如此拖延,总有一天会积重难返,再想一鼓作气处理所有错题已经不可能了。

如此,倒不如“化整为零”,一开始就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把错题及时处理好,日积月累,再回头去看,不仅能收获一种成就感,还切切实实地夯实了基础,锻炼了能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减少了无谓的失误。

二者相较,优劣立显,又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