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309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docx

湖南大学1新闻学基本原理

新闻学基本原理

重要名词

1.新闻实践: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实践和新闻思潮产生演变的客观实际。

2.观念论:

一种唯心主义新闻观,这种观点认为新闻的最终根源并不是事实,而是人的主观观念的产物,新闻的性质取决于观念的性质。

3.意志论:

认为新闻不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而是人的意志的表现,作为意志表现的新闻是真实的,而客观社会生活则是虚伪的。

4.兴趣论:

认为最大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新闻,兴趣可以决定事实,兴趣同新闻是一回事,是一种唯心主义新闻观。

5.新闻: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6.新闻思维:

新闻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是用事实来思维,而不是用概念或形象来思维。

它包含着理性又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具象的,又不是艺术的典型形象,在它的思维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事实。

7.新闻观:

是传者对新闻及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论体系化观点,它充分体现出传者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采写的整体看法。

8.受众的感觉:

指的是受众对新闻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新闻生动直观的认识,它是受众接受新闻的起点,不通过感觉,受众接受新闻的一切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发生。

9.受众的知觉:

受众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新闻的个别的、零星的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把感觉的材料联合为完整的映象,即形成新闻事实的表象。

10.受众的理解:

受众在感知、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新闻事实的一种理性把握。

11.认同:

指的是在接受过程中,受众倾向于选择、接受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新闻。

凡是与自己的经验系统比较接近的事物,就容易表现出积极能动的选择趋势。

12.求新:

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总是要求获得新的信息,从本质上讲,是受众不断追求心理需要满足的一种表现。

13.共振:

指的是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对某些关切的问题,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强烈共鸣,这种接受现象的心理动力,在于受众强烈的参与感。

14.新闻媒介:

复制和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不包含杂志、书籍和电影。

15.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是在社会广泛领域中,以新闻媒介为中介,传者将一定的新闻事实传递给受众的社会性活动。

16.新闻传播的反馈:

传者通过新闻媒介,将制作好的新闻传播给受众,受众接收新闻后,根据自己的信念愿望、需求兴趣及知识背景,对其进行选择、过滤,并重新加以理解、解释,产生一种反应,又将这种反应通过各种方式,反回给传者,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继续顺利地进行。

17.事实:

指的是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动着的各种各样的事件、情况,既有无限丰富性、广阔性,又总是呈现出一种变动的运动状态,它作为传者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是第一性的东西。

18.新闻事实:

传者根据主体的一定的需要,遵循一定的价值标准,发现、捕捉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动的事实,判定应予传播报道的事实,经过选择、过滤、加工,从事实中提炼出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一方面保留着事实本来面目,即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又包容着传者的愿望和要求,新闻事实是传者反映的结果,是第二性的东西,具有意识形态性。

19.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是在价值主体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新闻传播过程中价值关系的系统化、理性化的看法和观点。

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形态,实质上也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一种价值尺度、评价标准。

新闻价值观具有鲜明的评判性和倾向性的特征。

20.新闻的价值评价:

评价主体从自身的需要、要求、期望出发,而产生的对新闻的一种主观态度、主观的

选择和评定。

21.客观报道:

所谓客观报道实际是指:

第一,政治上“超党派”,采取“不偏不倚”的所谓“公正”态度;第二,报纸只“纪录事实”,“报道客观”。

即所谓的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

22.解释性报道:

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方社会责任理论新闻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观点。

这一观点主张,新闻的真实不只是事实本身,而在于“意义”,新闻的真实必然依赖于传者的解释、意见;解释性报道说所理解的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所谓的传者负责任的解释所获得的事实的真相。

23.反“客里空”运动:

针对1941年以来,解放区党的报刊当中存在的一定程度的虚假报道的现象,党中央严肃的加以纠正。

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首先在报纸上进行了自我批评和揭露,于1947年6月连续发表了《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公开揭露了13条失实新闻,在解放区新闻界掀起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这场运动是对新闻失实现象的一次集中清算,也进一步确立了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对以后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4.新闻自由: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同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25.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

某种特定的社会规范作用于人的新闻自由这种行为的过程。

26.新闻政策:

指的是由国家针对新闻传播活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首脑发出的指示,从本质上看,它同法律是一样的,代表了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之处在于新闻政策是由行政部门来制定和执行的。

27.新闻自律:

新闻从业人员自我约束的形式,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限制滥用新闻自由而提出种种自我规范,称为新闻自律。

28.“本能论”:

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本能,人类的本能是富于“新闻欲”的,人类需要新闻,传播新闻是群居动物的本能,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支柱,它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把人完全降低为一种动物,混淆了人同动物的区别,是完全错误的。

29.“天性论”:

唯心主义新闻理论的支柱之一,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好奇心,是人的心理天性的表现,这一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新闻深刻起源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完全错误的。

3.新闻事业:

一定规模的新闻媒介系统,通过传播新闻,引导舆论以影响社会发展的经常活动,它不是指某一种新闻媒介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而是各种新闻媒介构成的组织系统所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简答题辑要

第一章新闻本体

1.为什么说新闻是一种精神现象?

从本质上看,新闻是属于精神世界,是一种精神现象;

新闻是人们对客观事实的一种主观形式,它必然具有意识的品质;

新闻报道客观事实,却又不是物质性的客观事实本身;

新闻是物质的产物,是观念的东西,是精神现象。

2.怎样理解新闻工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

记者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认识来反映社会生活,新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经过记者过滤的社会生活。

新闻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包含着新闻工作者的目的性和主观倾向性,这是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不能片面地夸大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也不能把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同其他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等同起来。

3.唯物主义新闻观与唯心主义新闻观有哪些区别?

唯物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新闻观颠倒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否定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把本来是由事实决定的第二性的东西,说成是第一性的东西。

4.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报道事实是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一切新闻作品无论内容上有何区别,形式上是直接还是间接,他们都离不开具体的事实。

5.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报道事实,引导舆论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6.简述新闻的功能和新闻的社会作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的区别是,功能是以新闻的本质特征为考察功效的出发点,它着重强调新闻功效取决于新闻自身的性质和结构,而新闻的社会作用则是把新闻放到具体的、特定的社会生活种,从新闻在受众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上去考察。

两者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两者的联系是,从根本上说,新闻的功能和新闻的社会作用都是指新闻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功效。

新闻功能得以实现还需要受众作为中介和前提,新闻功能实现的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也不同。

第二章新闻传者

1.传者的意识活动有哪些规律?

传者的意识活动必须是自觉地把阶级、集团、党派的意志,内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使其既是个体的独特存在形式,有是阶级、集团、党派意志的自觉体现。

传者生活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他的主体意识在他们之中形成、发展,因此传者既能如实地呈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又能真诚地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

传者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反映客观对象的,不仅反映感觉、思维,而且反映情感、愿望,因此传者意识活动所呈现的对象,不是简单的事实罗列,应是丰富生动的生活再现。

2.传者新闻观、世界观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传者的世界观新闻观既具有对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系统观念体系,同时比较倾向于从宏观到微观,具体地把握关于整个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等一系列问题;

传者的世界观新闻观把一系列问题还原为变化着的事实形式,从而形成传者对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系列问题的整体看法、观点;

传者的世界观新闻观既具有哲学家的世界观的深刻性,又更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

传者的世界观和新闻观是传者全部意识活动的原则、规范,同时它还指导着传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政治思想等。

3.传者需要具备哪些素养?

政治素养: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有坚定的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有群众观点。

道德素养:

一般社会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业务素养:

学问——知识的广博与精深;

基本功——调查研究和驾驭语言;

能力——多方面的能力

第三章新闻受众

1.简述受众的受动性和能动性

从新闻传者的角度看,受众是新闻的接受对象,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处于受动地位,它不仅要接受传者传给它的新闻事实,同时也要接受传者表达的思想、倾向的影响。

受众的能动性表现在:

第一,化潜在的新闻为现实形式的新闻即新闻作品;第二,化潜在的思想、倾向为现实形式的思想、倾向。

简述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

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具有双重性:

作为新闻的接受对象,它处于受动地位,具有受动性;而新闻作为受众的对象时,受众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能动性,即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化潜在的新闻事实及其包含的思想和倾向,为已意识倒的现实的新闻事实及包容其中的思想和倾向。

2.简述新闻同受众的关系

受众对新闻而言,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受众是新闻的对象,成为新闻受体;另一方面,新闻又是受众的对象,成为接受主体。

3.简述受众的感知心理的特点

第一,选择性。

受众对新闻的感知除了把握新闻事实整体映象外,还十分注意选择这一新闻事实中那些突出的细节,进而更生动、具体地理解这一新闻事实。

第二,情感性。

受众的感知,在形成对新闻事实的完整映象时,情感因素也参与其中,它不仅仅使受众在感知新闻事实时,保持着一种情绪活跃的状态,而且当形成了新闻事实的表象后,仍然同表象一起储存在记忆中,这就很自然使受众的感知,表现出情感性的特点。

4.简述情感因素在受众接受新闻时所起的作用

情感因素在受众接受新闻时所起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情感参与感知,充当感知的动力,推动着感受的深化,进而达到理解。

5.简述理解在受众接受新闻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理解的作用表现在:

它要引导感知、情感的趋向,透过新闻事实直观形式本身,进而获得对这一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倾向、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认识。

6.简述受众接受心理的主要特征

认同:

受众倾向于选择、接受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新闻。

求新:

受众总是要求获得新的信息,表现出受众的一种不断追求的心理。

共振:

受众对某些关切的问题,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强烈共鸣。

第四章新闻媒介

1.简述新闻媒介的作用

新闻媒介有着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它把潜在形式的新闻变成了现实形式的新闻,新闻事实作为潜在形式的新闻,它同新闻是同质的,新闻媒介的作用并不是制作新闻,它只是复制、传播新闻,它不能对新闻作任何质的改变。

第二,新闻媒介把新闻传给受众,新闻媒介把潜在形式的新闻,即我们所称的新闻事实传播开去,同是也就变成了受众可能接受的现实形式的新闻。

2.怎样理解新闻媒介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新闻媒介实际是物质性媒体同一定传播内容的统一体。

对新闻媒介既不能只看到内容,而看不到形式,也不能只看到形式,而看不到内容。

在新闻媒介这个统一体中,内容决定形式,即一定的内容决定了新闻媒介的性质及其倾向。

3.怎样理解新闻媒介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新闻媒介是一种工具,总要为一定的传者所掌握,受传者的指令。

不同的传者所支配、利用的新闻媒介,其性质则是不同的。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媒介具有鲜明的阶级、党派的属性,否定新闻媒介的阶级性和党派性,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有害的。

4.简述新闻媒介的特点

从新闻媒介本身来看,一般来说,有如下四个特点:

物质性。

物质性是新闻媒介的基本特性,而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容是传者所赋予的第二特性。

公开性。

新闻媒介是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受众的,公开性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媒介为受众所享公开性特点使新闻媒介一方面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穿透力,能最直接、鲜明、广泛地影响社会和受众,另一方面使它时刻裸露在社会和受众面前,接受受众的检验。

普遍性。

指新闻媒介可以直接作用于任何人,并可以为每一个人所接受,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

变异性。

变异性特点同构成新闻媒介的物质材料和机械技术手段直接相关。

新闻媒介的变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一种新闻媒介自身的物质材料和机械技术手段的变化、更新上;第二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科技水平提高后,全新媒介的产生。

5.简述报纸作为新闻媒介的特点

报纸作为新闻媒介,其特点主要是:

信息容量大,选择性强;易于保存,持久性高;简便低廉

6.广播作为新闻媒介的特点

传播信息迅速;接收便利;接近性强

7.电视新闻媒介具有哪些特点?

传播信息迅速,接收便利,接近性强,视像性,传真性,综合性

8.怎样理解新闻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的相对性?

第一、一种新闻媒介的特点和优势是在各种不同的新闻媒介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而且一种优越性越突出,必然包含着某种劣势的存在。

第二、一种新闻媒介的任何一种优势必须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失去这种条件和环境,其优势也就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9.简述新媒介和原有媒介的关系

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以否定、取消原有的新闻媒介为前提的,任何一种新的新闻媒介给原有的新闻媒介带来的威胁,并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具有建设意义,促进原有的新闻媒介的革新和发展,在实际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它们也必将是互相补充,构成一个层次不同的有序的网络,以适应新闻传播活动的需要,并最终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新闻作品

1.新闻作品的客观内容有哪些方面构成?

新闻作品的客观内容由两个方面构成:

既包括客观社会生活,又包括新闻工作者主观的目的、需要。

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体,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曲解,最终也会导致新闻本质的丧失。

2.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如何认识新闻作品的内容和新闻的本质?

事实,当它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认识,反映对象,经过一定的手段物化为新闻作品的客观内容的时候,它不再只是事实本身,而是体现了新闻工作者一定的目的、主观倾向性的客观事实。

新闻作品的客观内容,也不只有事实的客观内容这一个方面,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必然地成为新闻作品客观内容的构成因素。

3.简述新闻作品内容的客观性。

新闻作品的内容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变动的现实生活反映的产物,而不是主观观念的反映的结果。

事实是一种物质性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观念的存在,是第二性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新闻是人类需要的产物。

从新闻工作者(主体)本身来看,新闻作品内容的确包含着新闻工作者一定的目的、需要,表现着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认识评价,但这些主体性的东西全部来自客观社会实践。

4.怎样理解新闻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新闻主观倾向性的关系?

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客观性,这既是新闻作品本质的规定性,也是我们同一切唯心主义新闻思潮的根本分歧所在;

任何因为新闻是客观的而否定新闻的主观倾向性的做法,都是完全错误的。

新闻作品的内容包含着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意识,也是新闻作品本质的规定性,是我们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新闻思潮的根本分歧所在。

5.怎样理解新闻作品内容是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新闻作品内容的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矛盾统一,构成了新闻作品内容的独特面貌。

新闻作品内容的多样性,首先取决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次它又是同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相联系的。

新闻作品的内容同时具有选择性的特点,选择性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选择;二是对某一方面生活中许多不同的事件进行选择;三是对某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择。

这是三个互相联系,又层次不同的方面。

新闻作品的内容之所以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新闻作品的内容中包含着新闻工作者的目的、需要,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新闻工作者总要按一定的目的、需要去进行选择,从而表达自己的一定的倾向性和实现既定的意图。

6.新闻作品的语言具有哪两方面的意义?

一、新闻作品的语言具有如实呈现新闻事实的意义;

二、新闻作品的语言又具有准确地传达新闻工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意义;

7.新闻作品的语言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准确性

新闻作品语言的准确性,从逻辑学的角度说,应该是概念明确、判断确切,推理符合逻辑,而不是概念混淆,判断不当,推理缺乏逻辑。

从语义学的角度说,新闻作品的语言应该是直陈其事,语义明确,而不是歧义难猜、含义模糊。

可感性

新闻作品通过语言的陈述、描摹,让受众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整个事件清晰可感,呈现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真实具体的现场。

接近性

作为新闻作品语言的特征的接近性,主要是指这种语言既要接近生活,有要接近受众。

接近生活,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是生活化的,可以复原生活的原貌;接近受众,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是口语化的,为受众所熟悉。

8.简述新闻作品语言的分类。

新闻作品的语言分为三大类:

文字语言、声音语言、图像语言

文字语言是报纸新闻作品的物质材料和手段;文字语言同声音语言、图像语言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它使得报纸新闻作品的语义容量和回味空间增大,有利于深层含义的开掘。

声音语言是广播新闻作品的重要物质材料和手段;广播新闻作品的声音应由言语、音乐和音响构成。

声音语言从空间上来说,是没有距离的,但从时间上说,却是“一次过“的,缺乏持久性。

图像语言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是电视新闻作品的一种物化手段,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直接性和假定性。

直接性,电视新闻作品通过可视的画面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可以为受众直接接受和把握;假定性,经过选择和重新连接的若干活动着的画面的动作环境和现场环境,同受众的视觉逻辑并不完全一致,造成了电视画面动作环境与现场环境的假定性。

9.简述新闻的三个基本特性。

新、快、群众关注是新闻的三个基本特性。

“新”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不是指过去了很久远的事实;二是指具有新意的事实。

“快”是指新闻在传播时,时效性特别强,新闻总是及时地报道那些新近发生的事情,这一特性同满足受众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群众关注”的基本含义是: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为群众所普遍关心、注目,凡是群众关心、注重的事实,及时地传播就会为群众所欢迎和接受。

10.怎样理解新闻的“新”、“快”、“群众关注”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新闻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凸现出来的。

新闻的新,是对事实而言的,新闻的快,是传播过程中速度的表征,群众关注,则是就新闻与受众关系而言的。

在新闻的生成、传播过程中,三者共同构成了新闻独特的个性和面貌,显示着新闻的一种自身规律和特征。

11.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闻的特征?

首先,新闻是反映不断变化的生活,同时,其特性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得以显露和发挥的,因此应当在生活变化中认识和把握新闻的特性;

其次,不能绝对化,应当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新闻的特性。

最后,新闻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它必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应在新闻特性的发挥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中认识和把握新闻特性。

只有把新闻特性的发挥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新闻特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显现。

第六章新闻传播

1.简述新闻传播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新闻事实、新闻传者、新闻受众、新闻媒介

2.简述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事实是指生活中不断变动着的各种各样的事件、情况,是传者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具有客观物质性,是第一性的东西;新闻事实是传者按照一定的主观需要和倾向,经过选择、过滤、加工后的事实,它不仅具有事实所具有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还包含着传者的愿望和要求,是第二性的东西,具有意识形态性。

联系:

新闻事实来源于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事实,在具备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包容进了传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新闻事实是传者能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结果。

3.简述新闻事实是怎样成为新闻的?

新闻事实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以后,成为了新闻。

没有经过新闻媒介传播,只是为少数人所知,不具有现实的广泛社会性的东西,只能称为新闻事实,而不能叫做新闻。

在新闻事实变成新闻的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介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简述新闻是如何称为新闻作品的?

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所赋予新闻作品的价值,在没有被受众接受以前,只具有潜在的意义,还是一种“可能性”。

只有当它被受众接收以后,这种“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才使新闻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因此,未经受众接收前,应称为新闻,而不能称为新闻作品。

新闻作品正是在受众的积极参与下形成的。

5.新闻传播的最终效果是什么?

新闻传播的最终效果不只是达到传通,更高的一个层次是,新闻客观内容所具有的价值完全实现了,并产生了积极的、肯定的、广泛的社会效益。

6.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体系。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分别以传者和受众为中心,形成了由新闻媒介连结的两个体系,传者和受众构成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传者作用于受众,受众反作用于传者,两者在双向性运动过程中,实现着统一。

传者和受众在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各自处于主导地位,分别对传播和接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们又都要受制于新闻传播过程,受制于这一过程中的新闻传播的规律。

7.论述传者与受众的关系。

从静态的角度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众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互为存在前提的,一方失掉另一方,必然导致自身的丧失。

从新闻传播的动态的角度看,传者与受众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

具体地说,传者虽然无法改变事实,但对于传播内容和倾向有着自主性,受众必然受制于传者。

但作为接受主体的受众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表现在:

一、受众对新闻媒介和一定的传播内容,有自选性,即受众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和需要去选择不同的媒介和传播内容,传者无法强迫和干预;二、受众对新闻的意义的理解有选择性。

传者总是力图通过选择加工新闻事实,并赋予一定的意义来影响受众,而受众在接收新闻时,却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条件去作选择性的理解,这种理解的主观因素的存在,也表明了受众接收新闻时的自主性。

受众的这种自主性,对传者也是一种制约。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众总是互相制约的,这种互相制约,反映了传者和受众矛盾的一面,要实现新闻传播,传者必须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传播和接收的协调。

这种协调,反映了传者和受众统一的一面。

整个新闻传播过程,正是在这种互相制约有互相协调中,实现着传者和受众的矛盾统一。

8.简述新闻传播的反馈的特点。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的传播是通过新闻媒介这一中介实现的,传者不能直接面对受众,而受众又是一个相对的不确定群,因此使反馈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延缓性,传者通过新闻媒介发不新闻信息,造成了传者与受众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二是分散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